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型研究型大學:優勢·挑戰·前景

2024-06-21 00:00:00王洪才
大學教育科學 2024年2期

摘要:在中美戰略博弈過程中,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戰略地位進一步凸顯,建設新型研究型大學命題由此而生。我國發展新型研究型大學既有明顯的后發優勢,也面臨一系列的嚴峻挑戰。在國家政策有力支持下,主動借鑒國際上新興研究型大學的成功經驗,積極吸收國內研究型大學改革成果,勇于改革創新,成為新型研究型大學發展的獨特優勢,并且展現出起點新、理念新、體制新、視野新、模式新和機制新等六大特點。與此同時,新型研究型大學也面臨著五大挑戰,如政策依賴、財源單一、原創不足、依靠排名和特色不足等問題,這些都成為新型研究型大學發展的巨大考驗。在未來,新型研究型大學應從創新創業型文化構建入手,著力建立產教融合發展機制,在創新創業型大學建設上實現突破。

關鍵詞:新型研究型大學;六大優勢;五大挑戰;未來前景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24)02-0032-07

在中美戰略博弈過程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正對我國實施圍堵政策,我國經濟發展遭遇到一系列“卡脖子”技術難題,加速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快速實現技術突破成為我國國家戰略發展的重點。如何急國家之所急,就成為當代中國大學面臨的急迫現實課題。在此背景下,新型研究型大學應運而生。新型研究型大學一誕生就面臨機遇和挑戰并存的形勢:機遇就是它具有明顯的后發優勢,挑戰則在于如何擺脫傳統路徑依賴。如此,就需要新型研究型大學成為真正的創新創業型大學,才能經得起各方面的考驗。

一、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六大優勢

新型研究型大學無疑是目前我國學術界一個新的研究熱點,因為它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關注,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學術界對“新型研究型大學”的“新”表現出濃厚興趣[1],并對新型研究型大學生成機理進行了深入解讀。概括起來,學術界形成了四點基本共識。首先,大家一致認為,中美戰略博弈的特殊時期是國家決定建立新型研究型大學的直接原因[2]。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遭遇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并出現了一系列“卡脖子”技術問題,國家迫切希望建設一批新型研究型大學,以超常速度發展,瞄準技術攻關難題進行突破[3]。其次,國際上新興研究型大學的成功經驗對建設新型研究型大學具有直接的啟示,增加了我們建設新型研究型大學的信心。在新舊世紀交替之際,國際上出現了一批新興研究型大學,它們以超常規的發展速度迅速成為世界大學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大學,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也激發了我們創辦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強烈動機。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韓國浦項科技大學以及我國香港科技大學,這些被冠以“加速發展的大學”標簽的高校[4],對我們創辦新型研究型大學具有很大的觸動。如香港科技大學對南方科技大學的創辦具有直接的示范作用。再次,我國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地方政府對創辦新型研究型大學具有高昂的熱情。如深圳和杭州為了使經濟保持持續的高速發展態勢,迫切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當地政府為此寄希望通過創建新型研究型大學實現超前發展。最后,我國一批有識之士如朱清時、錢穎一、施一公和饒毅等人的勇于擔當發揮了靈魂作用。這批有識之士不僅認識到我國研究型大學發展必須脫離傳統軌道束縛、在體制與機制方面進行創新,而且敢于身體力行沖鋒陷陣進行嘗試,因此促成了新型研究型大學建設由理想轉化為現實。所有這些天時地利人和因素,促成了我國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創辦與快速崛起。

由上可見,新型研究型大學是在特殊國際背景下出現的一個獨特的中國話語,但又并非純粹的中國話語。說它是一個獨特的中國話語,就在于中國要建立一種不同于以往研究型大學發展方式的新型大學,志在瞄準國家尖端科技發展需求,解決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系列“卡脖子”技術問題,并且在現代大學制度改革探索中實現突破。因此,在這種背景下建設的新型研究型大學注定是中國式的。說它并非一個純粹的中國話語,就在于中國在創辦新型研究型大學之際也廣泛借鑒了國際上新興研究型大學發展的成功經驗[5]。故而,新型研究型大學既具有明顯的本土特色,又具有豐富的國際蘊含。因此,新型研究型大學一出現就展現出明顯的后發優勢。

一是起點新,即新型研究型大學并不循沿從教學型大學到教學科研型大學再到研究型大學的路線一步步發展起來,而是一開始就定位為研究型大學。這確實是一個超高起點,當然也是一個新起點。研究型大學發展一般都有一個演化發展過程,如培養層次從專科到本科,由本科到研究生,再從碩士到博士,這期間的路程少則十幾年,多則幾十年。而新型研究型大學創辦伊始招收的就是研究生,西湖大學辦學直接從招收博士生開始,南方科技大學僅用十多年的時間就已經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行列,從而具有明顯跨越性特征。這個跨越得到了國家的政策支持,標志著中國高等教育體制也在改革創新,正在探索大學新的發展路徑。

二是理念新,即新型研究型大學一般都不選擇全科發展路線,不辦巨無霸型大學,而是選擇那些與尖端科技密切相關的學科進行發展,體現出鮮明的“小而精”發展定位。這與傳統研究型大學動輒四五萬人,以學科門類齊全為自豪形成了鮮明對比。換言之,有別于傳統研究型大學以大為強、以大為美,新型研究型大學一般都是以“小而精”來定位,即不把追求學科精致發展作為理想目標,從而在學科發展方向設計上格外用心。它們一般都選擇少數發展潛力非常大的理工醫學科作為突破點,志在成為全球引領性學科。顯然,這樣學校就容易集中資源,從而發展速度就會很快,成功率就會很高。

三是體制新,即新建研究型大學都在努力淡化傳統大學的科層制特征,突出學科的交叉型和扁平化設計,把發揮教授的個體主動性放在了優先位置。這顯然更符合科學進步趨勢。如這些新型研究型大學開始采用PI組織模式[6],讓年輕的科學家領銜獨立開展研究,這樣就極大地激發了年輕科學家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動力——他們可以獨立地開展科學創業實踐,憑借自身的學術敏感性在世界前沿學術領域嶄露頭角甚至占領一席之地,發出自己獨特的聲音。對于激活大學創新潛力而言,其意義無疑是重大的。

四是視野新,即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師資一般都采用全球招聘模式,教師隊伍的國際化程度非常高,學術背景非常寬廣,所帶來的學科范式也異常多樣,因而為創造開放多元的學術文化環境奠定了基礎。這些教師一般都對自我具有很高的期待,已經具有了全球學術視野,對國際主導的學術范式更為諳熟,從而方便進行國際對話,更容易發出中國大學的聲音,這是他們獨特的競爭優勢所在。這種國際化招聘模式也是對國內外新興研究型大學發展經驗的借鑒。

五是模式新,即新型研究型大學一般都采用了新的辦學模式,注重在招生和培養過程中進行改革探索,志在打破傳統教育體制下形成的應試教育慣性,希望能夠招收更具有個性特色的學生,并且開展個性化培養,把他們培養成為未來的卓越科學家和學術領袖人才。為此,它們一般采用復合性招生模式,即不把高考成績作為唯一選拔依據,而是要進行面試,增加綜合測評成績,有時還參考高中階段的成績。顯然,這種招生模式更能夠反映一個人的學術志向、綜合素質和未來發展前景。在培養階段,新型研究型大學在新生入校后,并不急于進行專業劃分,而是廣泛開展通識教育,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再根據學生興趣劃分專業,并且采用導師組進行個性化培養,更加注重學生個性特長的發揮。這一切無疑是對國內研究型大學在長期改革發展過程中取得的成功經驗的汲取和集成。

六是機制新,即新型研究型大學在培養機制上實行“雙院制+導師制”,書院制與學院制并行,導師制貫穿其中。書院主要承擔本科生通識教育任務,不僅負責指導學生選課,培養學生具有廣泛的視野,而且要引導學生完成自我定向發展任務,使學生形成清晰的人生發展規劃。學院主要完成專業教學任務,使學生專業志趣獲得進一步發展。學生入學后不直接歸屬于某個學院,而是歸屬于某個書院,但可以在各學院之間自由選課。進入第二學年后期,隨著學生選課傾向越來越明晰,專業興趣越來越明顯,他們再進入專業學院,確定專業發展方向,并且參加到導師的課題組接受科學研究基本功訓練。導師組是溝通書院制和學院制的橋梁,每個學生都有導師,而且每個導師都具有明晰的職責要求,肩負對學生進行人生指導、學業輔導、科學引領和創造性激發的重任。在新型研究型大學,“小而精”特點得以充分凸顯,展現出精英教育色彩,因此其研究生教育也更加強化導師制和學生參與課題研究,保證研究生得到系統的科學訓練。可以說,機制新是新型研究型大學的最大創新之處。

由此可見,新型研究型大學具有六個方面的突出優勢:一是高起點,這一點最為突出,顯著不同于以往研究型大學發展路徑;二是小而精,這一點非常明顯,一般都集中在少數理工醫科領域,很容易實現異軍突起;三是扁平化,這是大學內部組織模式變革的重要方面,是大學內部治理現代化的重要體現;四是全球性,這是新型研究型大學視野新的突出表現;五是通識化,指的是改變傳統大學招生一入學即分專業的過早分化的現象,注重培養學生的寬廣視野;六是新機制,即書院制與學院制并行,導師制貫穿其中,實現通識教育的人文素質涵養功能和個性化指導功能,促進人才個性化成長[7]。

以上六點反映出新型研究型大學不僅吸收了國際上新興研究型大學發展的成功經驗,也充分吸收了我國研究型大學改革探索的重要成果,從而在國際化、通識化、扁平化、個性化、精英化和前沿性方面均有所突破,確實展現了后發優勢。

二、新型研究型大學面臨的五大挑戰

不難發現,與國際上新興研究型大學一樣,我國新型研究型大學之所以能夠做到高起點、小而精、扁平化、全球化、通識化、雙院制,均是以高投入為前提的。一句話,沒有強大的財力支撐,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可以說,新型研究型大學發展的基點就建立在高投入基礎上,如果能夠保證持續的高投入,新型研究型大學發展前景是充滿光明的。有數據表明,新型研究型大學發展速度是空前的,在世界大學排行榜上的位次是飆升的[8],已經把一些老牌研究型大學遠遠甩在了后面。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令人憂心的現象,如世界上一些新興研究型大學在經過初始的快速發展之后不久就進入發展的瓶頸期,難有進一步突破。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我們認為,最為關鍵的是未能解決培養和激發新型研究型大學發展的內生動力問題,這個問題可能是新型研究型大學持續發展面臨的瓶頸和挑戰。

第一個挑戰是政策依賴性問題,也即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建立和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的強力支持。不得不說,新型研究型大學的發展主要來自外部的強力推動,國家的強力呼喚是第一動力源。換言之,如果沒有國家的強力支持,這些大學就不可能突破對傳統發展路徑的依賴[9]。國家支持表現為三個方面:首先是對新型研究型大學發展持非常開放的態度,允許其進行新路徑探索;其次是進行政策突破,改變了原來的審批流程,包括學位點審批和授權流程,這實際上是制度上的突破;再次是撥款機制突破,新型研究型大學撥款的主體單位是地方政府,而非中央政府,實行的是新的管理方式;最后是國家對新型研究型大學取得的成績及時予以肯定,并且增加了關懷和指導,從而進一步增強了新型研究型大學舉辦的信心。

顯然,國家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對新型研究型大學而言是異常重要的,但如果完全依賴國家的政策支持而缺乏自主發展能力,可能就會走向它的反面。大學辦學成功主要應依靠自身,而非外部,大學自身創造性的充分發揮才是發展的根本。大學創造性首先體現在,大學有一個高效的領導團體和高執行力的管理團隊,否則妄談成功辦學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新型研究型大學辦學需要在充分依靠國家政策和勇于改革創新、提高管理效能上做好平衡并表現卓越。

第二個挑戰是財源單一化問題,也即辦學經費的可持續性問題[10]。必須承認,我國新型研究型大學均依靠地方政府的強大財力支持,否則就很難開好局。全球招聘師資無疑需要巨額的投入,讓這些教師舒心地工作更需要巨額的投入維持,故而,新型研究型大學大都分布在經濟特別發達地區。自不待言,這與經濟總體形勢樂觀具有緊密的關系,只有持續的經濟增長才能支撐龐大的財政開支。但經濟發展具有波動性,勢必影響到財政支持的穩定性,如果新型研究型大學完全或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財政投入,就可能會遭遇經濟波動性的影響。新型研究型大學唯有從“輸血”型轉變為“造血”型,才可能轉變被動局面。

不得不說,目前新型研究型大學與地方政府關系仍然處于“蜜月期”,地方政府傾力支持新型研究型大學是地方政績的突出表現,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快速發展也為地方政府的支持提供了豐厚的回報。但如果新型研究型大學始終對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缺乏有力作為,僅僅專注于指標提升,就可能會削減地方政府對它的支持動力。地方政府對新型研究型大學的需求不可能僅限于“名望提升”,也必然希望獲得巨大的經濟與社會回報。所以,新型研究型大學如何持續地贏得地方政府信任,也將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第三個挑戰是借鑒與超越問題,也即新型研究型大學如何與本土文化有機融合的問題。新型研究型大學是以組織創新作為突破點進入人們視野的,它不僅具有管理機制更加靈活的優勢,而且在組織構建上也別具一格。從精選少數學科作為大學發展方向,到突破學科界限構建跨學科的組織機構,再到普遍實行PI制,都凸顯了新型研究型大學運行機制的創新舉措,這些都為優化學科運行機制提供了很好的基礎[11]。可以說,這些舉措都是世界上發達國家研究型大學的通行范例,是新型研究型大學國際化的另一種表現形式[12],很難說具有原創特征,它們與中國文化的融合度如何尚不得而知。換言之,這些舉措基本上都產生在西方文化的語境下,是西方大學創造的成果,而非由新型研究型大學自己所創造。新型研究型大學雖然在運用中已充分體驗到這些舉措的優勢,但其弊端是什么,長期運行的效果如何尚屬未知。并且,它們是否需要進一步改造,如何與中國文化進一步融合,也是一個未解之謎。這樣往往產生兩種擔憂:一種可能是變得更“四不像”,從而失去了制度既有效力;另一種可能則是向傳統研究型大學制度回歸,最終失去了制度活力。顯然,這個考驗并不小。

第四個挑戰是指標化問題,也即新型研究型大學對世界大學排行榜具有明顯的依賴效應。這實際上也是一個兩難問題。一方面,大學排行榜確實能夠很快很直接地顯示大學的發展進步和辦學成果,非常有利于新型研究型大學獲得學術界承認,特別是社會認同。另一方面,大學排行榜也會產生嚴重的誤導作用,易導致大學專注于大學排名而輕視大學自身內涵的發展。傳統研究型大學已經深受其害,且難以超脫,未來新型研究型大學會不會重蹈覆轍,就是一個巨大考驗。那么,該如何理性對待大學排行榜,使大學辦學不再僅僅盯在排行榜上?為此,新型研究型大學就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研究團隊,探討新型研究型大學的發展規律,及時把握新型研究型大學的發展動態,超前預見新型研究型大學的發展趨勢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咨詢建議,為新型研究型大學持續發展提供航標。

第五個挑戰是個性化問題,也即新型研究型大學如何凸顯自身的個性。從理論上講,任何大學都應該有自己的個性,個性就代表自己擁有獨特的文化品質,有自己的大學理念和運行模式。大學文化建設的核心就是對大學價值觀的塑造,即建設一個什么樣的大學,怎么建設一個與眾不同的大學,如何使大學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發展動能。顯然,文化建設與核心制度建設密不可分,這與大學運轉機制關系密切。所以,如何構建一個價值明晰、制度保障有力的大學組織文化系統也是新型研究型大學持續發展的關鍵。

從目前來看,新型研究型大學與世界上的新興研究型大學除了出生地域不同、出生方式不同和出生證明不同外,在其他許多方面都具有驚人的相似性,如經費的巨量投入、全球招聘師資、以研究生教育為主體、集中于少數理工醫學科、賦予教授更大的學術自主權、教師“非升必走”、采用書院制和導師制等[13]。這些不僅具有家族的相似性,而且具有高度的趨同性,從而具有模式化特征,但這種模式化趨勢也會成為大學創新發展的障礙。

三、新型研究型大學發展的四大前景

(一)以學術原創性為特色,面向重大科技難關,實現科研組織模式進一步創新

首先,新型研究型大學不能變為單純追求排名指標的大學[14],必須面向科學技術前沿問題進行不斷追問,做出重大的原始性創新,只有這樣的大學才符合人們的預期。科學技術前沿問題不單純是目前技術領域的“卡脖子”問題,還包括一些基礎性理論命題,這些是科學家的真正興趣所在。不僅如此,科學家不可能生活在真空,其研究必然要反映現實的需求。目前在社會經濟文化各領域都面臨一些非常緊迫的重大問題,都亟待提出創造性解決方案,這些問題在傳統學科組織面前常常是無解的或難解的,而在新型的學術組織面前則具有突破的可能。這也應該是建設新型研究型大學的重要意義之所在。

其次,新型研究型大學必須回應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大關切,在其中形成自己的研究風格和研究特色,樹立自己的獨特形象,特別是形成不可替代的優勢,如此新型研究型大學就是成功的。顯然,這些成就決非一蹴而就的,必然要經過長期的努力,更需要群體的努力。故而,新型研究型大學不僅需要建立廣泛的PI制度,還需要組建一些大的研究團隊,開展有組織科研。兩者之間是一種相互補充的關系,即通過一系列有特色的PI研究構成大的研究團隊,又通過大的研究團隊彌補獨立PI的不足,形成研究的合力,使自由科研與有組織科研相互補充。如果沒有以學術原創性為核心的組織架構,要建設這樣既分散又集中的靈活科研體制是不可想象的。

(二)以科研成果轉化為支點,構建產教融合機制,形成多元化投資結構

毫無疑問,無論產教融合還是科創融合,均需要面向產業所關注的技術難題發力,因為只有解決產業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重大技術難題,才能吸引產業主動與大學尋求合作機會。大學的科研成果轉化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口,只有產業界認識到大學的科研成果是適用的、成熟的、可以實現產業水平迅速提升的,他們才會產生主動合作的需求。顯然,這要求大學必須面向產業需求,把產業發展需求作為自己的研究追求,盡管這樣的研究很難立即產生科研論文和進行論文發表,但卻能夠扎扎實實地推進產業發展,得到產業界的認可,贏得產業界主動尋求合作。如此,就可以為大學持續發展開辟新的動力源,彌補單純依靠政府投入的不足,展現大學對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從而大大緩解大學發展需求與社會發展期待之間的緊張關系,得到當地政府對大學建設的更大投入和支持。

當然,大學也可以根據科研成果的性質尋求與產業合作或直接舉辦產業,建立具有大學品牌的高科技產業。如此,就需要大學制度的創新,需要大學管理模式的創新,需要不斷地調整大學與產業的關系,形成大學與產業界之間相互依存的樣態。這樣不僅可以為產業界不斷輸送高科技成果,而且也可以為大學發展輸送新的動力源,同時有助于大學內部進行制度改革與創新。這種不斷改善大學與產業關系的模型就是創新創業型大學的原型[15],因為傳統研究型大學辦學機制比較傾向于支持那些純學術性的科學探討,特別鼓勵發表論文和申報縱向課題,對于面向產業的應用型科學技術研究則支持乏力[16],所以,不進行制度變革與創新就無法改善大學與產業的關系。大學只有認識到產業發展是重要的服務面向,而且是直接的依靠對象,才能真正解決大學與產業發展關系不暢的問題,從而為產教融合機制建設探索出一條新路。

(三)以創新創業教育為核心,形成大學新生態,構建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

傳統大學的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是零星的、孤立的、割裂的,往往沒有把創新創業教育作為大學辦學的核心理念,導致大學教育總體上未能形成合力,在人才培養質量上難以適應社會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的需求。傳統研究型大學無力打通通識教育、專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間關系,往往形成一種相互沖突的、重疊的、不和諧的狀態,致使大學素質教育質量在低水平徘徊。其原因在于,各種教育都以自己習慣的方式存在,缺乏一個整合理順的恰當時機。新型研究型大學可以抓住初建時刻,在各種傳統勢力尚未形成之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總體布局——以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為核心開展教育教學改革,以開展應用型科研作為切入點進行課程改革設計,做好師生關系調整,重構教學組織模式及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實現大學與社會關系的重建,最終促進大學與政府關系的重塑。如此,可望實現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突破,并且創造出中國特色的大學模式,形成中國高等教育的品牌[17]。

我們要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就必須面向學生個性,必須面向社會需要實際,必須與教師的專業優勢相結合[18],兼顧這三者就可以實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理念的落地,使產教融合找到合理的出發點,在科研與教學及社會服務之間找到有效的結合點,而且也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育、通識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找到合適的融通點。我們要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就必須尊重個性,如此才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而要尊重學生個性,我們只有找到適合學生學習的內容,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展現學生的個性。在所有學習內容中,只有與社會發展關系密切的社會需求最符合這個特點,而且,只有當教師具有深度研究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社會需求。

教師發現了真正的社會需求,就能夠產生強大的科研動力,就會不自覺地產生改變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沖動,因為他們非常希望人才培養過程最終服務于社會發展需求,如此就實現了科研與教學及社會服務的有機融合。同時,學生激發學習興趣之后,就會產生強烈的成才愿望和自我發展目標,從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個體有了高遠的追求之后,就會在高層次上產生心理保健作用。學生的學習興趣越濃,對專業知識探討就越深,自然就實現了專業教育的目標。而學生隨著興趣的拓寬,就直接實踐了通識教育的訴求,也在無形中實現了自我的重新定位和發展目標重塑,如此就形成了持久的自我發展動能,最終達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共同目標——個體主動向創造性人格方向發展,自覺追求成為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人才。

(四)以創新創業型文化構建為目標,形成新的文化氛圍,凸顯新型研究型大學特色

在當代,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已經成為每個人的基本素質要求[19],如果一個人不具備這些基本品質,就必然落伍而被時代所拋棄。歷史是無情的,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大學也是如此,今天的大學必須具備創新創業的基本品質,而且必須把創新創業作為內在稟賦,即不能再抱有求穩守成的心理,必須在大變動的環境中不斷調適自己,其中新型研究型大學尤其應起表率作用。新型研究型大學不僅要面向高科技發展難題,肩負科技創新使命,更重要的是要不斷推動組織變革,適應創新驅動時代的要求。

對于大學如何才能有效適應變革時代的要求,各個國家都在探索,許多研究型大學也在探索,但并未形成共識。不過,人們發現,大學只有通過創新創業才能應對變動的環境。所謂創新,就是要改變傳統陳舊的觀念,而創業就是要確立新目標、新方向,采取新行動并取得新成效。可見,大學發展既離不開創新,也離不開創業,創新是創業的前提,創業是創新的落實。目前許多大學雖然已經樹立了創新觀念,但很少變成創新行動,也即并未真正去創業,往往局限于傳統的制度慣習之中難以突破,如此就急需把創新與創業連接在一起,促進創新認識變成創業實踐。故而,大學不能只講創新,不講創業,不能只談理論,不談實踐,還應該把理論認識變成實踐方案,特別是進行組織創新和評價改革,推動大學發展與產業發展有機融合。大學只有深化改革創新,才能真正吸收創業思維,形成創新創業文化氛圍,促進大學從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慣習之中解放出來,實現大學組織革命。如此,才能與產業建立伙伴型關系,推動大學持續地創新創業。

所以,創新與創業本應是一體的、不能分離的,因為沒有創新就難以真正創業,而沒有創業,創新就是空中樓閣。傳統研究型大學的創新主要局限在狹小的理論空間,對社會實踐興趣不大。在未來,新型研究型大學需要站在時代前沿,肩負高科技創新引領的使命進行組織變革,改變傳統的學科組織方式;需要主動與產業合作,達到與產業發展需求的契合;需要進行理念變革,帶動大學評價方式改革,引領大學組織變革;需要與社會發展協同,實現大學資源的多元化。這一切轉變的實現,標志著新型研究型大學文化氛圍——一種創新創業型文化已然形成。它意味著新型研究型大學本質上是一種創新創業型大學,這也是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正在努力但又無法實現的目標[20]。

參考文獻

[1] 沈紅.新型研究型大學,“新”在哪里?[J].復旦教育論壇,2021(6):5-7.

[2] 習近平.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 (2020-09-

11)[2023-12-03].http://www.cppcc.gov.cn/zxww/2020/09/14/ARTI1600040539672106.shtml.

[3] 熊慶年.新型研究型大學政策的話語譜系及其溢出效應[J].復旦教育論壇,2021(6):8-9.

[4] 陳洪捷.新型研究型大學崛起的深層原因[J].復旦教育論壇,2021(6):9-11.

[5] 阿特巴赫,瑞絲伯格,薩米爾,等.從初創到一流:新興研究型大學崛起之路[M].張夢琪,王琪,譯.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1:1-260.

[6] 朱柯錦,馬近遠,劉青松.中國新型研究型大學PI制的運行機制與成效分析[J].復旦教育論壇,2023(1):63-70,87.

[7] 沈紅.新型研究型大學持續發展的關鍵:堅持三維創新[J].中國高教研究,2023(2):50-57.

[8] 陳洪捷.從初創到一流——新興研究型大學崛起之路[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21(4):2.

[9] 李志峰.新型研究型大學群體的創生邏輯[J].復旦教育論壇,2021(6):11-13.

[10] 王洪才.新型研究型大學之內涵、特征和可能的局限[J].復旦教育論壇,2021(6):13-15.

[11] 陳斌.新型研究型大學的生成邏輯、精神特質與動力機制[J].教育發展研究,2023(5):19-27.

[12] 彭湃,張雷生.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學的50年:韓國科學技術院的發展及啟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3):184-189.

[13] 沈紅.研究型大學的自我迭代:新型研究型大學的誕生與發展[J].教育研究,2022(9):22-32.

[14] 鐘秉林,陳昱澤.大學排名所隱喻的時代挑戰與理性超越[J].大學教育科學,2023(5):4-13.

[15] 王建華.創新創業:大學轉型發展的新范式[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5):24-32.

[16] 吳薇.“唯論文”現象的蔓延與破解之道[J].大學教育科學,2023(3):4-12.

[17] 王洪才.創新創業教育: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發展理念[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6):38-46.

[18] 王洪才.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作為高質量高等教育的核心內涵[J].江蘇高教,2021(11):21-27.

[19] 王洪才.創新創業教育: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核心命題[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5):117-123.

[20] 王建華.為何及如何創建創新創業型大學[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12):99-106.

New Research Universities: Advantages,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Wang Hongcai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the strategic gam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strategic position of cultivating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is further highlighted, and the proposition of building the new research university is born from thi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China not only has obvious advantages as latecomers, but also faces a series of severe challenges. With strong support from national policies, actively drawing o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emerging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ternationally, actively absorbing the reform achievements of domestic research universities, daring to reform and innovate, becoming a unique advantag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esearch universities, and demonstrating six characteristics: new starting point, new form, new system, new perspective, new model, and new mechanism. At the same time, new research universities also face five major challenges, such as policy dependence, single financial resources, insufficient originality, reliance on rankings and insufficient characteristics, all of which have become huge tes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the future, new research universities should start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focus on building a mechanism for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achieve breakthrough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Key words: new research universities; six advantages; five challenges; future prospects

(責任編輯" 黃建新)

收稿日期:2023-12-05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評價體系與結構模型研究”(71974163)。

作者簡介:王洪才,河北邯鄲人,教育學博士,南方科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訪問教授,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教授,主要從事高等教育基本理論研究。深圳,518055;廈門,3610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97久久精品人人| 日本黄色不卡视频| 欧美中文字幕第一页线路一|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永久毛片在线播| 在线一级毛片| 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日韩区欧美国产区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亚洲人旧成在线| 亚洲欧洲日产无码AV| 91原创视频在线| 国产在线观看人成激情视频| 日韩第一页在线| 国产91高跟丝袜| 日本高清有码人妻| 秋霞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主播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三级欧美在线| 九九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欧美一级片在线| 国产区91| 亚洲国产看片基地久久1024| 国产一级无码不卡视频|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1区2区| 在线色国产| 亚洲天堂自拍| 香蕉网久久|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露脸真实国语乱在线观看| 亚洲αv毛片| 四虎影视8848永久精品|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 国产视频 第一页| 亚洲色图狠狠干| 日韩在线中文| 国产免费好大好硬视频| 欧美a级在线| 91在线精品麻豆欧美在线|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喷潮| 久操中文在线|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swag| 日韩av手机在线| 精品人妻一区无码视频|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 国产精品久久久免费视频| 国产 日韩 欧美 第二页|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日本欧美中文字幕精品亚洲| 色哟哟色院91精品网站 | 亚洲欧美极品|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99热在线只有精品| 在线a视频免费观看| 一本大道在线一本久道| 在线毛片网站| 91福利免费| 99久久精品国产综合婷婷| 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视频|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丫丫一 |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手机在线免费毛片| 欧亚日韩Av| 99热这里只有精品5|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 91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vr| 欧美国产菊爆免费观看| 成人国产三级在线播放| 999精品免费视频| 19国产精品麻豆免费观看| 在线免费观看AV| 波多野结衣在线一区二区|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动漫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国产清纯| 成人毛片免费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