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青
【摘要】隨著課程游戲化項目的實施以來,許多幼兒園都在嘗試進行以幼兒為中心的生成課程,旨在在追隨幼兒興趣與促進幼兒能力發展的基礎上,為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提供適宜性支持。我園基于對民間游戲課程資源多年的探索與研究,嘗試借助主題構建的方法來構建民間游戲生成課程,即以民間游戲為切入口,以幼兒的問題探究為導向,關注活動中幼兒的想法、興趣和發展需要,拓展民間游戲課程實施的途徑,組織民間游戲活動,促進從“課程資源”到“兒童經驗”的有效轉化,幫助兒童實現全面和諧發展。
【關鍵詞】民間游戲? 生成課程?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3.7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4)05-0181-03
在踐行“以幼兒為本”的課程理念下,生成課程在當下幼教課程領域廣受青睞。而民間游戲是我園不可或缺的文化資源,其中蘊藏著豐富的教育智慧,同時其在幼兒園中扮演著雙重角色——弘揚游戲精神,培植民族品格;發揮游戲效能,提高教育質量。因此,民間游戲生成課程應運而生,即以幼兒感興趣的民間游戲為切入口,以兒童的興趣和需要為出發點,整合利用各種資源,幫助幼兒建構豐富多樣的經驗,促進幼兒各方面的能力發展。在民間游戲生成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創新課程理念,追隨兒童,創設適宜的環境,豐富課程內容,建立評價機制,從而為幼兒建立豐富的經驗,保障生成課程的質量。
一、理念創新,讓民間游戲生成課程成為可能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曹中平指出,創造性地加工與運用民間游戲,是運用民間游戲構筑兒童文化生態,恢復兒童教育的“精神植被”的有效策略[1]。因此,我園在民間游戲資源的創新運用過程中,不只是單純地引入民間游戲,而是在充分理解民間游戲的精髓基礎上,通過讀書活動、沙龍研討、對話專家等多種途徑的理念學習與創新,運用民間游戲中蘊含的教育智慧,實現教育創新,即敏銳地發現問題并采取創新方法解決問題,讓民間游戲生成課程成為可能。
(一)自主閱讀與反思,探尋游戲精神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而游戲精神是游戲活動的核心。沒有游戲精神的支持,游戲活動就會變得毫無意義,無法發揮出最大的價值。毫無疑問,兒童發展需要游戲精神。經過二十多年的民間游戲研究,我園教師逐步意識到游戲精神的重要性,它是判斷一個活動是否是真游戲的尺度和標準。如何讓教師的支持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幼兒的游戲,我園教師以學為著眼點,以閱讀為主線,通過自主閱讀一系列的專業書籍,對民間游戲活動開展過程中幼兒的游戲行為表現加以分析、判斷和反思,探尋游戲中的游戲精神,幫助教師在游戲指導過程中進行正確觀察和科學決策。
(二)沙龍研討,關注生成課程的獨特價值
關于生成課程的概念,最有代表性的是馮曉霞教授在2001年提出的一項重要觀點,她認為生成課程既非教師預先設計的、不可更改的計劃,也并非幼兒自發性的、隨便的、無目的的教學活動,乃是一種師幼共同參與、共同構建的課程。生成課程倡導以幼兒為中心,教師在追隨幼兒興趣與促進幼兒能力發展的基礎上,為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提供適宜性支持[2]。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為提高教師對于生成課程的把握與實施,我園通過沙龍研討的方式,結合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的課程實施案例分享與交流,關注生成課程的獨特價值,從而更好、更快地提升教師生成課程的實踐能力。
(三)對話專家,架構民間游戲生成課程
民間游戲生成課程的架構需要群體力量的支持,除了同伴智慧的分享外,我們還需要專家的引領。與專家對話,幫助教師開拓思路,從而使教師的教育觀念更加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我們先后邀請張春霞、張斌等多位教授結合我園二十多年來研究凝結的教育資源,根據不同的條件創設不同的內容,使其能夠結合幼兒的需要以及周圍環境可提供的條件去豐富幼兒園的課程內容,使幼兒的經驗更為豐富,課程的質量得到保障[2]。
二、環境創設,為民間游戲生成課程鋪墊基礎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我園在民間游戲環境創設時始終遵循“環境即課程”的這樣一個指導思想,將民間文化融入幼兒園環境建設,營造濃厚的游戲氛圍,潛移默化地引發幼兒自主游戲的興趣與愿望,使幼兒與環境、課程之間形成一個持續的互動關系。
(一)有準備的環境,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一個精心創設的支持性環境,是幼兒的第三位教師。除了我園固有的民間游戲生成課程活動實施的場地基礎外,教師跟隨幼兒活動興趣呈現的展板創設,也大大地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比如在線繩區,教師不僅呈現了幼兒在該區探索的各種線繩類的游戲照片,結合“民游小達人”主題活動的開展,還創設了大班幼兒最感興趣的跳小繩擂臺賽,有幼兒參與討論和制定規則的展板,有挑戰的活動記錄,使大班幼兒參與線繩達人賽的興趣更加濃厚。
(二)共創動態創設,提高幼兒活動的積極性
如果說公共環境中較多的是教師刻意為之的創設,那么班級活動區更多的是注重幼兒參與的創設。如班級中師幼共同創設的民間游戲活動區,一起收集洋片、彈珠、彈弓、核桃、蜆子、鵝卵石等玩具,投放自制的洋片、高蹺、編織器、毽子等游戲材料,共同裝飾和布置活動區,在其他活動區角內也滲透民間游戲的材料與內容,使幼兒一日生活中有更多自由選擇的游戲機會和空間,提高幼兒活動的積極性。
(三)適度留白,關注幼兒個性化的表達
環境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師在創設環境時應當注意適當的留白,提供可能與空間的支持,使幼兒在簡單而自然的環境中更加順暢呼吸、主動參與“填空”等。比如中班“賽龍舟”主題中,隨著幼兒話題的深入探討,內容變得豐富多彩,幼兒提出了許多有意義的問題,教師便將空白的墻面作為幼兒的問題墻,讓他們用繪畫的方式將自己的問題呈現在墻面上,并引導他們將有意義的問題集中展示和討論,如“龍舟是用什么做的?”“龍舟會翻船嗎?”“龍舟為什么是細長的?”這樣的留白方式可以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和討論這些問題,也為幼兒提供恰當的自我表現的空間。
三、過程引導,促民間游戲生成課程逐層推進
民間游戲作為學習經驗的載體,隱藏著豐富的課程資源。然而,民間游戲數量多,地域性強,適宜幼兒發展水平的卻不多。也就是說游戲未必都能自動生成課程。無論游戲中充滿多么豐富多樣的學習機會,它并不能保證一定會有學習發生。所以,教師的觀察變得尤為重要,通過觀察幼兒與資源的互動,發現幼兒的興趣需要,了解幼兒需要的根本原用,為幼兒提供支持和幫助,并將可用的教育資源變成課程資源,從而不斷找到課程生長的點。我園在將民間游戲作為教育活動資源時,從選擇、挖掘民間游戲本身所蘊含的內在教育價值出發,從幼兒的游戲出發,結合教師對班級幼兒身心發展水平的分析、興趣需要的把握及幼兒培養目標的理解,把民間游戲作為學習經驗的載體,設計與組織實施生成活動,并為幼兒的活動搭建支架,循序漸進地提升幼兒的經驗。
(一)基于幼兒的興趣,生發活動
興趣是幼兒游戲活動的助推力。基于幼兒的興趣,生發活動是教師過程引導的第一支架。如在打陀螺游戲過程中,教師通過觀察發現幼兒對旋轉的陀螺感興趣,如:幼兒趴在地上看陀螺旋轉的軌跡,討論陀螺旋轉的原因,用身體模仿陀螺轉動等。因此,教師在透析陀螺旋轉現象中的“經驗生長點”,衍生“超級轉轉轉”的民間游戲生成課程,從玩陀螺出發,認識陀螺,制作簡易的陀螺玩具,并與幼兒的生活產生聯系,尋找生活中的旋轉物品,探究物體旋轉的變化等,使幼兒在直接感知、動手操作與親身體驗中獲得對旋轉的新認識和新經驗。
(二)基于幼兒的問題,深入活動
民間游戲生成課程活動開展的過程中,也伴隨著問題的產生,促使幼兒逐步深入地探究與學習。所以說,問題是助推幼兒深入活動的關鍵。基于幼兒的問題,深入活動是教師過程引導的第二支架。教師應將幼兒面臨的挑戰和困難轉化為問題,并給予指導和幫助,引導他們采用探索、實踐和解決的方法不斷循環學習,以引導者的身份支持他們進行思考,深入活動。如“超級轉轉轉”的民間游戲生成課程中,幼兒在學習傳統的線抽式陀螺技能時,發現“怎樣繞線不會松”的問題,經過反復思考和實踐,他們找出了繞線的方法,并提出了“怎樣讓陀螺轉得更久”的新問題。反復的練習和嘗試,他們生發了“哪種地板最適合打陀螺”,使得他們對各種地板的多感官研究有了最初的認識,并且更加理解了事物的多樣化和適宜性。陀螺多次使用后發生了損壞的問題,幼兒在“修理陀螺”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難,如“釘子怎么釘”“釘錯了又怎么拔出來”“抽打的繩子怎么做”等等。基于陀螺游戲伴隨的問題,在激活已有經驗、獲得直接經驗、嘗試新經驗的過程中,幼兒的經驗不只是陀螺技能的增長,更是豐富了解決問題的技能。
(三)基于幼兒的經驗,拓展活動
杜威教育哲學中有這樣一個概念:經驗連續體。在他看來,經驗是一個發展連續體,即過去的經驗、現在的經驗和將來的經驗。基于經驗,拓展活動是教師過程引導的第三支架。在“超級轉轉轉”的民間游戲生成課程中,幼兒了解到旋轉的原理、知道生活中會旋轉的物品并學會用木工的方式修理陀螺,有了兩者新經驗的基礎上,教師便基于幼兒的發展水平在木工區、編織坊等開展了旋轉物品的制作,如木工坊制作旋轉的風車,從繪圖設計到制作,從小組合作到自由分工,從選擇合適的材料到材料的組合,從轉不動到轉起來,都滲透著從現有經驗到新經驗的生長。在面臨風險和挑戰、在不確定性中尋求有效性、在靈活地解決問題中形成創造性的這樣一個過程中,旋轉的風車帶給幼兒更多的是自由與探索。
四、評價激勵,引民間游戲生成課程科學適宜
評價體系是衡量課程開發是否適宜的重要標準。我園的民間游戲生成課程旨在將課程資源轉化為兒童經驗,以促進幼兒的發展。通過制定合理的評價內容、運用多種評價方法,使幼兒、教師、家長等共同參與課程評價,提高民間游戲生成課程的科學性和適宜性。
(一)把握核心評價內容,制定合理的評價標準
兒童的發展需要建立在實際活動的基礎上,以其自身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來發展、融合和順應。因此,民間游戲生成課程評價不僅僅是以靜態的認知結果來衡量兒童的發展水平,而是更加關注幼兒獲得生活經驗的過程。如“民間游戲博覽會”生成課程中,評價內容更多的是關注幼兒參與游戲博覽會的體驗和自我認知。
(二)靈活運用多種評價方法,將評價貫穿始終
課程評價應更加關注動態性,而不是僅僅停留在靜態的評估上。為了更好地評估課程的質量,民間游戲生成課程的評價方法除了常用的評價方法,“馬賽克方法”提供了一種新的評估方法,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課程的發展過程,并能夠更有效地評估課程的質量。這種融合了多元方法和多重聲音的方法,旨在通過將不同視角結合起來,為教師和兒童創造一個更加豐富多彩的兒童世界。如“民間游戲博覽會”生成課程中,對于博覽會地址的選擇,教師將拍照工具交給幼兒,由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判斷拍下幼兒園可能舉辦的地址照片,并以照片為載體與同伴分享自己的觀點,這種靈活的評價方式不僅意味著尊重幼兒的主體性,也將評價機會留給了幼兒。
(三)多主體共同參與,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在幼兒園的課程中,“物”與“我”的互動是實現課程建構的關鍵,而“我”的多樣性使得民間游戲生成課程的評價更加重視評價主體的多元性,超越了傳統的主客二元認知的結構[3]。如“民間游戲博覽會”生成課程中,教師與幼兒共同合作舉辦了游戲博覽會,邀請家長代表參與其中,一起回憶童年,體驗民間游戲。同時面向社會,展示更多的民間游戲,做民間游戲的傳承者。通過大家的參與,使活動更加別開生面。不僅尊重了教師的評價權,也為家長提供了發言的平臺,同時也確保了其余非核心成員進行課程評論的權利,更重要的是,它能夠讓幼兒有條件進行自我評價。
民間游戲生成課程是一個動態建構的過程,我園始終致力于讓幼兒成為課程的主人,在課程實施中豐富和拓展他們的經驗,實現幼兒自我的生長和發展,從而促進課程資源有效轉化為幼兒經驗[4-5]。
參考文獻:
[1]曹中平.民間游戲與幼兒園教育:實踐困境及其超越[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22.
[2]張華原,時松.論生成課程中活動擴展的五種方法[J].早期教育,2022(40):14-16.
[3]虞永平,張輝娟,錢雨,等.幼兒園課程評價[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4]沈艷鳳.從資源到經驗:幼兒園民間游戲課程建設的實踐研究[J].早期教育(教育科研),2020(C1):80-83.
[5]艾莉森·克拉克.傾聽幼兒:馬賽克方法[M].劉宇,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