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生活空間的價值意蘊、主要障礙與路徑優化

2024-06-21 00:00:00羅仲尤田宇星
大學教育科學 2024年2期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生活空間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場域,是思想政治教育實現空間轉換的切入點。有效融入生活空間,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關鍵,是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的重要方式,更是實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育人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生活空間的有效融合是應然的合理狀態,但在融合過程中面臨著由于異質性沖突導致的空間疏離、受傳統路徑制約和對個體需求關注不足引發的空間脫域、受網絡圈層化影響形成的空間壁壘等障礙。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生活空間,需要基于現實生活空間加強溝通互動與情感融入,搭建好融入生活空間的橋梁中介,充分發揮文化育人、實踐育人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空間的主導權與話語權,從而實現從疏離到融合、從脫域到互嵌、從壁壘到通達,使其在生活空間有效融入中實現自身的價值使命。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生活空間;價值意蘊;路徑優化

中圖分類號:G640"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24)02-0088-09

空間表征著實踐活動的存在樣式,生活空間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場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盵1]生活空間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空間轉換的切入點”[2],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相互交融、相伴相隨。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大學生的生活空間,既是新時代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創新的現實需要,更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迫切要求。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生活 空間的價值意蘊

生活空間是一種人為的、為人的空間,人因空間而存在?!叭祟惿鷣砭褪强臻g的存在,我們生來就占有空間,并努力地塑造生活的空間,同時在空間中塑造著自己的生活?!盵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生活空間越來越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在融入日常生活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價值使命”[4]。

有效融入生活空間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起點在人,終點也在人”[5]。作為一項塑造人、引導人、培育人和成就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只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才能給受教育者帶來“高接受狀態”,否則難以真正收到實效。從微觀層面來說,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客體、介體、環體等核心要素都與生活空間彼此融合而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能有效融入受教育者的生活空間,主客體之間就難以建立心靈世界的有效鏈接。物理空間、社會空間、精神空間之間存在遞進融入的關系,沒有人與人之間心靈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觸,就不可能實現以人格培育人格、以靈魂塑造靈魂。思想政治教育認知機制的特殊性體現在知、情、意、行一體化及情感要素參與中,而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和生活空間中產生,情境的進入才能讓人產生積極主動的情感體驗。沒有情感上的接近、尊重和信任,思想政治教育勢必就會是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正如康德所言:“人只有通過人,通過同樣是受過教育的人來受教育?!盵6]從宏觀層面來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生成性和動態性的過程,這一過程要求空間上的廣延或時間上的綿延。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一個人在空間中為自己定向”[7],無論是自然環境形成的物理空間,還是社會交往、實踐形成的社會空間,都與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關,兩者之間形成的是一種“共謀關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大學生的生活空間,不斷增進單位空間內隱性育人的因子,創設生命成長的主體境域,以和風細雨、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價值引導,就能在輕松愉悅的文化氛圍中滋養心靈、涵育德行。

有效融入生活空間是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懸浮于生活空間之外,而要立足于現實生活空間之中。就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而言,其內化過程和外化過程都與空間場域介入的科學性密切相關:不僅以實踐為切入點的外化過程需借助生活空間,而且內化過程中的強化也需通過生活空間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有機互動而逐步達成。現實生活空間不同于符號生成的概念空間,它是可以直接體驗、直接感知的空間,也是一個多元豐富、可承載觀念性內涵的日常生活世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生活空間兩者之間隱含著某種相互形塑的機制,教育者、受教育者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互關系中領悟對方的存在,在開放的平等對話過程中達成新的理解與共識,在心懷著對方的愛和友誼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對話”。正如柏拉圖用“洞穴喻”所說明的,不能把靈魂里原本不存在的知識直接灌輸進去,這只是外在的強制而不是真正的教育,要用“一種靈魂盡可能有效地轉向的技巧”[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深深植根于大學生的生活空間,才能精準把握受教育者的群體特征、精神需求,并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現存難點和痛點集中發力,才能在更好地把握好整體生活場域的前提下不斷優化教育內容供給、創新教育形式,水到渠成、環環相扣地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意識并轉化為內心認同。

有效融入生活空間是實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育人的必然要求。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高等學校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不斷“健全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體制機制”[9]。思想政治教育同任何社會實踐活動一樣,社會主導價值觀教育與個人精神世界建構都具有實踐主體性。亞里士多德認為,實踐的行動是教育改變靈魂的重要方式,“有些人什么合乎德行的事都不做,而是躲避在德行的道理言談之中,認為這就是哲學思考……像這樣的哲學也不能改善靈魂”[10]。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對的是一群思維活躍、對新事物極其敏感、受互聯網影響最深的年輕大學生群體,育人對象的群體特征較之以前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就要求育人主體必須適應新變化、開拓新途徑、創造新經驗。全方位育人要求教育者善于搭建實踐育人平臺,“思政課教師要有深刻的情懷”[11],要基于現實生活空間引導學生將心中蘊藏的對真、善、美的道德共識和道德追求付諸實踐活動中,讓他們通過現實體驗來提升人生感悟、增進價值認同。與此同時,權力空間化的機制要求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既要不斷拓展自身空間,又要以一種彌散性的存在方式貫穿于生活空間。一方面,“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12],空間本身具有意識形態性,是權力規訓的手段?!翱臻g不是一個被意識形態或政治扭曲了的科學的對象;它一直都是政治性的、戰略性的”[13],蘊含了一種權力實踐。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人們的主觀臆想,而是“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射和反響”[12]。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灌輸與傳導,只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大學生的生活空間,在日常生活過程中充分發揮思想引領作用,才能真正“實現從‘主渠道’教育向‘日常生活’的延伸滲透”[14]。讓主流意識形態浸潤于生活空間,才能達到思想政治教育所期待的日用而不知的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生活 空間的理性審思

無論是胡塞爾的前科學的、直觀的、可經驗的“日常生活世界”,還是維特根斯坦的“游戲生活”形式理論;無論是海德格爾“與日常共在的世界”還是哈貝馬斯的“交往生活”理論,他們都把目光投向了生活空間?!吧钍歉?,具有本源性,基于現實生活的實踐活動是人的生成和發展過程?!盵15]如果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生活空間的內在規律性把握不足,對實然狀態中出現的痛點、難點及堵點問題認識理解不到位,就難以推出針對性、可操作性的舉措,難以突破關鍵障礙實現“破局”。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生活空間的異質性沖突容易導致空間疏離

思想政治教育與生活空間的有效融合是思想政治教育應然的合理狀態,“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扎根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才會以活的方式給予其生命力”[16]。然而,實然狀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卻常常未能深深植根于生活空間而導致“懸浮”。從學理層面來看,不同類型的空間未能互嵌,導致空間始終處于外在化的、循環往復的“解構—重構”過程中,隨之而來的是空間疏離。

思想政治教育確定性主題與生活世界的非主題化帶來空間疏離。任何社會整合最有效也是最為根本的方式和途徑就是有效發揮主流意識形態引導的作用,并使主流意識形態社會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主流意識形態社會化的重要手段,其本質是“堅持主導意識形態的灌輸與教化”[17],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開展的確定性教育。意識形態作為引導思想觀念的精神旗幟、凝聚政治認同的思想武器,其指導思想是一元化的,核心主張是排他性的。這就內在決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鮮明的導向性和政治性,其話語體系傾向于理論話語、政治話語、宣傳話語,與大學生日常話語所依托的生活空間并不屬同質空間。日常生活世界是一個直觀且不可加以量化的世界,也是一個非主題化的世界,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有鮮明主題的,具有政治性、理論性和超越性的特點。高校是多樣化思潮交融交鋒最集中的地方,生活空間包含著各種各樣的價值觀念,加之大多數大學生“三點一線”的日常生活,決定了大學生的生活空間是一個重復性、瑣碎性、多元性的非主題化世界。主流意識形態的引導,只有延伸到生活空間并實現話語體系的科學轉換,通過受教育者自身進行主體性建構并實現內心的認同,才能真正實現思想引領和價值引導。如果片面強調價值理性,就會缺少現實支撐或者說難以“接地氣”;如果片面強調工具理性,就會偏離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標。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基于系統思維從生活世界去探尋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結合之道,實現兩者的辯證統一。

思想政治教育偏重宏大敘事與生活世界偏重微小敘事導致空間疏離。受傳統宏大敘事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對生活空間中的個體敘事、微小敘事關注不足。宏大敘事具有完整性、連貫性和統一性的特點,是“關于自身地位的合法化話語”[18],在政治宣傳、維持社會穩定和既定制度合法性辯護方面,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活世界偏好個體敘事、微小敘事,具有明顯的個體獨立性,注重“我就是我”的自我認同,強調“平平淡淡才是真”。正如吉登斯所言:“我們所處的日常生活,其中的絕大部分我們都不能給出任何解釋?!盵19]時代的發展進程總是伴隨著個體生活的特殊經歷,每一代人的思想意識都會打上時代的烙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緊跟時代要求實現宏大敘事的創新,又要從具體、微觀的視角將敘事模式從國家層面、社會層面下沉到青年學生的生活空間,將非我性特質深植于個體生活之中,持之以恒在落實、落細上下功夫,使宏大敘事、微小敘事在彼此矛盾關系中達成一致。與此同時,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主要基于主體對生活世界的深度體驗與感悟,基于對“他者”所傳遞思想觀念的內在認可。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對具體、微觀、細小訴求的回應,生活世界中的個體就難以在碎片化之后迎來“再結構化”,最終導致復歸理論化、抽象化的觀念體系。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傳統路徑依賴制約導致融入生活空間深度不夠而引發空間脫域

盡管生活空間為思想政治教育賦予了空間規定性,然而現實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主體對生活空間的認識往往被思維慣性與傳統路徑所遮蔽。“沿著舊地圖找不到新大陸”,當大學生的生活空間以不同的方式展開,因果關系將更為復雜,致使傳統經驗和慣有路徑難以有效發揮作用。教育主客體之間的互動關系一旦從原有的共同空間中脫離出來,就可能導致產生吉登斯所謂的“脫域”現象,即“社會關系從彼此互動的地域性情境中‘脫離出來’,并穿越不確定的時空范圍而得到重構”[20],引發“形式上在場而實際上不在場”的空間脫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偏好規范性、秩序性及理論灌輸的傳統路徑,導致部分育人空間缺位引發“脫域”。從思政課教師來說,在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有效轉化的過程中,如果不能講深、講透、講活道理就難以滿足學生的期待。單純的理論說教一定程度上會阻礙受教育主體對價值理性、道德規范的追尋與探索,需要“借助于各種灌輸方式把那些符合政治要求的價值觀念傳授給受教育者”[21],包括加強與大學生生活空間的互通互聯。如果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第三課堂之間的育人鏈條銜接不緊,就難以構建全方位育人網格化、立體化格局。從學工系列黨政干部、政治輔導員來說,“管理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比較普遍,其主要精力用于各種層級活動的部署組織及防范學生出現各種意外上,整天忙于應付各種瑣碎的日常性事務,害怕、擔心學生“出事”,求穩心理占主導,一定程度上扮演“消防隊員”的角色,對如何將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大學生生活空間和針對性措施不多,對如何實施“以學生成長為本”理念缺乏應有的深度思考,對“嚴格管理也是教育”“科學管理具有道德涵育功能”理解不到位。福柯認為:“規訓內涵了工具化的手段、技術、應用等權利類型?!盵22]人是需要被塑造、被規訓的有限的主體,“教育的意義本身就是改變人性以形成那些異于樸質的人性的思維、情感、欲望和信仰的新方式”[23]。人的被制約、被規訓表征著人的受動性與有限性,而人的能動性與主體性體現著其應當性與超越性。但以權力對人進行規訓,遠不如基于生活空間以全覆蓋、柔性方式進行規訓的效果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生活世界個體需求的關注不足引發“脫域”。吉登斯認為,空間的觀念可以被理解為人們對其所處時代的生活狀態的感受或體驗,處在不同時代的人生存背景不同,其時空觀念也就不同。生活空間是一個關注人的生存質量的世界,而思想政治教育關乎人的生存意義與精神境界提升,容易將理想化的教育目標定位于每一個現實的人身上。盡管理想化的教育目標絕非摒棄其超越性,但如果對生活世界的關注不足就容易導致“虛化”而引發“脫域”。胡塞爾指出:“公認的主觀思想活動的牢固基礎是生活的周圍世界?!盵24]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生活空間,回歸到日常生活的真實性。當然,個體現實生活需求的滿足并不意味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庸化,而是要求將理想化和超越性與生活世界的現實性和普遍性相融合。因為人不僅生活在物質世界里,更生活在精神世界中,人之為人除了對個體性的認識之外,還對自己具有“類意識”和獨立的精神空間。此時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過度地以理想超越性來要求現實生活中的大學生個體,一方面會讓大學生產生難以達到目標和理想的無力感,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也會因為缺乏現實感召力而淪為麻木空洞的口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把握好理想超越性與現實生活性之間的矛盾,在體現對最高理想信念追求的同時,基于現實生活空間著力破解理想超越性與現實生活性二者間的困境。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生活空間受網絡圈層化影響而形成空間壁壘

在數字化時代,擬態網絡空間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場域,是生活空間的延伸。網絡圈層化是在網絡空間中形成的一種新型社交狀態,通過網絡空間交往構成的網絡群體結構為大學生提供了相對獨立和封閉的信息獲取渠道??臻g壁壘是指一個空間區域的人或物進入另一空間區域時所受到的阻礙和限制。網絡圈層與生活空間之間以及不同網絡圈層之間都存在著空間壁壘,這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大學生生活空間面臨的新困境。

網絡圈層化的封閉性、同質性形成的高壁壘將會阻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網絡空間的有效融入。網絡主體交往特征是自覺自愿、開放共享、去中心化、超時空和多向互動的,不僅強調平等尊重,而且只要一方中斷或拒絕,思想政治教育就無從進行,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空轉”現象。網絡圈層的構成主要是以興趣愛好、消費習慣等文化取向強性黏連了大批“同道青年”,是當前大學生群體參與社會交往、身份建構、宣泄情感和自我認同的重要場域。難以監控的網絡空間更利于大學生群體“自立門戶”,以這種集結的方式來增強存在感。網絡圈層的封閉性容易形成“信息繭房”,加上“大量重復生產的圖像符號、視覺影像挑戰著文本閱讀,日常生活出現了潛在的危機”[25]。盡管網絡空間本身的開放性打破了教育主客體之間的壁壘,青年大學生喜歡通過網絡空間分享話題和情緒以獲得被關注和他人認同,但網絡圈層卻將大學生群體重新予以小眾化分類,圈層里的成員不愿意接受其他信息,出現圈層內自我認同與圈層外社會認同相分離的現實樣態。囿于網絡圈層的封閉性、同質性,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因難以獲得圈層進入許可,導致其話語體系被攔截在圈外,圈層內部會不斷強化自我認同和“朋輩”影響,使圈層內思想訴求日益極端化,以主流意識形態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圈層中被“排斥”和“抗拒”。

網絡圈層化的分散性、對立性,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傳導受阻。互聯網是復雜社會信息提供的“供貨商”,網絡空間是多元化思潮交流、交融、交鋒最集中的地方,容易出現“偏見移植”。圈層分化與凝聚共識之間的特殊矛盾,阻礙了思想政治教育尋找“認同最大公約數”的形成。網絡圈層的分散性,給大學生提供了“保持自己獨立的前提下,找到志同道合者,獲得溫暖的人際關系”[26]的獨有空間,部分大學生認為“這其實是一種自由的表現,是一種孤而不獨的體現”[26]。隨著網絡圈層化的不斷發展,圈層中情緒相互傳染性、集體無意識、從眾心理更容易導致“回音室”效應和“沉默螺旋體”效應。“網絡空間中一定程度上出現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意義流失、話語權威碎片化消解以及話語空間離散等問題。”[27]網絡圈層的對立性特質表現在對外界其他圈層的不同聲音和觀點的排斥,在圈層互動及情感煽動之下,大學生更容易關注和接受圈類“意見領袖”的觀點和判斷,難以接受外界的正確引導,情緒極化、偏見強化現象更容易發生。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生活 空間的路徑優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生的生活空間,受到空間疏離、空間脫域及空間壁壘等因素的影響,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以更加靈活、科學的方式才能真正實現有效融入生活空間,包括進一步發揮隱性教育的重要功能,搭建好融入生活空間的橋梁中介,盡最大可能減少網絡空間的無形壁壘等,以針對性的舉措實現路徑優化。

(一)從疏離到彌合:基于現實生活空間強化互動溝通、情感融入與精神需求滿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生的生活空間,需要通過溝通互動、情感融入等方式,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聯系變得親密無間、平等默契。如果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日常交往、互動頻率達不到一定的程度,二者就難以實現思想共鳴、情感共融和價值共享。

一是要加強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現實空間的溝通互動。人的思想觀念轉變和價值觀塑造都是在日積月累中慢慢形成的。生硬的外在強制性規范并不意味著受教育者內心的完全認同,短平快式的教育只會帶來“雨過地皮濕”的效果。基于現實生活空間推進“三全育人”,保持育人的耐心特別重要。網絡空間盡管可以擺脫物理空間的束縛,實現身體不在場的交流,但與現實生活空間漸漸失去關聯,容易讓學生加深精神層面的孤獨感、倦怠感,“倦怠感是-種孤獨的疲憊,造成了彼此孤立和疏離?!盵28]由筆者牽頭的課題組2021年12月就“三全育人工作實效”對湖南省高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5 176名學生提交有效問卷。當問及“輔導員平均每學期與你面對面進行交心談心的次數”時,回答“除組織活動或布置工作外基本沒有”的達到了2 730人、占比高達52.74%;回答為1次的858人、占16.58%;回答為2次的732人、占14.14%;回答為3次的365人、占7.05%;回答為4次及以上的491人、占9.49%。可見,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進行談心談話的頻率不夠且流于形式,難以開展持續、有力、深入的育人活動,直接導致育人效果不佳。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生活空間要積極開展互動式教學,豐富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輔導員等傳統育人主體形象,滿足大學生渴望被重視的情感需求,暢通線下“面對面”育人的溝通渠道,打通育人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只有基于現實空間的密切溝通才能增進師生信任,只有基于信任才能打開受教育者“無形的心墻”,才能精準尋找交集區域,不斷確認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活空間對話、延續的合理性,從而在同頻共振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有效傳遞。

二是要充分發揮教育過程中積極情緒情感的重要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如果遠離情感,只是從書本到書本、從觀念到觀念、從邏輯到邏輯中敘事,必將會與生活空間疏離。而且,理性與非理性的發展,不僅是歷時性過程,同時是一個共時性過程,情理交融、寓情于理,讓感性與理性在人的觀念世界中達到有機統一,才能成功引導主體進行理性思考并作出相應的價值判斷。夏丏尊先生曾指出:“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盵29]情感不是一個孤立的概念,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底色。情感能夠調節教育對象與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之間的差異,是內化環節重要的“潤滑劑”,缺乏情感的交流和良好情境的構建,就難以進入思想政治教育引導所需要的“高接受狀態”。管理心理學相關研究表明,輕松愉悅狀態下的重復弱刺激是成年人價值觀改變的重要手段,高戒備狀態下的價值觀教育是不可能產生實際成效的。積極情感的驅使能產生“心理順應感”和強烈的內心體驗,在同化和順應的基礎上才能有效達成知識習得與價值認同?!皠又郧?、以情育情”“融情入境、以境育情”始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激烈的社會競爭導致大學生心理壓力增大,他們容易產生消極情感和不良情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進一步增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真心關愛和真情關切,將理解、信任、激勵貫穿教育全過程,以高親和力拉近與大學生的心理距離,讓受教育者真切感受到有溫度的教育。

三是要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空間與精神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肩負傳遞國家和社會所要求的思想觀念、政治觀念、道德規范的重要使命,不能僅僅依靠抽象的價值觀念、機械性的知識灌輸和模式化的行為訓練來機械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動性的配合式教育往往導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停留于淺層面的形式化交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據受教育者的親身經歷和生活環境中的人和事來選擇教育素材,要善于結合大學生生活中的實際感受談問題,依靠受教育者在日常交往中去體驗和感悟教育內容。“師生交往的擴展可以補充課堂教學的不足”[30],教師和學生通過回歸日常交往,把政治話語、理論話語、宣傳話語轉化為生活話語,以生活化的語言和生動的情境敘事來傳遞觀念,用接地氣的“微故事”“微情景”等多樣化方式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生活空間。作為在中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背景下成長起來的“Z世代”大學生,他們的成長環境更加開放包容,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日趨個性化和多元化,在政治理想的追求上也表現出明顯的現實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將社會發展的要求與大學生自身精神發展的內在需求有機結合,既要深入生活空間把握好大學生精神需求狀況和主導需求傾向,豐富大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更多更優的精神文化產品供給,助推大學生精神生活高層次遞進,又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以理想信仰教育為核心,教育引導大學生“走出小我”,自覺融入祖國和人民的大我之中,鑄就擔當奉獻品格,培育團結奮斗精神,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

(二)從脫域到互嵌:增強隱性教育與中介整合,實現全方位育人

生活空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目標得以完成的場域,同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實現所在。作為教育內容的生活空間和作為教育空間的生活空間是辯證統一的:作為教育空間的生活空間,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隱性育人,通過空間活化塑造互動性、生成性的關系空間;作為教育內容的生活空間,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搭建好過渡性的橋梁中介,善于運用現實生活中富有教育意義的鮮活事例、典型案例等教育素材進行價值引導。

一是充分發揮校園文化隱性育人功能。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者的教育意圖越隱蔽,就越是能為教育的對象所接受,就越能轉化成教育對象自己的要求?!盵31]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的隱蔽性和間接性,往往不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生的生活空間是一個動態的、隱性的過程,要將有主題的教育內容融入非主題的空間,必須采取潛移默化的方式柔性介入。校園文化具有獨特的育人功能,是有效融入大學生生活空間的重要載體。要針對校園空間進行精心設計與布局,構建體現精神文化內涵的公共空間,讓每一處校園景觀都展現文化的魅力,每一棟建筑都承載價值的追求,每一處橋廊都“帶著思想說話”,通過文化的熏陶與學生內在主觀世界的融合,實現觀念形態存在的教育內容與日常生活環境互嵌互構。要著力營造主題式共享空間,進一步突顯出空間育人屬性,引導大學生完成從被動變主動、從自發到自覺的自我建構??梢宰プ£P鍵育人節點,通過開學典禮、畢業典禮、重要節慶日紀念活動等儀式,通過人群聚集的空間渲染、情境構建發揮好育人功能。正如涂爾干所言:“儀式是在集合群體之中產生的行為方式,它們必定要激發、維持或重塑群體中的某些心理狀態?!盵32]要讓先進典型的人格魅力滲透學生的日常生活空間,通過考察、選樹和宣傳校園先進典型,用學生身邊的人和事感染和教育學生,使之無形中轉化為學生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二是進一步強化實踐育人功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現實的人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生活化、經?;摹盁o處不在”的思想政治教育”[33]。任何一種觀念都是在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將有主題的教育內容融入非主題的空間,就要依托現實生活空間扎實推進實踐育人。本課題組對湖南部分高校5 176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46.08%的學生認為主要通過參與校、院、年級、班級組織的活動進行社會交往;23.11%的同學認為主要通過參加社團活動進行社會交往。在回答“以下校園活動哪些對您很有教育意義”時,大學生選擇的前四項分別是:參加各種志愿者服務活動、假期社會實踐活動、紅色文化教育活動和開學、頒獎、升國旗等儀式活動。因此,高校要積極組織開展各類社會實踐活動,探索編制社會實踐“資源圖譜”,打造常態化社會實踐項目,將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教育內容“植入”基層黨團組織活動、社團活動、社會實踐、公益服務、志愿服務等,以具體、鮮活、生動的載體表達思想政治教育主題,通過學生實質性的參與讓他們受到啟迪和教育。

三是健全“大思政課”協同育人機制。隨著學??臻g與社會空間、自然空間互動融合加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自然、社會、學校的空間切換中應確立適合的空間秩序,讓不同的教育空間相互補充、相互配合、相互聯動。相對于日常生活空間,課堂教學空間是凝縮的、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敢于突破傳統思政課教學的空間限制,善用“大思政課”實現育人場域的大拓展和育人要素的大聯動。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既要有驚濤拍岸的聲勢,也要有潤物無聲的效果,這是教育之道?!盵34]生活空間具有隱性教育功能,基于真實場域的所見所聞對大學生的理論認知、思想感悟、情感激發會產生強化作用。“大思政課”具有空間形態、時間形態、結構形態、功能形態的屬性,決定其必須整合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線上與線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突出社會課堂供給,并積極運用好體驗式、情景式、沉浸式、場域式的教學方式,實現社會教育資源向教學體系的有效轉換,構建主體目標同向、載體同建、資源同享、節奏同步的育人格局。

(三)從壁壘到通達:切實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空間的主導權與話語權

網絡空間沒有自然空間的邊界性與實體性,但也不再是傳統所認為的虛擬空間,而是青年大學生積極參與、十分活躍的現實空間。隨著物理空間與虛擬空間之間互動融合加速,數字化生存新時空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樣態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基本不看主流媒體,大部分信息都從網上獲取。必須正視這個事實,加大力量投入,盡快掌握這個輿論戰場上的主動權,不能被邊緣化了?!盵35]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生活空間,需要進一步提升網絡空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權與話語權,切實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引導。

一方面,要著力強化網絡空間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導權。網絡空間是一種彈性的、靈活的、柔性空間結構,增強網絡空間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導權所追求的不是一種簡單的規訓和控制,而是在開放的自由對話中不斷增進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作為新媒體飛速發展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一代,大學生容易被各類網絡平臺“中介化”和“在線化”,常常沉溺于即時性、膚淺化、感性化的“娛樂繭房”之中。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導致網絡空間“黑箱效應”更加明顯,受教育者在智能推送、個性化定制的信息裹挾之中,容易不假思索地接受和認同網絡空間所傳達的思想觀點及價值觀念。算法推薦升級換代所帶來的應用區間變量增加,進一步改變了信息環境與傳播秩序,導致網絡空間的價值引導容易偏離掌控者的預設軌道,隱藏著意識形態主導權失控的風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網絡空間,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強化網絡空間的意識形態治理,以主流價值觀引領并規約算法等信息技術,注重算法價值序列的設定和價值框架的植入,在信息增量和技術變量之外保持價值常量。此外,應下大力增加網絡教育資源的優質供給,通過大數據算法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個性化、精準化推送,不斷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力與穿透力,在富有包容性的網絡空間中扮演好“駕馭者”“掌舵者”的角色。

另一方面,要切實增強網絡空間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從本質上說是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必須呈現應有的價值內涵與意義世界。增強網絡空間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不僅僅是借助網絡進行政治宣傳和主流意識形態灌輸,而是追求受教育者對教育內容的真心悅納與自覺認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關乎話語內容的選擇,而且涉及話語環境的營造,要辯證處理好“說什么”與“怎么說”的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依據網絡空間的受眾特點與傳播規律,不斷創新話語方式與傳播形式,在確保教育內容學理性、價值性的基礎上,借用網絡流行語中的時尚元素,運用接地氣、冒熱氣的鮮活話語,用易理解的、生活化的、通俗化的表達方式聚焦社會熱點問題;要把看似遙遠的問題轉化為教育對象可感知的“視域”問題、利益問題,不斷提升話語的引領力和影響力,使充滿正能量的話語有效突破壁壘,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網絡空間的生態再造;要主動適應分眾化、差異化的傳播趨勢,把握不同受眾群體的思想發展動態,科學設置具有新穎性、普遍性、現實性的話語議題,以不同受眾需求為導向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分眾化傳播;需切實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感染力,通過藝術化敘事方式實現主流價值觀與青年大學生情感認知有機結合,構建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圈層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 新華社.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01).

[2] 盧嵐.思想政治教育空間轉向的出場邏輯與研究理路[J].思想教育研究,2020(5):17-22.

[3] 蘇賈.尋求空間正義[M].高春花,強乃社,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70.

[4] 葉方興.從“懸浮”走向“融合”——論現代性語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與日常生活的關系[J].探索,2019(6):152-159.

[5] 曾文,張耀燦.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看到人、走進人和發展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5):58-61.

[6] 康德.康德論教育[M].李其龍,彭正梅,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6.

[7] 泰勒.自我的根源:現代認同的形成[M].韓震,王成兵,喬春霞,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43.

[8] 柏拉圖.理想國:權威全譯本[M].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281.

[9] 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96.

[10] 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M].苗力田,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31.

[11] 劉光斌,夏雨軒.習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論述的三重內涵:基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J].大學教育科學,

2022(5):39-47.

[1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2.

[13] 列斐伏爾.空間與政治:第二版[M].李春,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37.

[14] 邢云文,張瑾怡.構建面向“日常生活”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2):121-124.

[15] 張三元.論美好生活的價值邏輯與實踐指引[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8(5):83-92,160.

[16] 藍江.論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

2008(1):20-24.

[17] 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54.

[18] 利奧塔爾.后現代狀態:關于知識的報告[M].車槿山,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2.

[19] 英格利斯.文化與日常生活[M].張秋月,周雷亞,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3.

[20] 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修訂版[M].田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22:23.

[21] 方熹,潘夢雯.規范教化:道德教育的應然狀態[J].大學教育科學,2019(2):43-47.

[22] ???規訓與懲罰:第二版[M].劉北成,楊遠嬰,譯.上海:三聯書店,2003:19.

[23] 杜威.人的問題:第二版[M].傅統先,邱椿,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62.

[24] 胡塞爾.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M].王炳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58.

[25] 吳學琴,等.當代中國日常生活維度的意識形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61.

[26] 青年志.大時代小世界:中國90后青年生活形態報告[EB/OL].(2013-11-06)[2023-11-26].http://chinayouthology.

com/en/index.php?c=recruitsamp;a=viewamp;id=26#features/17.

[27] 羅仲尤,劉玉立.網絡空間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創新探析[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2(6):111-119.

[28] 韓炳哲.倦怠社會[M].王一力,譯.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9:54.

[29] 夏丏尊.夏丏尊談教育[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5:110.

[30] 劉鐵芳.教育:喚起美好事物的欲求[J].大學教育科學,2016(3):23-29.

[31]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2:208.

[32] 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敬東,汲喆,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

[33] 駱郁廷,趙方.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機理[J].江海學刊,2021(3):230-235.

[34] 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15.

[35]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網絡強國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51.

The Value Implications, Main Obstacles, and Path Optimization of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to the Living Space

Luo Zhongyou" Tian Yuxing

Abstract: Living space is essential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entry point to realize space transformation.Effective integration into the living space is the core key to improve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 important way to enhance the pertin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achieve all-round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the living space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 reasonable state.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to the living space of college students, it faces spatial alienation due to heterogeneous conflicts, restrictions on traditional paths, and individual needs. However, it faces obstacles and problems such as spatial deterritorialization caused by insufficient attention and spatial barriers formed by network stratification.Therefore, effec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into the living space requires strong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emotional integration,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spiritual needs based on the real living space.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bridge intermediary to integrate into the living space, give full play to the hidden education of campus culture, further strengthen practical education,and improve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of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addition,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dominance and discourse pow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twork space, so as to achiev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alienation to integration, from detachment to mutual embedding, from barriers to access, and to realize its value mission in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living space.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ving space; value implications; path optimization

(責任編輯" 陳劍光)

收稿日期:2023-12-04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不確定性增強條件下良好社會心態培育研究”(21BKS025)。

作者簡介:羅仲尤,湖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田宇星,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長沙,410082。

猜你喜歡
思想政治教育
運用新媒體進行思想引領的路徑探索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研究
新形勢下加強企業職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研究
文化傳承視野下的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究
中國市場(2016年36期)2016-10-19 04:59:10
發揮志愿服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載體作用
中國市場(2016年35期)2016-10-19 03:09:58
優化國有企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徑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3期)2016-10-18 13:52:19
高職學院大學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對策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58:09
淺析儒家思想對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的作用
加強思想政治課在大學慕課開放課程的地位研究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6:45
淺析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試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久久国产热精品免费| 国内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精品成人| 美女视频黄又黄又免费高清|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专区一区|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91亚洲影院| 日本影院一区|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69综合网| 天天摸天天操免费播放小视频| 在线国产欧美| 中文字幕伦视频|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91九色国产porny|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69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放| 在线观看视频99|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亚洲第一天堂无码专区| 国产乱人激情H在线观看| 99re在线视频观看| 无码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播放搜索| 成人在线综合|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国产成人狂喷潮在线观看2345|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 欧美成人一级|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在线国产你懂的|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 欧美色99| 久久国产热|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 热99精品视频| 日本成人一区|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中文| h网站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国产福利大秀91|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又色又爽又黄| 理论片一区| 欧美精品高清|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视频| 伊人无码视屏|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激情国产精品一区| 高潮毛片无遮挡高清视频播放|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电影在线| 亚洲视频免| 亚洲区第一页| 亚洲黄网在线|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视频| 综合网天天| 狠狠综合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下载| 国产日本一线在线观看免费| 在线毛片免费| 亚洲天堂久久新|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免费中文字幕在在线不卡| 亚洲成人www| 91在线中文|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思思热精品在线8| 国产激情国语对白普通话|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理论片一区| 午夜福利亚洲精品|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国产特级毛片| 欧美综合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