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爾明



課題信息: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新課標背景下高中數學反思性解題教學研究”,課題編號為Fjxczx22-030.
解題教學是高中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高三數學復習課大部分是解題教學.高中數學教學中,學生需要解大量的題目,多數學生常因為陷入題海,缺少反思意識或無暇實施反思過程導致數學學習陷入困境.在新課程標準和評價方式下,從會解題轉型到會解決問題,對學生知識體系建構是否完整、探究問題是否深刻、素養能力是否提升等方面提出了更具發展性的一般要求.那么,教師如何在解題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性解題,充分挖掘題目的內在價值,思考題目蘊含的概念、原理、思想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發展學生數學運算素養?本文中以一道圓錐曲線壓軸題為例,多視角探討解題反思.
1 試題及解答
(2023年福建省高三質檢考試第21題)已知圓A1:(x+1)2+y2=16,直線l1過點A2(1,0)且與圓A1交于點B,C,BC中點為D,過A2C的中點E且平行于A1D的直線交A1C于點P,記P的軌跡為Γ.
(1)求Γ的方程;
(2)坐標原點O關于A1,A2的對稱點分別為B1,B2,點A1,A2關于直線y=x的對稱點分別為C1,C2,過A1的直線l2與Γ交于點M,N,直線B1M,B2N相交于點Q.請從下列結論中,選擇一個正確的結論并給予證明.
①△QB1C1的面積是定值;②△QB1B2的面積是定值;③△QC1C2的面積是定值.
這是一道以極點、極線為背景的綜合性圓錐曲線壓軸題,主要考查圓、橢圓的標準方程及簡單幾何性質,直線與橢圓的位置關系等基礎知識,考查學生的運算求解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直觀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考查數形結合、函數與方程、化歸與轉化等多種思想,同時對學生的直觀想象、邏輯推理和數學運算等核心素養提出了很高要求.第(1)問難度不大,利用定義法求軌跡方程,但對學生的作圖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第(2)問大部分學生未能預判點Q的軌跡,進而無法確定哪一個三角形的面積為定值,導致思路受阻,后續不能選擇合理的方法也導致運算變得繁瑣,本問實測結果得分率較低.
解法1:(1)x24+y23=1(x≠±2)(過程略).
(2)結論③正確.下面證明:△QC1C2的面積是定值.
依題意可得,B1(-2,0),B2(2,0),C1(0,-1),C2(0,1),直線l2的斜率不為0,如圖1.
(?。┊斨本€l2垂直于x軸時,l2:x=-1.
聯立x24+y23=1,x=-1,得x=-1,y=-32或x=-1,y=32.
不妨設M-1,32,N-1,-32,則直線B1M的方程為y=32(x+2),直線B2N的方程為y=12(x-2).
由y=32(x+2),y=12(x-2),得x=-4,y=-3,所以Q(-4,-3).
故點Q到直線C1C2的距離d=4,此時S△QC1C2=12|C1C2|·d=4.
(ⅱ)當直線l2不垂直于x軸時,設直線l2:y=k(x+1),M(x1,y1),N(x2,y2),且x1≠±2,x2≠±2.
由x24+y23=1,y=k(x+1),得(4k2+3)x2+8k2x+4k2-12=0,所以x1+x2=-8k24k2+3,x1x2=4k2-124k2+3.
直線B1M的方程為y=y1x1+2(x+2),
直線B2N的方程為y=y2x2-2(x-2).
由y=y1x1+2(x+2),y=y2x2-2(x-2),可得
x=2y2(x1+2)+y1(x2-2)y2(x1+2)-y1(x2-2)
=2k(x2+1)(x1+2)+k(x1+1)(x2-2)k(x2+1)(x1+2)-k(x1+1)(x2-2)
=4x1x2-2x1+6x23x1+x2+4.
下面證明:4x1x2-2x1+6x23x1+x2+4=-4.即證2x1x2+5(x1+x2)+8=0,即證8k2-244k2+3+5-8k24k2+3+8=0.
而上式顯然成立,則點Q在直線x=-4上,故點Q到C1C2的距離d=4,此時S△QC1C2=12|C1C2|·d=4.
由(?。áⅲ┛芍?,△QC1C2的面積是定值.
2 對解題過程的反思
羅增儒教授說過,問題一旦獲解,就立刻產生感情上的滿足,從而導致心理封閉,忽視解題后的再思考,恰好錯過了提高的機會,無異于“入寶山而空返”.本題實測得分率不高,為了發揮試題的最大作用,培養學生對問題拓展研究的反思習慣,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因此在講評試題時引導學生對解題過程進行多視角反思.
2.1 對審題的反思
審題是解題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仔細審題是解題的前提和依據,是正確解題的根本保證.多數學生審題帶有習慣性和經驗主義思維,看到題目信息,沒有對題目進行周密的揣摩、審查以及深入的思考,最后習慣性地按照以往的解題經驗答題,導致失分.本題第(1)問屬于常規題,但實測數據顯示大部分學生未能得滿分,究其原因是審題不到位.學生根據題目所給的條件作出一般性的圖形,結合橢圓的定義得到點P的軌跡為橢圓,由于未能考慮到圖形的特殊性,造成失分.實際上,當直線l1與x軸重合時,點A1與點D重合,此時與題干“平行于A1D”的條件相矛盾,故而點P的軌跡為除去左右頂點的橢圓.這其實不是真正的馬虎、粗心,而是一種學習力的問題,是審題思維淺表層凸顯出來的問題.審題能力是一種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這種能力的獲得需要一個學習、積累、反思、鞏固、發展的過程.因此,平時教學中需注重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防止因為刷題出現經驗主義審題.
2.2 對設線形式的反思
解題教學中,要注重提升學生的運算素養水平,使學生能針對運算問題,合理選擇運算方法、設計運算程序解決問題.圓錐曲線解答題的運算量龐大,有思路而解不出是較為常見的現象,合理運算、優化解法是快速解題的關鍵.細節決定成敗,對細節的處理尤為重要.題中直線l2過點A1(-1,0),解法1對直線l2的斜率是否存在進行分類,相對繁瑣,后續運算量也較大,如果設直線l2:x=my-1.可避免分類,整體運算量也會小很多.一般來說,直線過x軸上的定點(n,0)時,直線方程設為x=my+n;直線過y軸上的定點(0,b)時,直線方程設為y=kx+b.合理選擇直線方程形式,可以減少分類,降低運算量.
解法2:(2)結論③正確.下面證明△QC1C2的面積是定值.
依題意得,B1(-2,0),B2(2,0),C1(0,-1),C2(0,1),且直線l2的斜率不為0.
設直線l2:x=my-1,M(x1,y1),N(x2,y2),且x1≠±2,x2≠±2.
由x24+y23=1,x=my-1,得(3m2+4)y2-6my-9=0,所以y1+y2=6m3m2+4,y1y2=-93m2+4.
所以2my1y2=-3(y1+y2).
直線B1M的方程為y=y1x1+2(x+2),直線B2N的方程為y=y2x2-2(x-2).
由y=y1x1+2(x+2),y=y2x2-2(x-2),得
x=2y2(x1+2)+y1(x2-2)y2(x1+2)-y1(x2-2)
=2y2(my1+1)+y1(my2-3)y2(my1+1)-y1(my2-3)
=22my1y2+y2-3y1y2+3y1
=2-3(y1+y2)+y2-3y1y2+3y1
=-4.
所以點Q在直線x=-4上.故點Q到C1C2的距離d=4,此時S△QC1C2=12|C1C2|·d=4為定值.
2.3 對整體處理的反思
解題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深入理解和分析運算對象的基礎上形成優化的運算思路,是提升學生運算素養水平的關鍵.學生在解題過程中不難發現,聯立直線B1M,B2N的方程組,求出x的表達式的運算量頗大.轉換思維角度,要求x的值,可以通過方程組先求出x+2x-2的值,這樣“欲擒故縱”的整體處理方式可以大大減少計算量,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解法3:(2)上同解法1,由y=y1x1+2(x+2),y=y2x2-2(x-2),得x+2x-2=y2(x1+2)y1(x2-2)=y2(my1+1)y1(my2-3)=my2y1+y2my1y2-3y1
=-32y1+y2+y2-32y1+y2-3y1=13,解得x=-4.
所以可得S△QC1C2=12|C1C2|·d=4為定值.
2.4 對非對稱結構問題的反思
充分理解問題的解決思路,才能掌握解決一類問題的通性通法.本題不同解法的解答過程中均出現了非對稱韋達式結構問題,無法直接利用韋達定理代入化簡.非對稱問題是圓錐曲線的一大難點,平時教學中可以以微專題的形式講透其特征以及常見處理方法.解決非對稱問題的關鍵是將非對稱結構轉化為對稱結構,處理策略與思路較多.比如解法1,對于非對稱韋達式4x1x2-2x1+6x23x1+x2+4,利用特殊到一般的思想進行處理,將證明4x1x2-2x1+6x23x1+x2+4=-4轉化為對稱韋達式2x1x2+5(x1+x2)+8=0的證明;再如解法2的2my1y2+y2-3y1y2+3y1、解法3的my2y1+y2my1y2-3y1非對稱表達式,利用兩根之和與兩根之積存在的倍數關系式2my1y2=-3(y1+y2)代入化簡.本題也可以利用曲線方程轉化斜率來求解.
解法4:(2)上同解法2.因為x224+y223=1,所以y2x2-2=-34x2+2y2.
故直線直線B2N的方程為
y=-34x2+2y2(x-2).
由y=y1x1+2(x+2),y=-34x2+2y2(x-2),得
x-2x+2=-4y1y23(x1+2)(x2+2)
=-4y1y23(my1+1)(my2+1)
=-43y1y2m2y1y2+m(y1+y2)+1
=-43-9-9m2+6m2+(3m2+4)
=3,
解得x=-4.
所以可得S△QC1C2=12|C1C2|·d=4為定值.
2.5 對極點極線拓展知識的反思
波利亞說過,觀察可能導致發現,觀察將揭示某種規則、模式或定律.幾何直觀在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上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幾何直觀能把幾何情境問題轉化為運算問題,借助運算得到幾何的結果.本題第(2)問為結構不良問題,給出三個三角形,需確定哪一個面積為定值,如果無法確定是哪個三角形會導致思路受阻,后續的解題思路也會不明朗.細心的同學通過觀察會發現這是一道以極點極線為背景的問題.事實上,直線B1B2與直線MN交于點A1,利用極點極線知識可知A1為極點,所以直線B1M與直線B2N的交點Q在對應的極線x=-4上,順理成章地判斷△QC1C2的面積是定值.近幾年高考常涉及極點極線為背景的考題,高三復習時可安排極點極線的微專題講清楚概念與常見模型,特別是優生要掌握極點極線基本模型與解決策略.
3 反思解題過程,提升運算素養
3.1 注重通性通法,夯實運算功底
數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理解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技能,感悟數學基本思想,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促進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不斷提升.對于數學概念、定理、法則,教師除了強調其應用,還應重視其生成過程,達到夯實運算基礎的目的.在解題教學中,應注重通性通法,淡化運算技巧.比如在解析幾何運算中,關注零元設線,合理設直線方程,降低運算量.對于非對稱問題的多種解題策略,應讓學生反思體會最優方法,從一題多解中領悟通性通法,打牢運算功底.
3.2 重視簡化運算,提升解題能力
簡化運算是針對運算問題,通過對照不同算理,選擇簡便的方法進行邏輯推理運算.在解題教學中,對于不同的方法教師要能從學生的思維角度去考量、對比各種方法的優劣,引導學生感悟更簡便的算法.比如弦長問題的本質是兩點間的距離,如果直接采用兩點間的距離公式勢必造成運算量加大,可以通過公式變形得到弦長|AB|=1+k2|x1-x2|,進一步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的關系處理|x1-x2|,可以起到簡化運算求解的目的,優化解題.再如(kx1+m-1)\5(kx2+m-1)+(x1-3n+1)\5(x2-3n+1)的化簡整理,如果告訴學生去括號整理,絕大部分學生是無法完成的,教學中讓學生反思解題過程,并提出目標運算的算法,只需要填寫x1x2,x1+x2的系數,便可以完成式子的整理,實現解題效率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