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瑜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和智慧結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關系到國家的文化安全和民族文化的繁榮。高校是我國文化教育的重要陣地之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優良平臺,通過將文昌年畫融入高校課堂,能激發青年大學生的審美情趣,陶冶情操。增進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感情,使年輕一代能夠領略到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喚醒國人對民間文化藝術的認識和重視,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和民族自豪感。因此,文章重點探究文昌年畫融入高校課堂創新路徑,希望為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提供理論支持和發展的可行性對策。
文昌年畫歷史悠久,起源于宋代鼎盛于明清,以文昌文化為元素,其結構謹嚴、色彩濃重,深受當地百姓喜愛,作為綿陽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將其引入綿陽本地高校課堂上,對文昌年畫的宣傳和傳播具有一定的現實作用。但現階段由于歷史原因,在傳承和知名度上不甚理想,尚未有高校將其完全融入課堂教學實踐中,因此,找到適合的途徑將文昌年畫歷史、文化和技藝融入高校課堂,通過理論講解、技藝實踐等方式讓學生體會到非遺藝術魅力,既有利于學生了解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又有利于地方文化的宣傳和傳播。
文昌年畫融入高校課堂價值意義
一、增強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大學生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培養文化自信成為提升個體綜合素養的重要方面。文昌年畫發源于文昌經造中的畫像,是文昌文化的代表之一,通過其獨特的表達形式和深厚的歷史底蘊,能為當代大學生提供深入了解和體驗傳統文化的機會。首先,文昌年畫的學習能夠幫助大學生建立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通過深入了解文昌年畫的歷史淵源、傳統技藝以及文化內涵,大學生能夠更全面地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之處,進而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更好地展示自身文化的深度和廣度。這種深刻認識有助于大學生擺脫文化自卑感,樹立自信心,使他們更好地適應多元文化的社會環境。其次,文昌年畫的觀摩、學習過程中,大學生將接觸到豐富的藝術表達形式和審美觀念,從而培養審美情趣和獨立審美判斷力。這種審美素養的培養有助于大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傳統文化藝術,提高他們對自身文化的美學認知。在審美的引領下,大學生能夠更自覺地表達自己對文化的獨立見解,從而樹立起積極向上的基于對本土傳統文化的自信。在劉思琦2019年《四川文昌文化語境下的民間年畫發展研究——以梓潼年畫為例》一文中也提出文化軟實力永遠是影響力最大的,是一個民族的不竭動力。
二、培育學生工匠精神
傳統文昌年畫最初采用木板刻,現在逐漸采用線描、手繪的方式進行創作,整個制作工藝繁雜。將文昌年畫融入高校課堂,不僅僅是為了傳承文化,更是為了培育學生工匠精神,這對當代大學生的個人成長和職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培養工匠精神強調的是對技藝的專注追求、對品質的不懈追求以及對創新的勇于嘗試,這些特質正是文昌年畫所體現的核心價值。
首先,文昌年畫的學習將使學生對精湛技藝產生深刻理解。無論是木板刻還是手繪形式,通過了解文昌年畫的制作過程和技術要領,學生能夠領悟到卓越的技藝來自長期的專注與實踐。這種專業技能的培養不僅有助于學生形成扎實的專業基礎,更能夠激發他們在其他領域追求卓越的動力,培育全面發展的個體。
其次,文昌年畫的融入有助于培養學生對品質的追求。作為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文昌年畫注重細膩、精致,從最初文昌元素的挖掘到制作階段對品質的要求,凸顯了工匠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學習這種精神,學生們將形成對卓越品質的敬畏心態,無論是在學術研究、職業生涯還是日常生活中,都將追求卓越,不斷提升自己的品質標準。
最后,文昌年畫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們將接觸到創新的思維和實踐方法。傳統文化的傳承并不等同于刻板的模仿,而是需要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注入新的時代元素。學生們通過參與文昌年畫的創作和設計,將鍛煉創新思維,培養勇于嘗試、不斷創新的態度,為未來的職業生涯奠定創新的基礎。
三、促進文昌年畫傳承與發展
文昌年畫融入高校課堂不僅有助于學生個體的成長,更能為文昌年畫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有益支持。這一融合的過程不僅僅是傳統文化的傳遞,更是為其在當代社會中找到生機和發展路徑。首先,將文昌年畫融入高校課堂,有助于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培養年輕一代的傳承者。通過深入了解文昌年畫的歷史淵源、制作技藝以及文化內涵,學生們能夠更加深刻地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他們對文昌年畫甚至文昌文化的濃厚興趣。這種濃厚興趣將成為推動年輕一代投身傳統文化傳承事業的動力,為文昌年畫的傳承培養新的力量。其次,通過高校課堂的融入,文昌年畫能夠與當代社會相互融合,找到更多的傳播途徑和受眾。傳統文化常常面臨著與現代生活脫節的問題,而將文昌年畫融入高校課堂,可以通過學生們的參與,結合新媒體平臺等現代技術手段,使文昌年畫與當代生活更加貼近,擴大其在社會中的影響力。這有助于使文昌年畫在當代社會中找到傳承與發展的新途徑,不斷吸引新的受眾群體。最后,高校課堂的環境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培訓基地,通過培養專業人才,加強教師的文化素養培訓,能夠為文昌年畫的傳承注入更多的人才和智慧。這有助于強化文昌年畫傳統技藝的傳承,提高相關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使傳統文化在當代得以更好地傳承和發展。
目前文昌年畫融入高校課堂面臨困境
一、傳統的文昌年畫教學仍然受制于師帶徒模式,缺乏更廣泛的融入渠道。高校對文昌年畫的關注度相對較低,導致相關資源匱乏。傳統的渠道限制了學生深入學習和了解文昌年畫的機會,無法滿足當代多元化教學和學習需求。因此,融入渠道匱乏成為限制文昌年畫在高校中推廣和發展的關鍵問題。
二、教學條件保障不足
文昌年畫的傳承需要大量的實踐和體驗,但目前普通高校缺乏足夠的實踐教學條件。傳統年畫制作周期較長,所需材料豐富,制作工序也較為繁瑣,而校園內對年畫制作的全過程教學實施條件難以保障。這使得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難以深入理解文昌年畫的制作過程和技術要領,影響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全面理解和把握。教學條件的保障不足也制約了文昌年畫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面傳承。
三、教師非遺文化素養不佳
將文昌年畫融入高校課堂,不能僅僅依賴傳承人,更多的是需要學校教師的支持,但教師非遺文化素養不佳也是文昌年畫融入高校課堂面臨的嚴重問題。高校許多教師對于文昌年畫的歷史淵源、技藝傳承等方面了解有限,缺乏深刻的非遺文化素養。這使得在高校中開設相關課程時,教學質量難以得到保障,無法將文昌年畫的獨特魅力傳遞給學生。提升教師的非遺文化素養,培養他們對文昌年畫的熱愛與深刻理解,是促進這門傳統藝術融入高校課堂的重要一環。
文昌年畫融入高校課堂創新路徑
一、依托新媒體平臺,打造文昌年畫多元化融入渠道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新媒體平臺如社交媒體、在線學習平臺等已成為廣泛傳播文化的工具,為文昌年畫在高校課堂中的融入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首先,通過在社交媒體上建立文昌年畫的專頁和社群,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分享。在這個虛擬社區中,學生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討論文昌年畫的相關話題,增強對文昌年畫的學習興趣。這種互動性的社交媒體平臺不僅能夠拓展學生對文昌年畫的認知,還能夠激發創作熱情,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莊唯在《新媒體環境下木版年畫與藝術教育的融合發展研究》中也提出了新媒體可以作為木版年畫的傳播載體。其次,借助在線學習平臺,可以提供更靈活和開放的學習資源。通過在線課程、視頻教學等形式,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文昌年畫的相關知識和技藝。這種靈活的學習方式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更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提高學習的便捷性和實用性。此外,通過新媒體平臺,可以與文昌年畫相關的藝術家、傳承人進行線上互動。通過直播、講座等形式,讓專業人士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分享經驗、解答疑惑,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文昌年畫的傳統與現代融合,曹春雨、張玉雪在《楊家埠木版年畫融入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手工課程研究》一文中也強調了邀請非遺傳承人參與教學,展示傳承人的代表作的重要性。這種線上交流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視野,還能夠激發學生對文昌年畫的深入研究興趣。通過依托新媒體平臺,創造多元化的融入渠道,可以更好地滿足當代大學生對學習方式的多樣性需求,促進文昌年畫在高校課堂中的創新傳承。這一路徑的實施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熱愛,同時也為文昌年畫的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深挖文昌年畫育人元素,打造專屬非遺課程
深挖文昌年畫中的育人元素,精心設計專屬非遺課程旨在使學生更全面地理解文昌年畫的文化內涵,激發學生對非遺文化傳承的熱情,并提供系統性的學習體驗。在具體措施上,一是通過剖析文昌年畫所蘊含的價值觀念、審美理念以及對生活態度的反映,將這些育人元素提煉出來。例如年畫中所展示的傳統美德、節令文化等方面的元素,都能夠成為培養學生情感情操和價值觀的重要素材。通過深度剖析,構建起一個涵蓋多方面、具有豐富內涵的文昌年畫育人元素體系。二是基于文昌年畫文化育人元素,設計專屬非遺課程,包括理論學習、實踐操作和社會實踐等多個環節。理論學習部分可以通過講座、研討等方式,使學生了解文昌年畫的歷史、傳承方式、風格演變等方面的知識。實踐操作階段則可以包括親身參與年畫制作、學習傳統技藝等實際動手的環節,以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社會實踐部分可以通過參與文昌年畫展覽、社區文化傳播等方式,使學生將學到的知識與實際社會相結合,增強對文昌年畫的綜合理解。通過打造專屬非遺課程,高??梢愿玫嘏囵B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認同,激發學生對非遺文化傳承的責任感和參與熱情。這樣的專屬課程不僅能夠提供系統性的學習體驗,更能夠在學生中培養出更多對文昌年畫的專業傳承者,為文化傳承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立足本土文昌年畫內涵,加強教師文化素養培訓
為促進文昌年畫融入高校課堂,一項關鍵的創新路徑是立足本土文昌年畫內涵,加強教師文化素養培訓。首先,進行系統的文昌年畫內涵培訓,使教師對其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傳承要義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通過專業的講座、研討會等形式,教師可以獲取更系統的文昌年畫知識,同時也能深入探討其在文化傳承中的獨特地位。這樣的培訓有助于提升教師對文昌年畫的專業素養,使他們更具權威性和深度地傳授相關知識。其次,注重教師的實際體驗和親身參與。通過組織教師參觀文昌年畫展覽、實地走訪傳統工藝室等方式,教師能夠更直觀地感受文昌年畫的藝術魅力和制作過程。這樣的實踐活動有助于激發教師的熱情,使他們更有親和力地傳授這一傳統文化。另外,強化教師的創新能力和跨學科教學思維,使其能夠將文昌年畫融入多個學科領域。通過舉辦跨學科研討會、開展教學案例分享等活動,教師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將文昌年畫與不同學科相結合,豐富多元的課程設置,使學生在多個方面更全面地體驗文昌年畫的魅力。
文昌年畫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其融入高校課堂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高校、學生以及教師都應積極參與,共同推動文昌年畫的傳承與發展。通過打造文昌年畫多元化融入渠道、打造專屬非遺課程、加強教師文化素養培訓等創新路徑,希望能夠為文昌年畫在高校課堂中的融入提供有益的參考,推動這一傳統文化藝術在當代教育中煥發新的活力。
本文系四川綿陽文化旅游發展研究中心項目“‘文昌年畫融入高校課堂實踐研究”(項目編號:WLFZ2023YB012)成果。作者單位:綿陽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