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婷
摘要:文化是語言的鏡像,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中的詞匯,特別是詞匯中的諺語,始終忠實地記錄著社會現實并反映著當地各種文化理念。云浮方言諺語是當地群眾長期以來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的,承載了厚重的地域文化內涵。該文運用文化語言學的觀點,在對云浮方言諺語進行收集整理的基礎上,從農耕文化、風土人情、知識經驗及傳統美德4個方面來解讀云浮方言諺語背后的文化內涵,揭示云浮方言諺語獨特的文化特點,展現其濃郁的地方特色。解讀云浮方言諺語的文化內涵,不僅有助于讓更多人了解云浮地域文化,更有利于這一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關鍵詞:云浮;云浮白話;諺語;語言與文化;文化內涵;地方特色
中圖分類號:H172.2?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4)05(b)-0084-05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Yunfu Dialect Proverbs
LUO Ti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Luoding Polytechnic, Luoding Guangdong, 527200, China)
Abstract: Culture is the mirror image of language, and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The vocabulary in language, especially the proverbs in vocabulary, always faithfully record the social reality and reflect various local cultural ideas. Yunfu dialect proverb is formed by the local people in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practice for a long time, which carries the profound regional cultural conno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linguistics and on the basis of collecting and sorting out Yunfu dialect proverbs,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behind Yunfu dialect proverbs from four aspects of farming culture, local customs, knowledge experience and traditional virtue, reveal the uniqu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Yunfu dialect proverbs and show its strong local characteristics. Interpret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Yunfu dialect proverbs not only helps more people understand the local culture of Yunfu, but also facilitates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is cultural heritage.
Key words: Yunfu; Yunfu vernacular; Proverb; Language and culture; Cultural connotation; Local feature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密不可分,正如著名語言學家薩丕爾所說:“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1]也就是說,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透過語言,我們可以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方言是民族語言的地域分支,是局部地區人們所使用的語言,因此,方言也是地域文化的承載者。而方言諺語,作為一種語言形式,具有寓意深刻、形象生動、句式精煉、朗朗上口及易誦易記的特點,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相較于其他語言形式,更能直接、具體、全面地反映地域文化的特征[2]。
云浮地處廣東省中西部,兩廣交匯之處,轄云城區、云安區、郁南縣、新興縣,代管羅定市,是著名的嶺南祖地、禪宗故里、南江文化之鄉、石藝之都。云浮市通行的方言主要有云浮白話、客家話、閩南話和[亻][能]古話。其中,云浮白話屬于粵方言,雖帶當地鄉音,但與廣州話接近,操白話人口占全市人口的絕大多數,地區分布也最廣。
云浮方言諺語是云浮人民在千百年來的勞動和生活實踐中創造、流傳下來的,凝聚著勞動人民豐富的勞動經驗、無限的生活智慧、濃郁的風土人情,體現了當地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本文擬從語義的角度挖掘云浮方言諺語背后的文化內涵[3]。
1 反映了“天人合一”的農耕文化
云浮的農耕文化源遠流長。根據在郁南羅順鎮花果山出土的石鏟、石斧、石磨輪等石器推測,大約距今40萬年前,這片土地上就已出現農耕文化。如今,云浮市是廣東省農業大市。云浮農業不斷發展壯大的背后是勞動人民“天人合一”的農耕智慧,它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主張以農為本、因變預勢、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和因物制宜,按大自然規律開展各種農事活動。這種“天人合一”的農耕智慧反映在方言諺語中,指導著人們的農業生產。
1.1 以農為本
百業農為本,民以食為天。農業是國家穩定的基礎,也是人民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天人合一”思想首先體現為對農業的重視,許多云浮方言諺語也表現了人們以農為本的思想,例如“衙門錢,一熢煙;生意錢,六十年;種田錢,萬萬年”“要想長遠富,就要多種田”[4]等諺語,體現了人們農業至上的觀念;又如“揾了外江錢,勿丟門口田”[5]意在勸誡人們即使在外做生意賺了錢,也勿使家中田地丟荒。
1.2 因變預勢
天氣與農業生產活動緊密相關,特別是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年代,基本是“靠天吃飯”,天氣自然而然就成為勞動人民最關注的對象,只有找出大自然中天氣變化的規律,因變預勢,才能減少惡劣天氣對農事活動的影響。因此,人民在長期對自然現象觀察的基礎上,總結出了豐富的農諺,這些農諺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根據自然現象的變化或動植物的反應,來預測未來天氣變化的趨勢,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氣變化的規律。
節氣是自然界氣候變化特征的節點。同時,節氣當天的氣象變化,對未來一段時間的天氣有著重要的影響,對農業生產具有重要意義。由此,人們通過對節氣當天氣象的細致觀察,總結出了許多關于未來天氣變化的農諺,例如“清明落(雨),蝦公魚仔跳上鑊(意指水漲魚躍)”“立夏起北風,十個魚塘九個空(意指干旱)”“立秋水浸埇,浸到白露窮”“冬至起紅云,明春地旱硬”。
自古以來,日月星辰就是人們判斷未來天氣的重要根據。云浮方言諺語中這一類根據天空景象推測短期內天氣變化的諺語非常多。例如“天星疏,曬爛窩;天星密,落雨不隔日”“月亮白光光,明早必有霜”“月光戴帽,大雨滔滔”“月亮長亮,大雨紛紛”。
風、雨、雷、虹、云、霧等天氣,同人民的生產生活聯系甚密,人們亦往往根據這些氣象的不同形態變化,預判短期內天氣的變化。例如“霧里日頭,曬破石頭”“早虹雨,晚虹晴”“早西風,晚西風,曬死白頭翁”“冬天落日西山紅,明朝有霜凍”“云似魚鱗片,落雨在明天”“西南雷隆隆,大雨來得兇”。
所謂天氣的變化,就是大氣的變化,空氣孕育著萬物,當天氣發生變化時,不少動植物會產生靈敏的反應[6]。因此,人類可以通過觀測這些動、植物的反應,來推斷未來天氣的變化,如諺語“百足出洞,大雨溶溶”“螳美低飛,大雨將至”“晚上蚊子惡,明早有雨落”,分別是通過觀察蜈蚣、蜻蜓和蚊子的活動,預測大雨的到來。
1.3 因時制宜
萬物的生長都與環境密切相關。四時輪換,帶來陽光、溫度、濕度等環境因素的變化,因此,時節對農作物的生長至關重要,只有順應農時來安排農事活動,才能保證農作物的生長質量。指導人們按時節開展農事活動的諺語非常豐富,如“正月種竹,二月種木”“春分唔浸谷,大暑禾唔熟”“清明前后,種瓜點豆”“鬧了元宵燈,農夫快開耕”[7]。
1.4 因地制宜
在農業占主導地位的年代,農作物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因地制宜,選擇最適合當地自然條件的農作物進行種植,才能實現收益最大化。云浮人民根據本地多山的特點,選擇種植松樹、竹子、桂樹等作物,很快走向致富之路。很多諺語反映了云浮人民因地制宜的生產智慧,例如“種得幾山松,子孫唔憂窮;種得一山桂,子孫就富貴”“家有千棵竹,后代享清福”“前人種欖樹,后人享富貴”。
1.5 因物制宜
在種植作物時,人們會根據作物的生長周期、生態習性以及季節變化等因素進行合理栽培和耕作,許多諺語總結了不同作物的農耕技藝。例如:在選種時,講究“茄種要老,秧苗要嫩”;在耕作時,番薯、芋頭和姜的耕作方式不同,所謂“深茨淺芋疏兜姜”,水稻和蔬菜的種植方式也不同,即“田要深耕,菜要淺種”。同樣是稻耕,早造(早稻)和晚造(晚稻)的耕作方式也不同,講究“早造泥上搭,晚造往下插”[8]。
2 反映了獨具特色的風土人情
云浮方言諺語來源于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實踐,因此深深打下了地方文化的烙印,最能體現當地的風土人情,是研究和了解當地自然環境、名優特產、民間習俗、民間信仰等方面的重要資料。
2.1 自然環境
云浮地處“三山三江一河”的山水格局。西江從云浮北部奔流而過,西面橫亙著云開大山,東邊有天露山脈貫通南北、云霧山脈逶迤東西,南江、新興江、南山河由南向北貫通全市域并匯入西江。在云浮土地總土地面積中,山區面積占60.5%,丘陵面積占30.7%,平地面積不到9.0%。這樣的地形地貌,正如諺語所描繪的一樣,“八山一水一分田,遍地石頭沒油膩”。土地的貧瘠,交通的不便,帶來經濟的落后,諺語“路不平,燈不明,九曲十三彎,石頭黃土堆滿山”恰如其分地闡釋了這種狀況。貧窮和落后,讓人望而卻步,“云浮云浮,滿山石頭,若然調走,永不回頭”。改革開放以后,云浮將劣勢轉換為優勢,發展石材業,又有了“云浮云浮,滿山石頭,有了石頭,富有奔頭”的諺語流傳。
在過去即使是在可以從事水稻耕作的盆地,人們的生存亦不易,干旱的難題頻繁困擾著人們。南江一帶的連灘鎮曾有民諺云:“有女不嫁連灘,擔水要過幾個灘”,形象地說明了連灘此地的干旱程度。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羅定也是遠近皆知的“苦旱區”,曾有“羅定黃泥土,一場大雨變黃泥。山上不長草,黃泥往下倒,若要保老命,必須舉家走”的諺語流傳。1981年,羅定人民克服重重困難,建成了長崗坡渡槽,徹底改變了“五天不雨成旱,一場大雨成災”的羅定平原面貌,造就了如今的“南粵糧倉”。
2.2 名優特產
一方水土,一方名產。云浮山川毓秀,氣候溫和濕潤,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云浮名優特產,成為代表云浮文化的一張張名片。有諺語傳:“世界肉桂看中國,中國肉桂看羅定”,羅定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土壤以紅壤和赤紅壤為主,充足的光照以及多霧高溫的環境非常適合肉桂的生長,使得羅定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肉桂之鄉”;云浮郁南境內屬于丘陵地區,非常適宜黃麻及席草生長,郁南人民以此為原料,制作出質地平滑幼細,厚軟適度,夏涼冬暖的橫經席,頗受人們歡迎,當地素有“腰骨赤,不離橫經席”的諺語流傳;“織蒸籠,唔憂窮”,意指織蒸籠是致富通道,云浮泗綸鎮位于云開大山地帶,青山綿綿,土地肥沃,水資源豐富,自古盛產羅竹,當地人民以羅竹為原料,用巧手編織成一個個精美的“泗綸蒸籠”,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有女莫嫁茶洞中,朝朝沙盆響雷公”,這句諺語形容的正是云浮特產“茶洞擂茶粥”,擂茶粥制作須將茶葉、砂仁、茴香、風姜、陳皮等擂爛,故有“沙盆響雷公”的說法;“想吃梅子嫁曹田”,新興縣尤其是曹田村是盛產青梅之地,當地人民將青梅加工成話梅,漸漸形成了涼果加工產業,如今“新興話梅”已經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2.3 民間習俗
民俗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形成并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與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所以大量的民俗反映在方言諺語中。例如“雅崗佬走大王,米缸半,尿塔滿”,描繪的是云浮市新興縣雅崗村“走大王”活動的盛況。“走大王”活動是民間的一項游神活動,人們在元宵節這一天通過游神的方式,期盼憑借神明的力量,將好運逐一傳達到家家戶戶,以此祈禱保佑村寨平安、祈求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生活安康。“一二三四五六七,倉夏舞龍舞第一。”舞金龍是民間慶祝春節、元宵佳節的一項重要的風俗活動,其中倉夏村的舞金龍在新興縣尤為著名,故有此說法。
2.4 名勝古跡
云浮自然風光秀麗,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有著許多廣為人知的名勝古跡,特色民居,是當地人民的驕傲,亦是展現當地文化的一張名片。有許多諺語反映了這些名勝古跡。“先有岱山,后有龍山”意思就是岱山寺的建造時間比龍山國恩寺的建造時間還要早。岱山寺是新興縣最早的佛寺。國恩寺由六祖惠能開山創建,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甘家書房李家屋”,意指新興縣城南外村的兩處建筑——甘家書房與李家大屋,在清代是新興縣內最氣派最有代表性的私人建筑。“你去睇下城隍廟牌匾啦”這句諺語源于新興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興城隍廟,古城隍廟有一副楹聯“但得回頭便是岸,何須到此悟前非”,該諺語意在讓別人去看此對聯,是要教導世人為人處世要做到事事問心無愧。
3 反映了實用豐富的知識經驗
云浮方言諺語中有很多是關于日常生活知識經驗的總結,也是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規律性總結,包括衣食住行、醫學保健、常識常理等方面。
3.1 衣食住行
衣食住行是人民生活的基本內容,也是頭等大事,故在諺語中多有體現。例如“豆豉蒸豬肉,香過隔離屋”“肉類蔬菜可以缺,咸魚一味不可無”“茶油煮飯,鍋底刮爛”“欖角送飯,鍋底刮爛”反映了當地人民的美食秘籍;“出門不帶衣,冷死冇人知”“在家千日好,出路半朝難”“行要好伴,住要好鄰”反映了出行的感想;“爛衫巾著暖,番薯根吃飽人”“大仔冇舊衫,二仔冇新衫,三仔著爛衫”反映了困難時期人民的衣食情況[9]。
3.2 醫學保健
云浮方言諺語中有許多關于醫學保健的知識總結,對于保障身體健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例如“長貧難顧,常病難醫”“慢病在養,急病在醫”反映了醫理;“干血癆,不用睇”“出汗不減熱,醫生也驚慌”“男怕腳腫,女怕頭腫”反映常見病侯的應對經驗;“三斤甘草,涼不到心”“管他傷風不傷風,三片生姜一根蔥”“家有寮刁竹,不怕青蛇共百足”“三錢姜太涼,四錢姜太熱”反映了民間草藥的運用經驗。
3.3 常識常理
諺語的重要來源之一就是生活實踐,因此諺語直接而全面地反映了人們的生活經驗,其中就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常識和常理,云浮方言諺語中這樣的諺語有很多。例如:“精人燒生竹,笨人燒生木”,說明了生竹利燃而生木難燃的常識;“上屋搬下屋,冇見三籮谷”,說明在遷移的過程中,即使距離很短,也難免有所損失;“細細刀兒放大木”,意思是小刀也可以砍倒大樹,喻指小亦可敵大的常理;“龍船長,難出涌”意為端午的龍舟很長,但是出不了河涌,喻指事物有利有弊的常理;“爛湴須防有刺”意指爛泥里也會有刺,喻指做事應小心謹慎;“一人合一人,司令公合煙筒”說明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人,就像灶神和煙囪相合一樣;“口說蓮花也是草”暗指言語再動聽也改變不了事情本質這個常理。
4 反映了深入人心的傳統美德
語言是人類思維和思想表達的重要工具,諺語是人民群眾創造出來的,許多諺語直接反映了人民的價值觀念。云浮人民有許多價值觀念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一脈相承的,但運用了本地獨具特色的諺語表達,亦有討論的價值,這里選取云浮方言諺語中體現最多的幾種傳統美德展開討論[10]。
4.1 勤儉節約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刻在中國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古人云:“勤儉為本,自必豐亨。”意為以勤儉為要,定會豐衣足食。勤奮是財富之源,懶惰是貧窮根源,云浮人民深諳這一真理,例如:“好食懶做睡爛席,又勤又儉睡高床”“魚米之地餓惰漢,瘦嶺之間飽勤人”“若要窮,朝朝睡到日頭紅;若要富,甑酒養豬磨豆腐”“勤人文錢起高樓,懶人拾金變石頭”“要想富,勤力做;要想窮,吊雀籠”“人勤地生寶,人懶地生草”“貪字寫成貧,小富必由勤”等諺語勉勵人們以勤致富,告誡人們勿貪圖享受。
儉是持家之本,生活的智慧,只有節儉,才能守住財富,“今天省把米,明天省滴油,轉年買條大黃牛”“惜衣得衣新,慳食免求人”“有錢不可盡用,有勢不可盡恃”“一日省幾口,一年省幾斗”“養子不教父之過,持家無方徒奔波”,這些諺語都反映了云浮人民儉樸持家的美好品德。
4.2 敦親睦鄰
敦親睦鄰,守望相助,家庭和諧,鄰里和睦,家庭才會興旺,社會才會穩定,老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因此,古往今來,敦親睦鄰是中國人共同認可遵循的道德規范,云浮方言諺語中對這一價值觀念也多有體現。
《孝經》云:“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敦親是睦鄰的基礎,敦親,即厚待親人,家庭和諧,表現為孝敬父母、兄友弟恭、夫妻和睦等倫理道德行為。“生時食塊肉,勝過死時大棺木”,告誡人們要趁父母猶在時及時行孝,生時優待總比死后厚葬要有意義得多;“夫妻和睦,全家幸福”“公不離婆,秤不離砣”“骨邊肉,枕邊話”,夫妻和睦,互相依靠,是人們的美好希冀;“兄弟唔和受人欺,嬸姆唔和惹是非”“好秧好禾,好媳婦好家婆”,一個家庭里,兄弟團結,妯娌相和,婆媳相親,生活才會和順,否則處處不順,正所謂:“家和萬事興,家衰口不停”。
睦鄰,即要與四鄰和睦相處。中國人歷來主張鄰里和睦,人們常說“遠親不如近鄰”,表達的就是對和諧鄰里關系的贊許和期待。鄰里之間和諧相處,互幫互助,讓生活更美好,社會更穩定。云浮人民非常注重鄰里關系,很多的云浮方言諺語對此都有反映,例如“近鄰不可斷,近親不可疏”“打不斷的親,罵不斷的鄰”,認為鄰居和親戚同等重要,有的諺語甚至認為親戚不如鄰居重要,例如“有千年鄰居,無百年親戚”,鄰里中數住在隔壁的鄰居最為親近,例如“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隔離人”。
4.3 誠信務實
古人云:“人無信不立”,誠信是立身之本。云浮人在為人處世中體現了誠信的美德,例如,“有借有還,再借不難;有借冇還,再借艱難”,規勸人們要講信用,錢款有借有還。誠信不僅是為人之本,也是經商之魂。“手是鉤子眼是秤,公平才是定星戥”“價錢由你話,秤頭莫撮假”“秤平、斗滿、又碼足”“貴買貴賣,公買公賣”“上街賣魚,不要下街龜搭秤(龜搭秤指用龜來湊足斤兩,龜指劣等貨)”,強調買賣時抵制缺斤少兩,堅持公平公正,正是云浮人誠信的體現。
如今,云浮人能在層層大山包圍下打造出“東方硫都”“中國石都”“南藥之鄉”等名片,靠的不僅是誠信,更是實干、務實的心態,這從許多云浮方言諺語中可見一斑。例如,“莫學蜻蜓點水過,要學秤砣水下沉”“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做一遍”“見過不如做過,做過不如做得多”“萬事莫如親下手”“要會種瓜親手栽,要動做衣親手裁”。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云浮方言諺語是當之無愧的文化寶藏,其以獨特的鄉音作為語言形式,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包括“天人合一”的農耕文化、獨具特色的風土人情、實用豐富的知識經驗和深入人心的傳統美德等,這不僅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也體現了濃郁的地方特色。
參考文獻
[1] 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2] 言嵐.方言諺語的文化內涵:以湖南醴陵方言為例[J].前沿,2010(6):140-142,150.
[3]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廣東卷編輯委員會.中國諺語集成·廣東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7.
[4] 郁南縣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編委會.郁南民歌民諺[M].云浮:郁南縣文聯,1993.
[5] 丁世良,趙放.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1.
[6] 徐子明.從瀧水民間歌謠看南江的稻耕文化[EB/OL].(2012- 12-31)[2024-02-11].http://bwg.luoding.gov.cn/info/60005 29 586.
[7] 羅定縣民間文學三套集成領導小組.中國諺語集成廣東卷羅定縣資料本[M].云浮:羅定縣人民印刷廠,1988.
[8] 郁南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郁南縣志[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
[9] 李金梅.山西方言諺語語義研究[J].語文建設,2014(3):35-36.
[10]林倫倫.潮汕方言諺語的文化內涵[J].汕頭大學學報, 1990(2): 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