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男 孫國軍
摘 要:細紋刻紙作為中國傳統的文化藝術形式,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價值。赤峰市元寶山細紋刻紙承襲古典刻紙藝術,融入現當代藝術元素,用細致入微的表現手法與質樸和精致并重的圖像造型,呈現出對自然、生活和價值觀的美好追求。本文介紹了元寶山細紋刻紙的發展概況,從作品設計元素及色彩構圖方面與樂清刻紙、蔚縣剪紙進行比對,分析該刻紙流派的藝術特征,闡明該遺產的價值。最后提出未來要嚴守作品質量,探索技藝發展,重視產業化與市場推廣,以促進元寶山細紋刻紙持續發展。
關鍵詞:剪紙;細紋刻紙;藝術特征;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圖分類號:J52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596(2024)05-0051-04
刻紙是剪紙門類之一,起源于元代,使用刻刀刻制出精美作品。目前我國以刻紙技藝為主的流派有浙江樂清刻紙、河北蔚縣剪紙、江蘇金壇刻紙等。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元寶山細紋刻紙是內蒙古自治區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其傳承與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元寶山細紋刻紙發展概況
(一)起源
赤峰地區的剪紙藝術已有兩百多年的發展歷史。清代晚期,大量來自中原的移民遷移到北方草原地區,各地文化匯聚于此,實現了文化的交流、融合和發展。在人們生產生活的歷程中,不同風格的剪紙相互結合,融為一體,共同塑造了具有北方草原特色的赤峰剪紙藝術。赤峰剪紙最初流傳于市區附近地區,是在各種節日或特殊場合剪貼而成的吉祥裝飾,俗稱“窗花”“門箋”,見之于窗欞上的窗花、門上的葫蘆及鞋頭、枕頭、窗簾上的花樣,在農村尤為流行[1]。后用彩紙剪刻各種花卉、動物或人像,20世紀初赤峰剪紙盛極一時,20世紀三四十年代后剪紙逐漸普及,在赤峰地區開枝散葉,發展出了克什克騰剪紙、敖漢剪紙、蒙古族紙藝、元寶山細紋刻紙、寧城剪紙等一系列流派[2]。
(二)制作工藝流程
據《赤峰市元寶山區志》記載,人們起初選用紅、橙、黃、綠等各色彩紙,運用掏、挖、剜、剔、扎、撕、挑等不同技巧制作剪紙,隨著技藝的發展,元寶山區逐漸以其細紋刻紙而聞名[3]。元寶山區細紋刻紙工藝主要以宣紙作為制作材料,絨紙、彩光紙等占比不多。在制作過程中需要使用不同角度的斜尖刀、圓口刀等多種刻刀,以及蠟盤、墊板、裝裱相關材料。制作步驟如下:
1.構思起稿
創作一張剪紙作品首先需要拷貝底稿,最初通常用糨糊將現成的底稿固定在一張紙上,點油燈熏,油煙一熏底稿就完成了。現在基本用鉛筆畫刻紙作品的底稿,在紙上標記出哪些地方需要留空,哪些地方需要留下。在畫底稿時要注意畫面的陰陽協調關系,以便后期進行刻制。畫底稿時需要先把握整體,再到局部,底稿畫得不細致可能會影響到整幅作品的效果。
2.刻制
將經過反復修改設計好的底稿放在紙上,紙下放蠟盤和墊板,蠟盤用于保護刻刀,平整的墊板則用于保護底稿。刻制時根據不同的情況選取合適的刻刀及手法,刻制要注意將刻刀垂直、輕扎、慢拔,拔刀不能拔出紙面。先刻制整體再刻制局部,這種刻制順序在局部和整體存在不協調的情況下有利于進行全局調整。刻制完初稿后要對其進行適當修改,看其藝術效果是否達到預期。
3.裝裱
元寶山細紋刻紙大多為單色刻紙,傳統的還有套色、襯色的刻紙,可以根據不同的工藝選擇不同的設色方式。作品完成后要對其進行裝裱。裝裱有傳統、現代兩種工藝,傳統工藝使用糨糊裝裱,現代裝裱有噴膠和膠膜兩種工藝。需要盡快裝裱出來一般選用現代裝裱工藝,需要永久收藏作品則選用傳統裝裱工藝。
二、元寶山細紋刻紙的藝術特征
(一)設計元素
元寶山細紋刻紙的藝術特點重在“細”與“刻”,線條是其最基本的構成之一,點、線、面有機結合為一個整體。刻紙精細的線條既有利于隨時調整,又能夠達到粗中有細的效果,繁而不雜,多而不亂。蔚縣剪紙以陰刻為主,其作品線條相對較少,樂清細紋刻紙則以對刀工的追求見長,是典型的南方細膩型剪紙風格。由于南北方文化生態的差異,元寶山細紋刻紙的線條并不像樂清細紋刻紙一樣工于精細,其采用陰刻和陽刻相結合的刻制手法,錯視效果增強了畫面的空間感,畫面更加豐富且富有動感。元寶山細紋刻紙通過對線條的重復、漸變和對比等方面的控制,能夠展現不同的形象和場景,表現作品的層次感和深度感,平衡構圖,增加作品的裝飾性和藝術性,這也是它能在赤峰眾多剪紙流派中脫穎而出的原因之一。
元寶山細紋刻紙紋樣題材來源廣泛,其第五批代表性傳承人趙守杰從小學習細紋刻紙,從教近四十年,在他的傳承下該技藝的題材既承襲傳統,又有所創新。目前主要創作題材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主基調,包括山水風景、花鳥昆蟲、歷史故事、革命故事、民族團結、古典名著、草原文化等,帶有赤峰市地域文化特色。化物象為意象,借物喻義,主要通過諧音、寓意兩種形式表現。如用駿馬、蜜蜂和靈猿圖案創作的作品表現“馬上封侯”的含義。作品里設計兩只喜鵲表示喜上眉梢屬于寓意表現形式。通過對歷史故事的演繹,以寓意形式傳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作品既夸張又嚴謹。核心主題是展現自然、人的本性和美好的生活。代表性作品有《生命之歌》系列、《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系列、《京劇臉譜》系列等。
(二)色彩構圖
1.色彩運用
蔚縣剪紙追求染色與刻制有機結合,以酒和水調色,分局部用毛筆點染[4],色彩飽和度高,對比強烈。樂清刻紙以紅白兩色為主,采用反差大的顏色襯托作品。元寶山細紋刻紙在色彩應用方面也顯示出了發展的潛力。20世紀五六十年代基本上用的是彩紙、蠟光紙,在設色方面受到一定限制,如今很多人會選用多彩宣紙或彩色宣紙來完成作品,這樣就能制作出單色、套色、襯色的細紋刻紙作品。襯色細紋刻紙作品以陰刻技法為主,在作品下一層底襯,如處理黑白灰關系的立體效果,要先貼上明度最低的顏色,明度最高的顏色最后貼,追求鮮明的效果。染色刻紙即用白紙刻制作品,刻制完成后進行染色,可以呈現多層次的顏色。
在承襲傳統單色剪紙的同時,元寶山細紋刻紙也進行了創新。為了凸顯作品中的某些特點或傳達特定的情感,適當融入輔助色調,這是細紋刻紙與繪畫在現代藝術創作中的完美結合。制作風景刻紙時,可能會采用暖色調和冷色調來增強作品的視覺效果,例如利用不同的綠色來展現樹葉的色調。通過這種方式將區域的文化特色和視覺藝術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既有對自然對象的形象描繪,又融合了審美的意味。
2.構圖形式
蔚縣剪紙所有圖案紋樣被整齊排列在固定的幾何圈中,包括了方形、圓形和其他不規則形式構圖[5]。樂清細紋刻紙采用環繞式框架構圖方式,框架層次多樣,采用對稱性圖案、幾何形圖案作為裝飾,精工細刻[6]。元寶山細紋刻紙作品在構圖上借鑒了西方繪畫的透視、明暗、結構等藝術元素,融合工筆國畫的線條美,采用中心式框架構圖,主題突出,視其藝術效果選擇性進行留白,使作品看起來更具美觀與多樣性。元寶山細紋刻紙對幾何形對稱紋樣的追求并不突出,僅有一部分鋪滿畫面的作品,不追求視覺上的工整美,而是保留了一些傳統剪紙的風格。與蔚縣剪紙相比,元寶山細紋刻紙在紋樣和刀法上更為精細;與樂清刻紙程式化的構圖特征相比,元寶山細紋刻紙多了北方剪紙的質樸,在創作上有更多的發揮空間[7]。
總體來看,元寶山細紋刻紙是傳統民間手工技藝與現代藝術設計結合的產物,它吸收了書法篆刻、版畫、國畫和工筆畫等多種藝術元素,在題材紋樣上強調寫實與圖案裝飾的有機融合,結合現代生活拓寬題材來源并緊緊抓住形象的核心特點,大膽地進行選擇和取舍,形成了自身結構清晰、層次分明、主題明確、形式美觀、造型簡約的藝術效果。
三、元寶山細紋刻紙價值分析
民間剪紙手工的藝術表達以紙張的鏤空藝術為視覺載體,將區域的文化屬性和視覺藝術屬性融匯在一起,使得剪紙作品兼具美學價值、文化價值、情感價值等。能夠與人產生深刻聯系,對社會文化和社會經濟產生推動作用,這也是其能夠持續傳承和發展的關鍵因素[8]。從藝術價值來看,元寶山細紋刻紙作為傳統的藝術形式,通過纖細的線條、精美的圖案和獨特的構圖,展現了中國傳統審美理念中的平衡、和諧和美感。
從社會文化角度來看,元寶山細紋刻紙承載了社會價值觀和民俗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流淌在指尖的刻紙是炎黃子孫血脈里民俗夢的縮影之一。其刻畫的圖案和紋樣可以記錄下美好的回憶、傳遞祝福和情感,讓人們認識、理解地域文化和社會歷史。這些意蘊使得細紋刻紙不僅僅是一種藝術符號,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人文價值的表達。通過刻紙作品,人們可以了解和傳承民間故事、風俗習慣、歷史傳說等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增強凝聚力。另外這一工藝技能的傳承和發展需要精湛的手工技巧和對細節的高度關注,對工匠精神的傳承和培養也有促進作用。
細紋刻紙的社會應用價值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其技藝和創作方法作為藝術教育的形式之一能夠幫助人們培養審美能力和手工技能,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作用尤為突出。傳承人趙守杰將細紋刻紙引入教學中,不僅提高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及審美能力,其作品不斷獲獎也極大增強了人們的文化自信。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出發,以中小學作為基地進行剪紙教學更具有普及性[9]。青少年兒童參與非遺傳承能實現對其價值觀、文明禮儀的正確引領。其次,元寶山細紋刻紙的制作方法和設計樣式也被應用于商品設計和裝飾領域,給人們帶來不一樣的審美享受,如將其鏤空工藝與紅燈籠相結合,為象征吉祥的大紅燈籠增添了藝術氣息。最后,元寶山細紋刻紙還作為文化交流的橋梁,通過展覽和交流活動,向世界展示中國傳統藝術之美,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與理解。
四、元寶山細紋刻紙的傳承與發展
(一)傳承脈絡
元寶山細紋刻紙非家族傳承,第一代、第二代傳承人馬玉榮、李素霞是老一輩的民間藝人,此時,刻紙技藝還未占據主流。元寶山細紋刻紙在趙守杰一代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趙守杰在自身學習經驗、專業知識、從教背景的基礎上,將細紋刻紙引進校園,既滿足了孩子們素質教育的需要,又宣揚了該遺產的價值,讓更多的人了解、掌握關于細紋刻紙的技藝,并培養了第四代、第五代傳承人。剪紙藝術的傳承和發展離不開創新,一代代傳承人開拓了細紋刻紙的創作道路,為其傳承和發展帶來新的生機。
(二)發展成就
近年來元寶山細紋刻紙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其作品多次在省市、國家級活動中獲獎;在教學基地方面開展藝術工作坊、建立多個實踐基地;在活動項目方面開展了“細紋刻紙”傳承活動、申報了自治區級教科研項目、舉辦了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慶祝建黨100周年等展覽。刻紙校本課程開發近9年來,細紋刻紙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其學校所覆蓋的地區內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揚,基本掌握刻制技藝的已經接近600人。元寶山細紋刻紙在這片大地上開枝散葉,成功走出了一條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現代學校教育相結合的道路。五家鎮中心校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校,其所在縣被國務院批為農村特色藝術教育示范縣。
(三)發展方向
《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明確指出應傳承特色技藝,改造剪紙、陶藝等傳統工藝,用標準化技術提升剪紙、編織等鄉土產品,弘揚特色文化,開發地域性特色產品[10]。將元寶山細紋刻紙產業化運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需要。但在實踐中,將其產業化仍面臨著很多困難,包括當代藝術市場的競爭和認可困難;地方特色的剪紙藝術被邊緣化的風險;剪紙作品市場需求有限;難以形成規模經濟效益等問題。因此,明確元寶山細紋刻紙的發展方向是有必要的。首先,要嚴守作品質量,探索技藝發展。據元寶山細紋刻紙傳承人反思,為什么現在創作的作品很容易雷同,但老一輩人所產出的剪紙作品卻能夠流傳至今?這是因為上一代人用抽象性的表現形式把頭腦想象的形象反映到所創造的作品中,表現的是內心對自然界、對生活中物象的理解,而不是用美術、視覺的觀點去理解剪紙。雖題材相似,但因創作時的心境不同,所傾注的情感存在差異,所以每幅作品都各有特色。老一輩藝人從內心、思想情感方面真正地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而不是靠記憶。剪紙營銷始于作品,當代剪紙發展存在華麗有余、質樸不足的問題,精神內涵在一定程度上缺失。未來的傳承人或創作者應吸收先輩們創作的心態和對鏤空藝術本質性的理解,在進行傳統技藝傳承的同時注重發展,探索新的刻紙工藝和藝術表現形式,以適應現代社會需求和審美趨勢。其次,要關注市場推廣與產業化發展,促進元寶山細紋刻紙持續發展。為推進刻紙市場化,應參與一系列展覽及非遺進景區的活動。游客參與非遺制作為景區增加了非遺元素和文化底蘊,也讓細紋刻紙走進普通百姓的生活,增強了人們對于這一非遺項目的記憶和關注,而地方記憶正是在實踐層面進行非遺剪紙保護及發展的立足點,也是未來發展的重點之一。元寶山細紋刻紙傳承人還提出未來要根據本地區特點,結合旅游產品,集合赤峰地區民間剪紙流派共同創作一套表現赤峰地區歷史淵源的作品,讓人們一看到就可以回憶歷史或形成旅游紀念品的符號,拓展刻紙產品的銷售渠道,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知名度。同時也要注重產業化發展,重視產品包裝形象塑造,善于整合現代傳媒和銷售平臺資源,發展剪紙衍生品,都是剪紙產業化發展中可以吸收的經驗[11];在當代社會中尋找新的發展機遇,建立健全的產業鏈條和市場體系;做到保護傳統與創新發展相平衡,藝術性與商業性相結合,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和現代消費者對剪紙藝術產生興趣,從而推動剪紙可持續發展。
五、結語
從整體來看,中原地區剪紙發展輻射四周,南方剪紙的發展早于北方。元寶山細紋刻紙是赤峰地區剪紙吸收其他地區剪紙文化的產物,雖起步較晚,但其繼承前人成果后走出了一條持續創新和發展的路徑。當前元寶山細紋刻紙既區別于傳統的門箋、窗花等裝飾手工藝,也有別于學院派的工藝技巧,具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在現代文化環境下,元寶山細紋刻紙不斷融入新的藝術元素和表現形式,以適應大眾審美需求,為其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對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作出了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赤峰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赤峰市志[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2749.
〔2〕陳玉華.赤峰民間剪紙[M].赤峰: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2023.
〔3〕趙芝懷.赤峰市元寶山區志[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705.
〔4〕朱可可.南北剪紙差異對比——以樂清細紋刻紙與蔚縣剪紙為例[J].西部皮革,2020,42(4):92.
〔5〕薄松年主編.中國民間剪紙集成——蔚縣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38-41.
〔6〕詹樂.樂清細紋刻紙形式語言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1.
〔7〕黃本亮.樂清細紋刻紙的文化內涵及圖式演變[J].裝飾,2017(1):101-103.
〔8〕耿建蕾.以剪紙為例分析民間手工藝的傳承與發展[J].中國造紙,2023,42(10):188-189.
〔9〕葉旭華.剪紙藝術走進中小學的課題研究報告[C]//喬曉光.交流與協作——中國高等院校首屆非物質遺產教育教學研討會文集.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248.
〔10〕農業農村部.農業農村部關于印發《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報,2020(8):63-73.
〔11〕黃本亮.從民間出走到返歸鄉土——百年中國民間剪紙藝術嬗變研究[D].上海:上海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