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佳鈺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化學式的讀、寫方法;明白化學式的內涵;能夠寫出較為常見的單質化學式。
2.能夠理解物質的組成與化學式之間的關系;明白分子式的內容以及分子式與化學式之間的關聯。
3.理解化合價、原子團的含義,能夠根據化合價的含義寫出常見化合物的化合價;知道一些元素和原子團的常見化合價;掌握利用元素化合價寫出化合物化學式的注意事項;掌握根據化合價判斷化學式的對錯。
4.掌握簡單化合物的命名規則,能夠寫出自己認識的化合物的化學式或名稱,說出化合物的用途。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化學式的書寫方法、化合價的含義、書寫化合物化學式時的注意事項、質量分數。
教學難點:化學式的理解、化學式與分子式的關聯、原子團的含義、純凈物中元素之間的質量關系。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化學式的內涵、書寫、命名
在課前導入環節,教師采用問題與多媒體教學結合的方式導入新課,引導學生探究。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張個人名片,并結合名片的內容對學生進行詢問。
師:名片是現實生活中常見的一種身份卡片,一般用于人們初次見面交換個人信息的時候。名片上的內容大致是個人的工作、身份、職務等情況。大家想想,物質有沒有自己的“名片”呢?
學生露出了疑惑的表情,并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生1:我認為之前學過的H2O、O2、CO2等就相當于是元素的名片。
師:回答得非常正確。人們的名片中會有相關個人信息的介紹,而元素的“名片”,如H2O、O2、CO2等也不例外,其中包含了化合價、原子團、分子式等信息,這就是我們今天將要學的內容。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的化學式如H2O、O2、CO2等,這些用元素符號與數字的組合表示純凈物組成的式子,便是該物質的化學式。此外,你們還知道哪些化學式呢,能否分享出來與大家一起學習。
生2:Na、Na2O、P2O5 。
學生回答完畢,教師肯定學生的回答,并通過實際問題的形式加強學生對化學式的理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如下例題:請根據四名同學對同一化學式的描述,判斷此化學式是什么?學生A:表示的是一個原子;學生B:表示一種物質;學生C:表示的是一種元素;學生D:表示該物質由一種元素組成。例題展示完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答此問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為了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與本課知識相關的教學資源進行直觀的展示,如微課視頻、PPT課件等。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于進展較為緩慢的學生,教師需要及時指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學生自主探究后,可將探究成果分享至課堂。
生1:以CO2為例。CO2表示二氧化碳是由氧元素和碳元素組成,表示一個二氧化碳分子由一個碳原子和兩個氧原子構成。
教師點評學生的回答,并利用信息技術將物質組成與化學式的關系示意圖展示給學生。教師利用生活中常見的化學式舉例,可以加強學生對化學式意義的理解。隨后,教師還可給學生布置作業:書寫生活中常見的化學式,并說出化學式的主要內容。以此鍛煉學生的寫讀能力。
隨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例題,幫助學生理解化學式與分子式之間的關聯,掌握分子式的具體含義。
如:下列化學符號中表示兩個分子的是?
A.2Na B.N2 C.H2O
例題展示完畢后,教師鼓勵學生深入思考例題,結合本課所學知識解答例題。
生3:例題答案為C。只有H2O中的數字代表水分子的構成,也就是水的分子式。學生回答完畢后,教師便將教材中的內容——一些物質的組成與化學式,以圖文的形式展示給學生,方便學生理解掌握本課知識。
當學生大致掌握了“化學式與物質組成”板塊的內容后,教師便可帶領學生學習化學式的內涵與書寫差異。為此,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教學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首先,教師為學生布置問題,回顧物質的組成與化學式板塊所學知識的同時,引入接下來的教學內容。
師:什么是化學式?化學式H2O代表怎樣的含義?你們認為不同化學式在書寫上存在差異的原因是什么。
教師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知識。隨后,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分享小組討論的成果,并在黑板上書寫化學式。教師點評學生的討論成果與書寫情況,并引出化學知識。
師:我們已經知道了單質化學式的寫法,那化合物的化學式如何寫呢?化合價與化學式之間又有怎樣的關聯呢?接下來我們將一一展開學習。為了提升學生探究學習的準確性,教師可以結合教學目標為學生布置探究任務。
任務1:能夠理解化合價、原子團的含義。
任務2:根據化合價的含義寫出常見化合物的化合價。
任務3:能夠根據化合價判斷化學式的對錯。任務布置完畢后,教師便可鼓勵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并在小組中分享自己的探究方法與探究成果。以第一小組為例。
生1: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化合物中組成元素的原子個數比是一定的,而體現這種關系的數值便是元素的化合價。
生2:一種或多種元素的原子結合在一起所形成帶電的離子,這樣的原子集合便是原子團。當組內全體學生都將自己的探究方法分享到小組之后,小組學生會進行激烈的討論,并將討論后的結果進行匯總,分享至課堂。
為了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度,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化合價口訣,并帶領學生齊讀化合價口訣:一價氯氫鉀鈉銀;二價氧鈣鎂鋇鋅、三鋁四硅五價磷;二三鐵、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齊全,銅汞二價最常見,氫一氧二為標準,單質價態皆為零;談根價,也不難,負一氫氧銨正一,酸根價態皆為負,一硝三磷二硫碳。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將一些元素和原子團的常見化學價直觀地展示給學生,在展示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結合教材內容為學生講述書寫化學式的注意事項。如:第一,正價元素通常寫在左邊、負價元素通常寫在右邊,阿拉伯數字代表原子的數目,應寫在元素符號的右下角;第二,在金屬化合物中,非金屬元素一般呈負價,金屬元素一般呈正價;第三,想要確定化合物中各種元素的原子數目,需要根據化合物中各種元素化合價的代數和等于零的原則。另外,化學教師還可結合教材中的方法提示,幫助學生掌握利用元素化合價書寫化學式的方法。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書寫碳酸鈣、硫酸的化學式的任務,并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這兩種化合物的化學式書寫方式。以第二小組為例:
生1:我們首先需要寫出組成碳酸鈣、硫酸兩種化合物的元素符號,碳酸鈣為Ca、CO,硫酸為H、SO。
生2:我們還需要查出組成元素的化合價,比如,Ca為+2價、CO為-2價。
生3:根據書寫化學式時的注意事項,化合物中各種元素化合價的代數和等于零的原則,確定原子數,隨后便可寫出碳酸鈣、硫酸的化學式CaCO3、H2SO4。
隨后,學生可以將小組討論的結果分享至課堂,由教師點評學生的討論結果與化學式書寫情況。當學生大致掌握本課所學的知識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后面的問題。
師:為什么碳、氧元素能組成不同的化合物,大家能寫出這些化合物的化學式嗎?問題布置完畢后,學生開始在小組中進行交流與討論。
生4:碳元素可以顯示為+2價、+3價以及+4價,氧元素顯示為-2價,根據化學式書寫注意事項第三點,可以寫出對應的化學式CO、C2O3、CO2 。
學生分享完畢后,教師肯定學生的回答,并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帶領學生回顧所學知識。如思維導圖的中心為化學式的內涵與書寫差異,各分支內容分別為化合價、原子團的含義、書寫化學式的方法與注意事項等,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第二課時:化合物命名、元素間的質量關系
師:前一節課我們學習了化合價、化學式等知識,知道了將元素符號按照特定的方式組合即為某化合物的化學式。那么,在已知化學式的情況下,如何給化合物命名呢?隨后,教師便可引出本課所學內容“簡單化合物的命名”。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方法提示中的“簡單化合物的中文命名原則”,并為學生布置閱讀任務,促使學生思考并交流規則,掌握本課化學知識。)
師:同學們,閱讀簡單化合物的中文命名原則,結合規則中的內容,說說你對本課化學知識的看法以及如何給化合物命名。
(學生閱讀規則,并交流討論,得出結論。)
生1: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在命名時需要根據元素的名稱,從右往左讀作“某化某”。如NaCl讀作氯化鈉、ZnO讀作氧化鋅。
生2:含有OH原子團的化合物的命名,一般為“氫氧化某”。如,NaOH讀作氫氧化鈉。
生3:對于含有其他原子團的化合物的命名,可以根據原子團和另一元素的名稱,按照從右到左的順序讀作“某酸某”。如,CaCO3讀作碳酸鈣。學生分享完畢后,教師肯定學生的回答,并帶領學生深入學習簡單化合物的中文命名原則。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指出特殊的命名,如Fe在命名時+3價為“鐵”,而+2價時則要稱為“亞鐵”。
最后,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為學生布置探究任務。內容如下:學生找尋生活中的化合物,并寫出該化合物的化學式或名稱,并將化合物的用途一并整理出來。任務布置完畢后,學生便可展開實踐,并將自己的實踐結果分享至課堂。
生3:我發現生活中常見的防腐劑或調味品中包括氯化鈉,它的化學式為NaCl,用途為防止食品腐爛。
通過探究任務,讓學生認識到化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化學生活化思維。當學生大致掌握“簡單化合物的命名”的知識后,教師便帶領學生學習“元素之間的質量關系”的內容。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知道化學式不但能表示組成物質的元素,還能顯示出所含元素的原子數之比,我們能否從化學式中得出有關組成元素之間的質量關系信息呢?
教師通過多媒體將生活中的實例展示給學生。如,農業科技人員在研究氮肥的肥效時,首先必須知道所施氮肥的含氮量;又如,對化工生產中某些產品質量的分析,也要設法測出其中某元素的含量。隨后,教師便可引入本課將要學習的知識。
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質量分數的概念以及物質中某元素的質量分數計算公式。物質中某元素的質量分數計算公式為:
×100%。
隨后,教師便可通過例題幫助學生理解質量分數計算公式。如,如何計算氧化鐵Fe2O3中鐵元素和氧元素的質量比。按照計算公式,氧化鐵中鐵元素和氧元素的質量比為56×2∶16×3=112∶48=7∶3。
隨后,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學生學習。
師:在已知物質的化學式時,怎樣求出某元素的質量分數?如,如何計算NH4NO3中氮元素的質量分數?教師可以利用PPT課件,將計算過程一一呈現給學生。按照公式,先計算出NH4NO3中氮元素的相對分子質量,再利用質量分數計算公式求出氮元素的質量分數。硝酸銨NH4NO3中氮元素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4+1×4+14+16×3=80,質量分數為:×100%=35%。
(作者單位:江蘇省鎮江市丹陽市華南實驗初級中學)
編輯:蔚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