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越 蒲藝丹
摘要:該研究旨在為雙語者的研究提供一個更全面的視角來理解其詞語理解認知機制。以雙語者心理詞庫表征模型、雙語者的語言神經機制、雙語者的語言表征理論三方面為切入點,采用對比法和歸納法,對近年來關于雙語者語言認知神經機制的研究進行了全面的綜述,揭示了雙語者大腦在語言處理方面的獨特性;對雙語者心理詞庫三大模型和語言表征相關理論進行了詳細全面梳理,雙語者心理詞庫表征模型主要分為語音中介假設理論、直接通達假設理論、雙通道假設理論。雙語者的語言表征相關理論包括共同存貯理論、獨立存貯理論、詞匯連接模型、概念調節模型及神經生物學模型。通過對比和分析,發現雙語者較單語者具有獨特的語言認知機制。
關鍵詞:雙語者;心理詞庫;語言表征;中介理論;通達理論;雙通道理論
中圖分類號:H08?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4)05(b)-0037-05
A Study on the Cognitive Mechanisms of Bilingual Word Input Understanding
ZHAO Yue, PU Yida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21,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provide a more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bilinguals to understand their cognitive mechanisms of word comprehension. Starting from three aspects: the representation model of bilingual psychological lexicon, the language neural mechanism of bilinguals, and the language representation theory of bilingual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on the language cognitive neural mechanism of bilinguals was conducted using comparative and inductive methods, revealing the uniqueness of the bilingual brain in language processing. A detailed and comprehensive review has been conducted on the three major models of bilingual psychological lexicon and related theories of language representation. The bilingual psychological lexicon representation models are mainly divided into phonetic mediation hypothesis theory, direct access hypothesis theory, and dual channel hypothesis theory. The language representation theories of bilinguals include co storage theory, independent storage theory, lexical connectivity model, conceptual regulation model, and neurobiological model. Through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bilinguals have unique language cognitive mechanisms compared to monolinguals.
Key words: Bilinguals; Psychological lexicon; Language representation; Intermediary theory; Access theory; Dual channel theory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會說兩種或兩種以上語言的雙語者群體日益壯大。雙語者不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處理兩種語言,更在心理層面面臨多種語言之間的協調與轉換。因此,雙語者的心理詞庫表征及其相關腦機制成為語言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領域研究的熱點。為了深入理解這一現象,學者們提出了多種理論模型,從不同的角度對雙語者的語言表征進行解讀。這些理論為理解雙語者的語言處理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在過去的研究中,學者們提出了多種理論模型來解釋雙語者的心理詞庫表征。其中,語音中介假設理論、直接通達假設理論和雙通道假設理論是具有代表性的三種模型。這些理論從不同的角度出發,為解釋雙語者如何處理兩種語言提供了理論基礎。盡管這些理論模型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共識,但在其他方面仍存在爭議和分歧。此外,隨著腦科學的發展,對雙語者語言認知神經機制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關注。近年來,研究者們利用各種神經影像學技術,對雙語者的大腦結構和功能進行了深入研究。這些研究不僅揭示了雙語者大腦在語言處理方面的獨特性,還為進一步理解雙語者的心理詞庫表征提供了實證支持。在心理表征層面,過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討雙語者語言表征的理論模型。共同存貯理論、獨立存貯理論、詞匯連接模型、概念調節模型及神經生物學模型等是當前研究的主要理論框架。這些理論模型在解釋雙語者如何存儲和處理兩種語言信息方面各具特色,但每種模型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適用范圍。因此,對這些理論模型進行深入的綜述和比較顯得尤為重要。
1 雙語者心理詞庫表征模型
心理詞庫是指個體內部存儲不同語言詞匯知識的內部“倉庫”,是一種復雜的神經網絡結構[1]。心理詞庫這一概念最初是由Treisman(1960)提出。關于心理詞庫的研究既涉及詞庫的組織結構也涉及詞匯的提取等方面[2],而當個體通過視覺器官知覺到詞匯后如何根據知覺到的形象而最終理解字詞的意義,這一問題的回答對于深入了解詞匯通達的內部機制有著重要作用。字形和字音是詞匯的兩個重要屬性,個體要想最終理解字詞的意義,勢必要借助字形或字音的作用。
1.1 語音中介假設理論
關于語音在詞義知覺中的意義,主要研究任務是同音異義詞判斷。這一任務范式要求被試判斷所給的字符串是否為一個單詞。這種情況下被試常常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辨別同音異義詞[3]。另一種任務則要求被試將所給單詞分到某一特定種類中,這種情況下被試對于同音詞分類錯誤的概率明顯偏高。這些研究結果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個體對詞匯意義的知覺與字音有著密切聯系。而一系列眼動研究也證明了語音編碼在詞匯通達的早期階段就已被使用。Inhoff和Topolski研究了當個體閱讀包含同音異義詞或異音異義詞時的閱讀注視時間[4]。在該研究中,被試被要求閱讀一篇小短文并判斷這篇短文是否有意義。研究發現,異音詞實驗組中個體的眼睛注視時間和掃視時間顯著少于同音異義詞組,這一研究結果說明語音激活了目標單詞的正確語義。Rayner等人的研究同樣證明了語音對閱讀意義的重要作用[5]。該研究要求被試閱讀只包含一個同音異義詞的文段,而目標詞可能在這一文段中也可能不在這一文段中。當目標詞在這一文段中時,同音異義詞錯誤的首次注視時間與正確詞匯的首次注視時間沒有顯著差異,但掃視時間卻顯著高于正確詞匯。這一研究結果也說明了語音在詞匯通達中的重要作用。
雖然語音中介假設得到眾多研究的支持,但也受到了質疑。質疑者認為語音發揮作用并非在早期語義理解階段而是在晚期的詞匯加工階段(Daneman,Reingold,Davidson, 1995)。在他們的研究中,被試被要求閱讀包含同音異義詞的文章并記錄其眼動(如注視時間等)。研究發現對于正確的同音異義詞,個體的注視時間要顯著短于錯誤的同音異義詞,而對于錯誤的同音異義詞的注視時間與拼寫控制時間無顯著差異[6]。這一結果說明在語音激活之前,個體已經對詞語意義進行了初步加工。任桂琴等人采用語音中介啟動范式研究了漢語詞匯識別中的語音中介效應,研究發現被試對語音中介詞的注視時間顯著高于非中介詞,個體對語音中介詞的注視時間受詞頻高低的影響,詞頻越低,則注視時間越長。最終結果證明了漢語詞匯識別中也存在語音中介效應[7]。
1.2 直接通達假設理論
語言研究者一致認為語音在詞匯知覺中有重要作用,而字形對語義知覺的作用也不容忽視。直接通達假設是指個體對詞匯意義的知覺主要通過字形完成,也就是說當個體通過視覺器官知覺到字形的結構時,其已經知覺到了字詞的意義。Frost提出個體通過對字形信息的匯總從而實現對詞義的理解[8]。在其研究中,首先通過視覺通道給一組被試呈現一組目標詞,讓其判斷意義;然后再通過聽覺通道呈現一組目標詞,讓其判斷意義。結果發現,個體通過視覺通道判斷詞匯意義的時間要顯著短于通過聽覺通道判斷意義的時間。對于成人閱讀能力的研究表明,一個成熟的閱讀者閱讀時更傾向于依賴視覺信息,因此字形處理能力成為預測詞語辨認的重要指標。這一結果一定程度上證明了閱讀者依靠更快、更直接的視覺信息來理解詞義。在一項研究中,研究者給被試呈現四組詞匯:第一組為常規字形詞,第二組為常規語音詞,第三組為生僻字形詞,第四組生僻語音詞。研究發現,個體對常規字形詞詞義的知覺時間最短,而對生僻語音詞的知覺時間最長。這一研究也一定程度上證明了直接通達假設的正確性。
通過對以往研究的評析,可知直接通達理論和語音中介理論都有其正確的一面,但對于更為復雜的實際情況而言,兩者都是不充足的。實際上,個體在閱讀過程中需要借助字形快速確定某些高頻字詞的意義,這一過程往往是自動化的(Demoulin,Kolinsky,Morais,2015),這一自動化的過程能為個體節約認知資源以用于更復雜、更高級的認知過程。不僅如此,個體也需要通過語音中介的作用快速理解其他詞匯的意義,因為研究一致表明,語音的激活往往是自動的。不同研究結果說明了詞匯通達機制的復雜性,也暗示著用來解釋這一機制的理論需要進一步的發展[9]。
1.3 雙通道假設理論
雖然語音中介假設理論和直接通達假設理論都可以解釋詞匯通達的某些方面,但不斷有研究暴露出了二者的不足之處。有研究者提出了雙通道假設,他們認為語音中介和視覺通達這兩種機制都是存在的,并且兩者都能決定詞匯意義。根據該理論,詞匯意義既可以直接由字形估計而來,也可以間接地通過將字形信息重新編碼成語音信息而獲知[10]。也就是說,語義知覺的通路有兩條:一條是由字形直接知覺語義,另一條則是通過字形進而知覺其字音,最后知覺詞匯的語義[11]。由于影響個體語義知覺的因素很多,既包括個體方面的因素,比如閱讀能力、認知加工速度等,也包括詞匯方面的因素,比如詞頻、詞性等,所以不同的路徑可能會在不同的條件下發揮作用[12]。
2 雙語者神經機制研究
2.1 雙語者神經機制研究的必要性
研究雙語者大腦活動區域和機制不僅具有學術價值,還具有實際應用價值。深入探究雙語對大腦的影響,可以促進相關領域的發展,為人類的認知和語言過程提供更深入的了解。
在神經科學方面,雙語者大腦活動區域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人腦的結構和功能。通過比較雙語者和單語者的大腦活動差異,可以揭示雙語對大腦結構和功能的影響,從而深化對大腦可塑性和認知過程的理解。在語言學方面,雙語者大腦活動區域的研究可以為語言學提供新的視角。語言學通常關注語言的生成、理解和表達等方面,而雙語者大腦活動區域的研究則關注語言處理過程中的大腦機制,為語言學研究提供了更廣闊的視野。在教育學方面,研究雙語者大腦活動區域有助于探索雙語教育的優勢和局限性。通過了解雙語者在認知和語言方面的優勢,可以為雙語教育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在跨文化交流方面,隨著全球化的推進,跨文化交流變得越來越重要。雙語者大腦活動區域的研究可以為跨文化交流提供新的視角,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言和認知過程。在醫學應用方面,雙語者大腦活動區域的研究可以為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和預防提供新的思路。了解雙語者的大腦結構和功能特點,可以為疾病的治療和康復提供更好的方案。
2.2 關于雙語者神經機制的理論研究
對語言腦機制的研究最早開始于Broca(1864),他通過對失語癥病人的解剖發現語言功能主要集中在大腦左半球,而且不同的大腦皮層掌管著不同的語言功能。他發現了額葉下回與發音有關,該部位受損則病人能理解語義,但不能說出完整的語句。這一區域被后人稱為布洛卡區,這種語言障礙也被稱為運動性失語癥。后來,Wernicke(1874)則發現左側顳上回受損,病人能流暢地表達卻不能理解字詞意義,這一語言障礙被稱為感覺性失語癥,這一區域被稱為威爾尼克區。布洛卡區和威爾尼克區兩大腦區成為研究者公認的重要的語言功能區域。但這些研究大多針對單語者,Albert(1978)等人提出雙語者與非雙語者的大腦語言功能組織間存在顯著差異,研究表明,雙語者大腦右半球在語言加工中的作用要比非雙語者大腦右半球在語言加工中發揮的作用大。有研究發現雙語者兩種語言的加工腦區存在重疊,而且雙語者的語義通達存在左右半球偏側化。Tan則通過對漢英跨語言研究進行元分析,總結出來了漢語加工的特異腦區,包括右側枕下回、梭狀回等[13]。
近年來,研究者們逐漸關注執行功能對語言功能的影響。有研究者提出了雙語者在執行功能中的優勢在于協調兩種語言需要更多的認知控制。這種協調包括監控對話對象、根據談話中心轉換語言、平衡兩種語言間的競爭等。Hilchey和Klein(2013)對31篇實驗研究進行分析發現,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在抑制性控制上雙語者的優勢都是不明顯的,但在一般的反應時間上雙語者存在一定優勢。這些分析從側面說明了雙語者在執行功能上的優勢并不像以前研究者認為的那樣[14]。丁國盛(2001)通過FMRI技術研究了雙語者詞匯表征的腦機制,發現右腦更多地與第二語言的加工相關,而且兩種語言轉換的機制不對稱,母語轉換為第二語言需要更多的意識控制加工而第二語言轉換為母語則多為自動化加工。這一研究結果也被高悅(2015)等人的研究進一步佐證。該研究發現雙語者加工母語的神經網絡和加工第二語言的神經網絡并不一致但相互作用,并且受到雙語熟練程度的影響。
漢語的語言體系復雜,而方言是其中的重要特征。因此研究漢語和方言雙語者的語言機制對深入理解漢語語言機制有重要作用。姜梅(2010)利用fMAR研究了維吾爾族語和漢語雙語者的大腦功能區激活狀況。研究結果表明,盡管維語和漢語的加工優勢腦區都是左半球,但兩者加工過程中激活的腦區仍存在差異。鄭靜玉(2007)則研究了閩南語和普通話雙語者對感知和理解普通話雙唇音的影響,研究發現個體的普通話經驗越豐富,則其感知準確度越高。這一結果說明語言經驗對雙語者語言知覺的影響。班勝星(2013)則通過使用事件相關電位技術研究了彝漢語雙語者的語言加工模式和語義表征方式,研究發現,雙語者的漢語加工模式和漢語單語者的加工模式相似但在額葉、中央區以及顳葉的激活區域存在顯著差異。而N400差異波的分析表明,彝漢雙語者的語言表征是獨立表征模式[15]。
3 雙語者語言表征研究
語言表征是指語言、語義在人腦中的存儲方式,對雙語者語言表征的研究是深入理解雙語者語言發展特點的關鍵和核心問題。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對于雙語者語言表征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化,這一深化過程體現在語言表征理論的變化發展上。
3.1 共同存貯理論和獨立存貯理論——語言表征的早期理論
Kolers(1963)首先通過對雙語者的研究試圖回答雙語者如何存儲不同的語言信息,他提出了共同存貯假設和獨立存貯假設。共同存貯是指兩種不同的語言共同存儲在同一個語義表征系統中,個體通過不同的語言線索從中提取與對話情境相符的語言詞匯。獨立存貯假設則認為每一種語言都有著自己獨立的語義表征系統,兩者互不干擾。自Kolers提出共同存貯假設和獨立存貯假設,既有研究證實了兩種語言可以共用一個語義表征系統(Garbin,et al., 2010),也有研究證明了兩種語言各自擁有一個自己獨特的語義表征系統(Grosjean,2001)。而且研究者們越來越多地發現共同存貯假設和獨立存貯假設都只是在某些特定的詞語條件下適用。有研究者提出兩種語言的同源詞是共同存貯即共享語義表征,非同源詞則是獨立存貯,即各自有獨特的語言表征。這是對原有理論模型的重要修正。Brysbaert等人在其研究中指出共同存貯假設和獨立存貯假設雖然比較基礎和簡單,但卻為后續的研究奠定了基本的研究范式,并提供了可供參考的模型[16]。
3.2 詞匯連接模型和概念調節模型——語義表征理論的發展
共同存貯假設和獨立存貯假設并不能完全解釋雙語者的語言表征問題,盡管有研究者提出了折中的概念,即兩種假設都有其特定的適用條件,但這并不能很好地解釋雙語者的語言表征機制。隨著研究的深入,有研究者提出詞匯本身和其所代表的概念之間的表征水平是不一樣的。Potter在其實驗中發現被試用第二外語命名圖片的時間和其完成母語和外語翻譯任務的時間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這說明了用第二外語命名圖片首先激活的是概念,而翻譯同樣也是首先激活了概念,也就是說兩者都受到了概念的調節作用,這一模型就被稱為概念調節模型[17],在這一模型中不同詞匯之間以一種并聯的方式存在著。而如果第二外語命名圖片的時間要顯著長于翻譯時間,則說明兩種語言的詞匯是在詞匯層面上相互連接,并且其中一種語言的詞匯要通過另一種語言的詞匯的連接才能被表征,這一模型即為詞匯連接模型,在這一模型中不同詞匯之間以一種串聯的方式存在著。Poarch(2014)研究了在學習第二語言的初級階段,個體如何表征新單詞的意義。研究發現,學習第二語言的初始階段個體更多地使用詞語連接模型。而有研究進一步表明,個體對第二外語掌握的熟練程度直接影響其語言表征方式。
Kroll(1994)等人在詞匯翻譯任務中發現第一語言翻譯成第二語言的翻譯速度和第二語言翻譯成第一語言的翻譯速度之間是不對稱的,第一語言翻譯成第二語言的翻譯只涉及詞匯的轉換,而第二語言翻譯成第一語言的翻譯則需要通過概念的調節。在此基礎上,Kroll(1994)提出了混合模型概念,即兩種語言既有詞匯層面的直接聯系也有概念層面的直接聯系,這一模型也得到了其他研究者的支持(Peeters, Dijkstra,Grainger,2013)。
3.3 神經生物學理論——語言表征的腦機制
雖然以上關于語言表征的各個模型能在不同程度上解釋雙語表征的內在機制,但這些解釋總體上來說是從行為學視角的研究入手,隨著認知神經科學的發展,對于語言表征神經機制的研究越來越多。對于腦如何表征語言,Pul vemuller提出了神經生物學理論[18]。他認為語言由語音和詞組成。神經元之間同時活動會加強它們兩者之間的連接,而這種連接是各種高級認知功能的基礎。詞是由離散分布的各個神經元組合而成,而哪些腦區會參與語言加工則由詞義決定。他用試驗證明了語音網絡的存在,并且區分出了詞匯網絡的特殊功能。人們在進行語言表達時,是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的,所以提出了順序檢測器的概念,不同的順序檢測器可以對不同的句子順序發生反應。該理論是系統闡述語言表征的神經生物學理論的典型代表,從語音、詞匯等各個水平解釋了語言表征的腦機制,一方面是對語言表征研究的進一步深化,另一方面也為更深入地理解語言表征機制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但從研究方法、詞匯類型、推導過程等方面都有不盡完善的地方,而且目前該理論也無法解釋很多語言表征現象。
4 結束語
本文系統綜述了過去關于雙語者心理詞庫表征模型的理論研究和雙語者語言神經機制的研究。通過對語音中介假設理論、直接通達假設理論和雙通道假設理論的深入比較,以及探討雙語者語言表征的相關理論模型,期望能提供一個全面而深入的視角來理解雙語者在心理詞庫表征和相關神經機制方面的特點和規律。這不僅有助于深化對雙語現象的理解,也為教育和臨床實踐中更好地支持雙語者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
參考文獻
[1] 張文鵬, 張茜. 熟練晚期漢英雙語者心理詞典語義表征與詞匯提取機制研究[J].外語教學 2007,28(6):50-53.
[2] TREISMAN A M. Contextual cues in selective listening[J].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960,12(4):242-248.
[3] MIELLET S, SPARROW L. Phonological codes are assembled before word fixation: Evidence from boundary paradigm in sentence reading[J].Brain and Language,2004,90(1):299-310.
[4] INHOFF A W, TOPOLSKI R. Use of phonological codes during eye fixations in reading and in on-line and delayed naming tasks[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1994,33(5):689.
[5] RAYNER K. Eye movements in reading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20 years of research[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8,124(3):372.
[6] DANEMAN M, REINGOLD E M, DAVIDSON M. Time course of phonological activation during reading: Evidence from eye fixation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 and Cognition, 1995,21(4):884.
[7] 任桂琴,韓玉昌,周永壘,等. 漢語詞匯語音中介效應的眼動研究[J].心理科學,2007,30(2):308-310,292.
[8] FROST P J. Why compassion counts![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quiry,1999,8(2):127.
[9] DEMOULIN C, KOLINSKY R. Does learning to read shape verbal working memory?[J].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2016, 23(3):703-722
[10]NICOL C J,SUN B P,DEE C,et al.The neuroprotective role of metformin in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 treated human neural stem cells is AMPK-dependent[J].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Molecular basis of disease:BBA,2015, 1852(5):720-731.
[11]MCCUSKER L X, HILLINGER M L, BIAS R G. Phon-ological recoding and reading[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1, 89(2):217.
[12]RUECKL J G. Toward a theory of variation i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word reading system[J].Scientific Studies of Reading,2016,20(1):86-97.
[13]彭聃齡,徐世勇,丁國盛,等. 漢語單字詞音、義加工的腦激活模式[J].中國神經科學雜志,2003,19(5):287-291,296.
[14]KLEIN M. Notes on some schizoid mechanisms 3[M].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The fate of a concept,2013:19.
[15]高悅,魏娜,王正科,等. 漢英兒童雙語者母語和二語加工的相互作用: 來自神經機制方面的證據[J].心理學報,2015,47(12):1419-1432.
[16]BRYSBAERT M, WARRINER A B, KUPERMAN V. Con-creteness ratings for 40 thousand generally known English word lemmas[J].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2014,46(3):904-911.
[17]PEETERAS D, DIJKSTRA T, GRAINGER J. The representation and processing of identical cognates by late bilinguals: RT and ERP effects[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13, 68(4): 315-332.
[18]MICHEYL C,CARLYON R P,SHTYROV Y,et al.The Neur- ophysiological Basis of the Auditory Continuity Illusion:A Mismatch Negativity Study[J].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003,15(5):747-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