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倩男
周一早上,小涵的爸爸給我打來電話:“老師,孩子說頭痛,我們帶她去看看醫生,晚點到學校。”這一天,小涵沒有來學校。周二早上,小涵雖然如期到校,但第一節課后便再次以頭痛為由要求回家,我只好讓家長接她回家。接下來的幾天,小涵似乎恢復了正常,但到了下周一,她卻再次請假。這種情況持續了3周,我察覺到其中的不尋常。
我仔細研究了小涵的請假時間,發現周一上午第一節課和周二上午第二節課都是數學課。病假難道和數學有關?我不敢妄下結論,于是又繼續觀察。周三下午,我特意安排老師為她補習,輪到數學老師時,小涵卻自行離開了。以往遇到裝病逃學的學生,教師總會認為孩子厭學,但是,我仔細分析了小涵的行為,認為更深層次的原因是自我設限心理。
自我設限是指個體針對可能到來的失敗、威脅而事先設置障礙,暗示自己不可能做到。小涵在周一裝病的頻率最高,我猜測是因為周末作業較多,很多題目不會做,或做錯的可能性更大,她覺得自己一定會受到老師的批評,于是裝病逃避。該怎么幫助小涵呢?
登門檻效應給了我啟示,即在引導孩子時,先提出簡單的要求,使其易于接受,繼而提出稍微高一點的要求。為了給他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好印象,個體會更有動力接受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利用這一心理效應,引導小涵“跨門檻”“爬臺階”“登高樓”,走出自我設限的困境。
“跨門檻”:引導正確自我評價
小涵的自我設限心理需要被正視和糾正。我鼓勵她關注學習中的成功點,激發她的積極情緒。比如,每節數學課后幫助她回顧課堂,抓住那些值得表揚的行為、思維鼓勵她;與數學老師商量,在課堂上多給她一些回答簡單問題的機會,為她布置更有針對性的作業,幫助她樹立自信心;在錯題上,請數學老師寬容一些,和顏悅色地指出問題并指導她修改。通過這幾個方面的配合,小涵開始敢于面對數學學習,正視自己在數學學習上的錯誤,勇敢接受批評。
“爬臺階”:梯度輔導,激發學習興趣
當小涵能夠正視自己的弱點之后,她雖然不再逃避,但自我設限心理還是沒有解除。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于是,我幫助小涵設立梯度學習目標,幫助她把本學期的數學學習內容分類,先解決最簡單的計算類問題,再逐步挑戰更有難度的幾何題和應用題。在一次次挑戰成功的過程中,小涵對數學產生了興趣。
“登高樓”:分段式鼓勵,重燃學生自信
配合梯度式的數學輔導,我開始嘗試分段式鼓勵,幫助小涵樹立信心。首先,利用小涵在其他學科上的優秀表現,肯定小涵的學習能力。我對她說:“你的語文和英語成績都很好,這說明你的學習能力沒有問題,找對了方法,數學一樣可以學好。”其次,我運用“小甜頭”策略。放學后,我為她提前講解第二天的學習內容或練習,讓她在第二天的學習中如魚得水。同時,我與多位科任教師緊密合作,在課堂上刻意強調她的進步與變化。漸漸地,小涵開始有了學習的自信,敢于在數學課上舉手發言了。經過一個學期的耐心輔導,小涵也再也沒有請過病假。
規律性病假的背后其實是小涵向老師發出的求救信號,萬幸,我接收到了小涵的信號并及時伸出援手。(文中學生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