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睿
一、教材分析
“水的組成”是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課題3的內容。本節課從水的生成與電解水實驗出發,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討論與分析,使學生對水的組成形成一定的認識。結合前一單元的元素知識內容,根據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這一原理,推導得出“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結論。本課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可以加深對前面所學元素、單質及化合物等相關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同時又可以為學習氫氣的知識奠定一定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的思維正逐步趨于成熟,通過前面的學習,他們已具備一定的化學基礎知識與學習能力、化學實驗操作能力及化學現象分析能力,對實驗的興趣也比較高。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離不開水,但是如何從化學的角度認識水,是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對引導學生從化學的視角看待物質世界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教學目標
1.化學觀念:通過生活實例及實驗探究總結氫氣的性質。
2.科學思維:通過氫氣燃燒和電解水實驗,認識水的組成。
3.科學探究與實踐:培養以實驗為主的探究能力,學習解決實際問題。
4.科學態度與責任:通過學習認識物質世界的過程和方法,保持對化學學習和科學探究的濃厚興趣。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氫氣燃燒和電解水實驗,認識水的組成。
教學難點:培養以實驗為主的探究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五、教學思路
立足于培養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科學設計教學內容,采取講授法、實驗探究法及小組合作學習等多種方法開展教學活動。
課前,布置一定的預習任務,引導學生完成自學檢測題目,幫助學生初步對氫氣的性質以及單質、化合物和氧化物的概念等進行學習及區分,為學習新知做準備。
課中,從氫氣的燃燒實驗及電解水實驗出發,引導學生由實驗操作、實驗現象分析等過程,得出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結論。幫助學生掌握利用物質的生成和分解研究物質組成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及科學探究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探索精神及合作精神。
課后,聯系實際生活,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體會化學源于生活又服務社會的思想。
六、教學方法
講授法、實驗探究法、小組合作學習法等。
七、教學過程
環節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多媒體播放氫氣球爆炸的視頻,引導學生觀看視頻,并提出問題:
1.視頻中的氫氣球為什么會爆炸?涉及哪些化學知識?
2.氫氣具有哪些化學性質?
(學生觀看視頻,思考教師的提問。)
師:同學們,今天學習課題3——水的組成。你們知道水的組成嗎?怎么知道的?讓我們一起探究吧。
(設計意圖:通過播放氫氣球爆炸的視頻引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欲,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環節二:氫氣的燃燒實驗
【活動一】學生自主閱讀課本內容,完成以下基本知識的學習。
1.根據氫氣在空氣中燃燒的實驗,氫氣燃燒時產生? 色火焰,這說明氫氣的化學性質是? ? ? ? 。將一個冷而干燥的燒杯罩在火焰上方,觀察到燒杯內壁有? ? ?,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是? ?。
2.下列物質:食鹽水、液態氧、氖氣、四氧化三鐵、氯酸鉀,屬于化合物的是? ? ? ;屬于單質的是? ? ? ;屬于氧化物的是? ? ?。
【活動二】
演示實驗1:用氫氣吹泡泡并通入肥皂水中,發現泡泡會飄向空中。
師:通過觀察實驗,哪位同學能總結一下氫氣的物理性質?
生:氫氣是無色、無味、難溶于水、密度比空氣小的氣體。
師:根據以上信息,推測可用什么方法收集氫氣。
生:利用氫氣不溶于水的性質,可采用排水法收集;利用氫氣密度比空氣小的性質,可采用向下排空氣法進行收集。
師:氫氣的密度比空氣小,所以可以用來做氫氣球,但是越來越多的氫氣球被氦氣球所取代,你知道這是什么原因嗎?讓我們通過視頻來一探究竟。(多媒體播放氫氣球爆炸的視頻)
師:雖然氫氣具有可燃性,但是不能隨意點燃氫氣,混有空氣或氧氣的氫氣,遇到火會發生爆炸。因此,點燃氫氣前一定要檢驗其純度。那么,我們應該怎樣檢驗氫氣的純度呢?
演示實驗2:檢驗氫氣的純度實驗
師:(一邊演示實驗,一邊說明實驗要求)檢驗氫氣時,要用拇指堵住集滿氫氣的試管口,然后靠近火焰,移開拇指點火。若發出尖銳爆鳴聲,則說明氫氣不純;若發出的聲音很小,則說明氫氣純凈。
學生觀察教師的演示,并自己動手操作檢驗氫氣的純度。
演示實驗3:氫氣的燃燒實驗
師:演示氫氣的燃燒實驗,引導學生觀看及思考氫氣燃燒時的現象。
生:(觀察總結氫氣燃燒的現象)發出淡藍色火焰、放熱、燒杯內壁有水珠產生。
結論:氫氣具有可燃性,燃燒產生水。
(設計意圖:人們認識水的組成是從氫氣的燃燒開始的。因此,教師通過一系列的演示實驗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及分析實驗現象,探究得出氫氣的化學性質,了解水的組成的發現史;培養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象,總結實驗結論的能力。)
環節三:水的電解實驗
【活動三】分組實驗:水的電解
師:演示電解水的實驗過程,在電解器玻璃管內加滿水,接通直流電源(電極一個接電源正極,一個接電源負極),觀察實驗現象。
生:小組合作進行實驗操作,觀察實驗現象。
師:在實驗中,大家觀察到哪些現象?
生:兩個電極上均有無色氣體產生,正極端的玻璃管內產生的氣泡少,負極端的玻璃管內產生的氣泡多。
師:請大家猜想:兩極產生的氣體分別是什么?用什么方法驗證呢?
【活動四】學生合作探究實驗
探究實驗:用燃燒的木條分別接觸兩個玻璃管口,觀察實驗現象,分析電解過程中產生的氣體。
實驗現象及結論:正極端產生的氣體可以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是氧氣;負極端產生的氣體可以燃燒,火焰呈淡藍色,說明負極端產生的是氫氣。
交流與討論1:組織學生合作討論,出示問題:
1.上面的實驗中水發生了什么反應?生成了什么物質?
2.在水的生成和分解實驗中,哪些實驗現象可以證明水不是由一種元素組成的?
結論:水發生了分解反應,生成了兩種物質。氫氣與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發生反應生成水;水通電分解,正極端玻璃管產生氧氣,負極端玻璃管產生氫氣,這都說明水不是由一種元素,而是由兩種元素組成的。
交流與討論2:多媒體展示水分子分解的微觀模擬示意圖。
問題:請學生根據水分子分解模型示意圖,分析電解水的微觀實質。
結論:每個水分子都是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組成的。水分子分解時會生成氫原子和氧原子,2個氫原子結合成1個氫分子,2個氧原子結合成1個氧分子。
(設計意圖:通過水電解實驗的探究,讓學生認識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及合作學習能力。)
環節四:課堂總結,鞏固練習
【活動五】課堂總結及拓展延伸
1.引導學生對氫氣的燃燒實驗及水的電解實驗進行總結,并得出實驗結論: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2.知識拓展與延伸
如氫能源的使用。優點:可循環再生,燃燒后零排放、無污染,是最清潔的能源等。
【活動六】水的組成鞏固練習
1.下列關于水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
A.長期飲用蒸餾水對身體健康有危害
B.水在通電條件下分解為氫氣和氧氣
C.長期使用硬水會給生活和生產帶來許多麻煩,可用肥皂水檢驗硬水和軟水
D.雪和水的分子間隔不同,冰和水的化學性質不同
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氫氣是密度最小的物質
B.將水通直流電,產生了氫氣和氧氣,因此水是由氫氣和氧氣組成的
C.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氫氣,驗純時沒有聽到聲音,說明氫氣很純
D.氫氣具有可燃性,火焰呈藍色
3.在電解水的實驗中,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通電時使用直流電
B.在實驗中,兩個玻璃管內產生的氣體體積之比為2∶1
C.用帶火星的木條分別接觸兩個玻璃管口,會發現,其中一個管內的氣體可以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D.通過分析電解水的實驗現象能夠得出結論: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
4.2023年5月30日,我國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三位航天員順利進入空間站。空間站內航天員吸入的氧氣可由電解水提供,運載火箭使用的燃料中用液氫,氫氣做燃料的優點是什么?(答出一條即可)
(設計意圖:通過課堂總結,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與理解。通過鞏固練習,訓練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學以致用。)
環節五:布置作業,加強實踐
1.完成課后習題。
2.素養實踐:氫氣是一種高效、清潔的能源,為什么沒有被廣泛利用呢?請查閱資料,在小組內交流討論。
3.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還收獲了什么?是知識的學習、方法的總結,還是人生啟迪、心靈感悟?請用思維導圖的形式進行梳理。
(設計意圖:通過課后習題,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通過課后實踐,拓寬并延伸學生的知識面,發散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八、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思路清晰、教學方法多樣。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水的組成的認識是通過水的生成和水的分解兩個實驗進行的,這既與事實相符,又是認識客觀世界的科學方法。這樣的教學過程能很好地開發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用化學的視角看待問題,加深學生對水的組成的認識,充分體現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整節課教學效果良好。但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學生在進行合作實驗探究時,教師對個別小組的指導不夠精準,另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評價不夠客觀、全面,沒有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將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改進并優化。
綜上所述,新課標下的初中化學教學,需要教師對化學課堂進行優化及改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組織各種教學活動、安排各種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發揮最大的學習潛能,通過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及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榆中縣崇文實驗學校)
編輯:蔚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