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亞維



[摘 要]文言文閱讀是初中語文閱讀的一個重要板塊,也是初中階段學生較為薄弱的一個板塊。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同作者文言文的對比閱讀,有效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在對比閱讀同作者的不同文言文的過程中,內容、背景、情感、體裁等都是需要重點關注的。教師需要通過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培養學生主動進行對比閱讀的意識,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初中語文;同作者文言文;對比閱讀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4)13-0013-04
一、文言文教學的問題
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比例大幅增加。同時文言文的篇幅加長,理解難度增大。部分學生因為難以理解文義,產生畏懼心理,以致不愿意主動學習文言文。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單篇閱讀,輕對比閱讀;重字詞理解,輕內容分析;重課內知識,輕課外延伸。可以說,文言文閱讀是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重難點。
二、對比閱讀的必要性
對比閱讀是指把內容或形式相近或相對的兩篇文章或一組文章放在一起,對比著進行閱讀。對比閱讀是我國傳統的閱讀方法。朱熹在《朱子語類·論讀書》中指出:“將精義諸家說比并,求其是,更定有合辨處。”這里的“比并”和“合辨”就是“將其合并起來一起比較辨析”的意思。教育家烏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對象——教育人類學初探》一書中提到:“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對比閱讀過程中,學生會對客體形成一個由表象到內在、由現象到本質、由具體到普遍的思考認知。其將課內閱讀延伸到課外,有利于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引導他們形成科學的、創造的思維方式。
三、對比閱讀同作者文言文的趨勢
文言文的對比閱讀包括:同作者的對比閱讀、同主題的對比閱讀、同體裁的對比閱讀、同寫作手法的對比閱讀、同時期的對比閱讀、同流派的對比閱讀等。筆者選擇學生更容易接受的同作者的文言文的對比閱讀進行探究。
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的編者有意提醒學生注重同作者文言文的對比閱讀。如教材中《與朱元思書》“思考探究”第四題提到“吳均三書”,推薦閱讀課文以外的兩“書”,進一步體會吳均寫景文章的特點;《愚公移山》“積累拓展”第六題提到《列子》中其他的寓言故事;《周亞夫軍細柳》“思考探究”第四題推薦了解《史記》中記述的其他歷史人物,感受《史記》的寫人藝術。
相關中考命題也體現了對比閱讀同作者文言文的趨勢。如2019年湖北孝感卷圍繞司馬遷的《周亞夫軍細柳》和《良將李牧》設題,對比李牧與周亞夫在治軍方面的共同點。2019年四川宜賓卷圍繞司馬遷的《周亞夫軍細柳》和《淮陰侯列傳》設問,主要進行人物形象的比較。
四、對比閱讀的方法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制作對比閱讀分析表來進行對比閱讀。
首先,讓學生自主閱讀,發散思維,理解文言文,形成自主意識,并嘗試解決閱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正如錢夢龍所說,教《陋室銘》這樣淺近的文言文,也應該可以像教現代文那樣,凡老師可以放手的地方,盡量放手讓學生自己閱讀,自求理解,老師只在關鍵處作些指導、點撥,著眼于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
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疑惑。教師可以轉換角色,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通過拋出一個個簡單的問題,引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前進。小組合作的方式不但可以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接著,指導學生結合探討所得制作對比閱讀分析表。對比閱讀分析表這種可視化工具能進一步幫助學生內化閱讀認識,化抽象為具象,產生深刻的對比閱讀記憶;也能讓學生豐富閱讀量,并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
最后,各小組派代表上臺分享本組對比閱讀的成果。教師引導學生對相關成果進行討論,并歸納學生尚未能解決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讓學生于課后結合相關資料找尋答案,再進行分享。
五、同作者文言文的對比閱讀
(一)尋找文體的共性
例如,在學習《記承天寺夜游》的過程中,學生小組通過課前搜集資料、課上分享探討等,共同完成了 《記承天寺夜游》和《記游松風亭》對比閱讀分析表(見表1),進而理解了文章內容,了解了創作背景,習得了寫作手法,感悟了作者情感。
通過對比閱讀蘇軾的這兩篇文章,學生發現它們的相同點是體裁都是散文,都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都是初步敘事,進而抒情或議論。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總結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以使學生明白散文寫人記事只是表象,重點是所體現的情感體驗,也就是“寫景以詠志”中的“詠志”,“寫景以抒情”中的“抒情”。《記承天寺夜游》《記游松風亭》這兩篇文章的“神”是不同的。可以讓學生查找相關資料,了解這兩篇散文的創作背景,從而了解蘇軾在不同時期的思想情感。這有利于學生明白不同的經歷會產生不同的情感。
在之后的教學過程中,遇到散文體裁的文言文,可以再通過小組合作制作對比閱讀分析表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對比閱讀,從而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散文文體知識點,歸納散文的閱讀規律。如引導學生對比閱讀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小石城山記》和《石渠記》,制作相應的對比閱讀分析表(見表2),進一步鞏固文體知識點,總結游記散文的閱讀方法:1.明晰文段所敘述的事情:何人游何景點,標明游蹤。2.找到文段所描寫的景物:看景物的特點、景物的變化。3.注意文段所塑造的人物:性格、思想、行為、態度、品德、命運、影響。4.領悟文章所蘊含的情理:對人生、事物等的情感觀念,作者的處事態度、生活志趣等。通過對比閱讀這三篇文章,了解“永州八記”,同時了解被貶到永州任司馬的柳宗元的思想動態,從而完善對柳宗元的人物形象認知。
又例如,通過對比閱讀諸葛亮的《前出師表》和《后出師表》,制作相應的對比閱讀分析表(見表3),引導學生深入了解“表”是中國古代臣子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特殊文體,它的基本特征是“動之以情”,開頭結尾有自己特殊的格式。這樣做還能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諸葛亮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人物形象,同時也能讓學生了解忠君愛國之道。
再例如,引導學生對比閱讀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和《與顧章書》,并制作相應的對比閱讀分析表(見表4),以使學生感受駢文之美——對稱美、含蓄美、色彩美、音樂美。同時結合這兩篇文章的背景,使學生了解在動蕩不安的時代,一些仁人志士選擇遠離世俗喧囂,隱居山林這一文化現象。
同作者同文體的文言文對比閱讀,可以深化學生對相關文體及作者的了解。
(二)尋找情感的共性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比閱讀感受兩篇不同文體文章的語言美,深化他們對作者的情感、主張或思想的了解。如可以引導學生對比閱讀《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并制作相應的對比閱讀分析表(見表5),以感受散文和詩歌不同的語言魅力,感受作者的情感態度。
又如可以引導學生對比閱讀劉禹錫的《陋室銘》和《秋詞》,并制作相應的對比閱讀分析表(見表6)。通過對比閱讀,學生能明白劉禹錫“陋室不陋”的安貧樂道和“秋日勝春朝”的豁達樂觀,進一步走進劉禹錫的內心世界,與其進行更深層次的對話。
同作者同情感不同文體文言文的對比閱讀,可以深化學生對作者的情感、主張或思想的了解。
(三)尋找整本書風格或思想的共性
例如,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對比閱讀《莊子·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和《莊子·惠子相梁》,并制作相應的對比閱讀分析表(見表7)。
可以從上述“《莊子》二則”的閱讀延伸到《莊子》中其他有趣的小故事的閱讀,如《莊子釣于濮水》《仲尼適楚》,以使學生了解《莊子》的風格特點,深化對莊子創作風格的了解,提高文言閱讀能力,開闊閱讀視野,增強對傳統文化經典的親切感。在此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辯證思考,以史為鏡,向賢者學習,培養他們發散思考的能力。
同書中不同篇目的對比閱讀,可以深化學生對整本書風格或思想的了解。
(四)尋找同篇修改前后的不同
可以引導學生對比閱讀《賣油翁》(統編教材課文)和《歐陽文忠公文集二九·筆說》中的相關文段,通過探究修改的內容,感受《賣油翁》語言的精練、描寫的細致。同時,這也能推動學生探究語言背后的意義,明白好文章是一遍一遍修改出來的,進而養成好的寫作習慣。
在同作者文言文的對比閱讀中,學生可以通過尋找文體的共性、情感的共性、整本書風格或思想的共性、同篇修改前后的不同等深化對相關知識的了解,提高閱讀與寫作能力。
[?? 參?? 考?? 文?? 獻?? ]
[1]? 張伯行.朱子語類輯略[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2]? 烏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對象:教育人類學初探(上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89.
[3]? 錢夢龍.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J].中學語文教學,1997(4):25-27.
(責任編輯??? 農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