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瑩瑩 廖珮君
摘要:為更好地促進應用型高校“專創融合”課程建設,文章通過訪談法了解應用型高校實施“專創融合”課程現狀。通過調查發現,應用型高校專業課教師在授課中實施“專創融合”理念并不理想,存在以下幾個原因:學校缺少“專創融合”課程建設相關條例制度、教師對“專創融合”課程知識能力結構及教學設計薄弱和學生對“專創融合”課程的內驅力弱且積極性不高。通過現狀及原因分析,提出了相應解決對策,為促進應用型高校“專創融合”課程的建設提供路徑。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專創融合”課程;創新創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7.38文獻標志碼:A
0引言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將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為社會提供更多創新型人才。2010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首次提出了有關“創新創業教育”的表述,指出要在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學生創業創新精神,現還處于高校探索創新創業教育的初級階段,未明確提出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結合。在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高校要將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此后,教育部也多次指出要努力實現和加快促成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由“兩張皮”向有機融合的轉變。
反觀當今的大學教學課堂,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兩張皮”的現象普遍存在,兩者彼此分離,沒有任何聯系。因此,本研究聚焦于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彼此割裂現象,呈現應用型高校專創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并嘗試提出如何更好地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課程。
1應用型高校“專創融合”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
1.1學校缺少“專創融合”課程建設的相關條例制度
根據對教師進行訪談發現,遼寧省S學校缺少“專創融合”課程建設的相關條例制度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1學校的重視程度不足,國家政策落實不到位
阻礙“專創融合”課程的有效實施,除了教師、學生參與課堂的直接對象外,也離不開學校及領導方面的態度問題。近年來,為了促進創新創業教育的向前發展,國家制定了許多政策文件,地方各級政府也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制定了相關的法律,但是,許多政策并沒有得到落實,這就影響了創新創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與此同時,學校對創新創業教育政策的宣傳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因此,很少有機會對其進行積極的關注,導致學生對有關政策一無所知,很難激發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國家確實提到了“專創融合”落實到高校這一政策,學校對文件進行解讀后,要求各專業的老師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知識的教學,但具體執行的要求和落實到哪一步,學校并沒有明確的要求。高校對“專創融合”課程的建設還停留在口頭號召階段,也沒有出臺相關管理辦法或條例。因此,學校對“專創融合”課程這一塊仍不夠重視。
1.1.2學校相關的教學標準和制度不支持
目前來說,學校的教學指導文件、教學大綱、現有制度不太支持該教學模式。在訪談中,某老師曾提到,他在2021年講授高等教育學專業選修課程的時候,是非常重視將“專創融合”理念納入專業課程中的,但由于是文科專業很難與創業聯系起來,因此,更多的是滲入創新思想。這位老師主要的教學內容是給定一個主題,分成小組,讓學生通過線下的訪談、問卷、查閱文獻等方式收集資料,最后派出小組代表在課堂進行匯報。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將創新教育融進專業課程中,通過此次研討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問題的能力、論文寫作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這種教學模式就很好地融入了創新創業教育,但其教學內容與學校要求寫的教學大綱相矛盾,研討是根據當時學生的狀態設計教學內容,并不能提前獲得或預知學生的反應以及收集的內容,因此,給教師提前寫教學大綱這一環節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因此,迫于學校要求的教學標準以及現有制度的不支持,導致教師很難再實行這種教學模式,只能按部就班,提前做好教學規劃,按照教學規劃實行,課上只有老師教,學生聽,與之前的教學模式相比,創新教育在課堂中就體現的不那么明顯了。同時,根據教師訪談得知,無論是在人才培養方案還是在教學計劃上,都沒有針對師生分別制定“專創融合”的考核評估體系。因此,教師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課程的主觀性是非常低的。
1.2教師對“專創融合”課程的知識能力結構及教學設計薄弱
1.2.1教師自身的知識能力結構薄弱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的要求,到2035年要全方位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因此,在高校開展“專創融合”課程,教師自身的認識水平是至關重要的。當前,我國應用型大學的教師在知識層次上與“專創融合”培養目標存在較大差距。大學的專業老師們對于創新創業教育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也沒有充分了解到國際、國內的發展趨勢和前沿動態,他們只限于自己所處的領域,跨學科教學能力也比較有限。專業教師在創新創業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匱乏,制約了高校“專創融合”向縱深發展[1],阻礙了“專創融合”的深入發展。創新創業教育應該是一種以現實為導向的實踐教育,這就要求專業老師必須具備更高的職業素質,既要有堅實的專業知識,也要有豐富的動手實踐經驗,同時還要有一定的創造力[2]。大部分的教師都是從學校走到學校,從課堂走到課堂,他們普遍缺乏在行業或企業中的工作經歷,也沒有創新創業的實踐經歷[3]。目前,我國“專創融合”教師的培養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體系,能夠勝任“專創融合”的教師隊伍相對較弱,缺少能夠勝任“專創融合”教育的學科和專業帶頭人,導致在教學過程中難以將創新創業教育的思想貫徹到教學中去。
1.2.2教師的教學設計未能很好與“專創融合”概念相結合
(1)教師的課堂教學缺少創新元素。教學內容是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起來的紐帶,有些專業課教師會在課堂上適當加入創新創業因素,從而將“專創融合”理念更好地融入專業課程中,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但是,教學內容和創新創業教育之間的結合程度是由學科本身特點和教師教學水平決定的,因此,各專業課程和創新創業教育的結合程度是不一樣的。相較于其他理工類專業而言,文科專業課程融入創新創業教育的效果并不顯著甚至沒有融入該理念。
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將創新創業教育元素融入專業理論課程和專業實踐課程時,如果在教學方式與手段上進行整合,則會造成不同的融合程度與效果。在理論課程中,教師通常會使用案例分析和視頻來傳授理論知識,缺少對學生發散思維、辯證思考能力的培養。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實踐過程中,老師們可以采取更具創新性的教學方法,例如小組協作、學術研討等,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將自己所學到的專業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去,使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實踐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因此,需要在理論課程中注重啟發學生思維的教學方法,在實踐課程中加強與真實場景的結合,從而全面促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
(2)教師的評價方式過于單一。課程評估是一門課程改革和實施的關鍵環節,它直接關系到一門課程的質量,“專創融合”課程的建立與執行,取決于它的有效發揮。然而,現實中應用型高校“專創融合”課程實施的并不理想。“專創融合”課程與傳統的課程不同,它是一種基于專業教育的基本知識與方法,在專業教育中深入融合了創新創業要素,與技能練習相結合,形成了一種互相結合的教育教學模式[4]。
目前,應用型高校在課程評價方面面臨3個主要問題。第一,缺乏科學的評價標準,評價方式單一,主要以卷面考試為主,忽視學生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導致評估結果的不完整性。第二,對終結性評價過于重視,忽略了過程性評價。這種偏向終結性評價的傾向使得在“專創融合”課程的實踐中,學生的實際表現以及創新、創業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重視。因此,有必要建立科學的評價標準,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注重學生參與,以確保對學生全面發展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有效評估。因此,在實際的評估中,評估結果往往是不完整的,這種評估方法也會把注重成果的理念帶到學生身上,降低了他們的學習熱情。第三,忽視反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當參與到實際評估中,比如設計完的系列課程作業或設計完的考核情境,要讓學生參與,傾聽學生的反饋,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總結體會,并將收獲反饋給老師。評價的功能就是發現其中的問題,并據此做出改進的決策,但是目前來說,并沒有最大限度地發揮出評價的功能。
(3)教師課堂實施效果不好。教師要將創新創業教育有意識地融進專業課程中,轉變教師的觀念,打破學科取向,以學生能力為本,融入創新創業觀念,但由于教師能力不足,視野不寬,學生不一定能適應這種創新創業教育,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原本是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開拓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出發點是好的,但學生不一定感興趣,很可能會出現低頭不語的情況,大家都沉默,沒人回答老師的問題,教師也沒有繼續將這種教學方式延續下去的熱情,“專創融合”課程實施不下去,導致效果不理想。如果教師繼續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更容易接受與理解,老師授課也會相對輕松些,也就不會選擇難為自己,難為同學的教學模式。
1.3學生對專創融合課程的內驅力較弱且積極性不高
1.3.1學生的內驅力較弱
當前的應試教育,學生被動地從老師那里獲取知識,學習熱情不高,創造力也不強。通過某校大一學生的講述,大一時,學生通過一些國通課程接觸到創新創業相關知識,上了“創新創業基礎和創新思維方法”的網課,但是這種課程在學生這里得不到重視,只需要按照課程要求將任務點完成即可,一些需要觀看的教學視頻,如果教師沒有設置成不允許快進模式,那么學生將通過拖拽進度條或者倍速觀看的方式完成任務點,最后達到課程標準和相應學分。大學部分學生中也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很多時候學生參加創新創業比賽或活動并不是自愿參加,也不是出于自身考慮,為了提高自己的見識及能力,而是為了學分或者活動加分,如果沒有這些獎勵加持,創新創業教育的實際參與度會很低。除此之外,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追求的是一種平穩的學習狀態,他們覺得學習創新創業知識是一種附加的負擔,很難達到要求,因此,他們不愿意花費自己的時間,讓那些想要創業的學生們去學習就行了,更不會考慮將創新創業教育與自己的專業相結合,實現專業創新。
在專業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對于教師布置的課程作業,有的學生能夠根據老師所講的知識,課后查閱相關資料,發散自己的思維,想去探究更多方面的內容,從而擴展了自己的知識面。但是對于內驅力較弱的學生來說,課程作業其實是一種負擔,他們往往會通過百度搜索、查閱資料的方式,直接復制粘貼文本,把作業交上去,就算完成任務,存在僥幸的心理,只要獲得老師給的相應分數就可以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沒有那么強烈。學生學習的興趣不高,教師也會受到影響,整個課堂死氣沉沉,教師也沒有授課的激情,更不用說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課程中了。
1.3.2面臨外部環境壓力,沒有過多時間去消耗
除了學生的內驅力會阻滯“專創融合”理念的實施,還有一方面的客觀原因是學生在該階段面臨的外部環境壓力較大,并不想花費更多的時間去消磨在與自己目標無關的事情上。現在的用人單位比較傾向研究生階段的畢業生,學院也比較在意考研率的問題,因此,會更多地鼓勵學生去考研。大三的學生面臨著考研、考公、考編、考證以及找工作的壓力,他們認為這是對他們來說重要的事情,學生的認真態度也會在老師布置的課程作業中體現出來,他們只能利用課外的時間去完成課程作業。因此,教師采用“專創融合”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發展固然是有好處的,能讓學生有所收獲,但是迫于這種外部環境的壓力,往往教學效果不盡人意。
2應用型高校“專創融合”課程改革的對策
針對目前“專創融合”課程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了高校要積極應對新時期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需求,采取切實有效的對策,推動“專創融合”的深入發展。
2.1構建內外結合的政策支持體系
通過訪談以及相關的文獻查閱,了解到有關應用型高校“專創融合”課程的政策體系并不健全,可以從社會和高校兩個方面去解決。就高校而言,政府可出臺“專創融合”教師隊伍建設有關政策,通過對內源性教師的充分挖掘和對外源性教師的主動引入,建立內外互補、互相融合的教師隊伍[5]。教師在講授理論的同時,也應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在社會方面,要建立有關創新創業服務平臺,更好地為創新型人才提供咨詢和保障,推動各類平臺的有效整合,為各個平臺搭建交流的橋梁,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等方式,更好地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教學中,通過師生互動,搭建校內與校外的橋梁,實現多層次的協作。
2.2重新構建教師的創新創業教育觀念
教師的創新創業教育觀念對應用型高校實行“專創融合”課程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要具備“大創新創業教育”意識,明確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構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新創業教育“本土化”教育體系[6]。各專業教師在講授專業課程時要融入創新創業教育,積極參加與“專創融合”相關的專業建設、教學方式等環節,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厘清高校學生開展創業教育的目標和需要,挖掘各類專業課程和創新創業教育的資源,在專業教學中融合創新創業的理念,做到因材施教。
2.3提升專業教師的創新創業能力
為了響應國家的雙創政策,教師也要跟隨潮流,提升自我的創新創業能力。專業教師不僅自身知識能力素質要過硬,還要自覺學習創新創業有關知識。同時,還應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評價體系,與職稱評定有機聯系起來,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學校也可以為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實際工作并獲得實際成果的教師提供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提高教師的自我成就感及工作積極性。因此,提高教師隊伍的質量,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與能力,讓教師更多地去了解并關注國家關于創新創業教育相關的政策,充分利用教學智慧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課程中,為促進學生未來的發展,更好的就業打下基礎。
2.4專業課教師合理將“專創融合”理念融入教學設計中去
2.4.1創新學法和教法,優化課堂教學
隨著社會對人才的需要以及學生自身的學習特點,以學生為本,在學習方法、教學方法上進行革新,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學”法就是學生能獨立學的知識,教師不教,只要整理讓學生去做的事情,就可以獲得所學的知識與能力;“教”法就是如何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有效學習。
當前,我國大學生普遍存在只注重理論知識而輕創新創業精神的現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靈活運用教學智慧,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將雙創教育滲透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合理設計課程,創造積極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創業意識。同時,教師也應理解學生面臨的壓力和需求,給予適當支持和引導,促使學生平衡好理論學習和創新創業發展兩方面的需求。以學生為中心,對教學方式進行優化,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的相關結果,不但可以讓他們在課堂上應用所學的東西,增加課堂參與性,鍛煉大腦,提高學習能力,在學習活動中提高創造力和創造力,并獲得一種成就感。
2.4.2合理改進學習效果評價機制
傳統的教學效果評價機制往往局限于考核制度,過于強調理論原則,忽視實際操作。評價通常依賴不公開的試卷或最終論文,可能出現過于理論化而缺乏實踐性的考核結果。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可能會傾向于死記硬背基本原理,無法真實展現其實踐水平和專業能力。同時,這種測試也難以反映學生的態度和創新意識,很難評估他們的創新能力。因此,有必要探索更多基于實踐、能夠全面評估學生能力的評價方法,以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和創新潛能的培養。
合理改進學習效果評價機制是重要的。除了終結性評價,還要注重過程性評價。教師可以在課堂作業中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同樣一個情境一個內容的作業,分成不一樣的目標達成度,然后將這些目標分發給不同程度的學生,根據學生自己的選擇,老師也可以相應推薦,這樣學生在做作業的時候可以有不同的方向。這種不同深度的完成性的設計,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指導需求得到滿足,同時也滿足學生對作業完成的目標期望。這個過程實際上并不只是完成作業,而是期望在做作業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長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挖掘潛能,以便更好地去探索自己的創新能力。因此,在課程的考核方式中,教師要合理設置評價機制,以便更好發揮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這樣“專創融合”課程才能得到更好地發展。
3結語
從“專創融合”的角度來看,要真正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教”法和“學”法的革新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主觀能動性。從學生的專業需求、就業需求和長期發展需求出發,全方位地深化“專創融合”課程改革,本文通過對應用型高校的專業課教師進行訪談,了解教師在講授專業課程中融合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及困境,并提出了相應的教育對策。
參考文獻
[1]王珍.創新創業教育師資建設的困阻與突圍[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04-22(006).
[2]胡天佑,李曉.應用型本科高校“專創融合”的價值導向、阻滯因素及推進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2(12):127-131.
[3]陳守輝,章偉,李霞,等. “專創融合”課程建設與考核方法改革探析[J]. 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20):30-31.
[4]郭素娟,于琳琳,張洪波.高職財經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探析[J].教育與職業,2022(21):60-64.
[5]胡天佑,李曉. 應用型本科高校“專創融合”的價值導向、阻滯因素及推進策略[J]. 黑龍江高教研究(12):127-131.
[6]王占仁.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觀念變革的整體構想[J]. 中國高教研究,2015(7):79-82.
(編輯 何琳)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ized innovation integration”
courses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Nie ?Yingying1, Liao ?Peijun2
(1.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4, 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Quanzho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Quanzhou 3620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ized innovation integration” courses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uses interview method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mplementing “specialized innovation integration” courses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Through investiga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integration of specialization and creativity” by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s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is not ideal. 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for this: the lack of relevant regulations and system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ion of specialization and creativity” courses in schools, weak knowledge and ability structure and teaching design of “integration of specialization and creativity” courses among teachers, and weak and low motivation of students towards “integration of specialization and creativity” cours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asons,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have been proposed to provide a path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ized innovation integration” courses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applied universities; “specialized innovation integration” cours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基金項目:福建省社科基金課題;項目名稱: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群轉型發展研究;項目編號:FJ2020T006。泉州信息工程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名稱: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優化路徑研究——以泉州信息工程學院為例;項目編號:2023JXGG019
作者簡介:聶瑩瑩(1998—),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基本理論。廖佩君(1972—),女,臺灣臺北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創新創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