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數智時代我國高等教育評估體系的轉型與重構

2024-06-21 00:00:00王戰軍李旖旎
大學教育科學 2024年2期

摘要:數智時代我國高等教育的轉型呼喚高等教育評估的變革。從內涵維度透視,高等教育評估的目的由單一價值判斷轉向多元智能優化,評估的尺度由單視域及時反饋轉向多視域實時呈現,評估的模式由數據集中密集轉向區塊互聯分布。從功能維度透視,全息評估支撐多元主體從認識價值上升為“共創價值”,人工智能驅動主管部門從被動應對決策上升為主動“預警預測”,人機互動牽引教育教學質量從持續改進上升為“提質增強”。建構新型高等教育評估體系須秉持“以評促強、爭創一流”的發展理念,探索“平臺化”協同慧治的治理模式,創造“教育評估智能體”的超級生態,持續系統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服務于教育強國建設。

關鍵詞:高等教育評估;數智時代;教育強國;教育評估智能體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24)02-0106-12

一、引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評估已走過40多年歷程,高等教育評估體制機制日臻完善,高等教育評估的價值取向實現了由“保障高等學校質量”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再到“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三級跳”[1],為2035年如期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提供了有力支撐。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隨著高校數量和招生規模的快速增長,教育評估活動成為高等教育領域的焦點。1985年5月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首次提出對高等學校辦學水平進行評估,推動我國高等教育評估進入有組織、有計劃的實踐探索階段[2]。2004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轉《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實行五年一輪次的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周期性評估制度,并建立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評估和咨詢機構[3],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評估步入規范化、專業化發展階段。2011年發布的《教育部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的意見》,首次提出建立“五位一體”高等教育評估制度體系[4],推動高等教育評估進入內涵式發展階段,為全面提高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奠定了基礎。

近年來,5G通信、區塊鏈、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的快速迭代和應用,特別是美國OpenAI公司發布的ChatGPT4.0 Turbo產品對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革命,使得傳統社會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發生深刻改變,科技變革與產業變革積蓄的巨大能量進一步釋放,推動人類社會邁入“數智時代”[5]。隨著數智時代的到來,高等教育領域也正在經歷一場“大變局”。在教學端,“遠程教學”成為高等教育領域新常態,課上課下、校內校外、區域之間的時空界限被打破[6],線上與線下教學實現無縫銜接。在學習端,在線教學拓寬了大學生的學習方式,養成了大學生“碎片化”學習習慣,增強了大學生掌握學習時間的靈活度和學習內容的針對性,滿足了大學生的個性化知識需求。高等教育逐步與移動互聯網的深度聯結,推動了高等教育的主體內容數字化、交互形式網絡化、課堂界限模糊化、保障資源智能化。

數智時代高等教育的轉型同樣助推高等教育評估的變革。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堅持科學有效,創新評價工具,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的新要求[7]。2023年5月,教育部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高等學校評估改革方案》,再次強調評估方法創新的重要性,提出綜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智慧評估[8]。因此,如何運用一系列數智技術賦能高等教育評估已成為備受關注的核心議題。鹿星南等認為,新型教育評估體系應樹立“人工智能與教育雙向賦能”的理念,采用物聯網、大數據、學習分析、機器學習等智能技術,旨在對個體綜合素質水平進行數字畫像構建、精準評估和可視化診斷,為評估對象提供個性化教育干預服務[9]。劉邦奇等認為,數智賦能教育評估是指在智能時代背景下,充分利用智能技術優勢,改進傳統教育評估過程和方法,提升教育評估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實現科學客觀和高效的評估與反饋,促進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10]。楊現民等從“以人為本”和“技術驅動”兩種視角,重新解釋了數智賦能教育評估,即旨在利用技術手段和方法,驅動教育評估從經驗主義走向數據主義,實現對教育活動的智慧判斷[11]。

綜上可知,現有研究多聚焦整體性教育評估,重點關注數智技術對教育評估方法和手段的影響,卻忽視了未來教育評估的思維變革,對高等教育評估數智化轉型支撐有限。因此,站在數智時代的起點上,探析新時期高等教育評估的內涵、功能和體系重構,對于順應時代發展變化、把握歷史機遇,依托高等教育評估變革牽引高等教育在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等方面的綜合改革具有重要意義,也可為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教育強國建設“筑基鋪路”。

二、數智時代高等教育評估的新內涵

我國開展高等教育評估40余年來,各相關方經過長期的實踐與探索,對高等教育評估的內涵逐步形成基本共識:以高等教育為對象,依據一定的評估標準,利用科學、客觀的評價技術和手段,系統收集評估信息,通過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對評估對象給予價值判斷的過程[12]。進入數智時代,5G通信、區塊鏈、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持續推動高等教育評估的改進和迭代,在根本目的、狀態監測和基本模式等方面為高等教育評估注入新的內涵。

(一)高等教育評估根本目的:單一價值判斷轉向多元智能優化

20世紀80年代,我國高等教育管理引入全面質量管理理念,通過綜合運用現代管理技術和方法,對培養對象和學校的全面工作進行全過程、系統性管理,推動高等教育評估進入了“標準化”階段。20世紀90年代,國家教育委員會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教育評估暫行規定》等文件,初步明確了我國高等教育的評估程序、評估機構、評估方式等[13]。此時,高等教育評估的基本任務是:根據一定的教育目標和標準,通過系統地搜集學校教育的主要信息,準確地了解實際情況,對學校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進行科學分析并做出評價,為學校改進工作、開展教育改革和教育管理部門改善宏觀管理提供依據??梢姡@個階段的評估目的是為高等教育改進、改革和改善提供依據。

21世紀初,教育部先后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專家組工作規范》等文件,對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提供了有力指導[14]。2003—2008年間,教育部對全國589所高校進行了本科教學水平評估,通過制定統一的指標體系將評估結果分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個等級。在此階段,高等教育評估的基本任務是:提升質量意識,改善辦學條件,強化教學管理,以確保教學質量的提高。很明顯,這個階段高等教育評估目的在于把高校教學和人才培養工作變得可測量、可判斷、可比較[15]。不過,當時單一化的評估標準使得高校無可避免地逐漸卷入排名“漩渦”,導致教育評估初心的迷失與背離。

在系統總結首輪高校教學評估經驗和教訓基礎上,教育部自2010年開始著手制定新的評估方案,先后出臺《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的意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實施方案》等文件,明確將“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常態監測”作為本科教學評估的主要內容和基本形式[16]。在國家層面,教育部建立了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平臺,常態監測到的狀態數據在政府監控高等教育質量、社會監督高等學校人才培養和本科教學評估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高校層面,各學校利用信息技術采集反映狀態的基本數據,建立了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平臺,并對數據平臺數據及時更新,及時分析本科教學狀況,形成了本科教學工作及其質量常態監測機制。這一時期的高等教育評估任務為:首先,促進高等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本科教學主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人的全面發展需求的能力;其次,促進政府對高等學校實施宏觀管理和分類指導,引導高等學校合理定位、辦出水平、辦出特色;再次,促進社會參與高等學校人才培養和評價,監督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因此,這個階段高等教育評估的根本目的可歸納為利用信息化手段對高等教育進行價值判斷,評價、監督、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進入數智時代,在人才培養需求變化和各項前沿技術發展的雙向助推下,高等教育將逐漸呈現知識迭代快速化、課程更新頻繁化、教學資源海量化、培養方案動態化、學習模式自主化等特點。傳統高等教育評估的單一維度價值判斷結果將難以滿足數智時代高等教育變革和人才素質提升的快節奏發展需求。與此同時,將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輔助決策、專家系統、高性能計算、數字孿生等數智技術賦能高等教育評估,可實現在“優”“良”“合格”等傳統單一評價維度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知識資源”“培養方案”等多元維度上自適應生成若干優化方案,通過在虛擬空間進行多方案平行數值模擬,快速迭代計算出最優的評估量化結果,并提出可行的優化方案或組合方案建議,直接供評估主體和評估對象遴選與決策,從而支撐高等教育質量持續系統提升。因此,數智時代高等教育評估的根本目的必將從單一的價值判斷轉向多元的自適應智能優化。

(二)高等教育監測評估尺度轉型:單視域及時反饋轉向多視域實時呈現

狀態監測評估是高等教育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專家經驗評估的有益補充。專家經驗驅動的傳統評估具有周期長、成本高、效率低、主觀性強等局限性[17],難以適應現代高等教育系統的復雜性變革和利益相關者的多元化需求。同時,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評估思維方式和評估方法論的轉變,促使數據驅動的狀態監測評估成為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新類型[18]。高等教育系統的狀態可通過數據來進行表征,其測度的標尺稱為尺度,主要包括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

時間尺度用以表征高等教育系統狀態變化過程的時間分布和周期[19],一般以年、季度、月、周、天、時等為計量單位。21世紀初期,高等教育狀態監測通常依靠定期統計,監測數據在時間尺度上是離散的,且數據采集頻率較低,中間往往存在一年或幾年的間隔期。在這一間隔期,高等教育系統發生的變化,狀態監測是無法捕捉到的,這時的狀態監測評估主要是監測“年”“十年”甚至更大時間尺度上高等教育狀態的變化過程。隨著科技的發展,諸如互聯網、高速通信、大數據處理等技術在各領域的成功實踐,國家也適時出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通過政策牽引推動了高等教育常態監控體系建立,初步構建了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庫,實現了對本科教學狀況的及時分析。這時期的高等教育常態監控體系的監測數據在時間尺度上是接近連續的,數據采集頻率較高,可達到“及時反饋”的程度,主要是監測“月”“周”“日”等時間尺度上高等教育狀態的變化過程。數智時代,隨著5G通信技術、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技術的發展,狀態監測從理論上可實現“實時呈現”,可將各高校教育教學的實際狀態“鏡像孿生”[21],并通過人工智能自我學習提前預測發展趨勢,且可采用多目標優化算法得出最優結果,最終將信息反饋至實體端以支撐高校的相關決策。因此,數智時代的狀態監測評估可實現“時”“分”甚至達到“秒”的時間尺度。

空間尺度用以表征高等教育系統要素及其結構的空間分布和延展,直接反映監測對象的“分辨率”[19],與評估需求密切相關:當關注國際、國家、區域等宏觀維度的狀態時,一般是主要監測總體指標;當關注院校、學科等微觀維度的狀態時,一般監測系統指標;當關注教師、學生、課程等介觀維度的狀態時,則是重點監測細節指標。由于宏觀維度、微觀維度和介觀維度的顆粒度差距較大,各個尺度下所包含的信息體量和復雜程度有較大不同,對信息傳輸速度、數據解析能力、性能計算資源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在互聯網發展的早期階段,由于通信帶寬、傳輸效率、信息流架構、高性能計算等技術不足的限制,高等教育評估主體不得不對監測對象的空間尺度進行降維解耦處理,評估人員僅能根據評估需求選取宏觀、微觀或介觀中的某一維度進行監測。因此,這個階段的高等教育狀態監測評估的空間尺度呈現“單一分辨率視域”的特點。

隨著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以及區塊鏈、5G網絡通信、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深入應用,各維度間多尺度耦合的技術門檻降低,“多尺度耦合視域”成為數智時代狀態監測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宏觀維度的評估可通過對國家人才、科技、就業、區域等與高等教育相關的公開數據進行數據深度挖掘和整合來實現;微觀維度的評估可通過對高校、院系的實時監測動態數據來實現;介觀維度的評估可通過對MOOC、線上課堂、網絡會議等與師生強捆綁的移動APP的動態數據來實現。而且,各維度的監測數據能夠共用共享、深度融合,評估者對個體APP數據進行“積分”處理就可以支撐宏觀趨勢判斷,對宏觀數據進行“微分”處理便能支撐微觀和介觀的機理分析。因此,數智時代高等教育狀態監測評估的空間尺度將呈現“多尺度耦合視域”的趨勢,使狀態監測具備根據評估需求進行空間尺度“變焦”的能力,如圖1所示。

(三)高等教育評估基本模式轉型:數據密集集中轉向區塊互聯分布

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高等教育評估萌芽開始至今,隨著有關政策的頒布與執行,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應用,高等教育評估模式大體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從1985年至2010年為第一階段,形成了“經驗驅動”評估模式;從2011年至2019年為第二階段,形成了“數據密集集中”評估模式;2020年之后開始進入第三階段的數智時代,有望形成“區塊互聯分布”評估模式。三個階段評估模式的顯著特點和變化可以從信息域、數據域、技術域等層面來呈現,如表1所示。

從信息域上看,第一階段的評估信息流為“點對點單向離散式”,信息流架構呈現多維度多層級遞階特點。一般按照評估計劃,每年或定期以統計的形式,將有限的評估信息自下而上逐級人工傳遞。該階段評估信息覆蓋不全,信息傳遞效率低,各高校、各層級之間信息隔離,且信息只在教育管理部門或第三方評估機構內部呈現,僅能初步反映高等教育的整體狀態,難以快速反映整體狀態的短期內變化,對評估工作的支撐力度有限。第二階段的評估信息流為“中心集中單向連續式”,信息流架構呈現扁平化“行星狀”特點。評估信息采集一般通過定期統計,或依托動態監測數據平臺對高校教育狀態進行半自動化信息獲取。該階段評估信息覆蓋較為全面,信息層級得到壓縮,可基本反映高校教育教學的多維度狀態。在4G網絡通信和扁平化集中信息流架構的支持下,這一階段的信息傳遞效率大幅度提升,但各高校之間信息仍然隔離,評估信息也只能做到局部公開。在數智時代的第三階段,評估信息流為“區塊分布雙向平行式”,信息流架構呈現“區塊互聯分布”特點,動態監測數據平臺對高校教育狀態進行全自動化的信息獲取,信息數據可雙向傳遞,各節點之間信息互聯互通,5G通信和區塊鏈的分布式架構使信息傳遞效率進一步提升,評估信息全面跨域共享,各高校教育狀態信息實時呈現,可全面支撐高等教育評估,并可實現各高校間的相互促進與交叉借鑒。

從數據域來看,第一階段獲取的評估數據屬于“專家驅動的小樣本數據”,一般由教育管理部門或第三方評估機構定期組織評估專家赴高校現場,通過調查問卷、資料查閱、手動錄入等方式進行數據的搜集與整理[22]77-78,以專家的理性、知識、經驗對高校教育教學狀態進行主觀判斷。在此階段,評估數據形式較為單一、體量較小,這些數據僅作為專家判斷的有限支撐,專家仍是評估的主導。第二階段獲取的評估數據屬于“模型驅動的密集型數據”。該階段在定期專家評估的基礎上增設了教學工作質量常態監測機制,通過遠程技術定期采集各高校教育教學的狀態數據,然后從獲得的大數據中探索數據內部隱含的特征、關系和模式,以獲取更為密集的數據,最后利用評估模型對高校教育教學狀態作出客觀判斷。此階段的評估數據形式較為豐富、體量較大,對以小數據佐證的專家判斷進行了借鑒和補充,數據成為評估的主導。在數智時代的第三階段,獲取的評估數據屬于“人工智能驅動的海量數據”。該階段在密集型數據的基礎上,通過數據的自我學習、自我生成和自我反演,得到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更多未知狀態點的海量預測數據,“自適應”建立起更為精細的評估模型,并通過與各高校實際教育教學狀態信息進行多輪迭代比對驗證,數據與模型持續優化,依托先進算法對高校教育教學狀態作出更為精準的客觀判斷與趨勢預測,科學指導高等教育管理決策。此階段評估數據形式多樣、體量巨大,可基本替代傳統的專家判斷模式,數據與智能成為評估的主導。

從技術域來看,第一階段高等教育評估的支撐技術較為基礎且單一,主要依靠現場調研、人工采集、傳統評估等方式。進入第二階段,“互聯網+”理念的興起與普及使高等教育狀態常態監測成為可能,4G通信技術進一步為信息的遠程高效傳遞提供支撐,并通過大數據等技術實現對數據的清洗、整理、提取與分析,推動該階段形成了“數據密集集中”的高等教育評估模式。在數智時代的第三階段,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技術廣泛應用為分布式互聯的信息流架構提供了理念借鑒;5G通信技術支撐更高效的數據傳遞和更海量數據的跨域互聯;人工智能技術推動數據的不斷自我學習;高性能計算技術使得對海量數據的分析處理與復雜運算得以實現;多目標優化技術可通過反復迭代得出最優的改進方案;健康管理技術可以更好地監測各高校教育教學狀態信息;數字孿生技術促進評估對象數據信息實時平行傳遞的實現;輔助決策、運行支持及智能運維等技術則可以為高等教育評估不斷優化提供堅實基礎。這些先進技術的深度融合塑造了數智時代高等教育評估的“區塊互聯分布”新模式。

三、數智時代高等教育評估的功能轉型

2022年11月,教育部召開“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工作推進會”,懷進鵬部長在會上指出,要“以教育評價改革牽引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增添動力和活力”[23]。會議賦予了教育評估新使命、新任務,體現了教育評估對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導向作用。立足新時代,高等教育評估的重心已由“針對”評估對象轉向“服務”評估對象,評估的功能迫切需要隨之優化升級。數智時代高等教育評估在功能定位上更加追求多元主體“價值共創”、主管部門“預警—預測—決策”一體化,以及教育教學質量的“提質增強”。

(一)全息評估支撐多元主體從“認識價值”上升為“共創價值”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去解釋世界,而關鍵在于改造世界。”[24]在傳統高等教育評估中,評估主體扮演著“局中人”角色,對評估對象的考察主要通過統一的評估標準進行簡單化衡量,這就使得高等教育評估被框定在“認識價值”的層面上。數智時代,先進技術有望推動高等教育“全息評估”的實現,使得多元評估主體從“局中人”轉向“當事人”,進而為“創造價值”提供支撐。

高等教育數據的類型非常復雜且差異很大[25],準確完整的數據獲取是高等教育評估的關鍵。傳統的高等教育評估信息獲取途徑主要包括自我評估、專家評估和社會評估[22]75。雖然這三種信息獲取途徑各具優勢,但由于均屬人工抽樣收集方式,獲取的高等教育數據資源無論是在客觀性和全面性上都具有一定局限。例如,被評估單位在自我評估中可能夸大或縮小某些數據[22]75,同行評審專家大多給予正面積極的評估等問題[26]。數智時代,前沿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重塑高等教育評估數據獲取的空間格局,推動物理、社會、數字三類空間的融合互聯,使得獲取的數據更多樣、更全面、更立體,呈現出高度的集中化。通過物聯感知技術、可穿戴設備技術、視頻監控技術等智能技術[10],可以無間斷地對高等教育評估數據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伴隨式采集,從而構成“全樣本數據”。

數智時代的高等教育評估將呈現系統性的特征。虛擬與現實空間的交疊引起多源、異構、海量數據的匯聚,消除了基于“小樣本數據”的傳統高等教育評估數據采集分析所面臨的量與質難以兼顧的技術瓶頸。數智技術帶來的“高涵蓋性”評估數據進一步提升了高等教育評估環境的透明度,使數據來源不再局限于高等教育系統內部,加強了高等教育數據與國際、區域、行業需求等數據的結合、交換和共建共享,從而催生更多數量和種類的新型高等教育數據,有助于多元評估主體對高等教育發展現狀進行全面把握。對評估主體而言,只有把握評估過程的全要素,充分釋放評估數據“生產力”,才能兼顧“局中人”和“當事人”的雙重身份,才能以系統思維和戰略眼光謀劃高等教育發展之路,將馬克思所說的“解釋世界”和“改造世界”有機統一起來,推動高等教育評估的多元主體在協調互動過程中實現價值共創。

(二)人工智能驅動教育主管部門從被動“應對決策”上升為主動“預警預測”

從治理的角度看,教育評估是提高教育決策科學性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決策的科學性體現為促使高等教育活動達到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27]。合規律性是指高等教育決策要遵循教育自身的發展規律,合目的性是指高等教育決策要凸顯教育對人和社會的價值。合規律性是為了合目的性,高等教育評估主體不僅要探索教育規律,更要揭示教育價值,體現高等教育對人和社會的意義。

由于評估手段和數據可得性的限制,傳統的高等教育評估多采用“專家驅動”評估模式,主要憑借專家的知識經驗,結合票決、回避、公開等方式對評估結果進行判定[19]。這種從專家判斷出發的評估模式必然存在主觀隨意性。為保證高等教育評估結果的科學性,基于“公共效率”視角的高等教育評估開始流行。這一視角吸納了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主要指向“投入”與“產出”兩個客觀要素之間的效率關系,強調對高校設定目標完成情況的“精細化的量化考核”[28],但“公共效率”視角對高等教育活動本身的實際過程缺乏關注,助長了高等教育評估中“工具理性”的泛濫[29],難以保障高等教育管理和決策的科學性。

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為高等教育決策優化提供了新的視角和途徑?;诖髷祿尘跋碌娜斯ぶ悄?,未來高等教育決策將更加趨向“預警—預測—決策”一體化。例如,在未來的院校評估中,評估專家可以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開展線上評估,以便對高校的發展狀態進行持續性跟蹤,并對高校運行過程中存在的異常和風險進行提前警示。這不僅減少了專家進??疾斓臅r間和成本,還促進了評估過程的科學性。在評估結果反饋階段,評估專家可以利用數智化手段對高校的發展趨勢進行科學推測,以便更好地幫助高校繪制發展圖景。預警功能和預測功能的有機結合,有助于高等教育評估主體從表象判斷深入到系統推測和預判,提升高等教育決策的洞察力和前瞻性,進而推動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無縫對接,從而真正實現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

(三)人機互動助推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從“持續改進”上升為“提質增強”

為教學服務是高等教育評估的核心訴求。數智時代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改進將由“持續改進”上升為“提質增強”[30],關注的焦點是提升教學質量、增強競爭力,以加快教育強國建設。

未來的高等教育教學評估將以“發現教學新知識”為目的[31]。數據挖掘是發現知識的手段,數據挖掘的過程就是從海量數據中探尋有潛在價值的新知識的過程。在大數據的驅動下,高等教育評估者在與機器智能的交流過程中推動了知識的不斷擴展、共享和創新??梢哉f,面向知識的評估不僅為高校和教師及時改進教學提供了內在動力,更為高等教育教學質量持續提升提供了有效路徑。

面向知識評估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取決于信息反饋的及時性。信息的及時反饋可以借助有效的虛擬現實可視化技術來實現。虛擬現實可視化技術旨在利用計算機自動化分析能力建立一種符合人的認知規律的心理映像,輔助人們更加系統和高效地洞悉數據背后的規律[32]。視覺系統是人類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超過80%的信息都需要通過視覺來獲取[33]。因此,當可視化技術將大規模、高維度、多來源、動態演化的高等教育評估數據以圖形展現出來時,評估者往往能夠直觀、快速、精準地洞悉數據中隱含的規律知識和價值,以達到“深入淺出”的評估效果。

信息的及時反饋增強了評估主體與智能設備的虛擬互動,大幅縮短了評估結果的反饋周期,加速了評估信息的整合迭代優化,有助于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系統提升。在傳統教育評估中,為充分發揮評估結果的作用,需要在公布評估結果之前采用人工處理的方式對評估結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進行分析和檢驗,這一過程無疑延長了評估結果的反饋周期。如果評估結果的反饋周期過長,一方面會造成“近期誤差”,另一方面會削弱教育評估的鑒定、導向、診斷、激勵和監督作用,使評估實踐流于形式,不利于高等教育教學活動的持續推進和改進。借助虛擬現實可視化技術,評估反饋能貫穿高等教育教學活動的始終,評估者通過交互式可視化界面可以無間斷地掌握教育全過程,并通過人的感知認知能力與智能系統分析計算能力的交互融合[34],達到評估結果的直觀反饋、及時反饋、深度反饋和精準反饋。基于虛擬現實可視化技術的交互式展示和高密度信息動態展示功能,評估者不僅能獲得教學活動的整體情況,還能對不同教師的教學狀態實時跟蹤,為教師構建具有個人特色的教學知識體系提供保障,實現細節與整體的同步認知,推動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系統化提升。

及時反饋過程中還會不斷生成新的數據,且隨著數據的迭代優化,教學管理者對教學狀態的認知逐漸清晰。教學管理者可以圍繞需要改進的教學“問題清單”,憑借數智技術將改進問題系統化為科學問題,進而提出“一對一”最優化解決方案,以促進高校合理定位、分類發展、相互協調、有序競爭,提升高校培養人才、服務社會的核心競爭力,形成“以評促強”新局面。

四、新型高等教育評估體系的建構

深化新時期高等教育評價改革,需要重構高等教育評估體系。建構新型高等教育評估體系應以“瞄準突出問題、遵循教育規律、順應發展趨勢、回應時代需求”為主線,秉持“以評促強、爭創一流”的發展理念,探索“平臺化”協同慧治的治理模式,創造“教育評估智能體”的超級生態,在評估者與技術之間建立起合乎數字與智能生態倫理準則的良性秩序,不斷激發高等教育評估的牽引力,統籌推動高等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為建設教育強國開辟新賽道、塑造新動能。

(一)發展理念:秉持“以評促強、爭創一流”發展理念,為建設教育強國提供強大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強國建設,龍頭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作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最佳融合點,肩負著服務國家戰略、滿足國家重大需求,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引領社會文明進步的責任和使命[35]。發揮好高等教育的龍頭作用,要以高等教育評價改革為牽引,堅持用“以評促強、爭創一流”的發展理念提升高等教育評估的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為建設教育強國提供強大動能。

首先,應回歸高等教育評估本真,推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統的高等教育評估過于專注教育主體的功利性需要,對育人的本體價值重視不夠。“唯分數”“唯論文”的評估結果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忽視了高等教育作為實踐活動的復雜性。因此,高等教育評估應從純粹的學術標準走向立德樹人的育人標準,從學術維度回歸到人的維度。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這里的“人”是指馬克思所說的“全面發展的人”。影響學生全面發展的因素包括個人特征、院校環境、知識技能發展情況、個人社會化程度等[36]。傳統的高等教育評估受限于數智技術發展水平,無法對動態變化的質性數據或隱蔽性數據進行大規模采集[37]。在數智技術驅動下,高等教育評估有望實現全方位、全過程、全動態的立體化數據采集,可有效解決傳統高等教育評估中信息量小、失真和結構缺失等問題[10],有助于對評估對象進行全面價值觀照。

其次,需凝聚全鏈路數字化共識,推動多元評估主體聯動協作。被喻為“21世紀的石油”的數據為高等教育評估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燃料”,而信息化建設則成為提升評估效果的核心動能。數智技術更是打通了高等教育活動各個環節之間的壁壘,實現了全鏈路數字化,簡化了高等教育活動中間信息溝通、流程,節省了傳遞時間,增強了評估者之間、評估者與評估對象之間的協同效率。同時,數智技術也為高等教育評估活動的參與者搭建了“沉浸式”的評估場景:通過全鏈路數據的沉淀,高等教育管理者能夠及時發現問題,洞察教育變革未來趨勢。因此,數智時代的高等教育評估迫切需要達成數字化共識,須打通評估數據全鏈路,持續拓展高等教育評估的數智化深度和廣度,推動數智技術與高等教育評估全系統深度融合,探索運用虛擬現實、數字孿生等技術和資源創設評估場域,在虛擬與現實交互空間中產生提升高等教育評估效果的數智化驅動力。

再次,要堅守科學導向的底線價值,增強高等教育評估牽引力。傳統高等教育評估的各環節均依賴于相關理論體系或評估主體的知識經驗,容易導致評估結果存在“路徑依賴”和“個人依賴”[38]。數智技術催生了“數據模型+人工智能”驅動的高等教育評估范式,這意味著高等教育評估不再受先驗假設的限制,也不局限于因果關系探究,而是借助算法算力對“數據洪流”進行分析,從而揭示高等教育數據背后隱含的關聯性和規律性[39],破解了“經驗主義”“機械方法”“單一數據”的桎梏。這里的規律性,不僅要體現教育發展規律,還要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也就是說,要做到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因此,數智技術賦能高等教育評估,是為了更好地挖掘教育價值、實現教育價值、促進教育價值共享,充分發揮高等教育在教育強國建設新征程中的龍頭作用。

(二)治理模式:探索“平臺化”協同慧治,為建設教育強國提供組織保障

教育評估是教育治理的重要手段。相對于傳統評估,數智時代的高等教育評估在內涵、功能等方面發生了較大變化,因而高等教育治理模式也將發生相應變化。數智技術為未來高等教育評估發展提供了高可用性、高可靠性的技術底座。隨著物聯網、云計算等新型數字基礎設施進入快速“安裝”期,高等教育評估主體與高等教育評估范圍將會發生變化。一方面,評估主體的擴充將牽動權力結構從傳統的科層式走向扁平化,“權力圖譜”呈現出平臺化、網絡化、去中心化的特征。另一方面,數智技術對高等教育評估時空的重構,必然導致高等教育評估范圍的拓展,范圍越廣,高等教育評估參與者之間的溝通互動就越多,高等教育評估也變得更具“公共性”。由此可見,數智技術賦能高等教育治理模式變革,為政府、大學、市場、社會組織等多元評估主體協同合作提供了全新引擎,促使政府宏觀管理能力、學校辦學自主權和社會參與度均得到提高,確保了高等教育領域公共利益最大化。

首先,需構建平臺化組織形式的評估主體,彰顯高等教育評估服務導向。傳統的高等教育評估積極倡導評估主體的多元參與,但評估主體的結構仍具有科層制的屬性。在數智時代,基于數字化樞紐平臺,評估主體的縱向層級結構被壓縮為縱向聯通、橫向聯動的平臺化結構,這就有效解決了各部門之間存在的數據孤島、協作壁壘、系統割裂等問題[40]。平臺化組織呈現出“分布式”“自適應性”“有序化”的特點。在平臺化組織中,各評估主體都將是一個獨立的網絡節點,通過數字平臺將自身的職責、義務、需求轉化為代碼形式的“智能合約”,以形成大規模的社會化協同。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高等教育評估組織者的政府部門將部分權力讓渡給社會組織,給予評估實施者“自我增權”,確保了高等教育管理組織的運轉更加協調、有序和高效,使得高等教育評估在弱化行政色彩的同時強化了服務功能。

其次,應激發評估主體多維潛能,提升高等教育治理效能。數智時代信息呈現增速越來越快、體量越來越大、結構越來越復雜的特點,使得高等教育評估主體的認知能力難以駕馭信息的不斷變化。當前,數智技術的涌現和廣泛應用為高等教育評估主體認知方式的改變帶來了契機。借助數智技術,評估主體不再需要對評估對象的所有信息進行記憶和存儲,也不需要依賴個人經驗挖掘和判斷評估對象行為背后的模式、規則,而是需要掌握數智技術的使用方法來幫助自己突破認知極限、駕馭復雜評估情景、加速知識積累、提高思維效率,從而高效地處理高等教育評估事務、增強高等教育治理效能。

再次,須提升評估主體智能素養,走好高等教育數字治理之路。目前而言,我國高等教育評估主體對數智理念的理解還不夠全面,對自身應具備哪些數智技術能力的認識還不夠清晰,對數智技術本身產生的預期效果缺乏系統考量,在基于算法技術進行高等教育資源整合和管理決策方面的能力有待提升。這些能力缺陷會加劇數智技術對高等教育評估主體的“控制”或“排擠”。如果評估主體的專業水平偏低,評估決策權會逐漸向數智技術傾斜,最終導致人與智能機器“主輔關系”的錯位,阻礙評估主體與數智技術的互嵌和融合。高等教育評估主體缺乏智能素養,關鍵在于數字化評估人才的培養機制不夠健全。從供給端看,“目前國內設置教育評估學科或教育測量與評估學科的高等學校數量屈指可數”[29],無法滿足高等教育評估未來發展的需要。從需求端看,大數據人才的學歷層次可劃分為碩士及以上、本科、專科、??埔韵?個大類,其中本科學歷占比達到65.45%,而碩士及以上學歷占比僅為19.33%[41]。高等教育評估領域專業人才稀缺,不僅容易造成評估資源的浪費,而且容易導致治理本身的低效和無序。為此,要加大高等教育數字化評估人才隊伍建設,建立支撐高等教育評估事業和學科發展的人才梯隊和創新團隊,以評估主體智能素養支撐數字化治理能力,最大限度釋放數字在高等教育治理中的效能,加快推進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

(三)超級生態:創造“教育評估智能體”,為建設教育強國提供技術支撐

超級生態是一種不同于自然生態的數智生態系統,不僅包含了人類主體,也包含了可以參與行動的智能機器,每一個行動元都將在數字網絡中留下大量數據,從而形成海量級別的“智能關聯”。數智時代我們將要面對的實際情況是,高等教育評估者被整合到數字生態下的物體系中,成為一個被高度編碼和數字描繪的“行動元”。評估者通過數字化的中介,與智能機器和其他評估參與者進行交流、溝通、傳遞、互動。可以看出,高等教育評估者和人工智能的關系既不是單純的競爭、替代關系,也不是純粹的無關論。因此,我們不能從抽象和孤立的方式來看待人工智能和評估主體的關系。在數智生態下,評估主體將與人工智能形成以數據交換和智能運算為基礎的“教育評估智能體”。這一全新的智能評估系統將為重塑中國高等教育評估體系進而加快推進教育評價改革提供新思路、新支撐。

教育評估智能體是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大數據、云計算等數智技術驅動下,由同行專家、教育管理者、教師、學生等多元化利益實體與智能機器相互結合構成的一個立體感知、全域協同、開放共享的智能評估系統。其可以通過與高等教育質量、學科、資源、環境等多維度信息的雙向交互,實時評估高等教育客觀狀態和變化趨勢;并結合其內置多領域知識和歷史經驗,經過持續在線的自我學習和迭代進化,為高等教育“提質增強”生成科學、可靠、客觀、適用的評估決策建議,如圖2所示。

教育評估智能體的構建應以智能平臺為支撐,以數據安全為保障,以“人主機輔”為根本。首先,應盡快創建高等教育“智慧評估”平臺。智慧評估平臺在信息聚合、數據共建、資源共享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是滿足高等教育評估者與人工智能實時互動、溝通、決策一體化需求的重要基礎設施。傳統高等教育評估都是先從一個“點”出發,然后逐漸向“線或鏈”拓展。而高等教育管理者需要的是一個全局優化評估方案,數據的碎片化會導致“數據孤島”,使得評估主體無法獲得統一的業務視圖。基于智慧評估平臺,評估主體和人工智能之間可以通過語言、信號、行動等方式進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協調,使人工智能根據“人”的意愿和選擇進行決策。這就有效增強了高等教育數據集成一站式智能化,實現了數據在評估主體與人工智能之間的一致性、可用性和價值最大化。近年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頒布的《高等教育教學數字化轉型研究報告》和經合組織(OECD)出臺的《經合組織國家的教育數字化戰略:探索數字技術教育政策》等教育數字化政策或報告,均注重數字平臺建設在高等教育評估中的應用,強調高等教育服務的數字化轉型和高等教育模式的變革創新,以支撐全球高等教育數字化戰略的持續發展。與此同時,一些國家也積極推動教育平臺建設,如德國搭建的國家教育數字化平臺(Digitale Nationale Bildungs Platform)和我國建設的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這些平臺在推進國家高等教育全過程智能化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其次,須做到數據開放安全與數據安全防護并重。在數智生態系統中,評估主體與其他實體或虛體的互動不再以實體互動為基礎,而是走向數據的交換。只有一切都變成了數據,在人工智能那里才能被理解[42]。數據資源本身具有開放共享的特殊屬性[43]。然而,數據資源越是開放,隱含的風險因素就越多。高等教育數據與個人權力和公共利益密切相關,數據一旦泄露極易對學生、高校甚至國家帶來嚴重的風險和威脅。這種泄露一般源于數據在原始輸入與結果輸出之間產生的“算法黑箱”[44]。因此,在數據交換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提出統一的數據規范和數據安全要求,保證高等教育評估數據的來源層、交換層、歸集層、治理管理層和應用層均按照統一的標準進行數據格式的轉換,形成統一高效、互聯互通、安全可靠的數據資源體系。另一方面,要保持人工智能在搜集和交換數據時的穩定性,確保數據價值的充分釋放,推動數據共享和數字安全的良性循環。

再次,教育評估智能體的構建須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立場。雖然數智生態中包含多種行動元,但“人”仍然是高等教育評估的主體,人工智能扮演的只是“私人助理”(Agent)的角色。數智賦能的高等教育評估應遵循教育規律,并立足于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現實需求,堅持用“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引領高等教育評估數智化發展,讓人工智能通過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方法不斷提升自身的可信度、可控性、可解釋性和倫理性,促進評估者和人工智能在萬物互聯的數智生態中不斷地交互,使評估者和人工智能的智慧融合在一起,最終形成有效的聯合決策。

參考文獻

[1] 劉暉,邱若宜.我國本科教學評估中“質量觀”的變革與啟示[J].高教探索,2019(6):5-10.

[2] 中國經濟網.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EB/OL].(1985-05-27)[2024-02-13].http://www.ce.cn/xwzx/gnsz/szyw/200706/14/t20070614_11750610.shtml.

[3] 國務院.國務院批轉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通知[Z].國發〔2004〕5號.

[4]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的意見[Z].教高〔2011〕9號.

[5] 王秉.何為數智:數智概念的多重含義研究[J].情報雜志,

2023(7):71-76.

[6] 鐘秉林,南曉鵬.后疫情時代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宏觀思考[J].教育研究,2021(5):108-116.

[7] 中國政府網.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EB/OL].(2020-10-13)[2023-08-13].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54488.html.

[8] 教育部.關于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高等學校評估改革方案》的通知[Z].教督〔2023〕2號.

[9] 鹿星南,高雪薇.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評價改革:發展態勢、風險檢視與消解對策[J].中國教育學刊,2023(2):48-54.

[10] 劉邦奇,袁婷婷,紀玉超,等.智能技術賦能教育評價:內涵、總體框架與實踐路徑[J].中國電化教育,2021(8):16-24.

[11] 楊現民,顧佳妮,邢蓓蓓.“互聯網+ ”時代數據驅動的教育評價體系構架與實踐進展[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16-26.

[12] 王戰軍,常瑯,藺跟榮.“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與動態監測[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2(11):47-54.

[13] 國家教育委員會.普通高等學校教育評估暫行規定[Z].國家教育委員會令第14號.

[14]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的通知[Z].教高廳〔2004〕21號;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專家組工作規范(試行)》的通知[Z].教高評廳〔2007〕1號.

[15] 劉益東.我國高等教育評估30年的發展與變遷[J].大學(研究版),2016(2):37-45.

[16] 劉振天.從水平評估到審核評估:我國高校教學評估理論認知及實踐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8(8):4-11,25.

[17] 教育部.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的意見[Z].教高〔2011〕9號;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實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Z].教督〔2021〕1號.

[18] 王戰軍,喬剛,李芬.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新類型:監測評估[J].高等教育研究,2015(4):39-42.

[19] 王戰軍,喬偉峰,李江波.數據密集型評估:高等教育監測評估的內涵、方法與展望[J].教育研究,2015(6):29-37.

[20] 中國政府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 (2010-07-29)[2024-02-13].

https://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

1667143.htm.

[21] 袁利平,林琳.高等教育數字治理:內在機理、邏輯構架與實現路徑[J].江淮論壇,2022(4):183-192.

[22] 王戰軍.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評估技術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3] 教育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進教育評價

改革落實落地[EB/OL].(2022-11-18)[2023-08-20].http:

//www.moe.gov.cn/jyb_zzjg/huodong/202211/t

20221118_995844.html.

[2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0.

[25] 劉云生.教育評價研究:第1期[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18.

[26] 周文輝,趙金敏.中國研究生教育外部評估體系:政策檢視、問題剖析與完善路徑[J].大學教育科學,2022(6):52-61.

[27] 劉堯.論教育評價的科學性與科學化問題[J].教育研究,2001(6):22-26.

[28] 楊小芳,賀武華.新管理主義對公共教育改革的影響及其反思[J].教育發展研究,2013(10):73-77.

[29] 石中英.回歸教育本體:當前我國教育評價體系改革芻議[J].教育研究,2020(9):4-15.

[30] 喬剛,李芬.監測評估:高等教育評估的新理念[J].高教探索,2016(11):16-20.

[31] 王戰軍,葛明星,張微.面向知識的教師教學監測評估[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2(6):65-71.

[32] 任磊,杜一,馬帥,等.大數據可視分析綜述[J].軟件學報,

2014(9):1909-1936.

[33] Card SK,Mackinlay JD,Shneiderman B.Readings i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Using Vision to Think

[M].San Francisco: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1999:712.

[34] 余勝泉,王琦.“AI+教師”的協作路徑發展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9(4):14-22,29.

[35] 瞿振元.發揮好高等教育在建設教育強國中的龍頭作用[J].中國高等教育,2023(12):1.

[36] 沈文欽.博士培養質量評價概念、方法與視角[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9(2):47-59,189.

[37] 孫田琳子,胡縱宇.智能技術賦能職業教育增值性評價的邏輯與路向[J].職業技術教育,2022(28):50-55.

[38] 劉濤雄,尹德才.大數據時代與社會科學研究范式變革[J].理論探索,2017(6):27-32.

[39] 朱德全,吳慮.大數據時代教育評價專業化何以可能:第四范式視角[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9(6):14-21.

[40] 袁利平,林琳.高等教育技術治理:何以可能與何以可為[J].江蘇高教,2022(7):1-11.

[41]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職業——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就業景氣現狀分析報告[EB/OL].(2020-04-30)[2023-12-07]. http://www.mohrss.

gov.cn/SYrlzyhshbzb/dongtaixinwen/buneiyaowen/

202004/t20200430_367120.html.

[42] 藍江.從信息到數字生態:智能算法下生命形式的嬗變[J].國外社會科學前沿,2022(9):3-15.

[43] 付宏燕.公共資源交易數據交換共享的設計與實現[J].計算機時代,2022(11):92-95,100.

[44] 譚維智.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的算法風險[J].開放教育研究,2019(6):20-30.

Transform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in the Era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Wang Zhanjun" Li Yini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era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calls for a reform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notation, the purpose of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has shifted from single value judgment to multiple intelligent optimizations, the scale of evaluation has shifted from timely feedback from a single perspective to real-time presentation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and the model of evaluation has shifted from dense data sets to block interconnected distribution. From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holographic evaluation supports multiple subjects to move from recognizing value to co-creating valu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rive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to move from passive decision-making to active early warning prediction, an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driv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quality from continuous improvement to quality enhance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type of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adheres to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of promoting strength through evaluation and striving for excellence, explores a governance model of platformization and collaborative smart governance, creates a super ecosystem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intelligent agents, continues to systematically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serves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ducation powerhouse.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al evaluation; digital intelligence era; educational power; educational evaluation intelligent agent

(責任編輯" 陳劍光)

收稿日期:2023-12-10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互聯網+’時代研究生教育管理變革與創新研究”(71834001)。

作者簡介:王戰軍,河北邯鄲人,管理學博士,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與評估、教育發展戰略等研究;李旖旎(通信作者),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助理研究員,博士后研究人員。北京,10008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窝窝国产精品午夜看片| 亚洲成人在线网| 欧美激情,国产精品| 日韩无码视频专区| 国产精品第一区| 青青草原国产一区二区| 欧美黄网站免费观看| 99视频全部免费| 97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精彩视频|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青青操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另类色图| 婷婷综合在线观看丁香|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精品| 精品国产免费第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精久久久久无码区中文字幕|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国产精品所毛片视频|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 色妞www精品视频一级下载|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欧美人与性动交a欧美精品|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9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中文纯内无码H| 亚洲午夜片| 亚洲激情区| 污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在线无码九区| www.亚洲一区|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色欲AV|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国产成人超碰无码|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91在线|日本|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一区二区| 99爱视频精品免视看| 91系列在线观看|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色婷婷在线影院|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日韩免费| 欧美一道本|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电影| 国产99视频在线| 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的| 国产精品刺激对白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中文成人在线| 真人免费一级毛片一区二区 |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国产黑丝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国产91在线|日本|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青青极品在线| 精品中文字幕一区在线| 国产天天射| 国产亚洲高清视频| 国产迷奸在线看| 九九热精品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亚洲色图狠狠干|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幕|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蜜桃| 国产精品观看视频免费完整版| 乱人伦中文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1024国产在线| 国产一级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亚洲人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