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瀟 蘇曉暹
作者簡介? ?王瀟,榆林學院文學院新聞學專業講師;蘇曉暹,榆林學院文學院新聞學專業副教授
基金項目? ?陜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一般課題“新聞科背景下陜西省新聞學本科人才的培養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課題編號:SGH23Y2668)。
【摘 要】新聞評論在深化和統一社會各界思想認識、凝聚社會各界力量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全媒體時代,引領主流輿論、唱響時代強音,是當前復雜的輿論環境下新聞評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當下,高校有關新聞評論的教學課程雖然增加了網絡新聞評論的寫作內容,但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設計等方面仍表現出一定的滯后性。新聞評論教學體系的重構,要及時調整教學目標,為主流媒體培養評論人才;要努力拓展教學內容,以模塊化教學實現新聞評論能力的全面提升,以媒體運營思維組織實戰教學。
【關鍵詞】傳播業態;網絡評論;新聞評論;教學目標
一、新形勢下新聞評論的使命擔當
作為黨媒有力的武器之一,新聞評論是宣傳黨的主張、黨的聲音、黨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在深化和統一社會各界思想認識、凝聚社會各界力量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和攝像頭”,用戶既是信息接收者、消費者,也是信息生產者、傳播者,傳播主體不斷泛化與擴容。隨著個體擁有更多的傳播渠道和表達平臺,他們參與公共討論與表達意見的機會不斷增多,在增加公眾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參與的同時,也催生了眾聲喧嘩的輿論場。巨量信息的涌現,也帶來不同的觀點和立場,導致輿論場的紛爭甚至對立,使得對話和理解變得更加困難。眾說紛紜之中,人們呼喚回歸理性的“定音錘”、厘清亂象的“定盤星”。批判性、思辨性、引導力、影響力成為時代的稀缺資源,新聞評論也成為主流媒體在新形勢下引導輿論的重要發力點。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全媒體時代,強調“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1]。引領主流輿論、唱響時代強音,是當前復雜的輿論環境下主流媒體評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能否站穩輿論引導的主陣地、握好輿論引導的主動權、擴大主流聲音的覆蓋面,考驗著主流媒體新聞評論工作者的智慧。新形勢下,新聞評論必須適應新的平臺傳播模式,變革話語表達體系,創新話語呈現形式,在黨心民意的共鳴中展現思想引領的力量,“在全媒體輿論場中構筑主流敘述,為社會標注價值坐標,讓黨的聲音成為時代最強音”[2]。
作為新聞傳播學核心課程之一的新聞評論,也要順應傳播業態的嬗變,主動承擔主流輿論引領,為新聞事業培養人才的使命。本文將針對目前有關新聞評論課程教學中的問題,探索如何重構新聞評論教學模式,為社會培養有思想、有見地、有擔當、有情懷的新聞評論人才。
二、當前新聞評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傳統媒體時代,我國高校普遍實施以“采、寫、編、評”為核心的新聞實務教育體系,其中新聞評論是新聞學專業最重要、最有難度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
新中國成立以來,以胡文龍、丁法章等人為代表的學者建立了中國新聞評論研究框架,走出了一條本土化程度極高的中國新聞評論學體系。胡文龍在經驗總結及實踐探索的基礎上建立了適應社會發展和中國黨報定位的新聞評論教學體系,“對20世紀中后期的新聞評論教學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2]。
21世紀以來,媒介技術加速迭代,媒介形態不斷演進,傳媒格局發生巨變,新聞評論的主體、形態、傳播經歷嬗變。高校的新聞評論課程雖然適時增加了網絡新聞評論,著力開拓新聞評論的寫作思路,但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設計等方面仍表現出一定的滯后性。
(一)教學目標與教學思路單一
一直以來,“采、寫、編、評”被視為傳統新聞實務四大核心能力,新聞評論課長期被定位為新聞學專業的一門“寫作課”,教學目標主要錨定學生新聞評論寫作能力的提高。教學體系依據選題確立、標題擬定、謀篇布局、論證推演、措辭表達等環節,側重于寫作技巧知識的傳授,但對上述環節所需的思維能力的訓練長久以來被忽視。這種教學安排反映了新聞評論教學理念的滯后性,與當前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的行業使命不相適應。全媒體時代,迫切需要具有獨立思辨能力的新聞評論人才,轉變重寫作、輕思辨的評論教學思路迫在眉睫。
(二)教學內容更新迭代滯后
全媒體背景下,媒體表達方式、呈現形式更新迭代很快,而新聞學專業新聞實務教學內容的更新卻常常因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的更新周期長而滯后于媒體實踐。各高等院校新聞學專業新聞實務教學內容甚至還停留在傳統媒體時代,新聞實務經典教材迭代周期長,普遍老化,案例陳舊。以新聞評論為例,教學內容依然是圍繞評論要素和文體展開,對于新聞評論作為公共表達工具的本體認識存在不足。對當前的漫畫評論、短視頻評論、H5評論等新媒體表達方式鮮有涉及,對學生新聞評論融合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比較缺乏。
(三)教學方法與媒體實踐結合不足
重視實踐是新聞學教育的普遍共識,各高校新聞學專業都在教學改革中加大了新聞實務課程的實踐學時,強調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針對新聞評論,目前普遍的做法是在原有教學內容框架內,減少新聞評論概念性、理論性知識的灌輸,增加技巧性知識的講解,同時加大寫作訓練課時,意圖在寫作實練的過程中強化學生對各類新聞評論文體的掌握,提高寫作能力。這種模式實際上只是對傳統新聞評論教學內容的機械調整,實踐教學仍然停留在模擬新聞實操流程的層面,學生缺少新聞實戰的真實體驗。
三、新聞評論教學體系的重構及目標
全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要素、過程和模式都在技術的推動下不斷重構,促進新聞內容生產的革新,倒逼新聞院校重新審視現有的新聞實務課程體系。新聞評論的傳播主體、傳播渠道、內容形態、受眾群體等得到全面拓展,其在社會發展進程中承擔的使命和扮演的角色也隨之發生變化。
就當前輿論生態的現狀而言,主流媒體穩定輸出優質新聞評論是一個緊迫的現實課題。身處喧囂的輿論場,人們渴望有力度、有溫度、有深度的新聞評論發揮思想燈塔的作用。黨的聲音要靠創新形態的融合新聞評論傳播得更快、更廣、更深入。為此,新聞院校新聞評論課程要“加強面向互聯網輿論場域的技能訓練,創新話語,使德行、智識層面的積淀最終表現為傳播效果”[3]。
(一)教學目標調適:為主流媒體培養評論人才
新聞院校的使命是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新聞工作者,新聞評論課程的目標不應局限于寫作能力的提升,而應著眼于培養適應全媒體環境的主流媒體評論人才。
首先,新聞評論課要致力于以教學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領。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就是要獲得輿論引導的主動權,要提供具有權威性和傳播力的新聞評論,提高言論的闡釋力和影響力。這就要求新聞評論教學中,兼顧知識講授和價值引領,培養學生敏銳的政治鑒別力和堅定的政治信仰,以課程思政的方式滲透主流價值觀,引導學生培養社會責任感,樹立主流意識、導向意識,以新聞評論傳播社會正能量,設置時代主流議題。
其次,新聞評論教學要培養學生公共表達的能力。進入全媒體時代,新聞評論的主體多元化,互聯網空間發言的門檻降低,在意見交織的輿論場有效地為公共利益發聲,是新聞媒體面臨的新挑戰。這就要求新聞評論教學要培養學生具備較高的信息素養,具備參與社會協商和社會治理的意識與能力,掌握理性表達的有效方法,能夠充分認識網絡新聞評論的交互性特征,在對話中實現意見溝通,凝聚共識。
最后,新聞評論教學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傳統的新聞評論教學,著眼于評論作品本身,以寫作思維組織教學內容,缺少將新聞評論作為一種論說行為的通關視野。教學目標設定上,要重視思維訓練的重要意義,強化審視、批判的意識,以思辨的角度分析事實,洞察社會,提出獨立的主張,進行縝密推理,實現論說的合邏輯性,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教學內容拓展:模塊化教學實現能力提升
學習新聞評論寫作,掌握其基本理念、原則和技巧,對提升新聞評論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要在提高學生理論素養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實操能力,幫助他們參與到新聞評論的實踐中,為培養符合媒體需求的全面復合型新聞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教學內容設計上,可按照“章節課程教學規劃—單節課程分目標解析—畢業要求指標點—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層層支撐的原則,在教授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基本觀點的同時,注重與當下新聞業界的實踐緊密結合,重點培養學生技能。
模塊化教學思維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有效途徑。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將新聞評論的相關基礎理論知識與新聞評論撰寫的實踐能力相結合,以學科邏輯路線和應用邏輯路線為指引,對各個章節進行模塊化分割,以“能力培養為中心”,搭建全方位知識框架。
在理論層面,新聞評論課可以從思維、認知、價值和知識四個層面搭建知識結構。包括以邏輯學為思維基礎,以社會學為認知基礎,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歷史學、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倫理學為價值基礎,以寫作和文學表達為知識基礎的完整體系。
在應用層面,教學內容設計應在完善知識儲備、培養評論表達能力、提高評論鑒賞能力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掌握邏輯論證的方法,以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評論思維與表達的嚴謹性,提高新聞評論觀點交流的效率,在公共傳播渠道理性表達觀點,為學生畢業之后從事新聞評論工作打下基礎。
(三)教學方法創新:以媒體運營思維組織實戰教學
全媒體時代,媒介交叉融合帶來新聞生產范式的全面轉型,新聞評論在表達方式、內容形態、傳播路徑等方面的革新倒逼評論生產流程的轉型。新聞評論教學必須直面新聞實踐,因時而變,重塑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同時,要革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切實提高學生融合評論的能力,滿足全媒體時代對新聞評論人才的需求。
一般情況下,新聞院校的新聞實踐以校內實踐和實訓為主,受到平臺、時空、師資的諸多限制,課后作業、課堂練習、校內新聞采寫是常見的實踐形式,流程上一般以“教師布置作業—學生自覺完成—課堂反饋點評—學生自行完善”為主線。這種實踐教學組織的形式只是“為練而練”,師生都無法體驗到新聞實踐的真實環境。要打破傳統教學的模擬訓練模式,引入媒體運營思維,組織實戰訓練。
具體到新聞評論教學中,首先,要建立業界與學界聯合培養的教學模式,引入媒體機構參與新聞評論人才的培養。師資配備方面,可以引進具有豐富的新聞評論實操經驗的行業專家組成師資隊伍,與校內專任教師聯合授課,既強調新聞評論理論體系的講授,又注重新聞評論實操技能的經驗傳授。選題策劃方面,可以利用媒體機構成熟的資源,與業界共同挖掘、開發新聞評論選題,師生共同參與媒體真實評論選題的實踐,在新聞實戰的語境中體驗新聞評論實操的各個環節與流程,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平臺搭建方面,可以與媒體機構共同創設專欄或頻道,構建大學生參與公共事務討論的話語空間,指導學生寫作符合專業媒體刊發標準的新聞評論。
其次,要以成果導向設計教學。新聞實務課程不僅要關注把“知識”轉化為“能力”,更要關注把“作業”轉化為“作品”和“產品”。能否創作出符合刊發標準的新聞作品才是衡量學生業務能力高低的標準。新聞評論教學要以“做中學”的方式,指導學生在實戰中思考、體會、積累新聞評論的產出能力。可以把媒體投稿和專業賽事參賽作為成果產出的指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與學習熱情,以實戰項目為載體,在創作過程中提高學生的社會問題認知水平、社會議題表達能力、說理論述邏輯能力、融合評論創作能力。
最后,要以創新探索為中心組織教學。全媒體時代,新聞評論的內容形態不再局限于傳統媒體,從微博評論、短視頻評論到跟帖評論、彈幕評論,再到海報評論、H5評論、漫畫評論等,不斷創新的評論表達方式要求新聞評論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探索能力。要及時引入公眾號、短視頻、個人Vlog等新型評論載體,引導學生夯實文字評論功底的同時,提高視覺評論、口語評論的能力,強化邏輯推理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情感化、個性化表達的能力,訓練學生緊(下轉第59頁)(上接第55頁)追時事熱點、及時評論的能力的同時,引導學生重視策劃、培養深度闡釋的能力。
四、結語
隨著媒體融合持續深化,面對全媒體語境下的輿論新格局,新聞評論是宣傳黨的方針與政策、形成社會共識、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傳達公民利益訴求的有效形式。新聞評論教學應站在國家新聞輿論工作的戰略高度,致力于打造主流輿論場,培養表達主流聲音的評論人才。要著力培養學生的思想力、判斷力、溝通力、表現力,教學必須以媒介研究前沿動向的敏銳觀察為基礎,以媒體實戰經驗為依據,及時調整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構建能力導向的新聞評論教學模式,培養塑造主流輿論格局的新聞評論人才。潮
參考文獻
[1]歐陽雪梅.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與歷史性變革[J].毛澤東研究,2023(4):4-16.
[2][4]桂從路,鄒翔.守正創新,更好激揚新時代主流價值[N].人民日報,2023-09-27(11).
[3]郭蘭西. 胡文龍新聞評論教研成就及其對新中國新聞評論學科建設的貢獻[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23: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