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發展,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面臨著多樣化的挑戰,高校“課程思政”與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擁有共同目標,二者相互影響,成為推動高校發展的兩股重要力量。“課程思政”建設既受到大學校園文化的環境熏陶,又反作用于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本文旨在探索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與“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路徑,進一步推動素質教育和人才培養,更好地完成高校“立德樹人”任務。
[關鍵詞]校園文化;課程思政;立德樹人
大學校園文化凝聚了高校的價值理念,體現了高校的文化傳統,一方面,它發揮了隱形育人功能,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著高校的育人效果,起到引領與教化作用;另一方面,它是高校組織管理系統的組成要素,有助于高校落實“立德樹人”目標。大學校園文化凝聚著學校的辦學宗旨、育人理念、教學情懷,在學校長期發展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時,大學校園文化為高校思政育人提供良好的氛圍和環境。但在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大學校園文化受到經濟與科技帶來的全方位影響,建設現狀偏離原方向,當下,應首先對大學校園文化進行正本清源。“課程思政”具備相應的文化功能,并貫穿高校育人始終,因此可作為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抓手。本文立足當下大學校園文化的建設現狀,著眼“課程思政”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促進作用,挖掘大學校園文化的育人價值,把文化建設與育人相結合,探索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與“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路徑,為社會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一、相關理論與內涵
(一)校園文化
我國學者對校園文化的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有:1.校園文化是由在校師生所創造的物質與精神產品的總和;2.校園文化是校內學生由于年紀相仿、想法趨同,以同輩群體的生活模式自成一格的思想形態和行為規范,在追求一致的目標這一過程中形成的文化;3.校園文化是課程之外的延伸文化,以第二課堂為載體,涵蓋文化氛圍和校園精神[1]。
在此文中,筆者認為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須重視傳統精神文化的發揚與傳承,更須思考高校未來發展面臨的挑戰、需要改革的方向與具體內容。此文中的大學校園文化是指在高校的長期發展中,師生都認可并接受的知識、思想觀念、制度等文化形式,并在其影響下工作、學習和生活。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包括物質、精神、制度和行為文化四項建設。
(二)課程思政
狹義層面上的“課程”指課堂中教師根據教材所傳授的教學內容,廣義層面上的“課程”指學校以培養目標為導向而涵蓋的全部教育內容和教育過程,總體規劃中包含各學科以及與此相關的各類教育實踐活動。
“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簡稱,指“社會或群體通過傳播主流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等對其成員產生有計劃性、組織性和目的性的影響作用,并形成一系列有助提升思想道德的社會實踐活動”[2]。
“課程思政”本質是一種課程觀,并不是指增加一門新課程或者增設一項新活動,而是將思想政治教育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有機融入課程教學各階段、各方面,包括專業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和其他通識課程,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目標[3]。
二、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現狀和存在問題
自9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多元化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也產生一系列變化,大學校園文化的建設面臨著多重價值觀的沖擊,在這些沖擊面前能否保持清晰的認識和恰當的選擇,在某種意義上決定著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走向。這些多元的思想、文化與科技好比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促進學校教育的改進,另一方面一些不良的思想,個人主義、拜金主義思潮侵蝕著學生的價值觀。高等教育的擴張讓文化不再只屬于精英群體,逐漸為社會大眾共有。與此同時,在鮮明的多元文化作用下,大學校園文化蘊含的精神價值取向逐漸傾向娛樂性和實用性。此外,學校內部對大學校園文化環境建設的認識也不夠充分和重視,導致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出現一系列問題。
(一)體系建設不夠完善
雖然現在高校內各種關于文化的活動豐富多樣,但整體而言,仍然是零星點綴,缺乏系統性的規劃和指導,使得大學校園文化體系缺乏整體性和連貫性,無法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意識層面,宣傳和推廣不到位,沒有達到全體師生的認同和參與,并未真正融入整個校園的文化建設中去。在責任職能層面,將大學校園文化功能僅運用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層面上,使得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與黨建、學科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割裂開來,各部門責任分工不明確,共建聯動機制不明顯,未能做到多部門協作和全員合作,影響大學校園文化全面發揮其育人的功能。
(二)文化內容缺乏創新性、人文性
在互聯網時代,“短平快”的思維方式和運作模式會極大影響大學校園文化的生產與傳播,這也對高校師生的文化審美趣味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導致大學校園文化形式過于單一,缺乏多樣化和創新性,能夠有效提升人文性、專業性和學術性的活動項目較少。大一新生從入學開始每天都會接收到不同類型的活動訊息,活動看似豐富多彩,但部分內容重復,有些活動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過度追求活動數量而沒有關注活動質量,活動的內涵建設和價值塑造匱乏,缺乏特色和內在連貫性,更遑論大學校園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三)缺乏人生價值觀的思想引領
自改革開放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浪潮下,高校注重市場化運營,缺乏對大學生人生價值觀的思想引導,未將人格完善和人生理想置于首位,越來越多大學生更加注重感官的享受和實用性,高校淡化了文化氛圍的熏陶、人文精神的培養,沒能充分挖掘大學校園文化中的育人價值。面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一味迎合大學生追逐時尚潮流的心理,傾向使用娛樂化的營銷手段宣傳大學校園文化,尤其在自媒體盛行、傳媒發達的當下,大學校園文化在新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對大學生的思想和審美產生極大的沖擊和影響,導致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缺乏正向引導。
三、“課程思政”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促進作用
“課程思政”理念要求高校全部課程都要發揮育人效果。拓展來看,“課程思政”應貫穿于高校育人全過程,而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也是高校育人的重要一個環節,隨著現代社會逐漸感官化、娛樂化,大學校園文化缺乏價值主導性。以“課程思政”引領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就是借助課堂內外多形式、多載體的教育實踐活動,將主流意識形態的內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大學校園文化的建設內容中。
(一)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
為了使大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增強大學生抵制不良價值觀浸染的能力,高校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貫穿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始終,而“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正是在各類課程中,在給學生傳播知識和培養能力時,還要注重此過程中的思想價值引領。“課程思政”是一種綜合教育理念,其著力點雖然在高校課程建設上,卻能夠牽動學校人才培養的整體布局,全方位的教育合力作用貫穿高校系統內部各項建設,這自然也包括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以“課程思政”理念主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多元文化,并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起到整合作用。
(二)促進高校校風建設
校風建設作為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重點,主要體現在學生的學風、教師的教風、管理人員的工作作風等方面,因此,優良校風需要高校全體學生、教師及其他工作人員共同努力去營造。而“三全育人”要求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課程思政”是高校在“三全育人”格局下為深入實施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而采取的強力舉措,全程全方位調動教師、學生和管理人員思政教育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從而促進校風新面貌形成。
(三)促進師生個人素養和文化自信的提升
2017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全方位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豐富拓展校園文化,推進戲曲、書法、高雅藝術、傳統體育等進校園,實施中華經典誦讀工程,開設中華文化公開課,抓好傳統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動[4]。師生的文化自信也是大學校園文化的建設內容之一。“課程思政”以專業課程教學為切入點,通過各類課程的知識傳授和文化熏陶,提升教師素養,拓寬教師的格局和視野,以自身的魅力激發學生對祖國的文化認同。教師作為學生成長之路的引導者,要時刻提醒自己以身作則,做好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表率。
四、“課程思政”與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協同育人路徑探索
“課程思政”著眼于第一課堂、顯性課程育人;大學校園文化著眼于第二課堂、隱性課程育人,兩者都是在堅持“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的前提下進行的。將兩者結合起來,把課堂上以知識為載體的教育和校園里以主題或活動等形式為內容的大學校園文化教育聯系起來,形成互塑、互動的有機聯系,有助于協同育人目標達成,也是三全育人的充分體現。
(一)加強頂層設計,促進資源協調
從學校層面,明確辦學定位,注重理念引領,加強組織領導,不斷增強“課程思政”與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系統內各要素合力,學校各級上下同心,各級聯動,促進資源協調。學校通過設計一系列與社會發展、學生發展、專業發展相適應的校園活動,以有特色的校園文化影響學生、帶動學生、感染學生,反過來為“課程思政”建設營造合力育人、協同育人的環境氛圍。
加強高校行政管理隊伍、教師隊伍、學生管理隊伍建設。將全體教職工納入培訓機制,增強全員參與育人工作的意識。對于“課程思政”教師而言,要走出課堂,積極參與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校領導和全體教職工要在實際操作層面建立有效的責任機制。明確文化育人工作的分工與責任,合理安排相關人員開展育人工作,為全體人員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要面向所有教育主體,建立恰當的評價和激勵制度,并將教職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隱性作用納入考核范圍,對在教育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個人或群體予以表揚或獎勵,以此激勵各單位和教師積極行動起來,形成全校一盤棋,積極推進落實學校關于環境育人、文化育人的各項舉措。
(二)豐富協同育人內容供給
促進“課程思政”與大學校園文化資源共享、信息共享和活動共建,可以充分提高教育資源利用率,發揮資源的最大作用,為全面提高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供條件。整合協調的具體內容包括人力資源、內容資源、平臺資源等方面。
許多地方都有其獨特的傳統文化或地域文化,對于當地文化,學校可以結合自己的辦學特色,充分調動地方的社會力量和資源,進行有針對性的挖掘,通過組織校內加校外活動的方式,每年開展象征性的專題活動,進行文化溯源、文化特色宣講、文化精神解讀等,讓學生深層次了解本地文化,提升學校人文氣息。
(三)借助新型媒介,拓展傳播陣地
隨著大數據、智媒體、元宇宙的興起,大學生接收信息的傳播渠道越來越多樣化。大學校園文化的建設者們應積極提升其媒介素養,學習運用新型媒介,利用抖音、微信、微博等各類新媒體APP,搭建實時高效、具有個性化的交互性傳播平臺,大規模開拓文化宣傳陣地,讓師生們能隨時隨地都參與校園文化建設,激發其鮮活生命力,使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與“課程思政”建設保持同頻共振、有機互融,始終處于同一育人軌
道上。
結束語
高校肩負著四大職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文化傳承創新。培養高素質人才和傳承優秀文化是其中重要的兩大職能,前者旨在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后者有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清華大學教授錢穎一將大學生創新的動機分為三個層次:短期功利主義、長期功利主義和內在價值的非功利主義。短期的功利主義者創新是為了自身個人晉升、發論文和申請專利;長期的功利主義者是為了填補學科空白,爭創一流;唯有內在價值的非功利主義者是為了追求真理、改變世界,讓人變得更幸福。在現實社會中,最缺乏的是第三層次內在價值的非功利主義者,這種崇高的世界觀建立在對社會乃至人生的思考,我們的教育需要循循善誘,讓高校的大學生脫去精致的利己主義外衣,用心去關注價值問題。而高校所要做的除了重視學科建設,還應重視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在堅持“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的前提下,將“課程思政”和大學校園文化二者結合起來,把課堂上以知識為載體的教育和校園里以主題或活動等形式為內容的大學校園文化教育聯系起來,通過有效協同機制,一方面提升大學生的核心競爭硬實力,另一方面發揮文化對大學生的教育熏陶作用,增強其文化軟實力,使其內心強大而充盈,培養出既有知識又有文化,既有技能又有擔當的大學生。
參考文獻
[1]李品秀.關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云南財貿學院學報,2005,21(Z1):360-363.
[2]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31-34.
[4]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作者簡介:段文霞(1989— ),女,漢族,湖北孝感人,韶關學院,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基金項目:韶關學院黨建與思想政治研究課題:“三全育人”視角下韶關學院“課程思政”的實踐探索研究(課題編號:SY2022SZ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