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今新媒體環境下,非遺音樂的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如何利用新媒體的便捷使非遺音樂成功“出圈”,成為當代音樂人亟待解決的問題。國風動漫《女駙馬》以韓再芬版本的舞臺劇《女駙馬》為藍本,將黃梅戲與“二次元”的動漫形象相結合,借助流行文化與科學技術手段,打造了一個新型的戲曲表現形式,為現代戲曲在當下的發展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方式。本文將以此版本的《女駙馬》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具體探討在當前新媒體環境下非遺音樂的新型傳播方式,并為以后中國非遺音樂的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 音樂傳播? 非遺音樂? 黃梅戲
引言
由于互聯網技術下所衍生的新型媒體形態極大程度地影響著現代人的信息獲取習慣,使得現代非遺音樂的傳播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近幾年,黃梅戲借助新媒體時代下的多種媒介形態采取了一定的行動,如利用線上的“云直播”“云劇場”等形式演出,國風動漫版本的《女駙馬》是在舞臺劇的基礎上將原本戲曲中的人物與場景改編為“二次元”的版本,在形式上更加貼合青少年的興趣愛好,恰逢當今新媒體形態的傳播媒介為“新”的《女駙馬》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因此本文以國風動漫版的黃梅戲《女駙馬》為例,探究非遺戲曲文化的創新傳播發展,在拓展黃梅戲傳播的同時,也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在新媒體時代下的傳播提供經驗與成果分享。
一、新媒體發展下非遺音樂的傳播現狀
(一)非遺音樂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發展背景
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涌現的全媒體時代,非遺音樂的傳統傳播模式受到了極大的挑戰,但同時也帶來了更大的機遇。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具有超時空性、數字化等特點,它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對于這個時代下的非遺音樂而言,利用各種媒介形態的傳播可以通過創新與努力打破實體劇場與廣場的限制,降低受眾門檻,擴大受眾范圍,傳播速度也可以得到“質”的飛躍。
通過國家相關政策與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非遺音樂開始通過線上直播、線上劇場等形式進行演出,在地方政府與非遺傳承人的合作下,不同地區的非遺音樂文化均得到了有效的傳播。另外,古琴藝術、昆曲、京劇等為人熟知的非遺音樂在線上直播的成功演出,提高了大眾對于欣賞傳統音樂的興趣。通過網絡等社交平臺傳播的方式,非遺音樂的受眾面可以得到擴大,非遺音樂也不再成為“無人問津”“高高在上”的音樂種類,而是通過新媒體的推動,將非遺音樂這種傳統文化的更多方面展現給觀眾,形成全民參與的氛圍。
(二)與“二次元”結合下黃梅戲自身優勢的再現
黃梅戲作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起源于唐朝,明末年間形成雛形的黃梅戲流傳至今,融合了不同時代音樂的文化色彩,戲劇故事題材多為民間的愛恨情仇與民間生活,與大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二次元”最初多指動畫和漫畫,現泛指動漫、漫畫、游戲、輕小說的結合體,“二次元”的傳播不限于具體的形式,消費群體主要為95后和00后,對社會來說是一種新的文化形式。
動漫版的《女駙馬》不僅提取了傳統黃梅戲中的精華,在原有版本的基礎上推陳出新,而且在保留了原有故事線的基礎上豐富了故事情節,使戲曲內容更加多樣化。與動漫的結合打破了“次元壁”,利用這種形式吸引青少年兒童,從而讓受眾在觀看中可以真正體會到黃梅戲幾百年流傳下來的藝術魅力,將黃梅戲的種子植入年輕人的“二次元”世界。近年來,政府在資金、政策上全面支持各大黃梅戲劇團的演出,演出的演員除了嚴鳳英、王少舫等老一輩藝術家以外,中青年演員如馬蘭、韓再芬等也逐漸在舞臺、銀幕上展現他們精湛的演技,博得了不少觀眾的關注與喜愛。在不斷學習與實踐中,黃梅戲劇場的演出形式也在新媒體的推波助瀾下變得更加新穎。因此在當下,黃梅戲的“出圈”是為其全新的劇場演出獲得更多的關注度。
二、新媒體發展下非遺音樂的創新路徑
(一)傳統與時尚碰撞,提高文化認同
非遺音樂的發展,離不開非遺音樂傳承者的不懈努力,在流行音樂文化占據主流的新媒體時代,非遺音樂傳承者需不斷探索、推陳出新,源源不斷地推出新內容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黃梅戲歷經幾百年的發展,媒介方式的更迭也為黃梅戲加入更多具有時代特色的內容,在黃梅戲的演出呈現形式上,新媒體技術為其提供了更加多樣的可能性。
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科技運用在戲曲藝術中的形式已不罕見,大多數都將新興技術呈現在舞臺時空的構建上,而《女駙馬》與“二次元”的結合則是從演出形式上有了新的改變。因此韓再芬與傳媒工作者共同合作,在將舞臺劇《女駙馬》改編為國風漫畫的形式之后,又聯手打造了其國風音樂、國風動漫的版本。此版本利用“二次元”本身特殊的文化表現形式,將新興的科學技術運用于舞臺設計與演出的互動上,讓戲曲的傳播變得更加貼合青少年的心理。《女駙馬》動漫的創作者在創作中利用黃梅戲自身豐富的戲劇表演與藝術內容,在腳本設計上跳出了原始戲曲的文本框架,將時尚、唯美等元素融入具體創作中,將黃梅戲質樸細致、真實活潑的表演用另一種方式表現出來,不僅擁有極高的觀賞價值,更挖掘了黃梅戲自身的藝術價值,繪聲繪色的動漫畫面亦可與舞臺演出媲美,贏得了觀眾的喜歡。
(二)創新IP產品,帶動產業發展
黃梅戲的創新與發展離不開致力于推進非遺文化與新媒體結合的表演藝術家韓再芬,作為黃梅戲藝術傳承人的她一直嘗試運用新媒體平臺促進黃梅戲的文化傳播與文化產業發展。其中《女駙馬》與“二次元”相結合的創新形式無疑是在推動黃梅戲文化產業發展上的一次機遇。國風動漫《女駙馬》作為中國風元素與漫畫的結合,將傳統的戲曲人物“女駙馬”以“二次元”的形象出現在觀眾視野中,讓深入人心的“馮素珍”“公主”等戲曲角色萌化,使新的“女駙馬”既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又有動畫元素的“新”。通過與新興的科學技術相結合,《女駙馬》中的“二次元”人物形象打造了特定的人物IP,開展線上與線下結合的周邊產品售賣。
伴隨著國內泛二次元用戶規模的高速增長,越來越多的動漫企業認識到,在動漫創作過程中創新性地融入傳統文化的元素,是實現動漫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同時,國家與政府對于非遺文化傳承的大力支持,使得國風動漫《女駙馬》不僅是傳統文化作品再創作的創新實踐。黃梅戲傳承者與動漫企業正在繼續開拓創新,攜手共同打造戲曲產業文創項目;國風音樂、動漫;文化創意研發;短視頻制作等領域的新產品,共同完善黃梅戲文化產業鏈。非遺文化項目已不再只是宣傳傳統文化,而是在推動文化交流的基礎上延長文化產業鏈,促進文化與經濟的共同發展。
(三)技術賦能,助推傳統文化“出圈”
新媒體平臺為非遺音樂的傳播提供了更多的傳播方式,近年來,各地的劇團在政府的扶持下不斷開展線上演出活動,“云直播”“云劇場”的表演形式取得了疫情下急需音樂文化滋養的年輕人的關注。相較于傳統媒體,新媒體呈現著與受眾雙向互動的特點,同時兼具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的屬性,線上經典唱段的婉轉演繹引得網友紛紛點贊留言,社會反響激烈。
非遺音樂項目通過線上模式進行傳播的同時,動漫版的《女駙馬》在此情景下橫空出世,“二次元”新穎的形式通過傳播更能得到觀眾的文化認同感。網絡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下,各大新媒體平臺也為非遺音樂的傳播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例如國風連載漫畫《女駙馬》在首映儀式當天就在快看、騰訊動漫、愛奇藝漫畫、漫畫島、新漫畫等新媒體平臺正式上線,獲得了極高的關注度。與視頻畫面相結合的動漫《女駙馬》則有著更加廣泛的傳播平臺,通過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以及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的傳播,《女駙馬》得到了線下劇場演出無法比擬的瀏覽量,社交媒體上也逐漸開始出現黃梅戲的身影。目前黃梅戲在抖音平臺上用戶關注度較高,受眾對觀看視頻的接受度也越來越高,進一步促進了黃梅戲在社交媒體上的發展。
三、新媒體發展下非遺音樂的發展策略
(一)保留傳統文化精粹,培養人才
基于當前黃梅戲的發展現狀及國風動漫《女駙馬》的成功案例,音樂傳承人應該充分利用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契機,在保留傳統非遺音樂精華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為傳統音樂的發展注入新的內容。借鑒其它非遺音樂的成功“出圈”經驗,在輸出優秀內容的同時創新表演形式,以另一種更新穎、更能被大眾接受的方式輸出文化內容,在源頭上真正使非遺音樂變成富有新生命力的藝術表演。
針對戲曲傳承人的年齡較大、普遍不會運用抖音等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等問題,非遺音樂工作者應努力培養新一代專業人才,努力讓年輕的戲曲傳承人參與到戲曲傳播中。戲曲專業劇團須將培養、鍛煉非遺音樂的新型人才作為傳承發展的重要內容,讓優秀的青年演員接受戲曲學校的專業學習,并積極創作條件,吸引專業人員繼續從事戲曲等傳統文化劇團的相關工作。
(二)融合現代媒體技術,緊跟潮流
經過大眾媒體時代向新媒體時代的更迭,對網絡新媒體及科學技術具有天然感知力的青少年,可以運用微博微信等一些社交平臺,抖音快手短視頻等時效性強、傳播速度快的方式進行傳播。例如通過開展新的短視頻賬號,發布經典的演出片段吸引觀眾,通過日常維護積累一定的粉絲量之后再開展線上直播活動等。對于中老年群體及非遺音樂的愛好者,可以選擇繼續使用傳統媒介傳播,增加線下演出的頻率,并適當運用新形式逐漸提高原本非遺音樂愛好者的接受度。通過不同新媒體的獨特優勢,促進線上線下聯動、跨界融合,并運用各種新元素與音樂的結合,提高受眾的認可度,打造非遺音樂的新型傳播模式。
非遺音樂的傳播不僅需要新的平臺,還可以通過結合新興的科學技術手段創新其形式,將大數據、VR、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入非遺音樂的傳播之中。例如利用全息投影技術打造新型舞臺、利用大數據了解受眾觀看喜好,并根據用戶需要進行選擇性投放來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等。借助現代科技手段,推動傳統表演形式向新形態的轉化,將時代特色融入傳統文化藝術,促進非遺音樂的創新性發展。
(三)推動文化產業發展,開拓創新
通過非遺音樂與“二次元”的結合成功,不僅讓黃梅戲獲得了極高的熱度,還形成了帶動長三角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是非遺音樂在今后發展需要學習和借鑒的成功案例。同時,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為非遺音樂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改變了以往的傳播方式,也為非遺文化的產業化發展創造了無數的可能性。
一方面,可以在傳播非遺音樂的基礎上開拓非遺文化市場,與新興科學技術結合創造獨特的人物IP,開展盲盒、人物玩偶等線下產品的研發。或是運用新興科學技術VR、全息投影、人工智能等,通過文化創意的研發將非遺音樂以其它形式展現,緊跟時代潮流,以新的文化形式帶動非遺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另一方面,非遺音樂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可嘗試適當與當地的旅游業及相關產業有機結合,促進當地文旅產業的發展。在開發其音樂文化內涵的同時,設計研發新的文化旅游產品,并開發與非遺文化結合且具有觀賞性的新型文化旅游路線,以此來帶動當地文化經濟的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新媒體環境下的非遺音樂須在保留自身文化內涵的同時開拓創新,以新的形式為非遺音樂帶來更大的可能性。本文主要通過對現階段新媒體環境下非遺音樂的傳播現狀進行了闡述,并以黃梅戲與“二次元”結合的國風動漫《女駙馬》為例,對其創新路徑進行了分析,并嘗試對新媒體發展下的非遺音樂提出發展策略。非遺音樂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如何利用現階段的科學技術手段使其重新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成為大眾依舊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是今后音樂人所探尋的方向。非遺音樂需要依托新媒體平臺,利用新媒體手段進行文化創意,以使其在此機遇下發展相關產業鏈,推動民族文化更加繁榮發展。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對新媒體平臺下非遺音樂的傳播發展提供經驗,也能夠對之后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今時代的創新傳播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陶正軒.論國粹黃梅戲在網絡新媒體時代下發展的困境及策略分析[J].戲劇之家,2020(24):39-40.
[2]胡建國,曹愛娥.全媒體時代黃梅戲的傳播與發展[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0,16(24):4-6+10.DOI:10.14004/j.cnki.ckt.2020.2649.
[3]劉筠梅.全媒體時代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模式分析[J].中華文化論壇,2017(06):29-34.
[4]周凱,張慧娟.傳播學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J].湖南社會科學,2012(4):17-20.
[5]王春燕.新媒體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與發展[J].上海工藝美術,2020(04):95-97.
[6]陽賽玉.新媒體語境下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特征[J].傳媒觀察,2015(12):25-27.DOI:10.19480/j.cnki.cmgc.2015.12.007.
[7]陳少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漫化傳承與傳播研究[D].山東大學,2014.
[8]王春燕.新媒體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與發展[J].上海工藝美術,2020(04):95-97.
[9]陳夢.新媒體環境下黃河流域中原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研究[D].鄭州大學,2021.DOI:10.27466/d.cnki.gzzdu.2021.003766.
[10]操陽.新媒體驅動下黃梅戲產業化融合發展研究[D].蘇州大學,2018.
作者簡介:王超暉,南京藝術學院現代音樂與科技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