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恒利
【摘要】為貫徹落實“雙減”政策精神,扎實推進“雙減”工作,切實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對作業優化設計進行研究是重要的方式之一.文章對作業設計環節展開探究,結合數學學科特點分析“雙減”對作業設計的要求,以及優化作業設計對教學產生的作用,并探究優化作業設計具體實踐,提出自主式作業、合作式作業、分層式作業、游戲式作業的實踐策略,旨在為小學數學教師提供參考,有效發揮作業的育人功能,推動“雙減”政策落地.
【關鍵詞】“雙減”;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優化
引 言
作業雖“小”,但作用很“大”,布置作業雖然是教學中的最后環節,但并不是整個教學的“收官之作”.為設計功能全的作業,幫助學生與家長減輕負擔,在“雙減”背景下,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優化作業內容設計,形成獨屬于小學數學的提質減負作業體系,利用“小切口”撬動“大變革”,使“雙減”政策與要求有效落實,促使教育回歸本來發展規律,加速學科教育減負提質增效目標的實現.因此,“雙減”背景下探究小學數學作業優化設計具有必要性.
一、“雙減”政策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要求分析
解讀“雙減”政策對作業設計的要求,能夠使教師更準確地把握優化設計方向,其中的關鍵是明確對作業難度、數量、時間以及形式的要求.
(一)難度要求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是教學設計的導向,義務教育階段作業難度應控制在課標范圍內.從作業設計角度來講,作業是一種正向反饋機制,能夠反饋學生的學習程度,能夠判斷學生對課標要求的達成情況,因此,以課標為基礎進行作業設計是“雙減”背景下仍需要堅持的.應在課標范圍內,以基礎知識、核心知識為中心,考慮各個層次學生的需求,循序漸進地提升作業難度.
(二)數量與時間要求
“雙減”政策規定小學1~2年級不得布置家庭書面作業,3~6年級家庭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能超過60分鐘.在硬性規定下,要同時做到減負與發揮作業功能,需要教師進行科學規劃,基于“保質減量”原則,設計實踐類作業、分層作業、個性化作業,使作業數量與時間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契合學生發展規律,體現教育基本導向,涵蓋知識教育與品德教育.
(三)形式要求
“雙減”明確提出不得布置機械重復、懲罰性作業,鼓勵創新作業形式,提高作業設計質量.教師應領會“雙減”精神,秉持科學、合理原則,豐富作業形式,并使完成作業的方式更加靈活,在多樣化作業中開闊學生視野,發揮啟發學生思維、強化數學意識的作用,從多方面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優化設計的作用
(一)糾正學生對待學業的態度
傳統的數學作業主要以習題、抄寫概念為主,根據習題正確率、概念能否流利背誦與默寫判斷學生學習情況,忽視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的發揮,使學生對作業的積極性不高,一旦作業量過大就會出現抗拒心理.“雙減”政策不再允許重復性、機械性作業存在,要求教師設計發散性、實踐性、創造性作業,使學生帶著期待、興趣、好奇完成作業,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重塑數學學習態度.
(二)切實減輕學生作業負擔
“雙減”政策出臺后,數學作業的數量得到有效控制,尤其是重復性作業減少后,學生的心理壓力以及身體疲勞程度均大幅降低,切實降低了學生的身心負擔.同時,“雙減”對作業難度與時間的限制更加明確,學生能在課余時間完成作業,并以更充沛的精力解決問題,使作業能夠發揮出作用.在高效的學習下,學生內心的抗拒、厭煩情緒減少,數學學習興趣得到提高,在完成作業時有愉悅感與成就感.
(三)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求
“雙減”鼓勵布置分層、彈性、個性化作業,要求作業與學生年齡特點、學習規律相符,要求作業設計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細分不同層次學生的真正需求,滿足學生差異化學習需求,學生按需選擇,以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加深知識理解,確保全體學生能夠通過作業有所收獲.
三、“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優化設計實踐
(一)圍繞基礎知識,設計自主式作業
自主式作業是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水平、認知風格展開設計的,賦予學生自主選擇作業內容、作業完成形式的權利,學生根據作業內容的要求自行管理完成作業過程.自主式作業難度低,適合全體學生,應圍繞基礎知識展開,發揮鞏固基礎、深化認知的作用.因此,在作業中應強化基礎內容的考查,并要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促進學生繼續探索,擴大自主學習范圍.
以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平年和閏年”教學為例,本節課以平年和閏年知識為中心,意在讓學生掌握平年一年有365天(2月有28天)、閏年一年有366天(2月有29天)以及判斷方法.設計自主式作業,包括“我會填”“我會辨”“我會選”“挑戰賽”“日記中的數學”等內容,學生可以選擇性參與,“挑戰賽”與“日記中的數學”均需小組合作完成,其他環節可以獨立完成.
其中“我會填”為填空題,“我會辨”為判斷題,“我會選”為選擇題,均結合生活場景展開設計,要求學生運用平年與閏年判斷方法確認年份,判斷二月份有幾天等;“挑戰賽”中發布綜合考查多個知識點的討論題目,為學生創設交流環節,要求學生大膽表達,并與其他小組的答案進行比較;“日記中的數學”給出小青寫的日記,需要學生根據日記中的內容補充表格、完成推算,既涉及語言理解、分析問題,也涉及解決問題,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
以上每個作業環節均能保證覆蓋所有知識點,學生根據興趣愛好、能力水平自行選擇.思維靈活且喜歡挑戰的學生可以選擇“挑戰賽”,喜歡同時感受多元問題情景的可以選擇“我會選”“我會辨”等.問題形式新穎,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不同,如“我會辨”設計的問題是:2020年與2021年上半年天數是否一致?并非直接問哪一年是閏年,但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準確判斷閏年、平年,從而形成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優化知識結構.
設計自主式作業,賦予學生最大程度的選擇權,尊重學生差異與學習需求,使學生在不同形式的問題、完成不同形式的作業中積極探索,深刻感受知識生成的意義,并在完成作業時產生成就感.
(二)利用智慧平臺,設計合作式作業
對于單元重點知識或單元作業,采用合作式形式設計,對知識與能力的考查更加綜合,避免學生的思維圍繞在教材枯燥的知識點上.為了能在課后保障學生溝通順暢,需要利用智慧平臺,組織學生線上積極交流討論、反饋,在完成作業中成為探究主體,豐富學習經驗,發展創新力.
以人教版六年級上冊“位置與方向(二)”為例,本單元涉及三部分知識,即通過方向和距離描述點的位置,通過方向和距離的描述確定點的位置,描述路線圖.設計合作式作業,包括“派送專業技能強”“按時按量工作勤”兩個情境.
在“派送專業技能強”情境中,學生化身快遞小哥,以快遞公司為觀測點,在線上學習軟件上隨機點擊一個任務模塊,出現位置的方向與距離.各小組學生在路線圖上確定位置,共同在路線圖上進行繪畫,形成完整的快遞業務區域圖,并描述公司業務情況.同時,學生可以在所形成的路線圖上做出優化,增加合適的圖案,在每個地點添加負責快遞的業務員名稱等,使路線圖完整、信息全面.本項作業考查用方向和距離描述點的位置、描述路線圖知識,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按時按量工作勤”情境中,小組經過協商選擇其中一個快遞員,點擊其負責區域范圍可以查看其每日送快遞路線圖,要求根據圖上提供的信息描述關鍵業務點的位置,并更換觀測點分析去往下一派送點的路線,遷移運用三年級學習的“位置與方向”知識.學生可以在線上平臺開啟討論組,自由發言討論.本項作業考查學生通過方向與距離描述位置、描述路線,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在描述路線時涉及方向知識,所以描述語言更具綜合性.
設計合作式作業,使學生習慣于合作探究、討論交流,在智慧與思維的碰撞下對問題產生新的認識,對單元知識有整體把握,且作業立足生活視角,轉化自生活中的問題,能夠發散學生思維,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結合具體學情,設計分層式作業
分層式作業是指教師根據對學生學習能力情況的判斷,在作業難易程度、題量、復雜性方面體現出差異,使學生能夠承擔與其能力水平相適應的作業負擔,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所有學生在完成作業時均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為例,作業以考查學生對面積計算公式的掌握與運用情況為主.教師應摸清學生情況,整合單課時課堂評價結果,將學生分層.其中面積計算公式掌握扎實、但應用不靈活的學生為一般生,公式掌握扎實、應用靈活的為良好生,公式理解透徹、轉化靈活、能夠熟練解決生活問題的為學優生.
針對一般生設計基礎性作業,以卡片形式布置,先提供綠色卡片,以理解性內容為主,如直接套用公式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的高;綠色卡片內容吃透后,提供黃色卡片,以掌握性內容為主,如根據面積公式S=(10+5)×4÷2畫圖形,需要學生動腦思考,運用多種方式解題;經過靈活轉化訓練,思維得到啟發后,提供紫色卡片,以應用性內容為主,主要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如:利用長8米、寬6米的長方形紅布制作底8分米、高7分米的等腰三角形紅旗,可以制作幾面?不僅要求學生應用知識,還要發揮想象,創新解決問題視角.基于卡片的新穎形式,激發一般生對數學作業的興趣,使其獲得成就感.
針對良好生設計綜合性作業,發布“跨界”作業單,要求學生結合習題自行總結知識點,根據已學圖形知識,總結求底、求高問題中的變量與不變量,并通過畫圖演示綜合把握知識點,總結出解決問題的一般思路.同時,要求學生在總結知識點后自行編制習題,將編制的內容上傳至智慧平臺,良好生內隨機傳播,交換解決自行編制的問題.通過作業單激發學生聯系已有知識經驗,“跨界”建構知識體系,在完成任務單中不自覺地運用知識、遷移知識、解決問題.
針對學優生設計拓展性作業,開設“作業小超市”,商品包括基礎性作業中三個顏色的卡片、“跨界”學習單、作業展示單,作業展示單要求學生自行繪制知識結構圖,根據個人喜好設計組合式課桌.知識結構圖應利用信息化軟件制作,把握關鍵知識點與數學本質,梳理知識脈絡;組合式課桌也應利用畫圖軟件形成平面圖,說明選擇其中圖形的理由.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時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基于學習內容,設計游戲式作業
“雙減”政策規定1~2年級不允許布置書面作業.作業不僅是學生完成學業的一項任務,也是一種情趣.為了避免書面作業過早地加重學生的精神負擔,可以以游戲為載體設計作業.圍繞學習內容設計游戲,學生作為游戲者會運用知識經驗、儲備以及學習工具積極地參與游戲,從而鞏固知識,強化理解.
以人教版一年級下冊“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為例,設計“口算鏈卡片”游戲,讓學生在玩中練習.游戲前需要學生自己制作數學卡片,準備若干張長方形卡紙,在紙上任意寫下形如“21+7,35-10,18-6,11+20”等算式,每個算式的結果需要寫在其他卡紙算式的上方,數量介于20~30張,其中任意一張卡片上標注開始,不寫算式結果.游戲需要家長的配合,游戲開始后將卡紙平分,其中有“開始”卡片的一方先出牌,雙方同時計算卡紙上算式的結果,出對應的牌,并繼續計算,10張牌為一條“口算鏈”,看誰最先連成“口算鏈”.
游戲式作業更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與認知規律,利用游戲持續點燃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使其在低強度且具有趣味性、規則性、情感性的游戲中積極參與知識鞏固、復習、探究,能夠避免作業千篇一律,也使學生在完成作業時有興趣、有思考、有提高,充分感受到數學“真好玩”.
結 語
綜上所述,優化作業設計是落實“雙減”政策的重要途徑,既能保障作業發揮育人價值,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也能改變作業形式,提高作業質量,發揮減負增效的作用.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準確理解“雙減”政策要求,充分認識到優化作業設計的價值,立足知識特點、智慧平臺、學生情況、學習內容等設計不同類型的作業,確保作業內容以課程標準為導向,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實現減量不減質目標,有效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
【參考文獻】
[1]王巖.探討“雙減”與小學數學作業優化的有效結合[J].黑河教育,2022(12):50-52.
[2]李德莉.“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優化策略[J].凱里學院學報,2022,40(06):120-124.
[3]牛玉娟.“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問題與優化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42(35):48-50.
[4]張培.“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優化[J].江西教育,2022(44):67-68.
[5]李曉萍.“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的優化設計[J].天津教育,2022(36):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