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大調第五小提琴協奏曲》(K.219)(以下簡稱“五協”)是莫扎特最為優秀的弦樂作品之一,在這首作品中,充分地展示了他對小提琴音樂創作和演奏技術的認知高度。本文以此曲第一樂章為例,在探討其音樂特征的基礎上,結合演奏實踐談談音樂表現的問題。
關鍵詞:莫扎特 《A大調第五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 音樂分析? 演奏表現
古典主義時期是西方音樂藝術飛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在近半個多世紀的歷程中,不僅在音樂語言的運用上發生了諸多重要的變革,同時也產生了眾多名垂千古的音樂家。莫扎特作為古典主義音樂的代表性人物,在其短暫的藝術創作生涯中為后世留下豐厚的藝術遺產,其中在他創作的弦樂作品中,小提琴協奏曲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在藝術質量方面與同時代的作曲家相比,可以說無出其右。《A大調第五小提琴協奏曲》(K.219)(以下簡稱“五協”)是莫扎特最為優秀的弦樂作品之一,在這首作品中,充分地展示了他對小提琴音樂創作和演奏技術的認知高度,尤其是此曲的第一樂章,至今為廣大習琴者津津樂道,成為高等音樂院校小提琴教學以及音樂比賽、音樂會舞臺上的常用曲目。本文以此曲第一樂章為例,在探討其音樂特征的基礎上,結合演奏實踐談談音樂表現的問題,以期能夠對莫扎特的小提琴協奏曲有一個更為深入的認識。
一、《A大調第五小提琴協奏曲》的創作背景
音樂作品的創作有著自身獨特的規律,一則是作曲家的創作意識的“覺醒”和獨特的對社會生活的觀察意識;另則為受到時代背景、藝術思潮的影響。從而在這種自律與他律的相互交融中構成了作品的創作背景。“五協”是莫扎特于1775年在薩爾茨堡時所創作的一部作品,與之前所創作的四首協奏曲統稱為“薩爾茨堡協奏曲”。從此曲的創作背景看,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從演奏家的角度考量創作技術。莫扎特在薩爾茨堡期間主要擔任宮廷小提琴手的工作,音樂創作并不是他的主項,作為當時著名的小提琴手,在演奏實踐的過程中逐漸地認識到小提琴協奏曲的藝術價值和其中所蘊含的無窮的藝術魅力,特別是在曼海姆樂派創作和演奏風格的影響下,給與了莫扎特豐富的創作激情。曼海姆樂派在器樂方面最大的成就在于成立了當時整個歐洲最具實力的管弦樂隊,特別是在交響曲、室內樂、協奏曲等器樂體裁的創作中達到了歐洲的最高水平,特別是斯塔米茲家族等人的獨奏與樂隊的協奏曲創作對莫扎特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莫扎特通過對他們作品的演奏和學習,積累了豐富的藝術經驗,因而在半年多的時間內,莫扎特通過對演奏實踐的總結,創作了五部小提琴協奏曲,而每一部作品都印證著莫扎特小提琴協奏曲創作技術的成長。
二是集中地體現出古典主義音樂的特征。音樂中古典主義思潮的產生正處于歐洲社會變革的關鍵時期,宮廷音樂與民間音樂的雙向性發展以及音樂家獨立自主創作地位的彰顯使這一時期的音樂風格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態勢。反映在音樂方面,既有著莊重、典雅、勻稱風格的遺留和保持,又有著個體情感意蘊的展現,這在“五協”中可以說有著十分明顯地體現。首先,從此曲的結構看,具有古典協奏曲三樂章的體量特征,按照快、慢、快的速度布局以及多樣性曲式的運用使主題在不斷的呈示和變化中展開。其次,從旋律上看,呈現出莫扎特對光輝理想的追求,以傳統大小調式為基礎的主調和聲手法表現出舒暢、優美、歌唱性的旋律,洋溢著青春般的火熱激情。
三是呈示出莫扎特的獨創精神。莫扎特的小提琴協奏曲作品既有著對傳統創作技法的繼承、對前人創作經驗的借鑒,也有著自身的獨立思考。除了體現出小提琴所獨有的歌唱性、抒情性魅力之外,在樂隊的創作上也力求使音色完善化、織體多元化。使獨奏小提琴與樂隊形成一個邏輯關系緊密的藝術結構,并使兩者在碰撞、交流、互融中共同塑造出所要表現的音樂形象和熔鑄出發自內心的摯情。在“五協”中,通過對歐洲民間元素的運用和異域風格情調的語言化處理,賦予了此曲典型的古典韻味,澄明了作曲家獨創的藝術精神。
二、《A大調第五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音樂分析
(一)雙呈示部中形象與性格特征
雙呈示部是古典協奏曲第一樂章結構中最為明顯的特征,一般先由樂隊演奏第一呈示部,主部主題和副部主題均建立在同一個調性上,然后由獨奏樂器演奏第二呈示部,主部主題與副部主題呈現出從主調向屬調轉換的調性關系。從“五協”第一樂章結構看,開始處的呈示部就采用了此種雙呈示部的結構形式,樂隊呈示部共有39小節,開始處以A大調主音和屬音構成的五、八度音程進入,然后音樂以主和弦分解的織體和跳音表現出一種積極向上的音樂情緒,洋溢著蓬勃的朝氣。副部主題在調性上與主部保持了一致,由前八后十六音型與帶有休止的平八音型構成了充滿律動性的節奏,通過級進、模進的旋律進行透露出一種不事雕琢的生活意趣,以山水田園般的靜謐明秀的美讓人心神馳往。從樂隊呈示部中兩個主題的關系看,用銜接和層遞的手法強化了音樂形象,凸顯出樂曲抒情化的風格,絲毫沒有戲劇性的夸張對比。第二呈示部由獨奏小提琴擔綱,主部主題與副部主題在調性上為主—屬關系,即由A大調轉向了E大調,其中主部主題從高音區上開始,以A大調主和弦分解作旋律發展的動機,其中附點音型、帶休止的平十六音型的組合深化了樂隊呈示部主部主題的音樂形象,旋律的歌唱性和抒情性更加突出。副部主題引用了主部主題中的音樂材料,在屬調E大調上陳述,通過弱起節奏的運用以及平八音型、平十六音型與前八后十六音型的組合將抒情的力度加濃,其流動的音符與平靜的樂隊之間形成了靜態和動態的生動對照。
(二)調式調性布局
在音樂創作中,調式與調性作為重要的音樂表現要素,主要是通過色彩的變化和對比塑造形象和表現情感。從此曲第一樂章的調式調性看,整體上建立在主調和從屬調上,具有古典協奏曲調式調性布局的一般特點。如在樂隊呈示部中,主部主題和副部主題均建立在A大調上,在獨奏呈示部中,主部主題和副部主題之間的關系為主-屬關系。在再現部中,副部主題則與主部主題保持了一致,均建立在主調A大調上。在展開部分中,作曲家有意識地融入了小調的色彩,其音樂中的部分主題在升c小調上發展,與明亮的大調色彩產生鮮明的對比性,但是從音樂性格上看,其戲劇性的沖突表現得并不十分明顯,在調性調式的變化上也處于近關系轉調的范圍內容,從這一角度也能夠充分地說明莫扎特對古典主義音樂均衡性風格的堅守。
(三)旋律音高材料
古典主義音樂在形式和風格上均屬于傳統大小調體系范疇,無論在調式調性還是在和聲、織體等方面都集中地體現出傳統大小調體系的規范,即使在旋律的構成上也受到這一風格的影響。從第一樂章旋律音高材料的運用看,主要呈現出以下兩個特征:一是以主調主和弦作為動機材料。以獨奏小提琴的主部主題動機為例,該動機由七拍構成,其中前四拍建立在A大調主和弦的分解上,以三度上行與下行的進行表現出了對光明理想的追求。從旋律的發展看,也主要是以主和弦構成核心的三音列,其它旋律音圍繞這三個音而有序地進行發展。二是注重三度音程上、下行模進的進行。模進是古典主義音樂創作中最為常見的旋律發展手法,又稱為移位,指的是將旋律中的樂匯、樂節或者短小的樂句分別在不同的音程上進行重復,或上行、或下行,構成一種充滿動力性的音樂進行效果。此曲第一樂章的副部主題就是在E大調基礎上,以重復性的屬音作為動機,然后在三度音程上進行上行、下行,表現出了流暢活潑、風趣幽默、率直酣暢的音樂情緒特點。
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五協”第一樂章在音樂創作手法上明顯地體現出了古典協奏曲的特征,也說明了莫扎特對古典音樂創作傳統的繼承。在音樂風格方面,則高度地體現出了莫扎特在音樂語言表達上的獨創性,即在無標題的音樂體裁中力求去塑造鮮明的音樂形象和表達出富于個性化特點的音樂情緒,所以此曲第一樂章的創作昭示出莫扎特在小提琴協奏曲創作上的風格特征。
三、《A大調第五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的演奏表現
演奏作為一種重要的實踐,是聯系作曲家、作品、演奏者以及欣賞者的樞紐環節。首先,演奏的前提是對作品的創作背景和音樂風格進行把握,有助于形成演奏思維,也是運用演奏技巧的基礎,體現出了技巧與表現的統一;其次,演奏者對作品的詮釋活動,既體現出了對作曲家、觀眾負責的態度,同時也是個人藝術駕馭能力的集中體現。“五協”作為一首無標題音樂作品,在演奏此曲時由于沒有明確的文字標題作為闡釋,所以在對音樂的理解上主要依賴于演奏者的藝術想象力和藝術修養能力。筆者認為,對于此曲第一樂章的演奏表現,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關注:
(一)節奏與音準
節奏是重要的音樂風格表現要素,在音樂中,不同的音型相互組合構成獨具特色的節奏形態,并在一定的速度規定下表現出特定的情緒。在演奏時,通過對節奏的表現,可以有效地塑造音樂形象和表達情感。以第一樂章展開部為例,此部分建立在4/4拍上,從節奏形態上看,附點四分音型與四分休止的組合運用表現出一種逸興遄飛、心閑筆暢的情態,在節奏的把握上,可以先通過唱譜獲得對音樂情緒的把握,然后在演奏時根據內心節奏處理好按弦與運弓的關系,在速度上不宜過快,要求神閑氣定。其次,還需要注意音高的準確把握。在附點四分音型的演奏上,樂譜上明確地標記了小二度回音的技巧,如在第121小節上,小二度回音標記在升C的位置上,在第123小節上,則是標記在升F的位置上,所以在演奏時應明確回音的起音、過程音和本音之間的音高關系,在正確把握節奏時值的同時強調對音準的處理。
(二)力度與音色
力度指的是運用強弱來表現出音響的層次性變化,在小提琴演奏中,以不同的演奏力度與音樂相契合,不僅能夠形成聽覺與視覺上的通感,運用聯覺想象力將有聲的音響轉化成有色彩的畫面;同時也能夠以豐富的音色去展現音樂的風格和情緒。在第一樂章力度和音色的表現上,需要演奏者要有著較強的運弓能力。以副部主題為例,74~79小節是主題第一樂句,在六個小節音樂進行上,經過了mf-p-mf-p四種力度的變化,從74~75小節的進行看,音樂從E大調屬音開始,演奏時需要采用連續分弓的技法將這兩個音拉奏清晰,形成一種動力感,要通過肩部、肘部的帶動,將發力的集中點放在前臂上,在75小節第二拍處,為重復性的高八度屬音,演奏時應注意將力量適當的放松,將力度控制在p上,與開始處的動機進行在音色上形成從實到虛的變化,有助于形成氣象玄遠、風云幽邈的意境。
(三)揉弦與顫音
揉弦與顫音是重要的小提琴左手技巧,具有聲腔化藝術的效果,是小提琴歌唱性、抒情性風格的重要表現性技巧。從小提琴揉弦的分類看,由于在力度、速度等方面的區別,所以也分成了指揉、腕揉、臂揉等不同的類型。在揉弦技巧具體的應用上,需要根據音樂的風格表現而進行選擇。如在獨奏小提琴呈示部引子的演奏上,筆者理解為好像一位抒情女高音在輕柔地歌唱,猶如從內心發出的對純潔愛情的互換,或者是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在揉弦的表現上要尋找一種歌唱性的感覺,可以運用指揉技巧細膩地表現出“女高音”此時的心境。顫音是一種常見的裝飾性技巧,主要是通過本音與上方二度音的連續交替而形成一種波浪式的音響效果,如同歌唱中聲帶顫動表現出來的花腔效果,通過對顫音的運用,可以使旋律表現得更加活潑、富于律動性和生命力。如在第145~146小節中的兩處顫音,需要通過左手手腕力量的帶動手指的關節,在本音上方的二度音上快速、均勻地進行顫動,由此而表現出一種密集性的波浪式音響,塑造出自然生動的音樂形象。
結語
通過對莫扎特《A大調第五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的音樂分析與演奏表現可以看出,此曲在創作風格上體現出了古典主義音樂的風格特點,然而在古典主義共性風格呈現的同時,也展現出了莫扎特獨特的音樂理解和藝術魅力。在演奏表現上,無論是從音樂表現要素的角度還是從演奏技巧運用的角度,都需要建立在音樂分析的基礎上,從音樂形象的塑造和音樂情感的表達上去科學合理地運用技巧,還需要演奏者以豐厚的藝術修養去觀照作品和演奏技巧。浪漫主義時期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說過“我有自己獨特的方法,我把這種方法適用于我的作品是很好的,因此如果我演奏其他作曲家作品的話,我也要使它適應我自己而必須對它加以修正”。所以作為一名小提琴演奏者,在對作品的詮釋上既需要從真實性的角度把握風格,又需要從個性化表現的角度去關注演奏,才能夠成為一名優秀的小提琴藝術傳承者。
參考文獻:
[1]張彤彤、萬書亮小提琴情感體驗及其教學效果提升路徑[J].中國教育學刊,2020(7).
[2]劉洪.20世紀西方小提琴演奏與教學文獻評述[J].音樂藝術,2016(9).
[3]袁懷湘.淺論莫扎特音樂創作中的美學思想[J].藝術評論,2009(5).
作者簡介:王露微,韓國慶南大學在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