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飛 馬慧
摘要:勞動教育是實現五育并舉,增強育人實效的重要內容,也是當前高校亟待完善創新的課題任務。如何充分發揮勞動教育在高職院校育人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培養現代化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成為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重點關注的課題。以高職生勞動教育的開展為研究對象,在分析勞動教育融入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體系現狀和可行性基礎,闡述勞動教育融入高職教育的基本內涵,并通過探尋勞動教育和高職教育的契合點,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勞動教育;人才培養
進入新時代,我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所處的時代背景發生了深刻變化,迫切需要高職院校育人工作不斷創新以適應時代的發展。教育部明確指出“高等職業院校應當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為目標,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落在實處,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新時代高職院校創新育人工作必須將勞育內容納入進來,將勞育功能有機融入高職院校日常教育中,并在教育模式上進行創新,從而實現對學生“三觀”塑造的高質量完成。當代大學生作為新千禧一代,大多是獨生子女,成長過程中很少獲得勞動實踐機會,勞動教育開展并不充分。因此,高職院校采取多種途徑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既是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標準的要求,也是職業教育順應時代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的時代要求。
一、高職院校青年大學生勞動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體系現狀
(一)學校教育缺位導致勞動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體系難度增加
當前高職院校對當代大學生的勞動教育重視程度不斷增加,同時大國工匠精神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和追求卓越精神內核在大學生群體中不斷滲透,但從推行效果看,高職院校對于勞動教育中蘊含的內在價值和作用并沒有完全理解。有勞無教與有教無勞同在的現狀,嚴重違背了勞動教育的初衷,弘揚與傳播勞動精神應有的作用難以得到發揮,從而使勞動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體系流于形式。雖然社會各界人士都在倡導素質教育,但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無法徹底擺脫成績的束縛。在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的捆綁之下,學校、家長和學生都十分關注分數,長久以來的認知偏差使得社會公眾忽視了育人的重要。當前,雖然提出五育并舉的理念,所有學校相應增加了勞動理論課程和勞動實踐活動,但從勞動課的實施效果來看并不理想,勞動理論課照本宣科,流于形式,勞動實踐課缺乏現實針對性,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和責任擔當意識的幫助十分有限。
(二)師資隊伍的不足成為勞動教育與育人體系融合的掣肘
勞務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技能和職業素養,要實現勞動教育有機融入職業教育,需要充分發揮課堂中高職教育的理論價值和課下實踐的指引作用,這對全部高職教師育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職院校的創新育人工作要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格局,需要高素質的勞動教育師資隊伍。從目前情況來看,高職院校師資受到數量、能力和重視程度的限制,很難實現勞動教育和高職教育的有效融合。
(三)內容渠道單一影響教育的持續性
近幾年,勞動教育課作為勞育的主課堂,課時逐步增多,內容和形式也在日趨完善,確實發揮了一定積極作用,提高了學生的勞動意識,使學生越來越熱愛勞動、尊重勞動、崇尚勞動。但大學生可以自主選擇的勞動教育類的課程非常單一,以至于大多數學生普遍認為勞動教育就是簡單的除草、打掃衛生、擺自行車等活動,勞動教育內容渠道的單一使學生無法深入理解勞動教育的內涵和價值。
(四)保障體系不完善無法發揮勞動教育功能
勞動教育缺乏應有的影響力,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國制度保障體系還不完善。完善的保障體系是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能夠有效順利開展的保證,通過有效的勞動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技能,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使其成長為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勞動者。當前,勞動教育融入高職院校育人體系由于缺乏經費、政策支持和制度體系等保障,很難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環境條件是開展勞動教育的基礎,將勞動教育場所固定在學校的特定區域,切斷了勞動教育的多種實踐活動形式,阻礙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教育場所的單一和不完善限制了勞動教育內容的拓展延伸。經費缺乏使勞動教育缺乏應有的連續性,師資力量不足無法確保勞動教育的質量。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很大程度是由于缺乏完善的保障體系。
二、將勞動教育融入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體系的可行性分析
(一)教育政策的導向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教育部從政策層面對于加強勞動教育提出了意見與指導。2022 年,黨的二十大報告作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促進教育公平”的戰略部署,這是勞動教育第一次被明確寫入黨代會報告,充分彰顯其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地位。目前,教育事業的運行、改革、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育政策影響,也就是說教育政策具有很強的導向性,勞動教育全方位融入到高職院校育人體系中完全契合了我國教育政策的內在要求。隨著黨和國家對勞動教育越來越重視,其地位得到重新審視,勞動教育正從“五育”并舉走向“五育”融合的新高度,這也為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創新性開展提出了新任務、新課題和新要求。
(二)教育內容的補充性
勞動教育是終身都在進行的,從學生進入學校到其畢業后進入社會參加工作,都需要接受勞動教育、參加實踐勞動,在勞動中形成培養堅韌不拔的勞動品質,積極樂觀的勞動態度,樹立正確勞動觀。首先,勞動教育課程可以幫助高職生不斷提高自身職業技能,學生在掌握專業理論知識與技能的同時,能通過勞動教育腳踏實地地理解、學習、實踐知識與技能,收獲更多實踐經驗與感悟;其次,勞動教育課程可以幫助高職生增強其職業適應能力,學生在勞動教育課程中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的職業特點,明確行業要求,從而在勞動實踐中針對性地培養自身職業技能,為未來適應自身工作做好準備。
(三)勞動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類型特點相一致
高職院校是面向成人教育的高等院校,與其他職業高等院校的辦學宗旨相同, 對人才培養的目標一致。新時代勞動教育注重學生勞動精神的培養,強調實踐教學,通過實踐教學來幫助學生夯實理論知識和熟練技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勞動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專業技能。高職院校教育也強調實踐教育重要性,同樣注重勞動實踐教學夯實學生的職業素養與專業能力,以生為本,從學生的實際專業需求與能力培養要求出發,實施個性化教學。由此可見,勞動教育課程與職業教育的類型特點相一致,從而引導高職生在實踐中培養良好勞動精神面貌、正確勞動價值取向和高素質勞動技能水平。
三、勞動教育融入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體系的有效路徑
(一)宣傳校園文化,營造勞動最光榮的校園文化氛圍
高職院校應結合勞動教育形式的多元化,全方位保障協同育人的落實。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既有普通院校的共同特點,也有其職業性強的特點,如何將勞動教育充分有機融合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體系中,需要優化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環境,要將勞動教育融入精神文化;重視校園文化活動創新,把勞動光榮的傳承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引入可供學生參與的校園文化建設工程,在網絡平臺、宣傳展示欄等加強對勞動教育的宣傳,邀請新時代、新崗位勞模工匠代表等典型人物走進校園開展宣講講座;建立勞動教育文化宣傳中心,積極營造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深入融合協同育人的教育環境和氛圍;舉辦勞動文化創意活動,以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創造性轉化為基礎,打造獨特的文化產品,并以弘揚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等為主題,開展多元化的社團活動,將勞動教育的內容與社團活動相結合,在社團文化的熏陶下,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勞動教育,從而建設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
(二)加強頂層設計,健全勞動教育協同落實機制
將勞動教育融入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體系中,要充分考慮多重因素,通過強化頂層設計來統籌協調有機融合過程中各相關要素的契合性,以此來增強教育實效性。這就需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樹立課程改革創新的理念,結合不同學段特點,精準識別各類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積極整合傳統勞動和新型勞動教育內容,科學設置課程體系,抓住關鍵環節,開設符合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通過開設必修課程、學科(專業)滲透、課外校外實踐等途徑實施勞動教育,充分發揮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價值。加大勞動教育的經費投入,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評價體系、經費保障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確保勞動教育的各項活動順利開展。
(三)注重提升教師教研水平和知識融合能力,打造協同育人師資隊伍
勞動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有機融合,需要協同育人理念的引領與高水平師資隊伍的支撐。提升高職教師勞動教育能力,打造協同育人師資隊伍,是一個綜合性的過程,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來實現。第一,制定培訓計劃,設計針對高職教師的培訓計劃,內容涵蓋勞動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理論知識、實踐經驗、教學方法等方面,以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育能力;第二,開展專業培訓,組織專業培訓班、研討會、講座等活動,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教學與交流,幫助教師深入了解勞動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內涵和要求;第三,建立導師制度,設立導師制度,由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和優秀教育理念的老師擔任新教師的導師,通過一對一指導和交流,幫助新教師逐步提升勞動教育與職業教育融合能力;第四,開展實踐活動,組織教師參與校內外的實踐活動,如社會實踐、實習指導等,讓教師親身體驗勞動實踐,并結合職業教育的內容進行反思和總結,加深對融合的理解;第五,建立交流平臺,建立教師交流平臺,鼓勵教師之間分享經驗、交流心得,促進教師之間的互相學習和成長,共同提升融合能力;第六,建立定期評估與反饋機制。建立定期評估與反饋機制,對教師的融合能力進行評估,并提供及時的反饋和指導,幫助教師不斷完善和提高。通過以上措施,可以全面提升高職教師的勞動教育和高職教育融合能力,打造具有協同育人意識和水平的師資隊伍,為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四)整合實踐教學資源,暢通勞動實踐多維路徑
課堂職業教育是以學習理論知識為主,勞動實踐則是靠實踐活動獲取知識,增長能力。高職院校可通過開展“勞動周”“勞動日”“勞動區域責任制”使得每個班級每個學生能夠真正參與到勞動實踐中,在勞動實踐中掌握勞動的技能,提高勞動實踐能力,感受勞動的喜悅。同時,高職院校需要著重加強學校勞動教育與企業之間的聯系。校企合作開展勞動教育,提供更加真實的工作環境和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和適應職業發展;校企共建勞動教育實踐基地,企業提供場地和先進的設備、技術,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更加熟練地掌握技能;校企合作開展職業技能比賽、職業培訓、校企交流等活動,豐富勞動教育內容,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職業和崗位特點,提高勞動技能和職業素養;校企共同優化和改進教材,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編寫相應的教材,持續豐富教材內容,使勞動教育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因此,校企協同整合勞動教育資源,能夠實現優勢互補,提高勞動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結 語
當前,中國高等教育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期,高職院校應在自身高職教育中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強化學生勞動實踐能力,充分挖掘新時代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并將其運用于社會主義時代新人的培育。在此背景下,將勞動教育融入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體系賦予新的歷史使命和實踐要求。因此,要充分發揮勞動教育的優勢,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豐富高職教育內容和形式,將勞動教育融入高職教育的全過程,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20 (Z2):2-11.
[2] 教育部關于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 導綱要(試行)》的通知:教材〔2020〕4 號[EB/OL].(2020-07-09)[2023-12-20]
[3]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EB/OL].(2021-10-12)[2023-08-17].
[4] 檀傳寶.勞動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認識勞動教育概念的基本內涵與基本特征[J].中國教育學刊,2019(02):82-84.
[5] 梁聰,張寶臣,余苗,張雨欽.新時代我國勞動教育的內涵任務與實施策略——基于文獻萃取分析[J]. 職教發展研究,2021(03):72-79.
[6] 鄧紅彬,曹剛.新時代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三重維度[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21):39-43.
[7] 吳瓊,李竹姍,徐俊.習近平勞動教育觀的理論基石、現實依據與實踐路徑[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05):1-6.
[8] 段磊. 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四個維度[J].人民論壇,2020(20):106-107.
[9] 岳海洋.新時代加強高校勞動教育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9(03): 102-104.
[10] 趙偉.試論勞動、勞動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關系[J].中國高教研究,2019(11):10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