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典明 覃舒曼 趙波
摘 要:“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職業教育“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快,對具有國際視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專業技能的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職業院校是培養這類人才的重要陣地。廣西擁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文化資源,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要通過“中文+職業教育”模式持續擴大職業教育“走出去”產生的積極效應。為此,高職院校要增加資源投入,提高教學資源和人才資源供給能力;優化運行機制,提高“中文+職業教育”合作的效率;跟進產業發展,提高“中文+職業教育”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加強品牌推廣,提高廣西“中文+職業教育”的國際影響力等,以培養更多國際化人才。
關鍵詞:“一帶一路”建設;“中文+職業教育”;中國—東盟;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12-0004-06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我國職業教育“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快,培養了大批應用技術型人才,促進了各國民心相通,不斷推動構建更加緊密的人類命運共同體[1]。在不斷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背景下,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走出去”勢在必行。如何持續擴大職業教育“走出去”產生的積極效應,深入推進中外職業教育合作,是當前我國職業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2]
廣西擁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文化資源,是我國職業教育“走出去”的重要陣地。廣西職業教育在“走出去”過程中積極探索“中文+職業教育”模式。廣西“中文+職業教育”模式是在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根據東盟國家的人才需求和文化特點,創新開展的一種職業教育國際合作模式,它以漢語教學為載體,以職業教育為內容,以國際合作為平臺,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培養具有文化素養和職業技能的復合型人才[3]。
一、廣西“中文+職業教育”模式的必然
(一)理論基礎
一是對外合作的需求。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指出,10年的歷程證明,共建“一帶一路”站在了歷史正確一邊,符合時代進步的邏輯,走的是人間正道,中方愿同各方深化“一帶一路”合作伙伴關系,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為實現世界各國的現代化作出不懈努力。[4]廣西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承擔著重要的使命,需要培養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專業技能的高素質人才,為廣西與東盟國家的合作發展提供人力資源支撐。因此,廣西“中文+職業教育”模式正是響應國家對外合作的需要,旨在促進我國與東盟國家的友好合作和共同發展。
二是產業發展需求。隨著中國—東盟國際產能合作的不斷深入,我國在東盟國家的投資和項目日益增多,涉及基礎設施、能源、制造業、農業等多個領域。[5]這些領域都需要大量的來自東盟國家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這些人才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而且要具備一定的漢語水平,并對中國文化有一定了解,以便與中方企業和人員進行有效溝通與協作。廣西“中文+職業教育”模式正是針對產業發展需求,結合東盟國家的實際情況,開展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和漢語教學,為中資企業“走出去”提供人才支持和語言服務,為東盟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三是職業教育發展需要。職業教育是一種需求導向型教育,其目的是為社會和經濟提供適應能力強、技能優良的人才。職業教育的國際化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職業教育適應國際環境和市場的必要手段。[6]職業教育國際化的核心是國際人才培養,而國際人才培養的關鍵是語言和文化。廣西“中文+職業教育”模式正是滿足職業教育對外合作與交流的需要,以語言和文化為紐帶,以職業教育為內容,以國際合作為平臺,以實現職業教育國際化的高質量發展。
(二)實踐基礎
首先,區位優勢。廣西是我國與東盟的陸海聯通樞紐,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關鍵節點,是中國—東盟自貿區的重要門戶,是我國與東盟交流合作的前沿窗口。廣西與東盟國家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緊密的經貿往來、廣泛的人文交流,[7]這使得廣西職業教育“走出去”具備獨特的區位優勢和人文優勢。
其次,政策支持。廣西職業教育“走出去”得到了國家和地方的大力支持和政策扶持。2022年7月,教育部、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簽署了共同推進廣西教育高質量發展合作協議,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廣西獨特的地緣區位優勢,擴大教育對外開放,聚焦面向東盟開放合作,推進教育國際化提質升級[8]。2023年7月,教育部、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又聯合印發了《推動產教集聚融合打造面向東盟的職業教育開放合作創新高地實施方案》,通過部區共建、區域聯動,建成立足廣西、面向東盟、服務共建“一帶一路”的職業教育對外開放合作創新高地。[9]此外,廣西出臺了一系列支持職業教育國際化的政策措施,如《廣西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廣西教育現代化2035》等,為廣西職業教育“走出去”提供了政策保障。
最后,辦學實踐。廣西職業教育“走出去”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辦學規模,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和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僅以面向東盟的職業教育開放合作為例,目前廣西有12所高職學校接收國(境)外留學生,開設專業57個,在冊留學生達800余人;廣西高職學校在國(境)外開辦學校11所,開設專業28個,在校生690人;廣西職業院校聯合東盟國家院校、企業合作辦學,實施現代學徒制、企業訂單班、中外雙學歷等合作辦學模式,創新以“漢語+技能”“專業+文化”為核心的辦學模式,緊扣東盟國家個性化人才培養需求。[10]
二、廣西“中文+職業教育”模式的實然
(一)實施效果
首先,培養了大量適應東盟國家產業發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廣西“中文+職業教育”模式的目標是培養具有文化素養和職業技能的復合型人才[11],為東盟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力資源。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廣西職業院校采取了多種方式,如開展國際學生培養、海外辦學、國際合作辦學、海外技能培訓等,培養了大量適應東盟國家產業發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這些人才不僅為中資企業在東盟國家的項目建設和運營提供技術支持和語言服務,而且為東盟國家的本土企業和機構提供技術和管理服務,促進了東盟國家的產業發展和技術進步。例如,廣西協助企業“走出去”,服務機械制造、紡織、建筑工程、跨境商務、農業等行業企業在海外辦學,成立了28個海外培訓基地,為企業培訓技術工人年均超1萬人。[10]
其次,提升了廣西職業教育的國際化水平和質量。廣西“中文+職業教育”模式的實施不僅為東盟國家提供了優質的職業教育服務,而且為提升廣西職業教育的國際化水平和質量提供了動力和機遇。為了滿足東盟國家的人才培養需求,廣西職業院校不斷建設和更新教學資源,提高教學質量,完善教學管理的規范和流程,實現了教學內容的本土化、教學方法的國際化、教學標準的統一化。例如,廣西攜手行業企業專家在東盟國家共建“本土化”標準,先后在泰國、緬甸、印度尼西亞、老撾等東盟國家院校制訂和使用專業標準42個、課程標準207個、崗位標準21個、技術標準99個,與東盟國家職業院校合作開發國際化教材66本,建設中國—東盟職業教育云平臺,提供音頻、視頻、文字等多種形式的共享資源服務,認定共享第一批、第二批國際化教育資源199項。[10]
最后,促進了廣西與東盟國家的友好合作和共同發展。廣西“中文+職業教育”模式的實施不僅為廣西職業教育的國際化發展提供了平臺和載體,而且為廣西與東盟國家的友好合作和共同發展提供了橋梁和紐帶。通過“中文+職業教育”模式,廣西職業院校與東盟國家的職業院校和企業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系,形成了穩定的合作機制,開展了多樣化的項目合作,取得了顯著的合作成效,為廣西與東盟國家的教育、經貿、文化交流等領域的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例如,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與泰國烏汶技術學院共建中泰電力絲路學院、國際學生聯合培養基地;柳州職業技術學院與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泰國正大管理學院合作開展中泰工程機械本土化技能人才培養項目,并將該人才培養項目模式在印度尼西亞復制,與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州立理工學院簽約。
(二)優勢和特色
首先,以“中文+”為核心,突出語言和文化的重要作用。廣西“中文+職業教育”模式以“中文+”為核心,突出了語言和文化在職業教育國際化中的重要作用。廣西職業院校不僅向東盟國家的學生和工人傳授專業技能,而且教授他們中文知識,使他們能夠用中文進行專業交流和日常溝通,了解中國的歷史、地理、風俗、習慣等,進而對中國文化產生認同感和親近感。例如,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在留學生入學第一年安排中文課程,組織留學生參加學校和社會的各種語言文化實踐活動,學生順利突破語言關后進入專業課程學習,參加各類專業比賽,最后在企業崗位實習中,把語言與技術很好地結合和運用起來,實現工學結合、學以致用;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組織本校留學生參加“三月三”民俗文化活動、2023年廣西國際茶日暨第十五屆全民飲茶活動、“品端午習俗 圓五育和美”端午活動等一系列活動,讓留學生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同時,廣西職業院校注重培養學生和教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使他們能夠尊重和欣賞東盟國家的文化,適應并融入東盟國家社會,實現文化的互學互鑒和共生共榮。例如,南寧職業技術學院自2016年起多次舉辦“泰友趣”“越友趣”中外學生語言文化體驗交流活動,旨在讓各國青年學生在各領域深入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展現各國青年友好交流使者的風采,不斷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通過“中文+”的教學,廣西職業院校不僅傳播了中國的語言和文化,而且展示了中國的發展成就,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形象,為廣西與東盟國家的政治互信和民心相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以職業教育為內容,突出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是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的核心和特色,也是職業教育國際化的競爭優勢。廣西“中文+職業教育”模式以職業教育為內容,突出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廣西職業院校根據東盟國家的產業結構特點和人才需求,開設了與東盟國家相關的專業,為東盟國家的重點領域和優勢產業提供了專業人才。比如,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的鐵道交通運營管理、鐵道通信與信息化技術、鐵道工程技術、鐵道供電技術等專業,廣西職業技術學院的工業機器人技術、現代物流管理、電子商務等專業,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的畜牧獸醫、現代畜牧、作物生產與經營管理、作物生產技術、作物生產與品質改良等專業。同時,廣西職業院校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中文+職業技能”等多種形式,使學生能夠在實際的工作環境中進行學習和鍛煉,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先后與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的職業院校、研究所在當地共建“絲路智造學院”和“絲路茶學院”,開展“中文+光伏”“中文+新能源”“中文+烹飪”“中文+機電一體化”“中文+茶”等“中文+職業技能”培訓。廣西職業院校為東盟國家培養了許多技術技能型人才和創新創業型人才,為東盟國家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提供了人才支持和動力。
最后,以國際合作為平臺,突出合作共贏和互利互惠的原則。國際合作是職業教育國際化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也是職業教育國際化的目的和結果。廣西“中文+職業教育”模式以國際合作為平臺,突出了合作共贏和互利互惠的原則。廣西職業院校與東盟國家政校企建立了多層次、多形式、多領域的合作關系,如共建實習實訓基地、舉辦職業教育論壇等,實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經驗交流、成果共享。例如,2020年柳州城市職業學院在柬埔寨設立中國—柬埔寨聯合實訓基地,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在境外分別設立了中泰職業教育合作研究中心、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東盟國際學院緬甸分院;2023年,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與老撾東坎商農業技術學院共建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老撾分校,與中國—老撾合作農作物優良品種試驗站共建中國—東盟(老撾)農業職業教育實踐基地及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校企合作境外培訓基地。在2023中國—東盟職業教育聯展暨論壇中,2023中國—印度尼西亞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創新發展論壇、2023中國—東盟茶葉職教合作論壇、2023中國—東盟土建類新型產業化高技能人才培養合作論壇、2023中國—東盟制造業與職業教育合作發展論壇、2023中國—東盟智慧水利教育·人才·產業融合發展論壇、2023中國—東盟商科職教合作論壇、2023中國—東盟數字技能開發與數字學習資源建設論壇等7個平行論壇在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等學院舉行。通過國際合作平臺,廣西職業院校不僅自身得到了發展,而且促進了東盟國家的發展和進步,實現多方共贏。
(三)廣西“中文+職業教育”模式存在的問題
廣西“中文+職業教育”模式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有一定的影響力,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資源供給不足,難以滿足東盟國家的人才需求。“中文+職業教育”模式的實施需要充足的教學資源和人才資源,包括教材、課程、設備、師資等。然而,目前廣西職業院校在這方面還存在一定的缺口,難以滿足東盟國家的人才需求。一方面,教學資源的建設和更新還不夠及時和有效,教材和課程的本土化和國際化水平還有待提高,設備的配置和維護還不夠完善,對教學的管理和監督還不夠規范和嚴格;另一方面,人才資源的培養和儲備不夠充分和穩定,雙語“雙師型”師資隊伍不夠專業,國際化管理和服務人員數量不足,國別化的人才培養方案還不夠細化和精準。這些問題導致廣西職業院校在與東盟國家開展“中文+職業教育”合作時,難以提供高質量和高效率的教育服務,進而難以滿足東盟國家的人才培養需求。
其次,運行機制不暢,難以適應東盟國家的法律和文化。“中文+職業教育”模式的實施需要有順暢的運行機制和協調機制,包括政策、法規、標準、評估等。然而,目前廣西職業院校在這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困難,難以適應東盟國家的法律和文化。一方面,政策和法規的銜接和對接還不夠順暢和有效,廣西職業院校在東盟國家開展“中文+職業教育”合作時面臨著政治、經濟、社會、教育等方面的制約和障礙,如簽證、稅收、就業、認證等問題,影響了合作的進程和效果;另一方面,標準和評估的建設和完善還不夠及時和科學,廣西職業院校在東盟國家開展“中文+職業教育”合作時,還缺乏一套統一和權威的教學標準和質量評估體系,如專業標準、課程標準、考試標準、證書標準等,影響了合作的質量和水平。
再次,標準建設滯后,難以反映東盟國家的產業發展狀況。“中文+職業教育”模式的實施需要建立先進和適合的標準,包括專業標準、課程標準、考試標準、證書標準等。然而,目前廣西職業院校在這方面的工作還存在一定的滯后性。一方面,專業和課程的設置和調整還不夠靈活和及時,廣西職業院校在東盟國家開展“中文+職業教育”合作時,未充分考慮東盟國家的產業結構和人才需求變化情況,如新興產業、戰略產業、優勢產業等,導致部分專業和課程的設置過于單一和傳統,難以適應東盟國家的產業發展和升級需要;另一方面,考試和證書的制訂和認可還不夠規范和權威,廣西職業院校在東盟國家開展“中文+職業教育”合作時,還沒有建立一套符合國際標準和東盟國家要求的考試體系和證書體系,如技能考試、語言考試、職業資格證書、學歷證書等,導致部分考試和證書的含金量不高,難以得到東盟國家的認可。
最后,品牌推廣不力,難以提升廣西職業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廣西“中文+職業教育”模式的實施需要有效和有力的品牌推廣,包括宣傳、展示、交流、合作等。然而,目前廣西職業院校在這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難以提升廣西職業教育的國際影響力。一方面,宣傳和展示的方式和手段還不夠多樣和新穎,廣西職業院校在東盟國家開展“中文+職業教育”合作時沒有充分利用網絡、媒體、平臺等渠道展示廣西職業教育的特色和優勢,宣傳廣西職業教育的理念和成果的效果不佳;另一方面,交流和合作的層次和領域還不夠廣泛和深入,廣西職業院校在東盟國家開展“中文+職業教育”合作時未充分發揮政府、社會、企業等多方作用去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領域的交流和合作,致使廣西職業教育的影響力受限。
三、廣西“中文+職業教育”模式的應然
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要想通過“中文+職業教育”模式持續擴大廣西職業教育“走出去”產生的積極效應,就必須解決資源供給不足、運行機制不暢、標準建設滯后、品牌推廣不力等問題。
(一)增加資源投入,提高教學資源和人才資源供給能力
資源是“中文+職業教育”模式的基礎和保障,增加資源投入,提高教學資源和人才資源的供給能力,是優化廣西“中文+職業教育”模式的重要途徑。具體措施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為廣西職業院校在東盟國家開展“中文+職業教育”合作提供充足的經費保障。例如,可借鑒天津市教育委員會的做法,其為天津職業院校在東盟國家開展“中文+職業教育”合作提供了專項資金支持,包括設備采購、師資培訓等方面的資金。這些資金支持幫助包括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在內的多所天津院校在亞非歐20個國家建成了21所“魯班工坊”,為當地培養了大量的“中文+職業技能”復合型人才。二是加強教學資源建設,推動“中文+職業教育”教材、課程、平臺等的本土化和國際化發展,如編寫符合東盟國家實際需求和文化特色的教材,開發多語種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跨國實訓基地等。例如,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在泰國建立了全球首家“高鐵魯班學院”,以“中文+高鐵技術”為主要教學內容,編寫了符合泰國實際需求和文化特色的教材,開發了多語種在線開放課程,建設了跨國實訓基地,為泰國高鐵建設提供專業人才培養服務。三是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中文+職業教育”項目的質量和效益,包括實施“1+X”證書制度、加大職業技能考核和嚴格認證等。例如,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在泰國創建了“祖沖之學院”,通過“中文+文化+專業+產業”辦學模式實施“1+X”證書制度,加大對職業技能的考核并進行嚴格認證,通過“3+2”專升本教育促進學生就業創業,為中泰經貿合作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四是拓展合作渠道,建立“中文+職業教育”合作機制和網絡,與東盟國家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共同制訂合作計劃、項目、標準等,形成合作共贏的局面。例如,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與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合作共建“中文+職業技能”教育實踐與研究基地,與東盟國家政府、職業院校、企業、社會組織等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提供優質的語言服務和職業教育。
(二)優化運行機制,提高“中文+職業教育”合作的效率
運行機制是“中文+職業教育”合作的保障和動力,優化運行機制、提高“中文+職業教育”合作的效率,是優化廣西“中文+職業教育”模式的重要途徑。
一是加強政策和法規的銜接和對接,與東盟國家的政府、教育部門、職業院校等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協商解決簽證、稅收、就業、認證等方面的問題,營造有利于“中文+職業教育”合作的政策環境。例如,山東省教育廳與省委外辦聯合印發《關于實施職業教育海外“班·墨學院”建設計劃的指導意見》,以服務國際產業合作為主要任務,以校企合作為主要模式,以“職業技能+中文”為主要內容,通過政府統籌、行業牽線、校企“組團出海”,布局建設一批海外工程技術大學、職業技術學院和辦學點,從而為推動山東職業院校“中文+職業技能”模式“走出去”提供政策支持。二是參考國際標準和東盟國家要求,制訂統一和權威的“中文+職業教育”教學標準和質量評估體系,如專業標準、課程標準、考試標準、證書標準等,提高“中文+職業教育”模式合作的質量和水平。例如,2020年12月,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與泰國教育部職業教育委員會簽署《關于開展“中文+職業技能”合作的諒解備忘錄》。中泰雙方共同在專業師資培養、教學資源開發、考試認證推廣、“1+X”證書試點、實訓基地建設及促進學生就業等方面開展合作,有效銜接“中文+職業技能”職業教育辦學標準、課程標準、教育標準和技術產業標準,并以此為基礎設計課程、組織培訓、開展考評。三是建立溝通和協調的平臺和網絡,利用現有的中國—東盟邊境職業教育聯盟、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等平臺,加強與東盟國家政府、職業院校、企業、社會組織等的溝通和協調,共同制訂“中文+職業教育”合作計劃、項目、標準等,以實現合作共贏。例如,貴州省在2023年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舉辦首屆“中文+職業技能”教育國際合作論壇,來自老撾教育體育部、高校以及全國職教領域和64所高等職業院校的123名與會專家聚焦“中文+職業技能”教育國際化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探討“中文+職業技能”高質量發展的理論與經驗、路徑與舉措。
(三)跟進產業發展,提高“中文+職業教育”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
產業發展是“中文+職業教育”培養的導向和依據,跟進產業發展,提高“中文+職業教育”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才能優化廣西“中文+職業教育”模式。
一是加強產業需求的調研和分析,及時掌握東盟國家的產業結構和人才需求變化情況,為構建“中文+職業教育”模式提供科學依據。例如,電子商務是緬甸的新興產業和戰略產業,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和市場,而我國在電子商務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和先進的技術,可以為緬甸提供技術支持并培養人才。在此背景下,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與緬甸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開展了“中文+電子商務”技能培訓項目,培養了一批既懂中文又懂電子商務的技術技能人才,為緬甸電子商務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二是調整專業和課程設置,根據東盟國家的產業發展特點和人才需求情況,設置和調整符合市場需求和國際化水平的專業和課程內容,如“中文+光伏”“中文+新能源”“中文+烹飪”“中文+機電一體化”“中文+茶”等,提高專業和課程的針對性和適應性。例如,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根據老撾以農業為經濟助推器的實際,以及在老撾運營的中資企業對老撾農業人才的需求,為老撾來華留學生和老撾分校學生專門開設了畜牧獸醫、作物生產與經營管理等農類專業,同時要求學生根據自身中文水平完成一學期或一學年的中文選修課程,再逐步過渡到中文專業課,從而打造了一系列“中文+農業”特色專業和課程[12]。三是加強實踐教學,充分利用東盟國家的產業資源和市場機遇,與企業、機構、社區等開展深度合作,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習實訓、就業創業、社會服務等實踐教學機會,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例如,浙江杭州職業技術學院在校企合作中發現電梯企業“走出去”存在屬地人才短缺問題,于是打造了“中文+電梯工程技術”研修項目。該研修項目為期一年,學員半年在校學習、半年在杭州某電梯有限公司實習,這不僅解決了海外員工語言溝通障礙、職業能力不足兩個問題,而且幫助企業獲得了優質的屬地人力資源。四是加強考試標準和證書標準的制定,參考國際標準和東盟國家要求,構建統一和權威的“中文+職業教育”考試和證書體系,如技能考試、語言考試、職業資格證書、學歷證書等,提高考試和證書的含金量和認可度。例如,由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和柬埔寨柬華理事總會共建的柬華理工大學孔子學院于2022年在柬埔寨揭牌并招生,致力于培養“中文+專業技能”且擁有中柬兩國認可的學歷學位專業本科證書的本土人才。
(四)加強品牌推廣,提升廣西“中文+職業教育”的國際影響力
品牌推廣是“中文+職業教育”合作的窗口和名片,只有加強品牌推廣,才能提升廣西“中文+職業教育”的國際影響力。
一是加強宣傳力度和豐富展示的方式和手段,充分利用網絡、媒體、平臺等多種渠道,展示廣西“中文+職業教育”模式的特色和優勢,傳播廣西“中文+職業教育”合作的理念和成果。例如,廣西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官方網站、校外媒體、社交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發布與“中文+職業技能”相關的新聞、活動、項目介紹等信息;舉辦線上宣傳活動,如通過在線研討會、網絡直播等形式,向國內外學生和合作伙伴介紹學院的“中文+職業技能”項目,并分享成功案例和合作成果;參加“中文+物流職業技能”國際賽等國內外賽事,展示學院的“中文+職業技能”項目成果。二是提高交流與合作的層次和拓寬合作的領域,充分發揮政府、社會、企業等多方作用,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領域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廣西“中文+職業教育”合作的影響力。例如,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和黎明職業大學于2023年聯合主辦的首屆“中文+職業技能”教育國際合作論壇,與會代表從“中文+職業技能”教育標準、資源和裝備以及“中文+職業教育”的定位、地位、站位、方位、品位等方面進行了交流。三是加強案例和典型的挖掘和推廣,充分展示“中文+職業教育”合作的成功案例和優秀典型,激發“中文+職業教育”合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形成“中文+職業教育”合作的良好氛圍和示范效應。例如,在2023年首屆“中文+職業技能”教育國際合作論壇中,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和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等多所高職院校“中文+職業技能”的經驗做法作為典型案例向全國院校進行了展示。
參考文獻
[1]婁珊,蘇鳴禹,石偉平.“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職業教育“走出去”的邏輯起點、現狀分析及策略優化[J].教育與職業,2023(23):101-106.
[2]晉浩天,聶一丹.助推“職教出海”行穩致遠[N].光明日報,2023-12-05(14).
[3]孟源,商若凡.“中文+職業技能”教育:發展脈絡、現實挑戰與路徑選擇[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29):28-33.
[4]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習近平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全文)[EB/OL].[2023-10-18].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0/content_6909882.htm.
[5]趙靜.中國—東盟國際產能合作戰略研究[J].宏觀經濟管理,2017(5):57-63.
[6]邱懿,何正英,楊勇.穩步推進職業教育國際化:基礎、遵循與借鑒[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29):34-41.
[7]劉雪梅.“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東盟職業教育發展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7,38(12):33-37.
[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深化部區戰略合作 推動邊疆民族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EB/OL].[2022-07-11].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207/t20220711_645237.html.
[9]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教育部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推動產教集聚融合打造面向東盟的職業教育開放合作創新高地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3-07-27].http://www.gxzf.gov.cn/zfwj/zzqrmzfwj_34845/t16845354.shtml.
[10]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廣西打造面向東盟的職業教育開放合作創新高地新聞發布會[EB/OL].[2023-08-31].http://jyt.gxzf.gov.cn/wmhd/zxft/t17084399.shtml.
[11]鄧嘉琪,吳成年.高職院校“中文+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J].陜西教育(高教),2024(1):73-75.
[12]趙波,黎典明,朱睿,等.高職院校到東盟國家開辦分校的路徑:以我國農業高職院校到老撾開辦分校為例[J].廣西教育,2023(33):9-13+102.
注:本文系2021年廣西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東盟農業職業教育聯盟建設研究”(2021C355)、2023年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校級課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背景下廣西農業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研究”(XSK2323)的研究成果。
(責編 蔣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