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音樂課程要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引導學生在積累音樂知識的同時提升道德修養。紅色歌謠傳承著革命文化和紅色精神,能起到“以史育德”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從育人元素、育人資源、育人策略這幾個角度入手,探究如何在小學音樂課程中進行紅色歌謠教學。在育人元素上,教師可以從節奏節拍、曲式結構、曲調旋律等音樂語言的表達方式入手,培養學生美好的品德。在育人資源方面,教師可以從歷史資源、節日資源、文化資源等角度入手,激發學生對家鄉的深厚情感。在育人策略方面,教師可以采用互動法、融合法、創編法展開教學,引導學生深入感受作品豐富的思想內涵。
關鍵詞:“以史育德”;紅色歌謠;小學音樂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以史育德:紅色故事課程的有聲開發與泛在實施策略研究”(B/2021/02/199)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朱佳佳(1996—),女,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南山湖小學。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義務教育藝術課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而小學生對歷史的了解不夠深刻,很難獨立挖掘音樂作品中的紅色元素,提升自己的思想品質。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采用“以史育德”和“以美育人”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紅色歌謠為切入點,設計紅色歌謠有聲課程,將歷史故事和欣賞、演唱、編創紅色歌謠整合在一起,讓學生深刻感受紅色歌謠的魅力,認識到紅色歌謠以愛國主義的崇高品德為靈魂與旗幟,以艱苦奮斗的品格為藝術底色。紅色歌謠作品內容豐富,包括:歌頌革命時期共產黨人不畏艱難、勇敢戰斗的作品;歌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們艱苦奮斗的作品;歌唱當今美好生活,展現愛國主義的作品。教師要全面挖掘、收集紅色歌謠,結合學生的學情設計開發紅色歌謠有聲課程,以期達到“以史育德”的教學效果[1]。
一、基于語言表達,探析紅色歌謠的育人元素
(一)節奏節拍
在設計紅色歌謠有聲課程的時候,教師要注意從紅色歌謠中挖掘紅色元素,將思想品德教育和音樂語言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取得“以史育德”和“以美育人”的教學效果。音樂語言是作曲家展示藝術思維,塑造音樂形象,表達思想情感,最終呈現藝術作品所用的工具。節奏節拍是音樂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紅色歌謠在節奏節拍上秉承簡單有力的特點,采用2/4拍或者4/4拍,暗示了廣大群眾團結合作、互幫互助的生活狀態。
教師可先從教材中尋找一些展現各族人民團結合作、互幫互助的音樂作品,如《軍民團結一家親》等,再分三個環節展開課程。第一個學習環節為“了解音樂知識”。教師向學生介紹什么是節拍,2/4拍和4/4拍的特點是什么,然后讓學生傾聽音樂作品,說說這些作品是什么節拍,它們給人的感覺是什么。第二個學習環節為“了解歷史背景”。教師給學生介紹音樂作品創作的歷史年代,讓學生認識到不管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年代,全國人民都要團結互助,這樣才能更好地建設國家。第三個學習環節為“自主欣賞”。教師讓學生采用律動法感受音樂,體會作品中蘊藏的情感,對比賞析不同的節奏節拍,并給學生介紹相應的背景故事,讓他們感悟音樂作品中的精神。
(二)曲式結構
曲式結構也是重要的音樂語言。紅色歌謠的曲式比較樸素、自然,很少出現花哨繁雜的曲式。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分析曲式結構的基礎上說明作品描寫了怎樣的對象,感受勞動人民樸素的生活作風,體會勞動人民勇敢奮斗的精神狀態。
在課程設計中,教師可以選擇《打麥號子》《豐收歌》等勞動號子或展現勞動人民形象的音樂作品,設計單元有聲課程,分三個學習環節展開。第一個環節為“聽一聽,畫出樂曲結構”。學生要認真傾聽作品,找到作品中回環往復的段落,并標注出來,初步了解勞動號子的曲式結構特點。第二個環節為“總結整理,歸納結構”。要求學生將不同地區的勞動號子整合在一起,歸納它們的異同點。第三個環節為“了解歷史,感受人物形象”。教師給學生介紹作品相關的歷史故事,并讓他們想象勞動者的形象。學生發現,不管是在革命年代,還是在和平年代,勞動人民都展現出勇敢奮斗的形象特點,努力用雙手建設家園。在這一課程中,學生能夠體會、整合相關類型歌曲的曲式結構特點,并對歌曲的內涵進行深入挖掘。
(三)曲調旋律
曲調旋律也是設計紅色歌謠有聲課程需要關注的教學重點。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分析紅色歌謠的曲調旋律,并體會蘊藏其中的愛國情懷。《映山紅》是紅色電影《閃閃的紅星》的插曲,具有豐富的紅色內涵。在結合《映山紅》設計有聲課程的時候,教師可以先選取電影的片段,并輔以歷史資料,讓學生初步了解該作品展現的是什么年代的故事,體會人民群眾對紅軍的深厚情誼。之后,教師再安排學生探究該作品的曲調旋律特點。這首作品的旋律帶有江西民歌的韻味,體現了“依字行腔,以腔傳情”的特點。最后,教師組織學生哼唱歌曲,感受歌曲所表達的對紅軍的期盼之情和人民堅定的革命意志[2]。
二、指向情感特點,拓展紅色歌謠的育人資源
(一)歷史資源
由于教材內容有限,在設計紅色歌謠有聲課程的時候,教師要注意拓展育人資源。為了培養學生對家鄉的深厚情感,教師可以挖掘地方資源,拓展教學內容,讓學生了解家鄉的紅色歷史,從而更加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結合歌曲《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教師可以設計“傾聽紅色歷史,感受革命歲月”系列課程。首先,讓學生品味《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中的歌詞,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讓他們主動探索家鄉的歷史。教師可以給學生推送鄉土志中的歷史資料,或者帶領學生到革命歷史博物館、烈士陵園等地方,使學生認識到今天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其次,讓學生自主搜集革命戰爭年代的歌曲,和同伴一起傾聽感受。最后,安排學生互動討論,說說自己從歷史中獲得了什么啟迪。學生通過紅色歌謠有聲課程能了解家鄉的歷史,從革命先輩的奮斗歷程中汲取力量,培養家國情懷,從而積極加入建設祖國的行列中。
(二)節日資源
節日資源也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鄉土情懷。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了解家鄉的傳統節日文化,探討節日的來源,挖掘其中蘊藏的民族精神。結合《五月五賽龍會》等音樂作品,教師可以組織“鄉音鄉俗多喜樂”主題課程,分三個環節展開。第一個環節為“參與民俗活動,學唱節日歌曲”。學生要了解家鄉有哪些傳統節日,是否有和該節日有關的歌曲,參與到節日活動中并學唱歌曲。第二個環節為“探究民俗發展,傳承民族精神”。學生要嘗試搜索歷史資料,了解傳統節日如何體現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第三個環節為“載歌載舞,傳承發展”。學生要思考如何在傳統的歌謠中融入時代元素,設計出傳統和時尚并存的音樂作品,讓傳統民族精神能在新時代發揚光大,被更多人了解并接受。通過探究節日資源,學生可認識到傳統節日中蘊藏的民族精神,這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對家鄉的愛,提升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三)文化資源
文化資源也是重要的拓展內容之一。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了解祖國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歷史,感受祖國的地大物博,從而激發他們愛國愛家的情感。音樂教材中有不少展現鄉土文化的作品,如《姑蘇風光》等,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設計“祖國山河大不同”系列課程。該課程按照地域劃分江南、東北、西北等板塊,每個板塊中都包含了對應區域的文化資源內容,具體分三個教學環節展開。第一個環節為“介紹山水之美”。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將音樂和視頻結合在一起,展現不同地區獨特的自然美。例如,在介紹江南地區時,可以展現蘇州園林之美。第二個環節為“介紹人文之美”。教師可以整合歷史資料,介紹該地區的重要歷史事件。例如,可以介紹在革命戰爭時期,該地區的民眾誓死保衛家鄉的歷史事件。第三個環節為“反思、交流、感悟”。學生要結合美景、美情,賞析紅色歌謠,說說自己的切身感受。
三、聚焦思想內涵,創新紅色歌謠的育人策略
(一)互動法
想讓學生提高對紅色歌謠有聲課程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就要聚焦紅色文化的思想內涵,創新教學策略。互動法符合小學生活潑好動、喜歡交流的特點,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方法。
《五指山歌》是解放戰爭時期流傳在廣東、海南革命根據地的民歌,它不僅旋律優美,在歌詞上還展現了民眾對于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教師可以在設計紅色歌謠有聲課程的時候選擇類似的歌曲,并安排互動活動。互動環節一:引導學生了解歌曲背后蘊藏的歷史故事,了解當時革命處于什么階段,感受革命者的艱辛,并思考他們為何在艱苦的環境下還有著革命必勝的信念。互動環節二:組織學生在了解歷史的基礎上展望未來。學生可以說說革命者的樂觀精神給了自己什么啟迪,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困擾,是否有信心戰勝困難。互動環節三:組織學生模仿《五指山歌》的對歌形式,自編歌詞并演唱,要試著將革命者的必勝信念融入創編的歌詞中。在交流中,學生能夠深入體會作品的思想內涵。
(二)融合法
融合法也是一種創新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基于“以史育德”,將歷史學科和音樂學科結合在一起,讓課程內容更為豐富。學生可以結合歷史資料了解革命先輩的形象,體會他們的奮進和拼搏,進而激發愛國熱情。
例如,圍繞《五指山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紅色歷史回憶”主題探究活動。學生要了解在特定歷史年代發生了哪些歷史事件,它們對當時的中國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當時出現了哪些與歷史事件有關的音樂作品。《五指山歌》展現的是解放戰爭時期的歷史,學生可以利用此機會,全面了解解放戰爭的歷史進程。而后,教師引導學生一邊賞析音樂作品,一邊試著從中體會愛國人士的奮進精神。學生可以從樂曲的節拍、旋律、歌詞等方面入手,挖掘積極奮進的元素,并述說自己的感受。如有一名學生提出,從“分得牛羊和田地”中能看出民眾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在融合性的課堂中,學生能在歷史資料的輔助下產生感性體驗,進而領悟革命者積極奮進、保衛國家的堅定信念,這樣能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
(三)創編法
小學生的想象力豐富,對于音樂創作也有著較為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設計創編類課程,組織學生在了解革命歷史、展望祖國未來的基礎上進行音樂創作。在創作中,學生能進一步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塑造健全人格。
《我們的田野》旋律優美動聽,激人奮進,展現了對美好生活的贊頌和渴望之情,教師可以結合該作品,設計創編活動,分三個環節展開。第一個環節為“了解家鄉歷史,搜集創編材料”。安排學生閱讀歷史書,了解家鄉的革命歷史,了解人民在新中國建設時期付出了怎樣的努力,如何建設美好的家園。第二個環節為“互動交流,激發創作源泉”。學生可以自主搜集家鄉的紅色歌謠,并和同伴一起欣賞,互動交流。學生要思考這些作品從哪些方面展現了家鄉的巨變,如何體現出創作者對祖國的愛。第三個環節為“積極奮進,創編動人歌謠”。學生要試著創編音樂作品,展現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體現積極向上的創作心態。學生可以選擇在原歌曲的基礎上改編創作,也可以自編旋律。在創編活動中,學生使用各種音樂語言表達對革命者的敬佩之情、對革命精神的體會和理解。
結語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基于“以史育德”思想,設計開發紅色歌謠有聲課程,深入挖掘歌謠中蘊藏的育人元素,拓展育人資源,設計創新的育人策略。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掌握音樂語言的特點,自主建構音樂知識體系,還能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端正他們的思想和言行,進而實現立德樹人目標。
[參考文獻]
吳麗娟.小學音樂在線項目化學習探究[J].教學與管理,2021(11):64-67.
戴軒轅,苗飛.小學音樂審美教學目標價值體系的創新建構[J].教學與管理,2022(23):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