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體系的構建是檢驗教育現代化程度、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抓手,對于完善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功能、健全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制度、豐富大國教育現代化治理理論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在新的歷史時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區域教育現代化監測的實踐問題、監測技術的創新等對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提出了內涵升級、體系創新、工具與方法技術革新等諸多新挑戰。為了適應教育強國建設的新需求,促進教育現代化監測功能的完善,提高監測評估實效,未來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體系的構建需要重點關注現代教育體系建設、學生全面發展、學校教育發展、教育治理現代化、教育貢獻度、國際影響力等指標,著力建立全國及區域性教育現代化動態監測評估系統、開發監測評估模型、重點支持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中數字技術和智能技術的應用研究、建立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預警預報與成果應用機制。
關鍵詞:教育強國建設;教育現代化;教育治理現代化;監測評估;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24)02-0024-08
現代化作為一個世界歷史進程,反映人類社會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所經歷的巨變[1]。自1977年“教育現代化”這一思想戰略在教育領域提出以來,《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等多個文件出臺,將推進國家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為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戰略目標和任務,對于促進全國各地加強教育領域改革創新及實踐探索發揮了重大指導作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列為單獨一部分,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為未來教育事業發展指明了新方向。作為國家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現代化是建設教育強國的必經之路。其中,監測評估是檢驗教育事業與社會經濟發展契合程度、教育系統內部與整體優化程度以及教育發展程度的重要保障,也是記錄我國教育現代化改革創新足跡、豐富大國教育現代化治理理論和實踐的重要方式。本研究將監測評估體系建設作為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抓手,立足于新時代我國教育發展的新需求、新變化,闡釋緊扣時代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現代化監測新內容,并針對教育現代化監測實踐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構想未來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體系的著力點,打造大國教育治理現代化樣板,引領我國在參與全球合作和競爭中發揮標桿帶頭作用,為我國履行關于落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2030行動框架》的承諾提供有力的支撐,彰顯中國理念,貢獻中國方案。
一、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面臨時代發展變革的新要求
回首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多年風雨歷程,我國教育現代化經歷了從面向現代化、推進現代化到實現現代化的目標躍升,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進入新時代以來,黨中央統籌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教育普及水平穩居世界中上收入國家行列,教育現代化進程不斷推進,區域層面的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逐漸鋪開。面對教育強國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區域監測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技術的革新,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面臨著新挑戰。
(一)高質量發展改變了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的內涵與重點
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迅速成為政策領域、改革實踐與學術研究的熱點主題。由于我國人口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因此在教育領域,面對如此大體量的人口整體邁向現代化,各級各類教育面臨的階段性難題以及廣大人民群眾對教育更高的期望,“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成為未來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目標和任務。
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進一步強調了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性,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2]。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3]。從“提高教育質量”到“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轉變,不僅僅是簡單的質量提升,而是全局性、整體性和系統性的高質量,更加強調教育發展是一個體系和系統問題[4],即教育高質量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新模式、新理念在教育領域的滲透與延伸,是整個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5]。總的來看,教育高質量發展是在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社會矛盾轉變對教育發展的新要求。這意味著要全面轉變教育發展方式,加快從“數量追趕”轉向“質量追趕”、從“規模擴張”轉向“結構優化”、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發展[6]。基于此,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也不能僅僅停留于對教育發展規模和現狀的簡單衡量和判別,而是需要深化對教育現代化的內涵認識,發揮監測評估更為強勁的功能,持續促進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保障教育強國建設的目標達成。
(二)區域監測的實踐問題呼喚教育監測評估體系革新
我國的教育現代化監測研究并不是零起點,國內外公共管理理論、新公共管理理論、公共治理理論、教育評價理論以及從20世紀50年代興起的經典現代化理論、依附理論、世界體系理論和新比較政治經濟學理論等為我國教育現代化監測理論構建奠定了基礎。在實踐層面,一些國際組織的教育監測評估實踐為我國深入研究和開展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提供了借鑒。例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從教育產出、財政與人力資源投入、教育機會、學習環境等方面監測各國教育發展情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發布《全球教育監測報告》《全球教育要覽》等方式監測教育發展。總體來看,這些指標體系涵蓋教育輸入、過程與產出,通過比較不同國家和地區教育系統的水平,明確了當前或未來學生、教師等教育相關者必備的素養與技能,為我國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提供了可參照指標、監測評估方法及手段。
在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國鼓勵地方積極探索帶有區域特色的教育現代化發展模式[7]。目前上海、浙江、江蘇、廣東、北京五個省市已經出臺了教育現代化評估方案,對于指導區域教育現代化發展具有重要實踐意義[8]。通過對比以上五個省市的教育現代化監測指標發現,在研制原則上,一方面注重對教育現代化的內涵把握(如上海、北京等地),另一方面引入了一些國際共性可比的指標,例如各省市多借鑒世界銀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于教育投入、產出、教育公平等方面的指標。此外,有些方案強調基于“投入-產出”的指標邏輯,以結果為導向,監測評價標準多數以“達標率、目標值、標準值”等作為判斷,但也有部分省市沒有設置標準上線、底線,無法對區域教育現代化的整體情況進行測算。在監測內容層面,諸多監測指標聚焦教育事業發展水平、教育公平、教育質量、教育治理、教育經費投入、教育服務貢獻等方面的內容,但還存在內容監測不完善、沒有緊扣新時代對教育的新要求等方面的問題。另外,監測評估多采用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方式,容易導致受評一方陷入“分數怪圈”,過度關注指標,既勞民傷財又難以在其中獲益[8]。
(三)技術發展要求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手段迭代更新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教育統計學、教育測量學在我國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在教育研究界存在著一種試圖摒棄抽象、思辨研究,向往客觀化、定量化研究的心態[9]。在這種模式下,評價對象成為沒有任何主觀因素的純客觀現象,有些問題無法通過量化解決,研究結果對某些教育問題的解釋不能令人信服,教育評價成為數字與統計學的結合[10],定量分析工具難以運用或無法奏效[11]等問題,影響著教育評價結果的有效性。在監測評估技術層面,以大數據為代表的5G、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信息技術“浪潮”正在驅動第四次工業革命到來,進而推動傳統教育從理念、方式、形態到評價、應用等層面發生深刻變革[12],對以往的監測評估技術帶來了挑戰,例如傳統的抽樣方式、紙筆填報、人工評分等造成的監測評估低效、無法實現標準化等問題[13]。
科學規范的技術是推動監測評估規范化、標準化的關鍵要素,直接影響著評估結果的科學有效性。針對我國復雜、量大面廣的教育體系,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迫切需要對傳統教育監測技術手段進行突破和創新,通過解構、重構形成數字化、智能化的監測評估新技術,構建客觀性、科學性和系統性的數據型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系統,實現管理服務的數據化、可視化、透明化和回溯化,并兼顧不同地區教育的現實、各主體的需求,及時獲得可靠的第一手數據信息,精準把握多方訴求,以便及時解決熱點難點和重點問題。
二、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體系建設重點關注的指標要素
對于“現代化”的界定是構建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體系的關鍵。最初的現代化是基于單一標準的,例如以工業化、城市化水平測量一個國家的現代化程度。1960年代美國里爾·E.布萊克教授分別從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流動水平的角度大體揭示“前現代化社會”向“高度現代化社會”轉變過程中所發生的變化等等。在我國,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繁榮,對于教育現代化的界定逐漸具象化。例如,《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普及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實現優質均衡的義務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職業教育服務能力顯著提升、高等教育競爭力明顯提升、殘疾兒童少年享有適合的教育、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教育治理新格局[14]。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事關教育強國成敗。要緊扣建設教育強國目標,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符合我國實際、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評價體系。”[2]為此,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體系建設既要關注當前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又要充分體現黨和國家建立高質量教育體系和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重點關注以下指標要素。
(一)現代教育體系建設狀況
教育體系是指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相適應、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統一協調的各種教育機構的整體或教育大系統中的各種教育要素的有序組合[15]。教育現代化伴隨著國家現代化以及教育改革的進程而不斷變化,因此教育現代化本身是一個動態的歷史概念,并不存在一個穩定的、涵括所有的“總體性的概念”能夠一以貫之地描述教育的現代化進程[16]。這意味著教育現代化需要具有一定體系的結構承載其顯性特征,故從功能上來說,現代化教育體系就是教育現代化的載體[17]。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現代化教育體系逐漸成型。恢復高考后,高等教育迅速發展,不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有了顯著提升。為適應經濟建設的發展需要,教育部做出調整中等教育結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將部分高中改為職業(技術)學校、職業中學等部署,實現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并行發展[18]。在基礎教育階段,通過普及義務教育,提高基礎教育階段入學率,多種途徑控輟保學。在辦學體制方面,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轉型,國家不斷調整教育辦學體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辦學。另外,在課程教學、評價、管理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建設等方面實施了諸多改革,這些措施與調整都對推進我國教育現代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現代教育體系建設理應成為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體系的重要指標之一。
(二)學生的全面發展狀況
教育現代化的目標達成,關鍵在于能有效地增進社會的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19]。“人”的因素既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終點。從現代化的層面上來看,教育對國家現代化進程的影響是通過“人”的轉化實現的,即教育現代化通過“人”來實現,同時也促進了人的現代化[20]。
從“培養什么人”來看,以國家需求為導向的“培養什么人”指向“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養目標[21]。從“德智體”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到“德智體美”再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國始終圍繞著“人”這一主體展開,不斷豐富“培養什么人”的內涵,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才培養體系。時代在變革,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革新、多元文化的影響等外部因素對教育的內容、評價、管理等多方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但培養適應當前以及未來社會需要的“全面發展的人”這項一以貫之的中心任務不會變。在此背景下,對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的指標也要及時做出相應的修正與革新,要緊緊圍繞人的全面發展,從評估監測的角度調適、充盈教育育人的內涵,以便及時動態地了解教育發展的現狀、成效、問題等。
(三)學校教育發展狀況
19世紀中后期以來,工業社會的生產方式造就了學校特有的集約化、標準化組織優勢和專業高效的運行模式,為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時代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資源支持。自20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通過課程改革、“回歸基礎”教育運動等方式力圖提升本國學校教育質量。進入90年代后,以學生成績作為評判教師工作、學校辦學標準的教育標準化建設已成為發達國家提升學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法器,應試教育的風潮慢慢地席卷全球。在美國,2002年《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從國家層面對教育質量予以嚴格監控,聯邦政府取代公眾、社區成為教育問責的主體,教學質量不達標的學校面臨關閉、移交給政府或轉為特許學校的命運。此后,奧巴馬簽署了更加激進的學校改革計劃《力爭上游》,使應試教育變本加厲。進入21世紀以來,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教育教學過程,改變了傳統意義上以教師為核心的“教師教”與“學生學”之間的關系,學校成為重要的協作探究和自主建構主義學習的場所,個人和團體在教師的指導情況下,使用新技術來解決真正的問題[22],由此引發的對于教學目標、內容、模式、評價等方面的全新變革,也對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新要求。這些方面都是國家、社會現代化發展在教育領域的重要表現。
(四)教育治理現代化程度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與現代化聯系起來,開啟了“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國家實踐。在教育領域,全國以及各地面向2035年的中長期規劃和“十四五”規劃中,都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核心內容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并從提高教育法治現代化水平、提升政府管理服務水平、科學界定相關部門的教育治理責權、提高學校自主管理能力和推動社會參與教育治理常態化以及用好信息技術和網絡化平臺等方面,提出了明確的改革發展戰略、目標、任務和保障舉措等。
作為國家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治理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保障。教育治理的直接目標是善治,即“好治理”;最終目標是“好教育”,即建立高效、公平、自由、有序的教育新格局[23]。這就需要鼓勵和支持社會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激發地方政府、學校、市場、社會組織的教育活力和廣泛參與,促進不同教育治理主體間的良性互動,構建制度化、常態化的“共治共建共享”的教育治理格局。而近年來,我國在教育治理過程中仍面臨教育治理的觀念與意識仍須加強,教育治理的權力邊界模糊,學校自主辦學機制有待完善,社會組織參與渠道不暢、參與機制不健全,以及教育法治與教育制度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教育制度優勢轉化為教育治理效能還存在相當差距等諸多問題[24]。從“管理”到“治理”,從“單一”行政管理到“多元”參與治理的轉變都要求通過教育監測評估體系創新、增加相關監測指標、利用監測評估突破人治,擺脫經驗型的窠臼,強調依法依規監測;強調監測評估服務社會,支持社會大眾的知情權以及參與教育的權利,支持公共監督、問責,為共建共享和多元參與、依法治理提供基礎支撐,為政府科學決策、教育行政部門精準施策提供依據。因此,教育治理現代化程度應成為重要的監測評估指標。
(五)教育的貢獻度
根據世界銀行的測算,除了石油資源極其豐富的中東國家外,大多數國家60%以上的社會財富是由人力資本構成[25]。其中,教育被認為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提升人力資本的重要手段。尤其是20世紀以來,知識經濟的發展使得科技、教育與經濟發展呈現相互促進、融合發展的趨勢。隨著我國把提升國民素質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并提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教育貢獻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得到彰顯[26]。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增長,人力資本對經濟的發展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27]。我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數由2010年的8 930人上升為2020年的15 467人。另外,中央財經大學發布的《中國人力資本報告2022》顯示,2001—2020年間我國勞動力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8.4年上升到了10.7年,其中城鎮從9.8年上升到了11.6年,鄉村從7.5年上升到了9.2年[28]。這雖然與國際可比的數據還存在一定差距,但隨著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人口素質明顯提升,“人口紅利”轉變為“人才紅利”,為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在教育服務科技創新層面,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amp;D)經費投入持續提升,高校不斷加強創新平臺體系建設,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通過高水平科學研究培養高質量的創新人才。2022年,我國高等學校經費投入達到2 412.4億元,比2021年增長10.6%[29],高校科技活動中的Ramp;D人員全時當量從20.9萬人年增長到33.4萬人年,增幅近60%[30]。另外,高校科技成果供給力量和轉化效率穩步提高,2022年,我國高校發明專利實施率為16.9%。這些數據都說明了教育在經濟中的貢獻與效用。因此,“教育貢獻度”也應列為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的重要指標之一。
(六)教育的國際影響力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全球性問題的增多和全球治理需求的出現,國際比較基準已經成為體現各國教育地位的重要表現。自2009年上海代表中國首次參加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并獲得兩屆冠軍以來,中國教育體系成為繼芬蘭教育系統后各國爭相學習的新模本[31]。甚至有學者指出,“中國優異的PISA成績引起的轟動不亞于上世紀人造衛星的發射”[32],許多國家在進行教育政策調整與改革時“向東看”。例如,受上海在PISA中的優異表現的影響,2014年,英國教育部啟動了“中英數學教師交流項目”,選派優秀數學教師到上海考察學習數學教育成功的秘訣。隨后,英國中小學引入我國教輔材料《一課一練·數學(上海英文版)》,充分體現了我國數學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另外,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也是體現大國教育現代化程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通過合作辦學、引進外籍教師專家、境內外學分互認、開辦孔子學院等方式堅持“引進來、走出去”,彰顯了我國教育在國際上的地位,表明我國與發達國家教育現代化水平不斷拉近。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已成為衡量我國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必不可少的重要觀測指標。
三、未來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體系構建的著力點
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體系建設是一項重大系統工程,包括理論借鑒與創新、指標構建及標準設定、監測工具研發、評估方法與技術支持、應用服務以及組織保障體系等內容。對標“十四五”教育高質量發展、建設教育強國的要求,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要注重創新,克服缺陷,提升基礎能力,持續發揮教育現代化監測的功能,豐富大國教育治理現代化內涵,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服務治理現代化的監測評估制度,提升大國教育治理現代化水平。
(一)建立全國及區域性教育現代化動態監測評估系統
教育現代化是教育發展到更高水平的狀態,是對傳統教育的超越,也是教育理念、方式、體系制度等全方面的轉變。《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立足于教育發展的現實,提出了到2035年我國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在未來十多年的時間內,教育現代化的發展程度、階段目標達成度如何,需要進行實時、系統的監測評估,以便及時修正、完善現有的政策舉措等。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基于我國區域發展不均衡的現實,建立健全全國性、區域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系統是將理念轉變為行動的重要舉措。
具體來說,一是瞄準國家教育現代化建設的現實需求與未來方向,對當前教育現代化監測體制體系進行調整和完善,增加新時代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新要求、新舉措,建立國家、省級、市級、區縣四級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體系。在國家層面,統籌協調國家統計局、財政部、科技部、教育部等多部門,啟動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的頂層制度設計。在地方層面,各省市區縣成立相關部門,借助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和各地大數據支持,積極配合國家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的填報工作。二是建立和完善監測評估過程性溝通交流機制。在收集、匯總、清洗、確認多方面數據信息以及監測評估過程中,積極爭取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教育科研院所等部門的指導與參與,并建立監測評估工作制度常態化運行機制,以保證監測評估結果可靠性,為政府科學決策與精準施策提供數據支持。三是完善教育現代化區域協同機制,充分發揮教育行政部門、教育督導、第三方評價的監測評估作用,科學、客觀展示省級、市級、縣級教育現代化進程及其存在的薄弱環節、難點問題以及改進方向。同時,建立日常實時動態監測機制,充分體現各地區域特色和優勢,實現資源的共享共建,以區域發展帶動國家教育現代化進程的推進。
(二)開發監測評估模型和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體系
基于教育現代化的復雜性以及認識視角的多重性、評估標準的多樣性和評判主體的多元性,監測評估要在對照教育現代化各指標監測點的內涵、目標和評估判斷標準基礎上,由教育部牽頭,聯合區域教育行政部門、高校、科研機構以及第三方評估機構,綜合運用系統分析、目標分析和歸納、演繹等多種方法,開發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模型和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指標體系,確定以“監測目標達成度、教育現代化指數、指標多維分析”等為主體的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分析工具體系。同時,各區域教育行政部門在國家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模型、指標體系基礎上,借鑒國內外的教育監測評估指標,酌情增加適合本地區區域發展的指標,以“數據的科學采集—技術清洗—深度挖掘—專業分析—正確使用”為主線,針對關涉教育現代化的相關利益者(例如學生、教師、家長和行業企業從業人員等),輔助實施田野調查,及時獲得可靠的第一手數據信息,以監測評估的多源信息分析和計算方法研究為核心,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精準把握多方訴求,上報國家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平臺,在完善國家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基本數據基礎上實現區域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特色發展。
(三)重點支持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中的數字技術、智能技術應用研究
黨的二十大揭開了全面建設教育強國的新篇章,同時也賦予了教育新的使命與任務。其中,教育數字化作為數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教育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的實施,各地加速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需要海量的數據支撐,而以往傳統的評估監測是在方案設計的基礎上進行面對面問卷調查獲取數據,這種方式一定程度上會帶有評估者的主觀刻意性,數據的客觀性會受到質疑。大數據視野下的監測評估,打破了數據來源封閉、陣線長,采集易受時空限制、無法即時獲得,分析視角單一等局限,開創了數據來源多元化、數據采集開放化、分析視角豐富化的新局面,更好地滿足了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實踐需求[33]。
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要全面落實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部署,加強與數字技術、智能技術的結合與關聯,在實現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的觀念、監測方式、數據采集方法等發生根本轉變的同時,持續提升監測評估過程數字化、監測評估手段智能化、監測評估結果可視化、科學決策服務便利化水平。要針對不同的需求,為教育行政人員、家長、教師等教育相關者提供動態實時的跟蹤監測,實現個性化、系列化的服務。同時,建立全國及區域教育現代化監測數據信息庫。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涉及國家、區域、各級各類學校等方面的多維數據信息的獲取和匯集。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加快多元數據信息收集工作,包括全國教育事業發展、教育經費、教育科技服務等方面的國家統計數據;建立數據管理與平臺監控系統,通過大型抽樣調查掌握第一手數據,結合各地教育現代化優勢、特色發展指標,以及國際國內第三方權威機構的相關數據信息,實現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結果的可視化和便利化、重要環節及其運行過程的數字化和智慧化,以及多源數據信息分析、多維要素綜合判斷的數據密集型研究范式創新,為多維、立體、科學實施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和推進教育治理現代化提供基礎支撐。
(四)建立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預警預報與成果應用機制
“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34]從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現實來看,教育現代化監測功能的發揮在于監測后——“如何使教育系統變得更好”。這就不僅需要通過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及時反饋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成果,而且應立足于我國教育現實問題,加強及時性動態監測預警機制建設,為教育行政部門深度分析、診斷問題、確定短板、分析原因以及服務科學決策和精準施策給予重要支撐,實現監測結果反饋、教育發展預警預報及規劃研制功能貫通化、實時化。另外,應強化基于評估監測結果的整改與問責體系,實現教育系統自我修正與完善。
建立監測評估結果及其信息公開發布機制。一般來說,結果信息發布多通過電視、網絡等新聞媒體或召開新聞發布會等形式實現[35],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項目也不例外。建立完善的監測結果公布和監督制度,通過多重途徑、媒介發布監測評估結果,讓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教師、學生、家長等多主體了解當地教育現代化的發展現狀,一方面便于社會、大眾了解當前我國教育現代化進程、現狀與問題;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社會組織、公眾參與的積極性,監督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實施教育治理的過程及成效,對于提高教育治理水平和效能具有重要意義。
現代化代表了一種世界趨勢,是文明進步的象征,也是一個國家發展的目標。世界上沒有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每個國家的發展道路都需要緊密地與本國國情相結合,這已為百年來中國共產黨成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所證實[36]。我國的現代化是幾代人奮斗換來的,是黨和國家意志的體現,也是堅守以人民為中心根本立場、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根本遵循。立足當下,面向未來。相比其他發達國家,我國在推進從“基本實現現代化”到“建成現代化強國”的過程中,如何契合當下以及未來全球教育的新變化,持續利用監測評估查缺補漏,根據我國教育現代化的實踐基礎構建適合我國教育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體系,依然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 羅榮渠.從“西化”到現代化(上)[M].合肥:黃山書社, 2008:1.
[2] 習近平.扎實推動教育強國建設[J].求是,2023(18):4-9.
[3] 教育部.把服務高質量發展作為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任務——五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EB/OL].(2023-06-05)[2023-10-25].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2306/t20230605_1062815.html.
[4] 鄔志輝,范國睿,李立國,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筆談[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2(2):24-39.
[5] 葛道凱.從矛盾變化看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的基本走向[J].教育研究,2018(12):4-8.
[6] 柳海民,鄭星媛.新時代中國教育改革發展新路向[N].中國教育報,2021-04-01(7).
[7] 楊小微,冉華,李學良,等.評價導引下中國教育現代化路徑求索——基于蘇南五市和重慶的教育現代化調研[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6(4):1-6.
[8] 李學良,冉華,王晴.區域教育現代化監測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實施研究——以蘇南地區為例[J].教育發展研究,2020(2):27-33.
[9] 劉志軍.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方法論的探討[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2):7-11.
[10] 張繪.混合研究方法的形成、研究設計與應用價值——對“第三種教育研究范式”的探析[J].復旦教育論壇,2012(5):51-57.
[11] 周作宇.論教育評價的治理功能及其自反性立場[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8):1-19.
[12] 李懷杰,肖貝歐.大數據助力教育評價現代化[EB/OL].(2021-04-13) [2023-10-21].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1/0413/c148980-32076465.html.
[13] 田偉,楊麗萍,辛濤,等.科技賦能教育監測與評價:現狀與前瞻[J].中國遠程教育,2022(1):1-11,92.
[14]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EB/OL].(2009-02-23)[2023-10-24].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15] 方曉東.消除教育的體制性障礙促進教育科學發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教育體系的探索[J].人民教育,2012(21):2-6.
[16] 程天君,陳南.中國教育現代化的百年書寫[J].教育研究,2020(1):125-135.
[17] 劉楊.現代教育體系特征及其構建[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92-96.
[18] 劉秀峰,杜茜茜.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演進邏輯與路向前瞻[J].教育發展研究,2023(6):10-17.
[19] 褚宏啟.教育現代化的本質與評價——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教育現代化[J].教育研究,2013(11):4-10.
[20] 楊文杰,張玨.以教育現代化支撐與驅動國家現代化——兼論我國教育現代化的發展愿景[J].教育發展研究,2021(03):1-11.
[21] 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01).
[22] Lemke,J.L.Metamedia Literacy:Transforming Meanings and Mediae[C].In D.Reinking,M.McKenna,L.Labbo,amp; R.D.Kieffer(Eds.),Handbook of Literacy and Technology:Transformations in a Post-Typographic World Hillsdale[M].NJ:Erlbaum,1998:283-301.
[23] 褚宏啟.教育治理:以共治求善治[J].教育研究,2014(10):4-11.
[24] 楊文杰,范國睿.突破藩籬:高水平推進教育治理現代化的戰略選擇[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8):94-106.
[25] WorldBank.Expanding the Measure of Wealth:Indicators of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udies and Monographs[R].Series,No.17,Washington,DC.1997:34.
[26] 李偉濤.教育強國基本內涵與指標體系構建[J].中國教育學刊,2023(2):1-6.
[27] Fleisher,Belton,and Jian Chen,TheCoact——Noncoast Income Gap,Productivity and Regional Economic Policy inChin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7(252):220-236.
[28] 趙秀紅.2022年中國人力資本報告發布[EB/OL].(2022
-12-21)[2023-10-20].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212/t20221221_2110984115.html.
[29] 國家統計局.2022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EB/OL].(2023-09-18)[2023-10-23].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309/t20230918_1942920.html.
[30] 教育部.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科技創新改革發展成效[EB/OL].(2023-09-18)[2023-10-23].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674/.
[31] Kamens,D.H..Globalis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an Audit Culture:PISA and the Search for‘Best Practices and Magic Bullets[C].In Heinz-Dieter Meyer amp; Aaron Benavot(Eds.),PISA,Power and Policy:The Emergence of Global Educational Governance[M].Oxford:Symposium Books,2013:131.
[32] Kristof,N.China’s Education System[J].The New York Times.2011-01-15.http://kristof.blogs.nytimes.com/tag/pisa-test/.
[33] 堯逢品.大數據視野下的教育評估監測探微[J].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16(1):20-24.
[34] 斯塔弗爾比姆.方案評價的CIPP模式[C]//陳玉琨,譯.教育學文集·教育評價.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01.
[35] 李勉,張岳,張平平.國際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評價結果應用的經驗與啟示[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7(5):1-7.
[36] 馬陸亭,劉振天,盧曉中,等.筆談: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多維思考[J].大學教育科學,2023(1):4-25.
Construction of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 for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Powerful Country in Education: Indicator Elements and Focus Points
Yan Wenjie" Zhang Jue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system for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to test the degree of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powerful country in education.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system, and enriching the theory of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governance of a big country.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the requirement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regional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monitoring, and the innovation of monitoring technology have posed many new challenges to the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of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such as upgrading the connotation, system innovation,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of tools and method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w need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powerful country in educational,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onitoring function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uture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system needs to focus on indicators such as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education system,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development of school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governance, contribution of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influence.In addition, it must focu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and regional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dynamic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systems, the development of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models, and key support for the applied research of digital and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in modernization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establishment of a mechanism for early warning and forecasting and application of the results of modernized education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f a powerful country in education;education modernization; education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責任編輯" 李震聲)
收稿日期:2023-10-31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教育部青年課題“基于鄉村文化振興的村—校協同育人模式研究”(EHA210417)。
作者簡介:楊文杰,山東東營人,教育學博士,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系副教授,主要從事教育治理與教育現代化研究。張玨(通信作者),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上海,2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