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是一種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態的形成與發展,在此過程中出現了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形態和學科形態及其指導下的實踐形態。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在形態學上呈現出由不同要素、不同階段構成的形態結構。理論的科學化是一個由經驗到理論尤其是科學理論逐漸形成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首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發生一個形態學變化。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進入到科學理論體系建構階段后,必然會呈現出一定的學科形態。學科形態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形態發展的成果,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集中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形態、學科形態并沒有終結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進程,還需要促進科學理論形態向科學實踐形態的轉化應用,才能真正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從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的螺旋上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形態與理論形態、學科形態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在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進程中相統一。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理論形態;學科形態;實踐形態
中圖分類號:G64"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24)02-0097-09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開啟了科學化進程。依托科學研究與學科建設,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態得以重塑,現已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在科學化過程中也面臨著科學理論體系有待完善、學科自身特質與功能有待彰顯、科學理論的實踐轉化有待加強等突出問題,這些問題制約著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形態的生成與發展。形態學是對事物存在發展形態及其演化機制進行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為我們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形態及其發展規律提供了獨特視角。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創立40周年之際,從形態學視角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形態發展中的意義,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形態演化的內在機制,有利于深化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發展趨勢的理解與把握,有利于進一步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
一、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是思想政治 教育形態的變化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客觀的、特殊的、塑造人的思想政治素質并以此推動社會意識形態發展的實踐活動。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中,思想政治教育歷經從無到有、從自發到自覺、從經驗到科學的發展過程,其存在發展的形態也隨之發生更迭與演進。推動這一演化進程的力量,既有客觀的物質與社會要素,又有主觀的思想與理論要素。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認識及其科學性,深刻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形態。這種認識從無知到有知,從經驗性認識到理論性認識,從碎片化認知到系統化認知,從學科性認知到科學性認知,推動著思想政治教育從自發形態到自覺形態、從泛在形態向專門形態、從經驗形態向科學形態不斷發展演化。尤其是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自覺意識、理性認識與科學研究,構成了形塑思想政治教育形態的重要條件和發展動力,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形態不斷躍遷。
(一)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形態轉化過程
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是以科學的思維、理論與方法來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通過形成和建構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理論與學科體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含量,使思想政治教育遵循科學規律、科學原則與科學規范的過程。簡言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由前科學形態向科學形態轉變的過程。在這一命題里不僅蘊含著要創造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而且提示著要以這種科學來指導和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發展,使這種培養人、塑造人的特殊活動符合科學的原則和要求。從形態學意義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既是一個結果,也是一個過程;既是一種結果狀態,也是一種形態演化。從結果狀態看,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是一種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態,由此形成了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形態、學科形態及其指導下的實踐形態。從形態演化看,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是一個思想政治教育科學性不斷提升并逐漸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科學體系的過程。
作為一個過程,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不僅體現為中國共產黨的理論與學科建構,而且是建立在人類對思想政治教育觀念認知的長期發展基礎上的完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科學形態是一種科學理論尚未建立、科學方法尚未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態。正因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中都處于一種經驗形態。盡管在經驗形態中它也包含著先進性、真理性的認識,但這些認識本身以及這些認識之間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系統的科學體系。直到馬克思主義創立,思想政治教育才得以進入一個朝向革命性、先進性、科學性發展的新階段?!霸隈R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提倡和指導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伴隨著科學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起而逐漸走向繁榮?!盵1]馬克思與恩格斯并沒有直接使用“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概念,但他們對宣傳工作及共產主義理論教育的科學性問題都有深刻的論述。列寧在俄國革命實踐中也十分重視思想教育和政治工作,并形成了科學的灌輸理論。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與建設過程中,繼承和發揚了無產階級思想政治教育的優良傳統,使之成為黨的政治優勢和鮮明特色,并將之提升為治黨治國的重要方式。毛澤東在古田會議上指出,“主要是教育黨員使黨員的思想和黨內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學化”[2]。無產階級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活動、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人民的探索,雖然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實踐指導與科學的理論基礎,但長期的革命斗爭以及由此帶來的運動化模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進程推進較為艱難且遲緩。
改革開放初期對思想政治工作科學性問題的討論,是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發展進程中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事件。1980年8月11日,《光明日報》刊發《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門科學》一文,提出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視為一門科學,引起了學界對思想政治教育科學性問題的關注。1982年,中宣部、教育部聯合召開政治理論教育座談會,一致認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門科學[3]。1984年,教育部下發《關于在十二所院校設置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意見》,標志著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學科專業正式確立。對思想政治工作科學性問題的廣泛討論,其意義不僅在于強調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應當遵循、把握科學規律,更在于形成了建構科學理論、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發展的廣泛共識。它意味著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發生了一個從認識到實踐的全方位的形態變革,思想政治教育由此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即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發展的新階段。
(二)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形態轉化條件
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并不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只有具備了形態轉化條件,思想政治教育才會從前科學形態轉向科學形態。明確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命題并推進這一進程是中國共產黨的創舉,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為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創造了現實條件,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步入科學化軌道。
一是確立正確的政治路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是政治性,它具有政治實踐的形態特征,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尤其是無產階級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是建立在科學性基礎上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黨的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全面撥亂反正,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發生轉移,思想政治工作糾正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回歸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服務、為堅持與鞏固四項基本原則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個必須由科學來參與并指導的過程,社會主義現代化推動了認識科學化,為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提供了政治基礎與社會條件。
二是建立科學的思維方式。鄧小平指出,“科學是了不起的事情,要重視科學”[4],“自然科學固然重要,要搞好,社會科學也很重要”[5]。他還強調,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決不是改頭換面地抄襲舊書本所能完成的工作,而是要費盡革命思想家心血的崇高的創造性的科學工作”[6]。從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制定科學發展方針,我國一貫提倡并重視發展科學,政治學、法學等學科也相繼恢復。隨著崇尚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氛圍愈加濃厚,學術生態發生積極變化,我國形成了科學研究與社會主義建設相協調的良好局面。這就促使人們開始總結思想政治教育的經驗教訓,以科學的思維對待思想政治教育,反思、糾正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工具理性?;诖耍枷胝谓逃茖W研究逐漸展開,建構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理論體系也受到重視。馬克思主義不僅是一種意識形態,也是一門理論科學。正如科學學的創始人貝爾納指出,“科學與社會主義這兩者是緊密相連的”[7]。他的研究證實了馬克思主義是能夠指導實踐的科學。中國共產黨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并于2005年正式設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從根本上扭轉了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缺乏學科和科學形象的歷史”[8]。馬克思主義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活動既是傳播科學理論的活動,也是科學的理論傳播活動。在馬克思主義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指導和學理支撐基礎上,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科學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成為可能。
三是人的發展與教育理念的變化。思想政治教育學不僅是政治學,而且也是人學,是教育學,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尊重人的發展與教育規律。鄧小平曾指出,在改革開放前期的社會主義建設中,教育工作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失誤。這說明彼時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基本原則與實施方法上存在著偏差,也從一定意義上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對人的發展規律與教育規律的忽視。因此,要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就必須充分重視并遵循科學規律。從“思想政治工作”到“思想政治教育”,對這個學科的命名反映出我國開始重視人的發展與教育規律。隨著學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改革,教育理念從“為階級斗爭服務”轉向“為現代化建設、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學界對教育科學性的思考逐步推進,建立思維科學、政治科學、教育科學的意識也得到強化,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問題與科學化發展逐漸提上議事日程。
中國共產黨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指導下,破除錯誤政治路線對建構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形態的桎梏,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及時轉變教育理念,從而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這一命題。圍繞這一命題展開的研究與實踐推動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專業的設立。在此基礎上,黨和國家“進一步開展了對各條戰線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探索,初步形成了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的體系”[9]。
二、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理論形態
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在形態學上呈現出由不同要素、不同階段構成的形態結構。理論的科學化是一個由經驗到理論尤其是科學理論逐漸形成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首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發生一個形態學變化,它包括兩個階段或層次:一是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二是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理論。對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呼吁首先或者直接體現在理論形態上,即追尋與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理論。建構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態,要以建立科學的理論體系為基礎。因此,理論形態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形態的基本要素之一。
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活動,是伴隨著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發展全過程的。雖然這種觀念所包含的真理顆粒不同,所形成的自覺性程度與理論化程度不同,但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地反映了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科學規律的認識,展現了思想政治教育觀念認知、理論體系存在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梢哉f,人類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理論認知本身就是一個逐漸走向科學化的歷程,而這種認知的理論形態又包括從觀念、思想、論述、學說、學科到科學等不同層級形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形態的層次越高,就意味著對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形態的支撐越有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初級理論形態
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在理論上的初級形態是從經驗上升為理論。人類早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物質生產實踐緊密相連,以解決實際問題的感性經驗活動為主要表現,呈現出盲目性、自發性等特征。這是由于人們在那時還未建構起指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體系,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認知相對不足。隨著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由自發到自覺、由自覺到專門、由專門到專業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隨之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重要內容,并逐漸成為一種專門的、專業的甚至是專科(學科)的實踐活動,形成了與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層面相互并行的特定活動,成為科學研究體系中的組成部分。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基礎上獲得了一種新的理論形態,并有可能向科學形態邁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經驗經過理論性的研究和理論化的表達就凝結為理論形態,它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經驗形態的理論反映與理論表述,具體體現為一定的觀點、思想、學說、理論體系。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或學者都曾對思想政治教育展開過理論探討,留下了相關的思想觀點。但最初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認識呈現出較為明顯的碎片化特點,要么散落在有關教育、道德、政治的理論研究與觀點中,要么僅僅是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某一領域、某一方面、某一環節的理性認識。這是由人類認識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決定的,也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專門化發展的程度與水平決定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理論發展形態
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在理論上的發展形態表現為專門理論體系的形成,它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經歷著一個由粗淺到精深、由零散到集中、由碎片到系統的發展進程。思想政治教育專門理論體系是在碎片化理性認識向系統化理性認識的轉變中形成的。專門理論體系的形成發展由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態與結構形態的發展水平決定,在不同歷史階段呈現出不同的歷史特點。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愈多元化、結構愈復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系統化程度就愈高。不同社會、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由于占統治地位的社會意識形態存在差別,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認知及其理論化水平也不盡相同。歐洲中世紀形成了以神權政治觀為核心的政治思想,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宗教意識形態教育及其理論體系,如經院哲學家的教育理論。中國封建社會形成了以倫理政治觀為核心的政治思想,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道德意識形態教育及其理論體系,如儒家的教育理論。這些都表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理性化、系統化認知的形成。
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歷史階段,人類知識體系發生深刻變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專門化、系統化程度也隨之提升。西方歷史上的科學革命,不僅使數學、物理學、化學等自然科學逐漸從過去包羅萬象的社會意識形式中分化出來成為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而且推動了社會學、政治學、教育學等社會科學的形成??茖W理性與科學范式改變了人類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認知,赫爾巴特、夸美紐斯、盧梭等從教育科學的角度對道德教育進行了理論建構。馬克思主義的創立及廣泛傳播,使人類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認識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發展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和教育,引發了人們對資產階級教育學的批判與重構,促進了無產階級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的逐漸形成,同時也將思想政治教育這一促進人的解放與全面發展的活動納入科學社會主義運動之中,推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發生革命性、系統性變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高級理論形態
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在理論上的高級形態是科學理論體系的創制??茖W理論體系的形成是一個在理論化、系統化基礎上不斷科學化的過程。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不斷深化理論研究,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理論體系的形成。毛澤東曾說:“政治工作的研究有第一等的成績,其經驗之豐富,新創設之多而且好,全世界除了蘇聯就要算我們了,但缺點在于綜合性和系統性的不足?!盵10]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斗爭與社會主義建設中,不斷對前人尤其是無產階級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進行系統總結與科學提煉,逐漸形成了自己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組織開展思想政治 教育科學理論研究,推動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理論體系的形成。當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理論體系日益成為共識,研究者依托學科專業、專家及學術共同體開展系統化科學研究的實踐也得以逐步推進,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研究的實踐形態。科學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一種新形態,標志著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為既注重具體實踐工作也注重專門理論研究與學科知識生產的新形態。一種認識成為科學認識,一種活動成為科學活動,需要具備科學研究者、科學知識體系、科學標準等要素和條件。早在20世紀80年代,錢學森先生就高度關注思想政治教育科學,認為應當建立馬克思主義德育學,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為一門科學”[11]。以科學研究為依托來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科學,不僅需要對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經驗進行理論升華,而且要深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規律,主動建構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本質規律的科學理論體系。中國共產黨致力于以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式來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通過建立科學標準、開展科學研究活動來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理論體系的形成。
三、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學科形態
理論形態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前提,但只有將理論形態進一步提升為學科形態,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實現向科學形態的轉變。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進入科學理論體系建構階段后,必然會呈現出一定的學科形態。學科形態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形態發展的成果,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集中體現。科學化與學科化是兩個密不可分的過程。科學理論體系是由不同學科知識體系構成的,它的建構與學科體系的建構是同一過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需要且伴隨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化。科學理論體系的形成集中表現為學科的創設,而學科的發展又為科學理論體系發展提供依托。
(一)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形態的形成
學科是人類知識生產專門化、知識體系分化的 結果?!皩W科是科學研究發展到成熟或相對成熟階段的產物。……學科是科學研究領域制度化的結果?!盵12]學科的形成,意味著將科學的標準尺度、內容體系、方法路徑系統地運用到知識生產中,使理論知識以學科的方式進行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形態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化過程中逐漸生成與顯現,這種學科形態首先體現為學科知識體系的形態,也即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建立。作為一種知識體系的現代承載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學將已經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經驗、知識、理論系統化,納入了學科體系。學科體系的建立與規范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獲得理論生產與表達的新形式,并擁有了知識合法性。隨著學科專業的設立,理論研究體系與人才培養體系的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知識生產獲得了學科平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研究活動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進入一個學科形態與實踐形態彼此分立、相互促進的新階段。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社會基礎和知識準備。學科的生成有其內在的邏輯,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形態向學科形態的升華,不僅要積累和總結思想政治教育經驗,而且要將經驗系統化、理論化,進而建構思想政治教育知識體系。學科體系是在人類實踐基礎上產生的,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生成視為一個偶發性、主觀而為的事件,而應看作是一個客觀的、知識體系發展的歷史進程。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經驗的長期探索與歷史總結,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建立奠定了經驗基礎。同時,隨著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發展與創新的速度不斷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從學理層面回答不斷涌現的新問題并對實踐經驗進行理論總結。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在組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研究過程中形成的學科自覺意識,為建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奠定了思想前提。中國共產黨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知識體系形成發展的過程歷經三個階段:一是探索構筑、系統表述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成果,這是建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基礎的階段;二是廣泛傳播、深入宣傳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這是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開展的階段;其三是科學建構、不斷豐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理論體系,這是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知識體系的階段。中國共產黨準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性與科學性的辯證關系,以科學的態度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知識體系的生產,以高度的學科自覺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設置。設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是黨對社會主義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發展與傳播規律進行科學研究的創造性舉措,開創了人類系統認識、科學認識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新形態,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新境界。
(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形態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既遵循并體現著科學發展的一般規律,也逐漸生成了區別于其他學科的形態特征?!安煌瑢W科間的差別不僅在于知識體系的差別,更重要的是知識背后的方法與價值的差 別?!盵13]學科屬性尤其是學科特質的形成,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立身之本。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一門合格的學科,關鍵在于其業已形成符合科學發展規律、體現自身特質的學科規定性。《中共中央關于改進和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決定》明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基礎、學科屬性。該決定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礎、綜合性和實踐性都比較強的科學。”[14]明確學科定位,完善學科要素,建構學科體系,是思想政治教育以學科的方式存在發展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形態的特征也在這一學科化過程中生成。
經過40年建設,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體系逐漸形成,所屬分支學科逐步建立,學科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發展迅速,從總體上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學科的基本特征。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已是一門內在建制與外部規范較為完備的學科,進入了系統化、自為建構的學科發展階段。與此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服務于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主流意識形態建設、服務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教育教學的學科定位與功能日漸凸顯。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專門知識體系形成了政治性與學術性相統一、科學性與價值性相統一的內在特征。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宣布了設立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的重要決定,并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其中的二級學科,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功能與性質進行了明確。文件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所依托的學科是我國特有的一門政治性、科學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只能加強,不能削弱?!盵15]將思想政治教育學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學與人才培養的學科支撐,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形態進一步明確并得以彰顯。
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雖然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也存在著制約學科特質生成與學科功能發展的問題,如學科內涵深化與學科規模拓展有待同步;學科要素豐富與學科轉化應用有待加強等?!八枷胝谓逃鳛椤病瘜W科(組織形態學科)已經獨立;作為‘軟’學科(精神形態的學科),在形成專門屬于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建構起學術共同體的共同信仰的學科范式等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努力?!盵16]這說明繼續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化,要著力于進一步完善學科體系,強化學科特質,提升學科功能。
(三)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形態的發展
一種理論體系或者一種學科知識體系,本身也存在著科學性問題。學科形態向科學形態的發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目標導向。對學科發展前景的關注,核心問題是學科形態向科學形態的轉化問題。遵循科學的原則來建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才能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研究、學科建設、學科發展導向科學軌道。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實現由學科向科學的升華,才能指導科學實踐、實現科學目標。在學科大發展背景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科學性需要確定學科尺度與科學標準。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化過程中,學科發展速度加快,學科點與分支學科不斷增加,學科規模日漸擴大,如何實現科學發展的問題日益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形態的發展目標是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并以此為指導建構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態。學科自身演化邏輯與學科外部動力機制共同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由學科體系向科學體系的發展。“科學化的過程,也是一個尋找學科邏輯主線、調整學科組織結構的過程?!盵17]學科知識體系是科學體系形成的必要途徑和前提基礎,建構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形態必須完成由學科理論體系到科學理論體系的升華。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形態的發展,需要進一步澄清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樣的科學、應當發展成為什么樣的科學等理論問題。
科學標準的形成和確立,關系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體系能否向科學體系發展。作為一門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理論體系和學科建制都應當具有科學性,這要求確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科學標準?!皩W科建設應當確定一個明確的統一標準,以指導和規范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避免、克服盲目性,增強自覺性。”[18]學科建設的標準首先要遵循科學發展的一般規律??茖W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的重要標準,對科學性的要求應體現在學科建設的內外兩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科學化的內在標準,應遵循政治標準、真理標準、實踐標準相統一的原則,建構具有客觀真理性、體現意識形態要求、能夠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科學知識體系。思想政治教育學從屬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是服務于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既不能套用自然科學的數理論證、實證檢驗等標準,也不能以理論科學的標準為參照將思想政治教育變為“純科學”,而是要依據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定位與學科屬性,探索確定適合自身特點的科學標準,以此建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自主知識體系。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科學化的外在標準,包括形成成熟完善的學科規范、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理論的實踐應用。科學自身發展的邏輯與科學應用于社會的實踐邏輯是相互關聯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活的靈魂在于運用。社會主義國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掌握群眾的實踐活動。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一門科學,既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理論體系,更要促進科學理論與實踐應用相結合。對于思想政治教育這一特殊的學科而言,學科建設必須與實踐發展相契合。因為建立與建設這門學科的根本目的是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更加充分地實現其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
四、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實踐形態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形態、學科形態并沒有終結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進程,也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全部表現形態。在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形態的表述中,其所指的中心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實踐形態,而并非僅僅是有關這一活動的觀念、理論、學說、學科、科學。理論形態的發展甚至學科形態的出現,并不能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形態的全部要素與內容。應使這種理論形態、學科形態真正發揮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的作用,并轉化為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發展的內在動力,才能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形態的現實生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不完全是一個理論形態、學科形態的轉變過程,而是一個理論形態、學科形態與實踐形態交互作用的過程;也不僅僅是理論要素、學科特質生成發展的過程,而是一個理論要素、學科特質與實踐創新相互交融的過程。
(一)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是理論形態、學科形態與實踐形態的有機統一
思想政治教育形態發展包含著理論結構與實踐結構,二者之間存在著一定張力。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結構由經驗向科學體系發展,并衍生出相對獨立的知識生產體系、學科理論體系;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結構由專門化向專業化發展,拓展形成一定的學科建制、專業體系。這兩種結構間的張力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與理論的雙向互動中形成的。“教育實踐因理論的介入而不斷地得到滋養、發展,教育理論因依托實踐而得以創生、豐富?!盵19]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理論研究體系,推動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理論的生成發展。而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與職業的發展需求又推動著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面向實踐,進一步形成實踐應用體系。正是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復雜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形態呈現出這種雙重結構。這種雙重結構之間的作用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既有實踐結構對理論結構的決定作用,又有理論結構對實踐結構的能動作用。這種交互作用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科學含量和科學水平,同時也促進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形態的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形態與理論形態、學科形態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促進,三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進程中相統一。在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進程中,始終存在著科學性與意識形態性、學科取向與政治導向間的張力。這種張力作用不完全是發生在學術共同體內部的一個過程,而是一個特殊的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彼此聯動、學術系統與政治系統相互作用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學是一門從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又用以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應用學科”[20],它不僅具有學術性、科學性,而且體現出較強的政治性和應用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學術性、科學性是政治性、應用性得以實現的前提,而政治性、應用性決定著科學性、學術性的作用方向。功能決定形態,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形態構成應回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屬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功能與學科功能服務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形態、學科形態又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形態產生能動的、積極的反作用。比如,20世紀80年代對思想政治工作科學化問題的討論,在我國社會形成了一股改革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熱潮,推動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專業的形成,加快了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走向科學化的步伐。但是,由于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認知有一個由表及里、由零散到系統、由經驗到科學發展的緩慢進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生產方式、科學認知能力與經驗產出方式、實踐活動模式之間也存在著“時間差”,思想政治教育認知形態的發展又有可能滯后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形態的發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歷程必然是一個長期、復雜、漸進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形態的轉化應以科學性為前提,以實踐性為主旨,從而實現科學性與實踐性的有機統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理論形態向科學實踐 形態的轉化應用
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需要推動科學理論形態向科學實踐形態的轉化應用,進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從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的螺旋上升。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意味著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理論的形成,它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經驗進行科學加工的理論成果。而這一理論成果必須具體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并在實踐中得以檢驗與發展,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成為符合科學規律的一種活動。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既伴隨著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及其理論成果的形態變化,又體現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及其實踐成果的形態變化,連接二者的還有一個理論向實踐的轉化應用過程,即由實踐性的科學向科學性的實踐的轉化過程。實際上,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形態本身也處在不斷的轉化生成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設置、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專門人才的培養,都是溝通理論與實踐、科學體系與實踐體系的橋梁和紐帶,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形態生成的重要條件?!敖逃茖W的實踐功能是通過教育科學成果被教育實踐主體掌握并運用于教育實踐而發揮出來的?!盵21]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形態向實踐形態的轉化要通過“人”這一主體來產生作用,也就是要用科學的理論體系來武裝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不斷增強其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科學化意識、能力和水平。
中國共產黨是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力量、組織力量與實施力量,這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包括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科學化的過程呈現出鮮明的政治導向性和政策驅動性。在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理論形態向科學實踐形態轉化過程中,堅持黨的領導,深入推進黨的建設科學化至關重要。與此同時,還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產學研的有機結合。產學研相結合,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形態向實踐形態轉化的重要路徑。這里的“產”并非指產品、產業,而是指實踐應用、行業應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成果與學科建設成果,必須實際地、有效地運用于實際工作之中,才能完成科學理論形態向科學實踐形態的轉化。推動、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主體力量,不僅包括科學家群體、知識分子群體,也包括廣大的行業主體、職業主體。因此,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工作者與實務工作者之間的協同機制,也是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理論形態向科學實踐形態的轉化,應遵循理論性與應用性相統一的原則,將問題導向與實踐導向緊密結合起來。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成果產出與學科建設的深入推進,必須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緊密結合。我國在推進這一結合的過程中,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軍隊形成了豐富的經驗。軍隊政治工作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專業的建立與發展,都發揮了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之間轉化協同的作用。隨著黨和國家思想政治工作領域與功能的不斷拓展,迫切需要在更大范圍內、更多行業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科學化,這就需要進一步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優化思想政治教育轉化應用機制。
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態變革具有重要意義,它具體展開為理論形態、學科形態與實踐形態三者之間漸次發展、彼此互動、相互轉化、有機結合,最終融合為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形態的過程。建構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形態應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學科、實踐形態的協調整合發展。新時代新征程,進一步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必須加快體系建構并不斷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識體系,同時要以科學的標準建設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體系,進一步促進理論研究成果向實踐應用成果的轉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在要素、結構與功能上的科學性得到更加全面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趙康太.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蘇聯模式與當代發展[J]. 馬克思主義研究,2007(2):83-87.
[2]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2.
[3] 馮剛.以問題為導向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J].思想教育研究,2013(6):3-7.
[4]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3.
[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思想年譜: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47.
[6]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180.
[7] 蔣國華.科學學的起源[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43.
[8] 張澍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02.
[9] 王樹蔭.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史[M].第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192.
[10]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54.
[11] 孫友余,錢學森,費孝通,等.論思想政治工作科學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50.
[12] 龐青山.大學學科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24-25.
[13] 宇文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化與科學化芻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5):76-79.
[1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419.
[15]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獻選編(1978-2014)[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294.
[16] 孫迎光.思想政治教育新論[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4:26.
[17] 高鵬.教育學知識科學化探究[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18:48.
[18] 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179.
[19] 劉德華,蔡婷.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三重維度的審視[J].大學教育科學,2011(2):19-21.
[20] 荊兆勛,薛鳳偉,秦緒娜,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定位及建設思路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1:9.
[21] 安文鑄.教育科學學引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36.
Morphological Significance and Structure of the Scientif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Yang Wei" Ding Li
Abstract: The scientif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emergence of a new morpholo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ming a new theoretical, disciplinary, and practical morphology. The scientif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esents a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consisting of different elements and stages. The scientif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irst requires a morphological change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ry.The scientification of theory is a gradual development process from experience to theory, especially scientific theory. After the scientif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ters the stage of constructing scientific theoretical systems, it will inevitably present a specific disciplinary morphology.This form is the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etical morpholo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t is also a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e scientif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theoretical and disciplinary morpholo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oes not end the process of the scientif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t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scientific theoretical morphology to scientific practical morphology, and to realize the spiral ascent from practice to cognition and then to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theoretical, disciplinary, and practical morpholo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interrelated and promote each other, and they are unified in the process of scientif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cientification; theoretical morphology; disciplinary morphology; practical morphology
(責任編輯" 陳劍光)
收稿日期:2023-11-30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思想政治教育形態研究”(20AKS018)。
作者簡介:楊威,湖北武漢人,法學博士,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丁麗,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武漢,43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