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

最近被一本優秀的教育小說吸引了眼球——聶震寧的長篇教育小說《書生行》,小說中的書生映射了教師這個群體。該書最有亮光的一句話激起我心中的漣漪:“人世代有滄桑,只有仔細回味才能感覺得到其中的價值與況味。”這句話是聶震寧為了感念和感恩自己少年時代的幾位優秀的老師而發出的心聲。作為一名優秀的出版家,他如今又重回到作家身份,這種回歸出自他對教師這個身份的重視和重新審視。在他看來,一個具有教育家情懷的老師,必然懂得“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學生的身心需求,再去問診把脈,最后踐行教育行為”。
若干年前,我也有幸遇到了很多優秀的老師,他們的大愛、質樸與無私讓我第一次感覺到“為人師的偉大和無所不能”。于是我身體力行,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從風華正茂的師專生到高等學府的碩士研究生再到一名鄉村教師,我從未停止對“教育的真正意義”的探索。直到今天,我的內心依然熱愛這個職業,因為我始終堅信教師是可以改變“心靈和人生”的職業。然而,當今的教育形態和教育環境讓教師這個職業成了“多棱鏡”,有人看到的是教師職業的清貧和困苦,有人看到的是教師職業的渺小與普通,更有人看到的是教師職業的茫然與復雜。而我從未懷疑過自己的職業抉擇——從大山中走出再回歸到大山中,讓最需要教育的地方有我的身影,這就足矣!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回歸未嘗不是一種重生。因此我的內心突然誕生了一種全新的認知:教師這個職業其實需要的是一種樸素的教育觀。何為樸素的教育觀?興許它就在我們的身邊。
樸素的教育觀來源于對教育的期待
我身邊不乏非常優秀的教學能手和教學名師,觀其言行,他們也會有師生交互中的煩惱,也會有些許的迷茫。深入交談和向他們請教方知:他們每個人對學生的期待千差萬別。然而,我的育人期待卻再樸素不過了。我始終關注的是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變化,哪怕有一個學生在課堂上沉默不語,我必定會在課后進行認真的反思,并找準時機了解他的內心,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甚至會改變原計劃中已設定的評價策略。有同事問我“何必呢”,我淡然一笑后說,“期待是最好的教育智慧”。經過一個學期的期待與引導,那個在別人眼中顯得木訥和沒有希望的學生卻成為我英語課堂上發言最為積極、課后打掃衛生最為認真的一個。教育應該是樸素的,這種樸素離不開對教育的期待,這種期待應該區別于非教育者或持過高期望的教育者,更應該建立在一種同理心、至誠心與平常心之上。因此我終于明白,“教育的全部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尊重受教育個體,不放棄對每個學生的期待,必會收獲“春風化雨潤桃李,矢志耕耘望棟梁”的驚喜。
樸素的教育觀來源于遵循教育規律
當今的教育形態復雜,教育格局多元化,不同行業對教育的認知似乎愈加趨向于功利性。然而在努力踐行民族復興的過程中,“我們的教育大家和教育名家”都一致推崇教育家精神。從思想引領和教育常識的角度來看,教育家精神是一種高尚的、至誠至性且有家國責任和使命擔當的“教育品格和教育內涵的系統闡釋”。它包括“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從這些深刻和凝練的普適性教育家精神中,我們可以看到:培養學生的家國責任、用高尚的品德去塑造他們的人格、關注學生個性差異落實因材施教、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踐行教育初心和以心系天下的文化傳承來立德樹人都是“遵循教育規律的體現”。在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時刻告誡自己要尊重學生的學習認知水平和發展規律,更要因地制宜,從學生的興趣、學習動機與學習需求出發來設計我的課堂。久而久之,我更加自信“只要我們不急功近利,認真踐行規律育人和初心育人,學生的學習收獲和學習成績就會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期”。后來,這一點終是得到了歲月的印證。
一個出生在特殊家庭的孩子和我邂逅于2012年的秋天。當時我剛大學畢業,來到一個山村學校并接手了三年級的一個班。其中有個男孩子,非常內向,不愛寫字,更不喜歡回答問題。我向他教授英語,他并不配合我,但是當我得知他喜歡聽故事的時候,我就利用放學后的時間給他送去小人書并引導他閱讀。一段時間后,我們彼此熟悉了,我不但給他講故事,而且隨他到他家里進行家訪。了解到其父母有殘疾、家里教育資源匱乏、經濟困頓且家庭勞動任務繁雜的實情后,我決定用愛心和恒心去幫助他、引導他。雖然剛開始他的成績總是拖班級后腿,但我從來沒有逼迫他的意思,而是盡可能用他可以接受的學習方式去引領和教導他。歲月在四季輪回中記錄了我們師生之間的種種交集。小學畢業后,他進入當地初中,學習成績竟然漸漸斐然。在升入高中的那一年,他又成了我的學生,這個時候我發現他變化很大,他非常喜歡和我交流。經過高中三年的成長,他自信、陽光,懂得感恩,獨立性很強,當初那個自卑、怯懦和內向的男孩子形象已經蕩然無存。2022年高考之后,他進入名校。此后,每年春節回家,他都會來找我談心。雖然高考填報師范專業沒有被錄取,他卻真誠地告訴我,如果有第二次機會,他依然會選擇當老師。在他看來,教師是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的偉大職業。這是多么春風沐雨般的話語,這種發自肺腑的言語來自我曾經陪伴他走過的教育之路:遵循教育的規律,尊重每一個生命,樂于用期待的教育情感來感召和呵護孩子們。
樸素的教育觀誕生于責任感與家國情的驅動
特級教師蔣振遠在其研究成果《新課程背景下適時施教的藝術》中發出肺腑感言:“教育人的肩上不僅承擔著培育個人的責任,還承擔著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任。”從這句話中,“教師職業的特殊性與教育行業的價值意義”可見一斑。古人尚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家國情懷,更何況我們!為人師者,從走上講臺的那一刻起,就要明確一個核心道理:教育無小事,育人是大事。樸素的教育要杜絕功利念想,更要杜絕“只做教書匠”的狹隘認知,而要深諳教書育人的特殊性,從個人發展、家庭本位、社會和諧以及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高度來踐行教書育人。一些地方出現了打造名校、哄搶名師、追求名校效應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無疑說明“為教育的初心蕩然無存,過度追求功利化辦學和個人的私心已經被放大”。追求優質和高質量教育發展無可厚非,然而一些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的心中已經失去了樸素的教育觀,更失去了教育為人生、為家國的初心。國家的發展離不開優秀的教師群體,尤其是有著責任感和家國情懷的教師隊伍。這些教師總是能在“教育家樸素的教育品格和教育精神”的感召下去踏踏實實育人、兢兢業業做事。他們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更能以較強的責任心和民族使命感去恪守教育初心,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為國育才”的教育底線來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而為國家培育出引以為豪的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如果教育的過程僅僅是為了賺幾兩碎銀或是帶著職業倦怠去消耗青春,那么,這樣的教育已經失去了樸素的內核和質樸的美感。樸素的教育觀是完美詮釋教師職業特殊性與發揮教育價值的最核心和最基本的教育哲學與教育內蘊。
在繁忙的教育工作之余,我總是會不斷地細細品味“師者如光,微以致遠”所蘊含的教育哲思。在歷經12載的教學生涯后,我終于明白,從職業普適性的角度而言,教育是最平凡的工作,教育的過程就是讓受教育者從懵懂到睿智,即智育的過程;但從家庭和諧、社會發展與民族復興的視角而言,教師職業是培育具備高尚品格、責任擔當與家國情懷的“全人”的過程。因此教師的教育行為是平凡中的不平凡,是一般中的特殊。教師群體普通如江河湖海,卻滋養著每一寸土地;教師群體亦平凡如星辰,卻見證了本固邦寧下人間聊以慰藉的萬家燈火。作為一個普通的教育者,我期望奮斗在教育崗位上的每一個“教育人”都能夠積極地去擁抱“樸素的教育觀”,踐行返璞歸真的“新教育”,讓我們的教育回歸自然與純正,回歸人文與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