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蘇婷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教師要注重采用結構化知識與技能教學,加強學生對所學運動項目的完整理解,提高學生在真實活動或比賽情景中運用知識與技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從水平三六年級籃球大單元教學入手,結合球類項目的特征,探索小學球類結構化教學的實施路徑,以促進學生球類專項的學習,提高體育素養。
聚焦:學習目標結構化構建。對于教師而言,首先要從整體出發,梳理課程目標。教師設計單元計劃,要了解項目特征,從項目大視角出發,清楚了解各水平段學生分別對這項運動掌握到何種程度,以便更好地安排具體教學內容。其次,教師要從局部出發,制定單元目標。根據新課標的要求、體育運動學習規律、水平三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及學生素養發展需要,教師要基于學生的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制定水平三籃球單元的學習目標。再次,教師要從個體出發,確定學習主題。在單元開始時,要讓學生建立初步的單元概念,明確單元學習的任務。
整合:學習內容結構化編排。學習內容結構化是學習目標結構化的具體呈現,在籃球運動中,指將籃球項目中的運傳球、投籃、移動、防守等單個技戰術,通過“會比賽”的整體觀念串聯起來,組合成有規律的網狀結構。學習內容結構有以下幾種:一是板塊羅列結構,包括籃球大單元結構化教學中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技戰術運用、體能、規則與裁判方法等內容。二是單元編排結構:構建“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的知識體系,形成大單元中編排小單元思路。三是從課時入手,圍繞“學什么、練此項、賽運用”一體化模式來設計。
思變:學習過程結構化推進。學習過程結構化是對學習內容結構化的具體實施,能體現學習進階,搭建學習支架,指向學科實踐。首先,精準分析球類運動特點,設計完整學練流程。教師在結構化教學中要培養學生果斷決策和綜合運用的能力,并讓學生進行實踐,在籃球實戰情境下探尋新舊知識間的連接和內在邏輯關系。其次,創新教學方式,活化課堂樣式。如教師創設真實情境,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采用小組化教學方式,增加學生練習頻次,促進小組內成員的合作交流,發揮各成員的最大能動性;采用學練組合教學方式,精準指向學習目標,將教學內容嵌入到學練步驟中。
回應:學習評價結構化實施。評價是對學習目標的回應。結構化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各種學練促使學生真正獲得技能。首先,教師以技能目標為引領,測評不同情境下運球、傳球及投籃的專項技術動作。其次,在實戰對抗中觀察團隊成員之間傳接球的配合、交流呼應以及賽場規則的遵守等情況。再次,以認知目標為引領,評價學生對技能的理解與掌握,以及對戰術規則的有效運用。
(作者單位:杭州市莫干山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