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 王曦


【摘 要】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出臺,我國教育評價改革進入新的階段。廣西作為教育改革的積極參與者,致力于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學生體質健康監測體系。文章基于大數據視角,探討廣西學生體質健康監測體系構建的實踐探索,旨在為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及體育教師提供決策參考,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的持續發展。
【關鍵詞】大數據 學生體質健康監測體系 廣西
【中圖分類號】G40?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4)06-01-04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教育評價改革已成為提升我國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徑。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為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時明確提出“建立健全教育督導部門統一負責的教育評估監測機制”,旨在為優化教育管理、科學決策及引導教育實踐提供堅實支撐。自2015年啟動的全國性基礎教育質量監測體系已初步構建完成,在此背景下,各省(區、市)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立足地方特色與實際需求,致力于構建和完善各具特色的省(區、市)教育質量監測體系。廣西作為積極響應國家教育改革的地區之一,于2021年推出了《廣西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實施方案(2021—2025年)》,旨在緊密圍繞廣西教育“十四五”規劃的核心目標,通過構建科學、全面的義務教育質量監測體系,深入挖掘影響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為廣西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和科學依據。這一舉措不僅體現了廣西對教育質量的高度重視,而且是對國家基礎教育質量監測體系的有力補充和完善。
近年來,青少年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出臺,著重強調了體育評價的重要性,并對《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執行、學生日常體育活動的參與以及體質健康的持續監測等方面提出了明確且具體的要求。廣西在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監測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多年的監測數據顯示,廣西中小學生的身體發育水平呈現穩步提升的趨勢,身體機能和素質指標的下滑趨勢得到了有效遏制,并逐步展現出積極向上的發展態勢。然而,當前的學生體質健康監測方式仍顯單一,體育中考評價過于側重終結性評價,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體質健康的全面、動態發展。因此,我們迫切需要以創新的視角和機制來審視與解決這些問題,確保學生體質健康能夠得到優先且持續的發展。
在這一背景下,本文進一步探討廣西在教育監測領域的具體實踐、取得的成效以及未來教育政策制定和學校體育工作改進的策略。通過深入分析廣西的實踐經驗,能夠為其他地區提供可借鑒參考,共同推動教育評價改革和教育監測工作的深入發展。
一、問題的提出
在廣西,義務教育質量監測體系的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如何從傳統的“經驗導向”教育評價轉向現代的“數據驅動”評價,已成為推動廣西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求。這一轉變不僅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而且是對當前教育評價體系的深刻反思和革新。教育質量監測本身是一項高度專業化、技術密集的系統工程,對監測人員的專業知識、技能和綜合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是廣西教育監測隊伍的專業水平普遍偏低,因此建立一支高度專業化的教育質量監測隊伍,對于教育質量監測體系的持續建設與推進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此外,廣西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結果的應用機制有待完善。目前,盡管學生體質健康數據已納入教育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以及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評價內容,但由于監測結果運用不充分、反饋機制不健全,這些數據未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如何使數據發揮其應有的價值,提高學生體質健康監測數據的應用效能,從而激勵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提高體質健康水平,已成為當前家校社共同關注的核心議題。
綜上所述,廣西在義務教育質量監測體系建設、教育監測隊伍專業化建設以及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結果應用等方面均面臨嚴峻挑戰。要想應對這些挑戰,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推動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應以數字技術為強大引擎,深入探索教育評價改革和教育監測的價值定位及行動路徑。通過統籌和分析國家和地方監測數據,堅持“做實數據、做真數據、用好數據”的原則,為各地政府提供及時、準確的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信息,為教育行政部門客觀評價學校體育工作提供科學依據,為學校體育教師有針對性地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工作提供參考。這些努力不僅有助于深化數字技術在教育評價中的應用,探索新路徑、取得新成效,而且能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的時代價值和實踐意義。
二、實踐探索的路徑
經過五年的深入實踐與研究,廣西初步構建了基于大數據的學生體質健康監測體系。這一體系充分發揮了體質監測的診斷、指導、提高等“體檢儀”功能,為各級各類學校實施學生體質健康評價工作提供了明確的標準。通過對比全國學生體質健康坐標系,我們能夠精準地找到自身所處的位置,為科學決策提供突破和改進的“口子”。[1]同時,這一體系也為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案,有力地推動了廣西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
(一)強化雙線并進,互促共進架構監測體系專家隊伍雛形
在自治區、市、縣、學校以及高等學校、教研、行政管理等各級各部門的緊密協作與聯動下,經過監測工具的研發、監測數據的深度分析、監測結果的精準解讀等全流程的實踐探索,構建了一套科學化、規范化、專業化的監測隊伍培育機制,同時也培育了一支懂數據的督學隊伍,他們能夠通過數據洞察學校的真實問題,對學校工作進行全面而精準的指導和督查,提升了督導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此外,還培育了一支擅長運用數據的教研員隊伍,各市、縣教研員通過深入研讀監測報告,發現本學科的共性和個性問題,并以課堂教學改革為切入點,為學校教學提供堅實的支撐,為學科教師提供精準且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引領。集高等學校、教育管理部門、教研機構、一線教師等多方主體的綜合型專家隊伍,他們掌握監測理念和技術,自主開發區域監測工具,規范實施監測流程,既能進行數據處理,又能完成高質量報告的撰寫。監測隊伍培育機制有效地推動了傳統經驗評估轉向專業化評估,由行政性評估轉向研究性評估,更好地為廣西教育高質量發展服務。
(二)優化數據處理流程,構建高效的數據處理體系
自2014年起,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每年組織學生參加《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和開展數據上報工作,共上報數據超1億人次。從2015年、2019年、2021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口徑,共收集到2700所中小學81000名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監測數據。兩個不同口徑的數據經采集、整合后,專家團隊按“采集、清理、計算、核查”的流程全面進行不合理數據的清理,如身高超2米、肺活量超8000毫升等。通過數據清理、數據標準化計算與轉換、數據質量診斷與核查、數據鏈接等環節生成監測數據庫,確保下一步分析數據、研制報告的準確性和真實性。
2018~2021年四個年度共清理涉及11102所學校的不合理數據99703條(見表1),自治區教育廳通過下發文件反饋至各市、縣,督促學校重視數據統計的真實和有效性。
(三)強化數據分析,打造監測數據服務支撐體系
教育質量監測結果報告是反映監測價值和監測目的的重要載體。廣西堅持以數據結果為導向,編制2014~2022年自治區、市、縣、校四級體質健康監測報告共689冊,并下發全區各市、縣,為教育治理、教學改進提供支撐服務。監測報告對各年度數據按身體形態、身體機能、身體素質等各項進行橫向及縱向對比分析,研究數據的關聯性,以圖表等直觀方式呈現,準確定位本區域學生健康總狀況、身體形態、身體機能等指標在整體上及不同維度上的真實水平,幫助基層教育行政部門、督導部門及學校、教師明晰自身的問題和責任,制定不同的、針對性的措施。每年向自治區教育廳和自治區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提供自治區級監測結果報告,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調整提供支撐;向各市、縣教育局反饋監測發現的主要問題清單和市級監測報告,督促他們整改問題;向學校報告學生對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態度與認識、體質健康發展狀況,推進體育課程改進,促使教師有針對性地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如此逐步形成了以大數據支撐教育治理、教學改進的應用策略。
(四)構建多維度、立體化反映廣西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狀況的可視化數據模型
教育是一個多重變量控制、多要素影響的復雜生態系統,通過采集海量的、高質量的、結構化的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大數據,以監測數據資源的精準化、可視化和動態化,構建多維度、立體化反映廣西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狀況的數據模型。
開發建設廣西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平臺,將不同口徑的體質健康監測數據資源通過系統平臺接入,分區域、分層級按照決策需求進行智能計算,推送即時可視數據,動態呈現自治區、市、縣、學校等各統計單位的學校數量和學生人數指標;圖形呈現體質健康總體狀況中優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的比例;動態圖形呈現整體、市、縣和農村學生身體形態、生理功能、身體素質、健康狀況等體質健康發展變化趨勢,與上一級行政區域整體指標對比;動態呈現以學校類別、性別為群體的單項指標橫縱向對比情況。通過構建一體化、可視化、動態化的數據平臺,形成對區域和學校體育教育生態、學生體質健康發展全方位的數據描述,實現動態把握學生體質健康變化趨勢,有效滿足區域教育行政部門、學校管理者、教師等不同主體決策、治理、改進的需要,借助監測平臺“體檢儀”功能,強化對學生體質健康發展前瞻性和預警性作用的發揮,推動教育監測數字化變革,提升了多元共治教育現代化治理能力。
(五)強化運用驅動,構建“四位一體”的監測結果運用模式
探索建立立體反饋、案例研究、多方聯動、督導改進“四位一體”的監測結果運用模式,建立針對自治區、市、縣、學校不同層次,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教研機構以及學校不同主體的監測結果立體反饋機制(見圖1);建立以研究推動實踐、以典型引領示范的案例成果交流機制;建立與各有關高等學校、研究機構、地方教育研究人員、教育行政人員以及一線教育工作者協同聯動的常態化機制,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結果運用模式。推進教育監測從過去基于經驗向基于數據引領的實踐模式轉化,更好地服務地方教育改革發展。
堅持問題導向,強化監測診斷、改進、引導作用,每年舉辦自治區、市、縣、學校等不同層級的監測結果解讀講座,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教研機構以及學校等不同主體反饋數據。傳播質量監測基礎知識和相關圖表解讀辦法,梳理分析課程開設、教師配備、課程教學以及學校管理等熱點、難點問題,系統挖掘影響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全面掌握自身教育發展質量現狀,為教育質量提升提供著力點。將“學生近視防控、體質健康狀況納入政府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并開展考核”作為市、縣政府履職督導評估的內容之一,作為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義務教育質量評價等工作的重要參考。同時將督導評估納入學校常規管理,責任督學通過全面性、連續性督導,將體質健康達標率、近視下降率等作為量化指標,對學校的改進效果進行追蹤與評價,推動各地各校建立循證改進機制,以測促建,以評促改。
三、結語與展望
通過基于大數據構建廣西體質健康監測體系的實踐路徑,培育了一支掌握監測工具研制、數據分析、報告撰寫和結果運用等核心技術的骨干監測專家隊伍,進一步完善監測工具研發機制,建立科學的監測流程運行保障機制和促進監測結果運用的長效機制,構建了以“高標準目標、高信度數據、高質量報告、高內驅運用”為特征,以“數據調查→數據分析→數據呈現→結果運用”為運行閉環的廣西體質健康監測體系,為構建區域義務教育質量監測體系提供了先行經驗,為教育評價體系的改革與創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將繼續深化大數據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不局限于學生體質健康數據的收集與分析,還將拓展至教育資源配置、教學方法創新、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等多個方面,深入發現潛在的教育問題和改進空間。今后,我們還將致力于將監測結果更好地應用于教育實踐和政策制定中,通過定期發布監測報告和提供針對性的政策建議,幫助教育部門和學校更加準確地了解教育質量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從而制定更為有效的教育政策和改革措施。展望未來,我們將繼續緊跟研究發展趨勢,不斷創新和完善廣西教育質量監測體系,為新時代的教育事業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李凌艷,任曉瓊,江照富.我國區域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的探索與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17(12):39.
陳慶 / 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質量監測中心,高級講師,從事教育質量監測、教育管理研究;
王曦 / 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助理研究員,從事教育質量監測、教育管理研究(南寧 530021)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專項課題“構建廣西義務教育質量監測體系的實踐與研究”(2022ZJY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