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騰雁
教師是有精神長相的。
人群中,教師很容易被辨識。寫在臉上的雅氣,閃在眸中的和氣,神色中蓋不住的純真氣,舉手投足間藏不住的書卷氣……氣質是每個人相對穩定的個性特點和風格氣度,它醞釀于內,發之于外。教師的氣質多來源于工作特質:正氣、大氣、勇氣、銳氣、才氣、孩子氣……教師的精神之美若暗香浮動。
如若再究氣質之源,教師的氣質則來源于教師的器質。器,會意字,從犬,從口,四個口表示缸、壇、瓶、罐等眾多器皿。《黃帝內經·靈樞·本神篇》把肝、心、脾、肺、腎五個有形的器官視為盛裝魂、神、意、魄、志這些無形之物的器具。可見,“器”的第一層含義是能包容他物。又《墨子》有云:“圣人者,事無辭也,物無違也,故能為天下器。”意思是被稱作圣人的人,不推辭難事,不違背常理,所以能成為博學多才的人物。因此,“器”的第二層含義是有擔當。“器”的第三層含義可以引申為才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謂也。對應“器”的三層含義,器質教師也有三層境界。
器質教師的第一層境界是心中有學生。研究學生是教育的第一要務。研究的前提是接納,接納每一種特質的學生,接納每一種個性的學生。包容學生,給予專業的理解,給予公平的對待,給予微笑,給予賞識,給予信任,給予安全感,給予有溫度的評價。站在學生的視角上考慮問題,以憐愛之心體諒學生學習的難處和苦處,以博大的胸懷、敏銳的洞察力去發現和挖掘學生的潛能。心中有了學生,眼中有了柔情,教育才有了成功的可能。
器質教師的第二層境界是肩上有責任。教育者的境界由低到高分為四個層次:教、育、引、度。“教”是傳授,“育”是培養,“引”乃引領,“度”是度人。教育者達到度人之境,方為“圣人”。于漪老師說:“教師的成長和發展最重要的是內心的覺醒,就是把日常平凡瑣碎的工作與我們未來的事業和千家萬戶緊密聯系在一起,這樣每件事情就會有意義。”
器質教師的第三層境界是手中有絕活。于永正老師說:“沒有崇拜,便沒有教育。”教師只有練就自己的絕活,才能得到學生真心的崇拜,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桂賢娣老師面對任何一個學生,只要相處三十分鐘,就能知道學生是怎么想的,桂老師的班級永遠“一座難求”;張曼凌老師通過“行動與堅持”“用心與智慧”“閱讀與反思”將生活過成了詩,令人艷羨不已。教師不是教書匠,但是教師不能沒有匠心與匠藝。
器質教師是君子不器的行家里手,器質教師是器宇軒昂的君子賢達。器質,該成為教師的應然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