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系統論、現象學與交叉學科研究

2024-06-21 00:00:00張丹史蒂文·沃特森洪其綠
大學教育科學 2024年2期
關鍵詞:系統論

摘要:全球學術界日益關注大學教育與研究中的跨學科方法,逐步超越傳統學科限制。通過整合社會系統理論和現象學,聚焦交叉學科與跨學科在認知、社會系統和學科關系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可為多學科交叉與跨學科研究提供有力方法。盧曼的社會系統理論重新定義學科,將其視為相互關聯的子系統,為多學科交叉與跨學科提供框架;現象學專注主觀性,為研究者理解復雜系統提供了開放的研究路徑,與系統論相互契合,為交叉學科研究提供全面理解。然而,交叉學科發展面臨學術環境轉變的挑戰,包括培養知識生成的共同精神、創造創新解決問題的環境,以及處理學科邊界和學術獎勵體系的制度問題。盡管面臨挑戰,整合社會系統理論和現象學方法在應對21世紀的挑戰方面具有潛力,能為理解復雜現實問題提供新途徑,為學術界和研究者在未知領域探索提供機遇,值得深入研究和發展。

關鍵詞:系統論;交叉學科;跨學科研究;現象學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24)02-0039-11

在學術領域,高等教育學不僅是一個學科,同時也是一個開放的研究領域。長期以來,大學教育中的學科內部封閉并非單一學科的特性,而是受多種外部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包括學者的個體利益維護,以及學科與大學院系的緊密結合。這種緊密結合導致了一種相互依賴的關系,其中“學院成為學科的囚籠,學科成為學院的封地……學科以學院為邊界‘各自為政’‘自負盈虧’,逐漸超越了學科自身合理性的限度”[1]。與此同時,跨學科研究和教育作為理解復雜現象的強大方法逐漸嶄露頭角[2-3]。這種綜合的多學科觀點能夠激發創新,促進不同領域間的聯系,產生新思想和解決方案。高等教育機構鼓勵教師參與交叉學科項目,提供跨學科課程,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促進知識創新和社會進步。而這種轉變正在挑戰大學教育中傳統的知識劃分,為創新的綜合方法開辟了新的可能性。這一轉變的核心是兩個重要理論框架的融合:尼克拉斯·盧曼(Niklas Luhmann)的社會系統理論和胡塞爾(Husserl)的現象學[4-6]。交叉學科與跨學科方法以現象學與系統理論為基礎,要求承認知識的相互關聯性和跨學科合作的價值。現象學系統理論作為一種跨學科方法,使研究者能夠超越純粹的技術或教育觀點,而專注于意向性與參與其中的教育者和學生(主體)間的動態互動。

一、“邊界擾亂者”:交叉學科的邊界轉向

當前的學術格局正經歷一場徹底轉型,原有強有力的單學科間的傳統界限正變得越來越模糊。學科既是一種用于知識分類的方式,同時也是用于知識生產的組織方式。學科的邊界開放與知識生產間存在循環的螺旋上升關系。在這過程中,學科逐漸進行邊界擴展,產生縱向分化(或稱專門化)和橫向綜合(或稱跨學科合作)。隨著知識的不斷分化和綜合,原有單一學科已無法完全獨占某一研究對象或研究方法。但同時,單一學科知識也并未被交叉學科知識生產方式完全取代。相反,交叉學科與跨學科的發展有賴于扎實的單學科知識支撐。傳統學術研究往往被限定在特定學科或方法論范圍內,這導致了學科之間的分割和隔離。有學者進一步指出,傳統學科研究一般從獨特對象出發,逐漸演化為獨特的研究方法。在這個過程中,研究的重心從基本概念和基本推理逐漸延伸至基本判斷和基本理論。這樣的知識體系實際上是一種專業化的抽象,舍棄了對象的背景和整體情境,同時也忽略了對象內外的聯系和交流。這種趨勢導致了學科與具體事物之間的分離[7]。如今,研究者們正試圖跨越學科界限,要求放棄以往占主導地位的學術話語中的分隔性方法論,嘗試采用交叉學科和跨學科的思維方式。在這個不斷演變的領域,我們需要將學科看作是相互關聯的活動,并與更廣泛的知識系統相互作用,超越將學科視為獨立單元的還原主義觀點,采用系統整合的方法,強調總體知識系統中的相互聯系。現象學與系統理論為建立這一框架和模型提供了有利條件,有助于研究者理清復雜系統的組成部分和關系,幫助他們在交叉研究中更有條理地進行探索。對此,華東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張丹副教授與劍橋大學教育學院學者史蒂文·沃特森(主要從事大型語言模型人工智能對教育的影響,以及借鑒社會系統理論、現象學、基于設計的研究和歷史社會學研究,研究領域包括社會媒體、教育政策、政治社會學、STEM教育和教師專業學習等多學科交叉領域),通過對話的形式共同探討交叉學科的可能性、機遇與現實局限,試圖通過系統論與現象學視角切入,探討交叉學科與跨學科的可能性,尤其關注各學科系統內部和多學科系統之間的互動。

訪談者:最近英國乃至歐洲范圍內都在不斷探討并推動交叉學科研究。這一年我在參與劍橋大學教育學院知識、政治與權力研究組(KPP)研討中,對交叉學科研究實踐有了更多新的思考。那么您作為劍橋的教育學者以及該交叉學科研究組的主要推動者,能否簡要介紹一下您的受教育與研究經歷,您又是如何一步步轉向交叉學科研究的?

史蒂文·沃特森:目前在劍橋大學教育學院,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社會學領域,同時將交叉學科研究方法高度整合于我的研究分析中。雖然我的教育背景來自教育領域,特別是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進行研究,但我發現自己越來越超越社會學或心理學領域,逐步深入關注更廣泛、更深刻的多學科問題。盡管在理論框架上仍存在固有的教育社會學理論知識和方法的學科限制,但這一趨勢促使我從交叉學科的角度思考問題。特別是在過去的幾年中,我運用社會系統理論來解析個體認知、社會系統和技術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這一框架賦予我采用多樣的學科視角挖掘潛在意義的能力。而現象系統理論則強調潛在意義和深層理解,對于理解人類行為、文化表現、科技應用等現象提供了有益的幫助。實際上,學生將我描述為“邊界擾亂者”(Boundary Spanner),強調我的交叉學科工作,特指在組織內外不同部門、團隊或領域之間建立聯系、傳遞信息和協調合作的人員或角色。我的主要任務是跨越不同組織或部門、學科之間的邊界,促進知識流動和資源共享,以支持組織內外的合作和協調。這種交叉學科方法是在一系列環境和獨特的問題解決方式的結合下自然演變而來的。我沒有按照傳統的學科邏輯專攻某個特定研究問題領域以獲得學界認可,而是選擇了一條非傳統的道路。我積極尋找有趣的社會或教育問題進行探索,并從不同的學科理論視角進行研究,溯因分析路徑如圖1所示。

這張圖呈現了我所借鑒的溯因分析法在交叉學科或跨學科實證研究中的路徑,通過適應真實世界情境的復雜循環方式引入溯因分析。這一方法超越了歸納(從個別到一般)和演繹(從一般到個別)的分析界限,通過從數據到學科概念和理論之間進行反復迭代,我們能夠檢查學科概念之間及與研究的背景、現象或問題的關系,形成一個學科概念的交叉學科或跨學科網絡及交叉學科或跨學科理論方法。如,聚焦數學教師的課堂決策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的方法以及“以教師中心”的實踐關系,研究者在引入跨學科理論框架時,可結合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以深入理解教師的決策過程。其中,需分析的關鍵概念包括認知推理類型、教師自我效能感、目標驅動行為、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觀點,以及情感在決策中的作用。該研究運用溯因解釋現象學分析方法,調查這些概念在實時課堂決策背景下的表現,突顯了這些決策在教學的主體性和生態學方面的動態和適應性特質[8]。

正如博文圖拉·索薩·桑托斯(Boaventura de Sousa Santos)認為的,傳統社會學往往采用特定的標準和范式來定義什么是存在并合理的,而其他不符合這些標準的事物或現象則被認定為不存在。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實體、對象或社會關系也因此可能被排除在社會科學研究范圍之外,或被忽視或被人們認為不值一提。桑托斯在其文章中指出,不存在的或被人為忽視的事物或現象并非一成不變,而是以多樣化的方式存在,或是因不符合既有的標準和范式導致不同事物或現象被人們認為并不存在。如某一實體被取消資格,被視為不可見或難以理解,或被認為可永久性忽略[9]。這種不同的非存在方式及現象是一種特定理性文化的表現,此文化在社會學中占主導地位,束縛了學科的知識生產方式。尤其是在大學的知識生產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存在的主導范式和標準,它們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們對這些現象的理解,并鼓勵我們挑戰傳統社會科學領域的傳統單一范式。這些范式在引領我們從某一學科視角深度詮釋現象的同時,也往往束縛了我們對社會現象的理解廣度。而交叉學科方法可以幫助學者超越學科邊界,允許在多個領域之間交叉,以探索被忽視的領域或主題。尤其是桑托斯提出的反對西方中心主義的知識生產方式,他主張知識的生產應更多關注歷史上被忽視的文化和社會實踐,以建立更具多元與全球公平性的交叉學科知識體系。在這個基礎上,我通過努力探索研究問題與理論間的關系,并嘗試通過學術探索的經歷來建構這一理論,這些理論嘗試與學術探索經歷也為本人采用系統理論和交叉學科方法論奠定了基礎。

二、學科轉換:概念界定與交叉學科研究實踐

訪談者:正如您提到的交叉學科研究,我意識到它與跨學科研究的概念密切相關。根據您的經驗和思考,學科交叉的發展歷經從單學科方法出發,逐步走向多學科、交叉學科,甚至跨學科三個發展階段(如圖2[10]),您如何看待在學科轉換中的知識生產與模式轉變?這些不同的邊界之間有什么區別?

史蒂文·沃特森:我基本上同意您對交叉學科研究發展三個階段的觀點。一個常見的定義是協同式交叉學科研究,涉及來自不同學科或社會領域的人們聚集在一起共同開展項目。他們可以協調工作,并進行一些交流,但不一定會對彼此的學科觀點提出質疑。另一方面,多學科研究涉及的不同學科需要更積極地參與其中,研究者在決策和協調方面的作用更大。相比之下,交叉學科團隊的貢獻主要來自各個學科的個體。在我看來,跨學科研究超越了交叉學科合作。它發生在交叉學科研究人員能夠共同構思和發展跨越各自學科的共同理論框架的情況下。根據我的經驗,系統理論是迄今為止我遇到的唯一一種促進這一過程發生與促進學科整合的有效工具。系統理論使我們能夠提出“關于我們如何觀察以及為什么觀察世界、我們所提出的假設以及在各自學科中產生的差異”的問題,因此它有可能成為一個有效的交叉學科研究框架。然而,這方面的交叉學科研究仍需進一步檢驗和探索系統理論能否作為一個潛在有效的交叉學科研究框架,我們需要了解如何有效利用系統理論。學術界通常優先考慮個人學術成就和項目領導,而非集體合作和交叉學科研究,這可能導致鮮少有人對重大項目作出集體貢獻而獲得職稱晉升。這種環境下,采用交叉學科方法需要學術界的文化共建和評估方法的變革。

訪談者:在劍橋大學,我發現不同交叉學科研究團隊在合作模式上存在差異性。一方面,一些研究團隊采用多學科拼盤式合作研究,這種團隊中有一位強有力的領導者將不同的研究任務分配給個體研究者。盡管團隊成員在同一空間工作,但團隊成員間的互動和交流有限。基于不同個體研究者的定量或定性研究的貢獻,項目負責人將這些個體貢獻整合出一篇有凝聚力的論文。此種方法代表了多學科嘗試交叉合作的一種研究模式。另一方面,我觀察到有一些團隊內部存在更積極深入的互動合作。這些團隊中的個體研究者可能對整個研究項目系統的每個關鍵術語或所涉獵的學科專業知識并不具備深入的學科認知與概念理解。然而,他們通過項目合作式的逐步溝通合作來尋求理解不同學科的理論觀點與方法工具,并共同致力于合作發表論文,而這協同式交叉學科研究也成為一種研究模式但并不一定需要深度交叉或挑戰其他學科觀點。

史蒂文·沃特森:我同意你所描述的兩種模式。我認為交叉學科的研究方法需要團隊負責人承擔創造合作機會并參與協調的角色。例如,可能有數據專家與昆蟲學家就特定論文進行合作,將不同的多學科小組聚集在一起。然而,挑戰在于盡管有很多不同形式的交叉學科項目合作,但缺乏一種方法來抽象出這些協作背后的共同機理,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協作本身的運作方式與原理。理解交叉學科協作的本質在于了解參與者間的角色、互動方式、決策過程、信息流動和意見沖突解決等方面,從而將不同學科研究中的共同原理抽象出來,包含跨學科交流、知識整合、協調和決策機制等。通過識別這些共同原理,可以形成一種通用框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管理交叉學科研究項目。

訪談者:在中國,政府正致力于促進交叉學科研究的策略,他們推出了許多撥款和資助計劃,鼓勵不同的團隊進行合作。然而,問題在于這些合作似乎在實踐中只是將一些團隊聚集在一起,但在具體項目執行中又各自回歸到原本的個體任務分配與工作。在這個過程中,項目成員仍更多采用單一學科的邏輯思維來推進交叉學科研究項目。那么,對于單學科、交叉學科甚至多學科以及跨學科等不同的知識生產方式,您有何看法?盡管這些研究團隊被標榜為交叉學科或具有多樣化背景,但我們在進行對話和實踐時意識到其中存在著很大差異。

史蒂文·沃特森:是的,我完全同意這一點。即使在多學科項目中,學科之間協調的重要意義與困境仍然存在。我們要強調的是,比如技術人員,應該從社會學家的角度去理解技術,追問技術的本質。這超越了個體自身的學科范疇,并延伸到理解所涉及的多學科知識實踐。我們需要探索知識創造的真正含義,以及我們如何解決手頭的問題。知識創造實際上涉及什么,我們作為主體是什么,它是什么?我們如何重構知識?此外,一旦我們獲得了這些知識,我們將如何處理這些知識?如果這些知識影響政府的決定或政策,我們可以期待什么結果?這些是我們需要考慮的更廣泛的視角。這里涉及學科專業化問題,即學科的深入發展和專業化使得學科內的知識更加專門化和復雜化。這可能導致研究者對其他學科領域的了解與交流的局限,使得他們難以跨越學科邊界進行跨學科研究與深度對話。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的是學科文化和價值觀問題。不同學科有其特定的文化和價值觀及其學科或學術語言,它包括研究方法、理論取向和評估標準等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可能導致相互理解和合作的困難,從而限制了交叉學科合作和研究的深化。

訪談者:是的,根據交叉學科研究的定義,它通常是以問題解決為驅動力的。它要求有創造力和原創性的個體共同合作,在特定的環境中找到解決方案。我們面臨著一個重大挑戰,即探索如何克服這些問題。關于將交叉學科研究用于知識傳遞,您有什么看法?在大學課堂中的教學法或政府支持方面,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呢?

史蒂文·沃特森:你的觀點非常深刻,強調了在交叉學科研究中我們難以完全避免一階觀察(First-order Observation)①。換言之,即便采用跨學科方法,我們也永遠無法完全擺脫對世界及其感知的主觀性。然而,通過反思和哲學性的思考,我們可以增強開放性和創造性。與不同背景的人共同工作和解決問題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但這種經驗不應僅限于實踐。我們還應該進行集體思考,探討我們工作的性質,研究我們目標和行動的哲學問題。跨學科合作為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研究者提供了一個機會,讓他們共同探索問題。這種多元性有助于識別和糾正一階觀察的偏見,因為不同的研究者會帶來不同的學科視角和經驗觀點。這種多元性也激發了創新思維方式。通常,我們傾向于忽視這些問題,因為它們會引發矛盾和困境。因此,認識并解決這些問題對于促進交叉學科研究中更有創造力的解決方案至關重要,也有助于團隊制定更具創造性和可持續性的解決方案。

三、社會系統理論:交叉學科研究的" 理論支柱

史蒂文·沃特森在大學教育中的交叉學科研究得到了關鍵理論的支持,其中一個重要的理論支柱是尼克拉斯·盧曼的社會系統理論。盧曼假定社會由許多相互關聯的子系統組成,每個子系統都有其獨特的代碼和程序,它們共同運作形成一個復雜的系統。盧曼的理論對于交叉學科方法的意義在于,它重新定義了學科,將學科看作更廣泛的知識系統中相互關聯的子系統。每個學科或子系統與其他學科相互作用并相互影響,挑戰了學科還原主義的觀念,即學科是獨立單位。這一觀點將社會系統理論定位為實施跨學科交叉方法的可行理論框架。與此同時,現象學關注系統互動,為研究復雜問題和跨學科領域提供了重要的支持。這兩種理論的結合為大學教育中的知識轉型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4,11]。

訪談者:您為什么認為社會系統論相對更適恰于分析交叉學科研究?

史蒂文·沃特森: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但在處理問題時,我們經常忽略一個事實,即為了定義問題,我們通常首先依據某一學科知識邊界和基礎,建立了我們對問題的知識和思維界限,形成了觀察和理解世界的框架,使我們能夠獲得洞察力。例如,在心理學中,我們通過認知的視角來觀察世界,而社會學則從社會和交流的角度來審視世界。這些框架塑造了我們對問題的認知。另一方面,系統論試圖探索不同學科如何以觀察者的身份來觀察和探究社會、理解學科如何區分以及群體如何感知和解釋世界。通過理解這個觀察過程,我們可以進行多學科交叉的討論,將各個學科聯系起來。這意味著要認識到每個學科都以自身所屬學科領域獨特的方式構建意義和理解世界,即使它們可能使用相似的術語,了解這些學科間的微妙差異至關重要。因此,我認為主要的挑戰在于找到進行交叉學科研究的空間和時間。而大學和政策制定者傾向于重視和推崇在其專業領域內具有明確研究重點和明確框架的個體研究者,他們通常會為這些研究者能夠取得進展并在該特定領域建立聲譽的特定項目提供資金。這同時強調了學科深度和學科邊界,使得研究者以交叉學科方式進行研究時面臨著一系列挑戰。研究者首先要闡明需解決的問題,尤其是這些問題在現有傳統單學科框架內變得模糊而無法解決。由于涉及對各個學科的理解提出質疑,研究者很難預測研究的影響或意義。盡管大學和政策制定者在戰略發展和政策布局中倡導交叉學科的發展,但在實踐中,學術界完全接受交叉學科可能仍面臨極大的挑戰。作為一名獨立的研究者,不論是在劍橋大學還是歐洲層面,相對于單一學科的發展,交叉學科研究可能較難獲得項目資助和論文發表的機會。交叉學科研究是一條更具挑戰性的道路,多數研究者不太愿意嘗試。然而,由于個人背景和研究方式,我發現交叉學科研究成為我學術探索與進步的唯一方式和持續動力。

訪談者:您是否能舉一些具體例子來進一步加以展開說明呢,比如您的研究領域與研究是如何一步步轉變的?

史蒂文·沃特森:自從踏入學術界以來,我一直致力于三個領域的研究。首先,我關注教師學習的本質,不論是在初級階段的教師教育計劃還是在持續的專業發展中。在這一領域,與劍橋大學教育系的同事合作,我們發現學習心理學的解釋(如知識獲取及其與行動的關系)雖然有價值,但社會對學習的影響也不可忽視。特別是當大學教師融入社區實踐時,某些知識仍然是隱性的,需要通過社區內的交流和互動來傳遞。這引發了教師學習本質概念化的挑戰,教師學習不僅僅是個體認知過程,還涉及社交和文化層面,教師學習成為一個復雜的多學科問題。其次,我還專注于研究教師在課堂中的決策過程,力求彌合社會學和心理學之間的差異。我們采用小規模研究的方法,通常使用單個案例研究。這種方法帶來了大量數據,需要不斷審視理論,進行歸納推理,但也面臨解決問題需要相當時間的挑戰。我的第三個研究領域源于社交媒體在教師教育政策中的重要性及英國教育決策的政治維度。這包括分析復雜的領域,如社交媒體上的公眾意見、政策制定者的決策以及科學與教育政策之間的關系。最初,我通過批判社會學視角探索資本主義在社會中的作用。然而,經過深入研究后,我認識到社交媒體不僅僅是資本主義的工具,它還有其自身的動力機制、邏輯和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需要采用高度交叉的學科方法來全面理解這一復雜現象。又如,我目前的研究主要圍繞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展開,這需要與開發人員、機器學習專家、來自不同學科知識背景的教育工作者、管理人員、公眾成員和政策制定者不斷接觸。在這里現象學系統論方法就有力鼓勵了跨學科對話和合作,研究者可以將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結合,共同解決復雜問題,并提供綜合性解決方案。這一項目已成為高度交叉學科的項目,促進了對技術及其對社會的潛在影響的理解。這些例子展示了我如何在不同的研究領域運用交叉學科方法。其中,行動研究和基于設計的研究的迭代性質與系統理論的溯因推理方法緊密結合,共同推動了理論與數據間的溯因、對話與相互作用,正如圖1所呈現的溯因分析路徑。這種交融不僅豐富了我們的理論理解,更為實踐活動提供了深刻而相關的洞見。

訪談者:在知識生產領域,邁克爾·吉本斯(Gibbons)提出了不同的模式——知識生產模式1與知識生產模式2。吉本斯等人(1994)指出,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有兩種關于交叉學科的生產模式。知識生產模式1認為,學科在象牙塔內享有科學自治;而知識生產模式2則著眼于問題導向,基于跨學科,融入經濟和社會因素參與研究。隨著對科學研究本質的社會爭議,從第一種模式向第二種模式轉化中,吉本斯(1999)認為社會與學科之間形成了新的契約關系,社會既需要堅實的知識,科學也需要產出可信賴的知識。在知識生產模式2中,知識生產與問題解決密切相關,涵蓋了來自不同背景的研究人員之間的合作。這種合作環境培育了創造力和獨創性[12]。吉本斯的知識生產模式2為學術研究和知識創新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交叉學科或跨學科研究的成果通常超越了傳統的學科邊界,其影響不再局限于學術領域,還擴展到社會實踐和政策制定領域。作為一種研究模式,交叉學科通過整合來自不同知識體系或研究實踐的觀點、理論、工具、技術、信息和數據,創造了更全面、更復雜的理解。研究表明,交叉學科在解決問題方面表現更為出色,能夠綜合多元知識,為復雜問題提供創新的解決方案。此外,交叉學科也被認為是創造力的源泉,能夠激發獨特的思考方式,推動學科間的思想碰撞和合作。

史蒂文·沃特森:確實,大學的交叉學科工作不僅僅涉及不同學科之間的合作,通常還會想到工程師與社會科學家的合作,還包括商界人士、政策制定者和來自不同領域的個體,共同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并從多元的角度進行探索。一個顯著的例子是20世紀90年代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事故。社會學家在對該事件進行調查時,他們發現從事設計工作的工程師和負責航天飛機發射和操作的操作人員使用相似的語言,但卻在討論問題的不同方面。這種語言上的相似性掩蓋了他們的認知和操作上的差異,這也是導致事故發生的原因之一。這一發現強調了交叉學科方法的重要性,因為它有助于揭示不同學科之間的認知和操作差異,從而降低發生嚴重錯誤的風險。這清楚地表明了在解決復雜項目和事務時采用交叉學科方法的重要性。這也是為什么跨學科研究在解決現實世界的復雜問題時如此重要的一個例證。

訪談者:是的,這個例子的關鍵是反映出在復雜的項目中,不同學科間的合作和交流至關重要。單一學科的專業知識可能會導致整體情況的不完整或有偏見的理解,因此需要跨學科團隊來深入探討問題,發現潛在的問題和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研究人員真正想從事交叉學科研究或有效地進行交叉學科研究,您認為他們應該具備哪些特征,又如何培養交叉學科研究人才?

史蒂文·沃特森:我認為創造合適的條件對于鼓勵人們走出他們的舒適區、涉足陌生領域非常關鍵,這涉及培育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個人可以安心超越已有思維和熟悉的研究范圍去探索。然而,這也極具有挑戰性,因為交叉學科研究項目經常面臨壓力和限制。然而,通過從事交叉學科工作,我們可以學習如何培養交叉學科團隊。有一種方法可能涉及觀察和分析交叉學科團隊在研究問題中的參與情況。通過了解他們的動態,我們可以確定發展更具多學科交叉特色的有效方向。同時,我們需要考慮通過必要的資源和制度支持來推動這個過程。社會心理學已經深入研究了團隊角色,強調了個體在貢獻方面與他們的學科背景不同的方式。了解團隊如何協作、構建問題和處理差異可以為開發有效方法提供寶貴的見解。從小規模的實驗開始是一種謹慎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獲得初步經驗和知識,以便在擴大規模和提供更大范圍指導之前進行學習和適應。當然,更為重要的是要解決如何發展交叉學科方法的問題,并基于實際經驗提供實用的指導。

四、現象學:豐富交叉學科與跨學科理念

如果說社會系統理論重新定義了學科,將其視為相互關聯的子系統,為多學科交叉與跨學科提供框架,那么,現象學則為交叉學科和跨學科方法提供了新的維度,通過對人類意識和生活經驗的洞察,豐富了系統視角。這一方法建立在胡塞爾的工作基礎上,以對主觀性和反思的強烈關注為特征。它通過深入洞察人類意識和生活經驗,進一步豐富了系統視角,為交叉學科和跨學科研究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考維度和解釋工具。這種方法通過關注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動態關系,引入了與交叉學科研究特別相關的“意向性”的概念[13]。這種將“意向性”融入交叉學科研究的原則呼應了系統理論對相互關聯性的承認,并鼓勵對不同的觀點和對學科界限的挑戰持開放態度。換句話說,現象學能讓我們從主觀和經驗的角度考慮系統內復雜的相互作用和關系。在跨學科研究中,我們經常需要考慮不同領域的觀點和方法之間的相互關系,這就要求我們關注不同領域的意向性和互動。與此同時,現象學鼓勵人們持開放態度,愿意挑戰學科界限。它提醒我們,不同學科的觀點和方法可以在交叉學科研究中相互補充和豐富,從而形成更全面的理解。這有助于研究者超越傳統學科的局限,更好地理解復雜系統和問題。

訪談者:那么,在您的交叉學科和跨學科研究之旅中,哪些理論可能會影響您的思維并塑造您的觀點?

史蒂文·沃特森:現象學為跨學科研究提供了一種深入探討人類主觀經驗和意向性的方法,這對于理解復雜的系統和相互作用非常有價值。它強調了主觀性和反思性、與系統理論的互動以及持開放態度對待學科界限的重要性。通過將現象學維度引入交叉學科研究,我們能夠更全面、更深入地探索復雜問題。尤其是胡塞爾以及尼克拉斯·盧曼的系統論,對于塑造我的思維方式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些理論為構建跨學科的概念提供了框架,使研究者能夠以跨學科的方式思考,同時承認各自的學科背景。從個人經歷來看,由于我的背景,我發現自己更容易接受這種思維方式。然而,我觀察到,那些對特定理論方法投入較深的同事往往更傾向于捍衛原有的方法,而不是探索可能挑戰他們現有觀點的替代方法。這可能會引發一些問題。在我的對話中,當討論人們如何感知世界以及如何鼓勵交叉學科思維時,我一直保持謹慎和尊重。胡塞爾的理論對于拓展我的交叉學科視角至關重要。

訪談者:是的,這種思維方式非常有趣。我認為促進交叉學科思維應該采用一種超越學科邊界的心態,并接納知識和觀點之間的相互關聯。胡塞爾的理論以及他們對現象學的強調,對交叉學科視角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在我看來,胡塞爾的現象學專注于理解人類意識的本質和現象的主觀體驗。通過研究個體如何感知和解釋世界,胡塞爾的方法鼓勵對主觀觀點進行深入探索。這種對不同主觀體驗的理解在從事交叉學科研究時很有價值,因為它有助于接納不同學科的觀點。胡塞爾的著作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了意識的結構和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他的思想鼓勵我們對知識的構建方式以及不同的學科框架如何塑造我們對現實的理解進行反思。這種反思有助于培養研究者對不同觀點的包容和挑戰學科界限的意愿。將現象學的元素融入思維,有助于我們對交叉學科研究的主觀維度有更深的理解。由此,我認識到學科觀點并非孤立的實體,而是更廣泛的知識領域的相互關聯。這種認識使研究者能夠以好奇心、開放的態度和參與不同觀點的意愿來進行交叉學科研究,最終提高了研究者駕馭跨學科項目和為交叉學科項目作出貢獻的能力。那么,您是否知道國際、地方當局、大學或院系教師層面是否有支持交叉學科研究的政策及策略?

史蒂文·沃特森:在高等教育領域,可能存在與交叉學科研究相關的政策,尤其在資助機構和戰略層面上。通常人們追求交叉學科研究,將其視為一種積極的努力。然而,理解這種追求的真正含義是一個挑戰。我們面臨著缺乏清晰指導的問題,不知道如何實現、支持以及如何理解和評估交叉學科研究。這些方面需要進一步的發展。

五、挑戰和機遇:交叉學科研究新視野

盡管社會系統理論和現象學的整合為學術界帶來了希望,但向交叉學科思維的轉變并非沒有挑戰。傳統的學科界限通常提供了一種知識上的安全感和清晰度,超越這些界限可能讓人感到迷失方向,充滿挑戰,尤其是對于那些深入研究特定理論或方法論的人而言。然而,這種轉變在鼓勵好奇心、協作和尊重不同學科觀點的學術環境中是必不可少的。這種變革培養了知識生成的共同精神,并創造了有利于創新問題解決的環境。當前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是在以單一學科為基礎的學術機構內,如何全面促進、支持和管理跨學科研究與教育。這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資源、平臺和長期的戰略來推動能力建設,并實現制度文化的轉型。機構需要承認并重視跨學科工作,并投入足夠的資源來創造跨學科研究所需的合適環境。此外,還需要建立長期的戰略規劃,以確保機構內部文化的轉型和對跨學科思維的長期支持。在這個轉變過程中,鼓勵學者們放下學科壁壘,涉足不同領域,是至關重要的。這樣的轉變不僅僅是對個體學者的思維方式的挑戰,也是對整個學術社區的文化和結構的挑戰。然而,只有通過這樣的轉變,我們才能夠更好地迎接復雜問題的挑戰,促進創新,實現知識的更全面生成。

訪談者:我們在與劍橋大學多學科背景的研究者進行交流時提出了一個研究假設:是否存在一些天生具有交叉研究屬性的研究領域,或者這是新時代背景下知識生產轉型的體現?傳統的單學科甚至多學科的方法可能已經不足以解決當今國際和國內復雜的重大理論或戰略問題。盡管并非每個領域都需要從單一學科方法轉向交叉學科方法,但在許多領域,交叉學科合作變得越來越關鍵。隨著我們面臨越來越復雜和相互關聯的問題,學科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對多樣化的觀點和專業知識的需求變得更為突顯。通過進行交叉學科研究,我們能夠整合來自各個學科的集體知識和技能,更有效地應對這些復雜問題。這種合作模式使我們能夠借鑒不同的方法、理論和思路去更全面地了解所面臨的問題,并制定創新解決方案。因此,雖然并非所有領域都適合進行交叉學科研究,但對于許多學科來說,接受合作并采用交叉學科方法以應對現代世界的復雜性變得越來越重要。這一轉變反映了知識生產的新時代趨勢,鼓勵不同領域之間的協同合作,以推動更全面、創新和可持續的研究。

史蒂文·沃特森:是的。現代科學誕生于一種觀念,即不同學科可以匯聚并共同發現知識。然而,這種融合并不像最初設想的那樣簡單。我們面臨的問題高度相關且復雜,很明顯,尋找解決方案需要不同的方法。在如此復雜的環境中做出決策是具有挑戰性的。即使科學家對一個決策提供建議,也不能保證達到預期的結果。因素之間的相互關聯使得準確預測后果變得困難。因此,我們越來越認識到采用跨學科的方法的必要性。然而,一些科學家可能會持不同意見,認為這是與他們傳統科學理解方式分離的構造。科學不斷發展的本質和我們遇到的復雜性凸顯了探索不同方法進行研究和解決問題的必要性。擁抱交叉學科的視角可以讓我們更全面地了解我們生活在相互關聯的世界。

訪談者:一些人認為交叉學科研究已經經歷了發展階段。雖然過去可能有過交叉學科研究的例子,但并沒有受到太多關注。然而,鑒于當前面臨的全球挑戰,交叉學科研究已獲得顯著重視。您對這場正在進行的辯論有何看法?

史蒂文·沃特森:對于這個問題,學術界存在著各種不同的觀點,反映了不同學科領域和研究方法的多樣性。有些人持狹隘的科學觀,將科學定義為通過經驗方法和實驗來獲取知識,這種觀點通常強調可重復性和一致性的重要性。然而,更深入的哲學審視揭示了一些問題。他們指出,科學的實踐并不總是能滿足嚴格的可重復性標準。例如,心理學中的可重復性危機凸顯了在重現實驗時獲得一致結果的挑戰。這個危機對心理學領域的知識基礎提出了質疑,這種危機促使人們重新審視研究方法和科學實踐。一些心理學家主張保留心理學作為一個學科,但它也面臨著一些自身問題。隨著量子力學的引入,傳統的確定性觀點受到了挑戰,物理學的發展揭示了自然界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這與傳統科學觀點中的嚴格可預測性有所不同。這也表明,盡管科學是一個強大的工具,但它也有其局限性,不能完全捕捉到復雜的自然現象。雖然一些科學家為了安全起見努力堅持既定方法,但現實是世界并不符合這種嚴格的期望。科學在不斷演進,研究者在不確定性的探索過程中不斷提出新的方法來處理不確定性,運用多學科交叉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復雜性。

訪談者:您從工程學轉向社會學和哲學,在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和視角來認知世界時,是否經常遇到顯著的差異或共享的元素?您是如何定義這些學科之間的邊界和關系的?

史蒂文·沃特森:于我而言,它更像是一種跨學科練習。當我考慮到自身的工程背景和對技術的參與時,我不再將這些領域視為獨立的實體。它們已經融入了我觀察世界的方式。我思考如何觀察事物、它們在社會中的角色和功能以及技術的影響,我提出的問題始終與具體情況和現實世界的問題相關聯。例如,在探索ChatGPT在高等教育中的整合時,我有興趣了解它的效果以及人們使用和適應它的體驗。這是因為要真正理解技術,我需要見證它的使用以及人們與它的互動。因此,我并不僅僅對知識進行刻板的區分。從我的化學工程背景中,我學會了從系統和控制的角度思考問題,這為思考社會學系統奠定了基礎,而后者更加抽象,需要考慮相互關聯以及社會要素如何相互作用。因此,我認為這些學科相互關聯并相互影響。

訪談者:那么營造輕松開放的氛圍對于培養您的興趣,以及以您自己獨特的方式追求交叉學科研究是否至關重要?

史蒂文·沃特森:是的,我完全同意。然而,建立這樣的氛圍可能非常具有挑戰性,尤其是考慮到我們所處的社會背景。因此,我試圖做的是將這個概念付諸實踐,并使其成為一種實踐的方式。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研究小組,以跨學科交叉的方式解決這些復雜的問題。我想讓來自不同學科的人參與進來,探索我們如何有效地合作。例如,如果一位律師表示有興趣加入我們的團隊,那很好,那么我們就會有一個擁有法律專業知識且愿意參與我們的系統性跨學科思考的伙伴。

訪談者:我認為知識、政治與權力研究小組(KPP)團隊是培養下一代交叉學科研究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和案例研究。無論是在課程項目還是在日常研究協調活動方面,他們似乎以廣闊的視野、以跨學科或交叉學科的方式來交流不同觀點。那么,您作為劍橋大學教育學院知識、政治與權力研究小組(KPP)的聯席主席,是如何引導這一研究組項目研究工作的交叉學科性的呢?

史蒂文·沃特森:這個問題突顯了交叉學科研究中使用批判理論和系統理論所面臨的挑戰。我認為知識、政治與權力研究小組(KPP)和跨學科的挑戰在于批判理論在社會學方面的分析方法的局限性。批判理論在如何構建世界方面有著明確的界限,它受到馬克思主義觀點的影響,強調資本主義、技術和剝削等因素對社會變革和動態的觀點的影響。相比之下,系統理論更加廣泛,它認識到社會變革和動態可以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這種觀點上的差異反映了不同的理論取向,對于跨學科研究而言,不同的觀點需要一定的理論整合和協調。然而,正如您所提到的,知識、政治與權力研究小組(KPP)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了它如何成為一個學生們共同進行概念性思維的平臺,而這需要跨越不同學科領域和理論框架。這進一步展現了交叉學科研究的力量,它能夠幫助學生超越單一學科的局限性,以更全面、多元且國際化的視角和方法來探索問題。跨學科研究通常會面臨理論、方法和語言的差異,這需要研究者們具有耐心和協作精神。跨學科研究也為研究提供了機會,我們可以從不同的學科中汲取知識,創造新的理論和方法,從而解決復雜的問題。交叉學科團隊可以激發創新,并促使研究者超越傳統的學科界限。

訪談者:這就引出了另一個問題:作為研究人員,您認為什么樣的幫助或支持對推進您自己的交叉學科研究是有價值的?政府或大學的支持是否有益?

史蒂文·沃特森:探索如何推動跨學科研究,并舉辦工作坊和方法研討會以加深對跨學科研究的理解,這將是非常有趣的。這也呈現了學科邊界與交叉學科的另一挑戰,即學術獎勵體系。學術界通常對純粹的學科研究給予更高的重視和獎勵,而對跨學科研究的支持和認可相對較少,這可能導致研究者在追求跨學科研究時面臨職業發展的障礙和壓力。在跨學科研究團隊中運用混合方法進行實驗,并評估其進展,將是一個有趣的項目。這將吸引資助者,并有助于迫切解決跨學科研究面臨的挑戰,有助于明確跨學科研究的含義并確定有效的開展方式。從事自己的交叉學科研究,我認為確保項目資金和建立交叉學科研究團隊是至關重要的。多數交叉學科研究受到機構與資金的限制,如學術機構和研究資金通常以學科為基礎進行組織和分配。這可能導致跨學科研究項目在獲得支持和資源方面面臨困難,限制了交叉學科合作和研究的發展。此外,通過形成性評估,我們可以與相關研究人員進行討論,收集他們對研究過程的看法,并根據跨學科性和已確定的挑戰分析研究結果。這將是一項有趣的嘗試:研究人員在研究問題的同時,他們也要研究自己是如何處理研究問題的。我認為擁有必要的資金和時間來進行此類研究將很有價值。資助機構似乎通常會提供一些支持,但英國的市場化體系仍缺乏足夠的資源來資助跨學科研究。如果沒有私營部門的大量投資,就很難獲得必要的資源。如果有大型組織或投資者對這種研究感興趣,那將是有益的。由于跨學科研究主要側重于推進交叉學科知識,公共資金將是理想的,因為它服務于知識發展的公共利益。

結 語

總之,跨學科研究借鑒了現象學和系統理論,為深入探索復雜的現實問題提供了一種強有力的方法。通過將理論扎根于實踐經驗,同時保持系統性和迭代的視角,交叉學科以及跨學科研究不僅具備學術穩健性,而且與實踐密切相關。這種方法闡明了社會技術現象的復雜動態,推動對當代問題更為精細和全面的理解。面對21世紀的挑戰,跨學科方法展現出巨大的潛力,值得進一步探索和拓展。

參考文獻

[1] 王建華.學科的“社會學”研究[J].教育導刊(上半月),2007(9):4-8.

[2] Lawrence,M.G.,Williams,S.,Nanz,P.,amp;Renn,O.Characteristics,Potentials,and Challenges of 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J].One Earth,2022(1),44-61.

[3] Nicolescu,B.Manifesto of transdisciplinarity[M].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2:49.

[4] Luhmann,N.Social systems[M].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1-12.

[5] Luhmann,N.Introduction to Systems Theory(D.Baecker,Ed.;P.Gilgen,Trans.)[M].Cambridge:Polity Press,2013:1-13.

[6] Luhmann,N.Theories of Distinction:Redescribing the Descriptions of Modernity[M].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33-60.

[7] 劉小強.獨特對象獨特方法——關于高等教育學學科建設的思考[J].江蘇高教,2007(1):12-15.

[8] Marschall,G.,amp; Watson,S.TeacherSelf-efficacy as an Aspect of Narrative Self-Schemata[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22(109):1-10.

[9] Santos B S(2004).The World Social Forum:a User’s Manual [EB/OL].(2004-12)[2024-02-03].http://www.ces.uc.pt/bss/documentos/fsm_eng.pdf.

[10] 張丹,姚婷潔.法國交叉學科研究機構評估的制度變遷與指標體系[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5):100-118.

[11] Baraldi,C.,Corsi,G.,amp;Esposito,E.Unlocking Luh-

mann:A keyword Introduction to Systems Theory(K.U.Walker,Trans.)[M].Bielefeld:Bielefeld University Press,2021:83-86.

[12] Gibbons M,Nowotny H,Schwartzman S,Scott P,Trow M A.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4:17-45.

[13] Husserl,E.Cartesian meditations:An 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M].Hingham: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Group(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31),1999:83-88.

Systems Theory, Phenomenology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 Conversation with Cambridge Scholar Steven Watson

Zhang Dan" Steven Watson" Hong Qilu

Abstract: The global academic community is increasingly focusing o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in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research, gradually surpassing the confines of traditional disciplines. This paper integrates Luhmann's social system theory and phenomenology to analyze cognition, social systems, and disciplinary relations, and provides a robust methodology for multidisciplinary intersection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Social systems theory redefines disciplines as interrelated subsystems that provide a framework for multidisciplinary intersection and interdisciplinarity, while phenomenology focuses on subjectivity and provides an open research path for researchers to understand complex systems. The theories fit together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However, inter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faces challenges from changes in the academic environment, including cultivating a common spirit of knowledge generation, creating an environment for innovative solutions, and dealing with institutional issues of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and academic reward systems.Despite these challenges, the paper emphasizes the potential of this approach in confronting 21st-century challenges, advocating for further in-dept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is integrative methodology presents a novel approach to understand complex real-world issues, gradually blur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and provides intriguing opportunities for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nd researchers to explore unknown territories.

Key words: systems theory; interdisciplinary;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phenomenology

(責任編輯" 陳劍光)

收稿日期:2023-12-12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教育學一般課題“法國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國際化戰略研究: 以法國高師集團為例 ”(BDA190070)。

作者簡介:張丹,遼寧沈陽人,教育學博士、社會學博士,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全納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教育政策比較、比較教育社會學、交叉學科管理機制研究;上海,200062。史蒂文·沃特森(Steven Watson),劍橋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劍橋,CB28PQ。洪其綠,英國倫敦政經學院講師;倫敦,WC2A 2AE。

猜你喜歡
系統論
基于系統論的產品低碳設計質性研究
包裝工程(2023年20期)2023-10-28 03:20:22
新興權利保護中利益合法性判定的動態系統論
法律方法(2021年4期)2021-03-16 05:34:48
基于系統論SPO模型的導管相關血流感染干預實踐
醫學概論(2021年18期)2021-01-21 22:46:45
系統論視野下高校教師黨支部發揮作用的機制與平臺
教育文選(2020年1期)2020-03-09 05:12:50
系統論視域下中國文化的斷裂與重建
多元系統論視角下文學翻譯的策略
文學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8:44
2016年第20屆系統論,控制和計算國際會議
系統論在故障定位中的應用
數字電視經營系統論
系統論在中醫理論與臨床辨證中的運用
中醫研究(2014年10期)2014-03-11 20:29:3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视频999| 日本一本正道综合久久dvd| 亚洲第一视频区| 一本色道久久88| 91毛片网| 国产精品色婷婷在线观看| 国产97视频在线|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91| 91人妻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中文无码毛片又爽又刺激| 国产午夜小视频|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 精品国产毛片| 久久无码免费束人妻| 久久精品91麻豆| 中文字幕首页系列人妻| 中文字幕1区2区| 国产好痛疼轻点好爽的视频|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免费无码r|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在线看|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影音先锋丝袜制服| 久久久噜噜噜| 久久久成年黄色视频|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日韩专区欧美|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不卡 | 欧美一区中文字幕| 色妺妺在线视频喷水| 青青草久久伊人| 91在线精品免费免费播放| AV不卡国产在线观看|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任我操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系列| 中国黄色一级视频| 六月婷婷激情综合| 曰AV在线无码| 毛片手机在线看| 国产午夜无码专区喷水| 国产丰满大乳无码免费播放| 成年A级毛片|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手机观看|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费看|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亚洲人在线| 五月婷婷综合色|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看|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嫩草研究院| 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 香蕉综合在线视频91|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亚洲人人视频|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播放| 午夜不卡福利|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午夜影院a级片|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91国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二区| 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 国产传媒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高潮爽到爆的喷水女主播视频| 丝袜国产一区|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性视频网站| 国产福利2021最新在线观看|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