摘 要:語文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涵蓋了讀、寫、聽、說四大基本技能。其中,“讀”屬于獲取知識和信息的主要渠道,對其他各項技能的學習有著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在小學教育階段,學生的各項能力均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高度重視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想方設法增強學生的朗讀能力,為他們學習語文知識提供更多助力和支持。探討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并提出相應的策略建議。
關鍵詞:語文教學;學生;朗讀能力
作者簡介:婁曉勤(1984—),女,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田溝小學。
朗讀就是大聲閱讀,是小學生掌握閱讀技能的基礎環節,關系到他們整個語文課程的學習。就學習一門語言來說,無論是漢語還是英語,朗讀都是既基礎又重要的一項訓練活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屬于閱讀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教師需高度重視朗讀教學,積極融入新課程標準中的教學理念,根據小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制訂朗讀計劃,不斷培養與提升他們的朗讀能力,使他們通過朗讀打好學習語文知識的基礎。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朗讀時間難以得到保證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語文基礎水平較為薄弱,如果沒有做好課前準備工作,課堂上就要花費不少時間來排查生字與識記讀音。由于教師要完成這些基礎性教學工作,還需考慮整體教學進度,因此能留給學生朗讀的時間往往不夠充裕。同時,即便部分教師安排有朗讀訓練環節,但為兼顧更多學生,其往往會挑選部分學生以分段形式進行朗讀,缺乏對他們的全面指導,也難以及時給予他們相應的指正與點評,導致學生在朗讀中的參與感不夠強,還缺乏成就感。
(二)朗讀教學方式不夠合理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針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教學大綱中要求他們能流利、準確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做到順暢朗讀,不回讀、不重讀,發音正確,不加字、不落字,不把詞語隔開,還要讀出情、味和意,使其在朗讀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但是從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現狀來看,不少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都不夠合理,習慣于采用“口口相傳”模式,要求學生跟隨自己逐句朗讀,沒有關注學生的朗讀情況,也缺乏對學生的針對性指導。
(三)朗讀能力培養不受重視
眼下,有的小學語文教師在朗讀教學中,仍然以“灌輸式”教學為主,把重點放在生字詞、句子與寫作等方面,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安排的朗讀訓練不夠多,不注重對他們朗讀技巧的訓練,一般只是粗略地帶領學生把文章讀通、讀順,并沒有指導他們采用不同的朗讀技巧去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這樣一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往往只是停留在表層,并沒有真正理解文章所蘊含的深意,以至于他們對朗讀訓練也不是特別重視。
(四)缺乏良好朗讀習慣培養
不同學生的性格特征、學習習慣與天賦潛能存在差異,如果采用統一的教學模式,很難讓他們實現個性化成長,導致整體學習效果受到影響。在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一些教師采用標準統一的技巧指導學生進行朗讀練習,沒有考慮到他們的實際情況,從而難以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也難以讓他們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而且有的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不是特別強,在朗讀訓練中表現得比較懶散,故而無法有效掌握教師傳授的朗讀技巧。
(五)朗讀內容沒有進行延伸
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材內容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盡管不同年級課本中選編的課文均適合相應年齡階段的學生朗讀和學習,但是有的教師只是選擇一些重點課文組織學生進行朗讀訓練,主要以古詩詞為主,而對其他精選文章則采用選段朗讀或選重點語句朗讀的策略,這對他們朗讀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幫助有限。至于課外拓展朗讀幾乎沒有,導致小學生的朗讀視野受到限制,還影響了他們參與朗讀的創造性與積極性[1]。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對策
(一)合理利用教材資源,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教材作為實行一切教學方案與計劃的基本依據,也是一切教學行為的出發點,尤其是在新課改背景下,教材內容也在優化,同新時代接軌,能為預期教學目標的實現提供優質素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想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師首先需合理利用現有的教材內容,選擇一些文質兼美的課文當作朗讀素材,組織學生圍繞這些課文進行朗讀訓練,并給予其相應的朗讀指導,如語速、語調、重音與節奏等,使其掌握常用的朗讀技巧[2]。
以《小小的船》的教學為例,這是一首充滿兒童情趣與幻想的小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通過詩歌的形式描寫了晴天夜空的美麗景象。本詩韻律協調,音樂性很強,通過生動、形象的比喻,描寫了色彩鮮明的自然美景。在朗讀環節,教師需給予學生相應的指導,如當讀到“只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這句話時,可引領學生把握好朗讀節奏,將句子拆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只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而且每個部分之間不能停頓,最后將三個部分連接起來,這樣朗讀顯得既生動又簡單。之后,在通讀全文環節,教師需提示學生帶著愉悅的心情去朗讀,一邊朗讀、一邊想象詩中所描繪的美景,尤其是朗讀后兩句時,可以想象自己正坐在月亮上面,這樣能讓學生把詩中景物讀得有情、有韻,使其朗讀起來心情變得十分愉快,朗朗上口,從而陶冶他們美的情操。
(二)制訂明確教學目標,增強學生的朗讀效果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每一節課都有著相應的重點、疑點與難點,需要學生具體、透徹地掌握這些內容。為有效培養他們的朗讀能力,教師需制訂明確的朗讀教學目標,使其找到努力與前進的方向,為實現既定目標而主動參加朗讀訓練與相關學習活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需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與認知水平,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制訂朗讀教學目標,使他們明確朗讀目的,同時要帶領他們在反復朗讀中達成目標,增強朗讀效果[3]。
例如,在開展《難忘的潑水節》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制訂以下具體朗讀目標:(1)自讀課文,與生字表對照,把文中的生字找出來,準確、清晰地認識字形,利用各自喜歡的方式展開自讀,把字音讀準確,初步了解本文講述的主要內容;(2)通讀課文,認真分析本文的字、詞、句與段,深入研究標題,思考為什么這個潑水節如此難忘、傣族的潑水節都有哪些風俗習慣;(3)精讀全文,找出自己喜歡的語句,說一說原因所在,并且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把自己的喜歡給體現出來。課堂上,教師可組織學生按照以上目標進行朗讀訓練,使其找到明確的朗讀方向,通過初讀初步理解故事內容,做到不錯讀,且聲音要清楚洪亮;再讀課文時,語速保持適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做到間歇與停頓分明;細讀課文時,應仔細品味文中的遣詞造句手法,進入角色與情境中,讀出情感。
(三)營造適宜課堂情境,通過朗讀理解課文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采用的教學模式較為落后,都是自己先進行示范性朗讀,再讓學生模仿朗讀,導致他們難以精準體會語句的意思,而且朗讀時間不充足,使得他們沒能對語句含義進行反復揣摩與斟酌。面對這一問題,小學語文教師在新時期下的朗讀教學中,應當對傳統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借助實物教具或圖片、視頻、音樂、動畫等手段營造適宜的課堂情境,引領學生在情境中全身心投入朗讀,讓他們通過朗讀理解課文[4]。
以《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的教學為例,這是一首集兒童情趣和科普知識為一體的兒童詩,全詩以活潑的兒童語言講述了一群小動物畫家在雪地里“畫畫”的故事。由于一年級學生年齡較小,以形象、直觀思維為主,比較喜歡活潑、生動且同生活聯系密切的學習環境,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群小動物在雪地中走路”的動畫,由此創設有趣的課堂情境,營造快樂、愉悅的朗讀氛圍,吸引學生主動朗讀課文,使其直接、真切地感受到雪后美景,并對雪地上各種小動物留下的腳印產生興趣。接著,教師再次播放動畫,帶領學生在情境中朗讀課文,并觀察小雞的腳印像一片片竹葉,小狗的腳印像一朵朵梅花,小鴨的腳印像一片片楓葉,小馬的腳印像彎彎的月牙,使其輕松理解課文內容,激發他們喜愛動物、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情感,從而提升整體學習效果。
(四)引入角色朗讀方法,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為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師不能只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而是要結合文本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與朗讀需求等,有的放矢地采用不同的朗讀訓練方式,極力調動學生參與朗讀的積極性,提升他們的朗讀水平。對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一些具有人物和故事情節的課文時,可要求學生在小組內分角色合作朗讀課文,注重角色之間的互換,以此增強他們的朗讀學習體驗[5]。
例如,在《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的教學中,在朗讀環節,教師可先帶領學生快速把課文朗讀一遍,使他們大致了解這篇課文的內容,為其接下來的朗讀訓練做好充足準備。接著,教師可圍繞課文內容安排一系列問題,如:作者在文中一共描寫了哪幾種植物?這些植物分別是如何進行種子傳播的?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再次朗讀課文,讓他們一邊朗讀、一邊思考,分別找出蒲公英、蒼耳、豌豆這幾種植物傳播種子的具體方式,讓他們更好地把握本文重點內容。當學生充分理解整篇課文內容以后,教師可安排角色扮演活動,要求他們扮演不同的角色,一邊朗讀課文、一邊將自己想象成不同的“植物媽媽”,繼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將全文讀懂、讀通和讀順,使其在朗讀中主動感悟課文的韻律美,體會作者在表達上的精妙,最終真正理解文中所介紹的科學知識。
(五)把握課文情感基調,增強學生的朗讀感知
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有各種情感基調的課文,雖然都是不錯的朗讀材料,但是側重點有所不同,教師可根據不同情感基調的課文,有的放矢地安排朗讀訓練,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指導,以有效提升他們的朗讀能力。具體來說,小學語文教師在朗讀環節,可以組織學生根據課文的情感基調進行反復朗讀,使他們從字里行間中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讓他們能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讀,從而加深他們對課文主題與中心思想的理解[6]。
例如,在講授《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一文的過程中,教師可先帶領學生分享課前搜集的關于雷鋒的材料,并播放一些有關雷鋒的紀錄片、電影等視頻資料,使其初步了解這一人物形象。然后教師示范朗讀標題,特別強調讀“哪里”一詞時要帶著呼喚的口吻,讀出尋找的語氣。接著,教師可指導學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讀課文,注意把字音讀準,把句子讀通順,然后讓他們組成5人小組,每人朗讀1節,合作朗讀詩歌,并思考問題:雷鋒叔叔到底在哪里?是否能找到他?學生需要自主組織語言進行描述,找出令自己感動的句子,并說一說為什么而感動,表達個人內心情感。之后,教師可指導學生再次朗讀全文,觀察詩歌有問有答的特點,尤其要注意問答的語氣,使其在朗讀中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想象雷鋒幫助別人的畫面,進一步感受雷鋒的形象,并通過朗讀感悟奉獻愛心和樂于助人的重要性。
(六)開設課外朗讀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
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對象通常是課本中的課文,盡管這些文本體裁豐富、題材多樣,但是畢竟數量有限,對于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同樣有限,因此教師需開展課外朗讀活動,以拓寬學生的朗讀視野,使其接觸到更多優秀的朗讀資源。小學語文教師應以完成課內朗讀教學為前提,為學生推薦一些同課文有關的課外書,或讓他們自主選擇一些喜聞樂見的書籍,舉辦朗讀比賽,使其朗讀能力得以不斷提升[7]。
以《盤古開天地》的教學為例,本文是一則中國民間神話傳說,學生對此類課文往往比較感興趣,在課內朗讀環節,教師可指導學生讀懂課文,讓他們學會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使他們感受到盤古的奉獻精神,激起他們閱讀神話故事的熱情,培養他們的想象力。之后,在課外朗讀環節,教師可準備一些經典的神話故事,如《女媧造人》《夸父追日》《嫦娥奔月》《鉆木取火》《后羿射日》《共工怒觸不周山》等,或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神話故事、歷史故事進行朗讀;也可播放相關視頻,提醒學生注意對生字讀音進行學習與記憶,使其接觸到更多的朗讀素材,開闊朗讀視野,提升朗讀能力。隨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朗讀比賽,讓學生相互分享喜歡的作品,簡單描述故事內容,并讓他們自己當評委,評選出表現優秀的同學,以此提升他們的朗讀水平。
三、總結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師應給予格外關注,以課本中安排的課文為依托,合理利用這些優質的素材,并適當引入一些課外資源。教學要考慮到小學生的身心特征與發展規律,精心制訂科學合理的對策,從多個方面與不同視角開展多樣化朗讀訓練,逐步提高他們的朗讀能力,并以此為跳板學好語文課程。
[參考文獻]
梁佳興,趙聰.小學低年級學生朗讀能力培養策略[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23,39(6):112-116.
劉東霞.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現狀及其優化對策探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3(8):70-72.
黃丹青.新課標下小學語文低段學生朗讀能力培養策略[J].家長,2023(21):125-127.
張苗.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現實困境及解決對策研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3(6):82-84.
張世鋒.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23(8):198-200.
李叔霞.小學低年級語文有效朗讀“教”與“學”的行動探索[J].讀寫算,2022(34):108-110.
張紹芳.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策略探討[J].知識文庫,2022(20):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