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紅
摘要:生活化素材是指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學生易于理解和感知的教學資源。教師將這些素材巧妙地融入生物課堂,不僅能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而且能增強學習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文章闡述了借助生活化素材提高生物課堂趣味性的價值及原則,并提出了相應的策略,以期為生物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活化素材;生物課堂;趣味性
在生物教學中,生物知識概念復雜、繁多,如果學生無法深度理解生物知識,就難以建立系統的學習體系,會對學習造成不良影響。而融入生活化素材,能將生物概念直觀化、形象化地呈現出來,能幫助學生了解生物知識,激發學習欲望。所以,教師需要融合生活資源,利用生活化教學為學生展示生物知識,并提供更好的學習路徑。教師通過新穎的教學設計、先進的教學理念,能帶給學生良好的學習體驗。
1? ?借助生活化素材提高生物課堂趣味性的價值
1.1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活化素材是指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資源和經驗,包括身邊的動植物、生活中的食物、環境中的現象,教師將這些素材引入課堂,能將抽象、復雜的生物知識與生動、具體的生活場景相結合,降低學習難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生物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時,他們會主動地投入學習中,積極探索生物世界的奧秘。
1.2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能力是學生學習生物學科必備的技能之一。通過引入生活化素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生物現象,發現生物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不同植物的生長環境、形態特征,了解植物的多樣性。或者讓學生觀察動物的行為習性、生理特征,探究動物的生存策略。這些觀察活動富有趣味性,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識,提升觀察能力。
1.3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生物是一門實驗性較強的學科,許多生物知識和原理需要通過實驗進行驗證。然而,由于實驗條件、時間因素的限制,部分實驗難以在課堂上開展。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借助生活化素材,設計簡單易行、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生物知識。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簡易的生態系統模型,讓學生觀察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或者讓學生利用廢舊物品制作生物標本,了解生物的結構和功能。這些實踐活動能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加深對生物知識的理解,進一步提升實踐能力。
2? ?借助生活化素材提高生物課堂趣味性的原則
2.1生動性與趣味性原則
教師在為學生選擇生活化素材時,要確保其具有生動性和趣味性,這樣的素材能迅速吸引學生,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望。生動性意味著素材要形象、直觀,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感知體驗;趣味性則要求素材本身具有吸引人的特質,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只有遵循這兩個原則,生活化素材才能在課堂中發揮最大效用,讓生物課堂變得更有趣、更富有活力。
2.2生活性與真實性原則
生活化素材應緊密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并體現生活性,這樣的素材能幫助學生將抽象的生物知識與生活相結合。當然,素材的真實性也至關重要,只有真實的素材才能讓學生信服,才能引發他們進行深入思考。
2.3時效性與典型性原則
教師在為學生選擇生活化素材時,還需要考慮時效性和典型性。時效性要求素材與時俱進,反映當前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典型性則要求素材具有代表性,能集中體現某一類問題或者現象的本質特征。這樣的素材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理解生物學的應用價值。
2.4引導性與啟迪性原則
引導性意味著教師要通過對素材的呈現和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索;啟迪性則要求素材本身具有啟發思維的作用,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想象力。遵循引導與啟發原則,有利于發揮生活化素材的教育價值,提升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
3? ?借助生活化素材提高生物課堂趣味性的策略
3.1融入生活化內容
一要挖掘生活細節,讓生物知識觸手可及。教師可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中尋找與生物知識相關的內容,包括家庭園藝、寵物飼養、日常飲食,將這些生活點滴作為教學的切入點。這種方式使生物知識不再是抽象難懂的科學原理,而是轉化為學生可以觀察、體驗、思考的具體現象,有利于降低學習難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生物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二要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設計模擬生活場景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生物知識的應用價值。例如,通過創設“小小營養師”“家庭醫生”“環保小衛士”等角色扮演情境,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一方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能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使生物學習變得更富有創造性和實用價值。
3.2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一方面,利用日常現象,巧妙創設情境。在日常生活中,生物現象無處不在,從細微的細胞活動到宏觀的生態平衡,均與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生物現象,如植物的向光性、動物的遷徙行為。將這些現象與生物學知識相結合,創設富有生活氣息的教學情境。這樣的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與生活經驗相聯系,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另一方面,結合社會熱點,創設時事情境。當今社會,生物科技發展迅猛,諸如基因編輯、生物多樣性保護話題時常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教師可以利用這些熱點時事,創設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教學情境。通過創設時事情境,能增強課堂的現實感和時代感,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與使命感,以激發他們探究生物科學的熱情。
3.3布置生活化作業
3.3.1創設生活情境,激發探究欲望
教師在為學生布置生活化作業時,應創設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情境,將生物知識融入其中,以此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作業設計可以圍繞學生熟悉的環境、日常經驗或者社會熱點,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生物學的魅力和實用價值。教師可以通過模擬家庭種植活動,讓學生觀察并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這樣的作業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加深學生對植物生長條件的理解。
3.3.2強調實踐操作,促進知識內化
生活化作業應注重實踐操作,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理解生物知識。教師可以設計小實驗、小制作或者調查活動,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動手動腦,將抽象的生物知識轉化為操作經驗。這樣的作業能幫助學生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智慧。
3.3.3引導自主探究,培養科學素養
生活化作業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師可以通過設計開放性問題或者研究項目,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主學習和探究,這樣的作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4組織生活化活動
一要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生活情境的方式,將抽象的生物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選擇學生熟悉且感興趣的生活場景作為切入點,利用這些場景中的生物元素創設生動的生活化情境。讓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直觀感知生物知識的存在,感受生物學科的實用價值。通過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觀察、思考和提問,能自然而然地引出生物知識點,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主動探究。
二要開展生活實踐,強化知識應用。生活化活動不應僅停留在理論層面,還應通過實踐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教師可以設計與生物知識相關的實踐活動,如制作酸奶、培育植物、觀察昆蟲,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觀察和記錄。這樣的實踐活動能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培養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展示實踐活動中的成果,也能豐富課堂內容,讓學生在分享交流的過程中互相學習、互相啟發,提高生物學習的趣味性和實效性。
3.5開發生活化資源
3.5.1結合日常場景創設教學情境
在日常生活中,生物知識無處不在,從餐桌上的食物來源到公園的花草樹木,均是生物學的體現。為了提高生物課堂的趣味性,教師可以巧妙挖掘這些日常場景,將其與課程內容緊密結合,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家庭寵物的行為習慣,理解動物的行為模式;通過分析季節變化對植物生長的影響,探究植物生理學的奧秘。通過構建生活化場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對生物知識形成直觀、深刻的理解,從而將抽象的生物知識轉化為觸手可及的生活經驗。
3.5.2組織實驗教學,增強直觀感受
實驗是生物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利用生活中的實物設計實驗,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和參與度。教師可以設計簡單易行、材料易得的生活化實驗,如使用不同水果設計發酵實驗,讓學生觀察酵母菌的作用;或者利用透明玻璃瓶和植物實施光合作用的條件實驗,讓學生探究光照對植物生長的影響。這些實驗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感受生物學習的樂趣,并幫助他們鞏固和拓展課本知識,提升科學探究能力。類似的實驗教學可以使生活化資源被高效率利用,轉化為生物教學資源,對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大有裨益。
綜上所述,教師借助生活化素材提高生物課堂趣味性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將生物知識與生活場景相結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所以,教師應積極挖掘和利用生活化素材,為課堂注入更多的活力。然而,在利用生活化素材提高課堂趣味性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素材的科學性和教育性,所選素材應緊密圍繞教學目標,避免偏離主題或者對學生產生誤導,還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選擇合適的素材與呈現方式,確保學生在生活化教學中能真正掌握生物知識。
參考文獻:
[1]韓晴.基于生活教育理念的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實踐[J].華夏教師,2023(26):43-45.
[2]張教軍.初中生物課堂生活化教學的實踐探索[J].學周刊,2023(25):96-98.
[3]王小珂,王旭.生活化育人理念下構建初中生物高效課堂的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3(27):133-136.
[4]趙有寶.初中生物課堂生活化教學的實踐探索[J].天津教育,2023(19):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