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瓊燕
摘 要:新高考背景下對高中化學教師教學提出更高要求,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知識掌握情況,還要著重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幫助其適應新高考的變化。鑒于此,為優化高中化學教學組織形式,文章利用經驗總結以及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在歸納新高考化學考查形式變化的基礎上,提出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創設情境、優化實驗教學、豐富教學內容、實現多元評價等方式實施教學,幫助學生真正掌握化學本質,提高核心素養。
關鍵詞:新高考;高中化學;教學策略
新高考育人理念秉持以人為本,為高校輸送更加優秀的人才,加快完善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健全促進公平、科學選才、監督有力的普通高等學校考試招生體制機制。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需要及時更新自身教育理念,在教學期間關注考查形式、學習內容、教學模式的變化情況,基于學生學習能力與學科特色,設計符合學生發展需求與時代發展需要的新型化學課堂,有效提高整體教學質量,順利落實化學育人目標。
一、基于新高考背景探索高中化學變化情況
新高考背景下,為更好地設計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策略,筆者通過研究各地區高考試卷內容,對新高考背景下考核形式的變化情況進行總結,期望能提供一定參考:
(一)關注對學生核心素養的考查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圍繞“核心素養”這一關鍵詞,強調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是高中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綜合素質的具體體現,反映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下化學學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展現了化學課程學習對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價值。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關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備受關注。同時,各地區新高考試卷中也增加了對學生核心素養的考查內容[1]。例如,2023年新課標卷第27題以流程圖形式呈現從鉻釩渣中分離提取鉻和釩的多步轉化過程,將化學反應與中學化學知識相融合,著重考查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邏輯推理、信息獲取與加工等能力。由此可見,新的考核方式不再關注學生“是否掌握了知識”而是關注學生“是否能順利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著重關注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
(二)化學實驗受到廣泛關注
實驗是化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統考核形式中,實驗往往容易被忽略,且部分教師習慣在教學期間利用大量時間講解基礎知識,并未關注到實驗的重要性。而在新高考背景下,試題內容中的化學實驗從多方面、多角度考查學生物質性質的認知、儀器認知、規范操作、信息獲取與加工、現象的分析應用等綜合能力。通過考查學生建立實驗方法和精確完成實驗的實驗能力,學生觀察能力的全面性、判斷問題的準確性、思維的縝密性與深刻性得到綜合呈現。比如,2023年全國乙卷中的第3題,學生需要選擇與實驗相對應的化學裝置圖片;新課標卷第11題,學生需要根據實驗操作以及現象選擇正確的結論;全國乙卷第8題提供了元素分析的方法,要求學生按照實驗裝置對有機化合物進行元素分析。從考核形式與內容上看,新高考重視化學實驗,強調學生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進一步關注實驗教學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手段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幫助學生提升對實驗學習的重視程度。
(三)重視生活化教學
生活中處處有化學[2]。在新高考背景下,學科與生活的融合更為密切,比如,2023年廣東卷選擇板塊中第1題以“中國古樂器”為背景,考查了化學與科學、技術、社會、環境之間的聯系;第2題以“天舟六號、火星全球影像、人造太陽、深地一號等”為背景,展現了化學在我國科教興國中的貢獻,考查了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相關信息;第11題以“侯氏制堿法”為背景,考查阿伏伽德羅常數……由此可見,學生既要掌握基礎知識,同時也要了解化學在生活中的應用,能夠利用所學知識,順利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因此,在教學期間教師需要聯系學科特色,圍繞學生生活經驗,實現生活化教學,搭建學科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從而確保教學活動的設計緊密圍繞學生認知水平,激發學生參與化學學習的動力。
二、基于新高考背景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改革策略
為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幫助學生順利適應新高考背景下的種種變化,在教學期間教師需要關注學科生活化、核心素養培育、化學實驗等相關內容,同時還要關注對學生心理素質、應變能力的培養。為此,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優化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活動的質量。
(一)創設真實情境,構建學科與生活的聯系
為了吸引學生對化學學習的注意力,提高對化學學習的重視程度。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師可以嘗試建立學科與生活的聯系,利用情境創設的方式作為導入,以真實、生動的景象吸引學生關注。具體來說,教師需要在課程開始前閱讀教材內容,挖掘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在導入階段利用圖片、視頻、動畫、故事等作為素材,為學生打造真實的學習環境,驅動學生對情境中的問題、現象進行思考,由此揭示教學主題。這樣的導入方式,區別于常規導入更具趣味性,同時還能幫助學生認識化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啟發學生思維的同時,提高其對學科學習的積極性。
以蘇教版高一必修第一冊《氯氣及氯的化合物》一課教學為例,通過本課學習學生需要了解氯氣的發現過程,在探究氯氣實驗室制法期間能運用發展、相互聯系且對立統一的觀點理解化學變化,認識化學理論對人類生產的積極影響。在教學活動開始前,教師首先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播放相關視頻:視頻中為學生介紹了自來水廠常用的幾種水處理消毒技術。驅動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自來水廠水源需要消毒的原因,通過氯氣消毒技術的應用深刻認識到化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化學對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積極意義。圍繞視頻內容,在真實的情境下學生初步認識了氯氣,并產生對氯氣的研究熱情。借此機會,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思考:工業上對氯氣需求量較大,如何才能制備氯氣?科學家們為制備氯氣都做了哪些實驗?這樣,在教師的持續追問下,教學活動得以順利延伸,學生將通過探究氯元素發現史,進一步感受科學研究的艱辛歷程,促進學生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素養的發展。
上述案例中,教師借助“氯氣消毒”這一生活中常見的化學技術作為情境素材進行導入,順利引出課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后續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二)優化實驗教學,促進學生動手探究能力發展
目前,在新高考背景下根據實驗考查目的的不同,可將實驗情境分為三種:定性與定量分析情境、物質制備與純化情境,以及探究實驗情境[3]。為了提高學生對實驗學習的重視程度,在教學期間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參與自主實驗,依靠教材、教師的輔助與引導,通過合作來順利完成實驗。在此期間教師需要實現過程性評價,圍繞實驗內容提出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促使學生深入思考,通過解決問題來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這樣,通過有效的實驗教學,既能夠發展學生合作能力,同時也能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順利實現理實合一,提高學生對實驗學習的重視程度,盡量避免在解答實驗相關類型題目時失分。
以蘇教版高一必修第二冊《食品中的有機化合物》一課教學為例,通過本課學習學生需要認識有機化合物對人類生活和生命活動的重要意義。圍繞學習內容,教師結合教材為學生設計了關于“乙醇的性質”探究實驗,并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參與實踐,合作完成任務。在合作期間,各組成員需要利用教師提供的金屬鈉材料,使用濾紙吸干鈉表面的煤油,并用小刀切去表層,將其投入盛有1mL的無水乙醇試管中觀察實驗現象。學生操作期間,教師需要觀察各組成員的協調性與合作意識,并實現過程性評價。如遇學生合作意識不足,教師可以做出調整,重新安排合作成員或引導學生交流。圍繞實驗,教師還可以設計問題:實驗中金屬鈉與煤油和無水乙醇是否發生反應?反應的原因是什么?基于教師的問題引導,學生可以在歸納、整理期間進一步了解乙醇與金屬鈉反應的化學式,深化對“官能團”這一重要概念的理解。同時,在學生完成實驗后,教師還可以對實驗內容做出調整,設計成與新高考考核方式相同的練習題目,幫助學生順利實現學以致用的目標。
上述案例中,教師關注到實驗教學的重要性,并以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參與自主探究,極大程度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與實踐探究能力,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塑造。
(三)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拓寬學生文化視野
在新高考背景下,學生不僅要掌握學科知識,同時還要了解學科的本質,深刻認識化學與生產生活、現代社會的密切關聯,掌握更多化學文化知識。鑒于此,在原有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分享與學習主題相關的文化內容,并嘗試將化學文化轉化為練習題目,驅動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這樣,學生在學習期間,自身文化視野能得到進一步拓寬,了解與化學知識相關的信息[4]。同時,通過順利解決問題也能提高學生學習自信,幫助其了解新高考變化形式,促使學生實現深度學習。
以蘇教版高二選擇性必修二《物質結構研究的意義》一課教學為例,在本課學習期間,學生需要認識物質結構研究對各種性能的新物質發現、設計與合成的重要意義,建立“物質結構的探索無止境”的科學探究理念。圍繞本課教學內容,在原有基礎上,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分享“阿伏伽德羅在總結氣體參加化學反應時體積變化的基礎上,提出分子的概念”“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按照相對原子質量的變化歸納、整理了元素周期”“我國量子化學家唐敖慶提出計算復雜分子旋轉能量變化規律”等相關資料,促使學生借助補充學習進一步了解化學文化知識,感受化學家們為推動化學發展而做出的貢獻。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設計相關考查問題,如:是誰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發現了元素周期律,表明科學研究既要繼承又要創新?指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幫助其深化所學,靈活運用化學文化知識。
上述案例中,教師在原有教學內容基礎上,圍繞化學文化進行補充拓展,促使學生在學習期間深化對化學本質意義的了解,確保課堂整體教學質量能夠得到順利提升。
(四)實現多元化評價,提高整體課堂教學質量
評價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5]。新課標倡導基于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評價,在新高考背景下,培育學生反思能力,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引導其正確面對自身不足也尤為關鍵。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多元化的評價手段,拓展評價主體,邀請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后反思學習過程,分析自己在學習期間的表現情況,基于學習成果做出科學評價。圍繞學生的評價,教師可以為其提供有針對性、專業的調整意見,幫助學生通過評價發現自身缺點,及時改善不足,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通過這種方式,能順利實現“教、學、評”一體化,確保每個學生核心素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以蘇教版高二選擇性必修一《化學反應的方向與限度》一課教學為例,在本課學習期間教師帶領學生基于實驗探究化學反應的方向,幫助學生掌握描述反應限度的方法。在教學任務結束后,教師根據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合作表現、任務完成情況、問題解決能力等多項因素做出評價,在分析學生優勢,挖掘學生學習潛能的基礎上,總結其在學習中存在的不足,如對平衡轉化率的理解不夠深入、對焓變與熵變概念的理解存在分歧等。基于評價成果,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回顧自己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情況,反思自己的不足,分享自己通過本課學習都學到了哪些知識。在良好的交互氛圍下,學生能夠勇于表達自我,正視自己在學習中存在的缺點,并及時向教師尋求幫助,而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真實情況為其提供建議,如增加課后練習、提高課堂學習中注意力等,使學生能順利改正問題,增強自身學習能力。
上述案例中,教師利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對教學活動做出系統性的總結,一方面能幫助教師更好地掌握學生真實學習情況,另一方面也能使學生養成良好反思意識,學會看到自身缺點,時刻保持謙遜的學習狀態,為備戰高考做好準備。
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高考背景下教師需要以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組織教學活動,充分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突出學科育人價值。文章中,筆者先從新高考各地區考核內容出發,總結了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學考查方向的變化情況,提出試卷中增加了關于核心素養、實驗以及生活常識的考查,要求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學科知識,還要具備基本的遷移與運用能力。在案例中,筆者分別從創設情境、優化實驗教學、豐富教學內容、實現多元評價等方式著手,總結了具體的指導方法,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課堂學習環境,期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發展核心素養,并為后續研究提供了具有價值的參考。廣大教師在后續實踐中,可以此為借鑒,共同促進學生發展,推動高中化學改革。
參考文獻
[1]魏晉霞.淺談新高考模式下化學教學策略與學生核心素養提升[J].考試周刊,2023(47):111-114.
[2]鄧大興.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學的有效性教學[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3(8):194-196.
[3]王世瓊.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學實踐思考[J].中學課程輔導,2023(13):36-38.
[4]張學亮.基于新高考背景探索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改革策略[J].試題與研究,2023(5):1-3.
[5]趙虎志.新高考下高中化學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的培養探究[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2(36):125-127.
本文系2022年泉州市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專項課題:“四新”背景下信息技術賦能化學教學新模式的研究(課題立項標準號:QJYKT2022-3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