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來娣
防治校園欺凌,不僅要關注欺凌事件中的欺凌者和被欺凌者,還要注意欺凌事件中的圍觀群體。王薇和張鴻茜在其文章《預防欺凌先兆演化的防治研究——基于12萬名師生的實證分析》(發表于《上海教育科研》2024年第3期)中把圍觀群體分為4類:協助者、附和者、旁觀者和抵御者。其中,旁觀者是指默默旁觀欺凌行為,既不參與、不起哄但也不制止的人。大部分圍觀群體在欺凌萌芽時期都把自己定位為旁觀者,教師如果能夠激發旁觀者的正義感,將旁觀者轉變為抵御者,那么校園欺凌防治工作就可能有新的進展。
全方位開展宣傳教育,幫助旁觀者厘清圍觀行為
1. 家校聯合制訂防欺凌管理細則,明確欺凌行為
校園欺凌防治離不開家校合作。學校聯合家長委員會共同制訂校園欺凌防治管理條例,明確各種欺凌行為的界定、潛在后果以及相應的責任歸屬,并通過班級群、家長群等收集全校學生和家長的意見,不斷完善管理細則,使其更加貼近學校的實際情況。
學校要充分利用宣傳欄和集會時間普及校園欺凌防治知識,班主任利用黑板報及班會課深入討論這一話題,其他科任教師結合學科內容適時開展教育引導。同時,將反欺凌宣傳教育工作延伸到家庭教育中。全方位的宣傳不僅能夠震懾欺凌者,還能讓潛在的旁觀者學會辨認學生之間的普通打鬧和欺凌行為之間的區別,形成正確的是非觀。
2. 師生共同參與反欺凌知識培訓,聚焦圍觀行為
對于旁觀者來說,從知道校園欺凌行為不對到勇敢地站出來制止,還需要跨越一些障礙。因此,開展反校園欺凌知識培訓的過程中,除了科普欺凌行為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討論圍觀行為。一方面,教師可以聚焦學生的思想問題,了解學生作為旁觀者的顧慮,給予可行的方法指導;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討論不同的圍觀者,讓學生以被欺凌者的身份與不同的圍觀者對話,激發學生的同理心,學會在圍觀時做出正確的選擇。
無論是教育宣傳還是知識培訓,目的都是讓旁觀者知道他們不是局外人,而是校園和諧的重要守護者,他們的每一次選擇都可能改變欺凌事件的走向,影響被欺凌者的命運。
全員提供全面支持,引導旁觀者舉報欺凌行為
面對欺凌行為,受制于當時的群體壓力和現場氛圍,旁觀者其實很難挺身而出,但是,他們可以采取一種既保護自身安全又富有行動力的方式——轉身離開并迅速向成人求助。此時,身處校園各個角落的所有教職員工就是旁觀者尋求支援的可能人選。旁觀者的及時報告和教職員工的及時干預可以有效制止校園欺凌事件,大大降低欺凌行為對被欺凌者產生的傷害。
1. 要求校內職工履職盡責,為旁觀者求助提供支援
從法律與職業道德雙重角度出發,教師在發現校園欺凌事件或遇到學生求助時,一般都會積極處理。除教師外,學校的清潔工、安保人員、后勤人員等更可能在一些隱蔽處發現欺凌行為的線索,學生在找不到老師時,也更容易找到他們的身影。但是,如果他們未能充分意識到防治校園欺凌的重要性,對校園欺凌事件或學生的求助視而不見或輕描淡寫,那么這種冷漠不僅會讓欺凌者肆無忌憚,而且可能打擊旁觀者的積極性。因此,學校必須號召并鼓勵校內所有人員積極參與校園欺凌防治工作,加強校工培訓,提高他們的反欺凌意識,鼓勵他們觀察學生的異常言行并及時反饋,遇到學生求助就迅速趕到現場制止欺凌行為,并上報學校行政部門,由專業的教師團隊進行后續處理。同時,大力表揚那些積極求助的旁觀者,持續關注欺凌事件的所有參與者在后續學習和生活中的表現,防范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2. 建立欺凌現象檢舉系統,為旁觀者發聲提供渠道
在遭受欺凌后,孩子內心會產生恐懼,一般不敢主動向老師報告。這時,旁觀者可能比被欺凌者更有勇氣舉報欺凌行為,因此,建立一個匿名舉報欺凌行為的檢舉系統非常重要。首先,學校應發揮引領作用,集結心理教師與經驗豐富的班主任,組建反欺凌小組,明確職責與分工,專門負責處理舉報信息。在校園和教室內設匿名舉報信箱,向全體學生和家長公開舉報電話和郵箱,確保舉報人的隱私得到保護。其次,學校反欺凌小組要定時收集舉報信息并及時處理,在隱去個人信息的前提下,將成功處理的欺凌事件向全體學生和家長公布,以此警示欺凌者,同時也是對舉報者勇敢行為的正向激勵,鼓勵更多學生積極參與反欺凌行動。
在這場反欺凌的戰斗中,全員不僅包括校內的所有教職工,還包括家長。有些旁觀者發現校園欺凌行為后,他們不一定敢向老師求助或舉報,但是他們可能愿意跟家長分享。因此,提高家長參與校園欺凌防治工作的積極性非常重要。我們鼓勵家長通過家長會和班級群等方式積極參與校園欺凌防治工作,并提醒家長在親子交流中留意孩子是否提及欺凌現象,及時向學校反饋。當家長愿意主動向學校匯報孩子看到的欺凌行為,對作為旁觀者的學生來說也是一種積極的影響。
全程抓住成長節點,促使旁觀者做出制止行為
1. 分階段編演反欺凌短劇,鼓勵旁觀者積極作為
一、二年級是小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期,也是他們初入校園、無所畏懼的時期。在這個階段,教師應該引導他們明確欺凌的界限,讓他們知道什么行為是同學之間的合理打鬧,什么行為是越界的欺凌行為。比如,教師可以利用班會課和文藝表演的機會,組織學生編排反欺凌短劇,鼓勵他們看到這些現象及時向老師報告。
三、四年級的學生開始出現群體分化,有的孩子逐漸展現出正義感,成為抵御欺凌的先鋒;有的孩子尚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欺凌他人的苗頭;還有的孩子個性不鮮明,容易產生從眾心理。這個階段,教師既要教育和糾正有欺凌傾向的學生,也要鼓勵更多學生成為抵御者。教師可以將校園中可能發生的欺凌行為以及學生的共同疑慮搬上舞臺,比如“這是欺凌行為嗎”“是否應該介入”“如果介入,會不會被牽連”等,通過劇情回答這些問題,打消旁觀者的顧慮,鼓勵他們積極采取行動。
五、六年級的學生基本形成了鮮明的個性,但他們開始學會偽裝,欺凌行為會變得更加隱蔽。這個階段的短劇需要用更復雜的劇情將學生之間的情感變化及沖突呈現出來,還可以用AB劇的形式突出旁觀者在欺凌事件中的重要作用,正面示范旁觀者應有的積極行為。
2. 分場景演練抵御者角色,推動旁觀者向抵御者轉變
欺凌事件中的抵御者一般具有強烈的正義感,能不畏懼當下的群體壓力并及時站出來制止欺凌行為,但旁觀者總是搖擺不定,有這樣那樣的顧慮。教師應該尊重旁觀者的選擇和個性,強調安全性,鼓勵學生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積極參與救助行動。針對不同階段、不同場景下的欺凌行為,學校防欺凌小組要精心制訂旁觀者應對策略,并通過班級課程反復演練,讓每一名學生在面對類似情境時都能迅速作出正確的判斷并采取積極的行動。例如,看到欺凌事件,旁觀者可以選擇應援抵御者,也可以選擇尋找學校教職工的幫助,也可以寫匿名信舉報。無論旁觀者做出哪種行為,他們都在為降低欺凌事件帶來的傷害而努力,這也是他們向抵御者角色轉變的重要一步。
防治校園欺凌是一項長期工作,“全員、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理念為校園欺凌防治工作提供了思路,全員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全程為學生成長提供支持,全方位開展宣傳和教育,努力讓學生在一個安全、和諧的環境中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