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譚卓雯,廣西日報工商部記者
【摘 要】研究調查是新聞與傳播領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通過科學的調查研究,可以幫助新聞媒體更準確地把握社會輿論和民意動向,為新聞報道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提高新聞報道的深度和廣度,從而增強新聞的可信度和權威性。因此,做好調查研究報道是黨報貫徹落實群眾路線的題中之義。作為引導輿論的主流媒體,黨報的調研報道應具有較強的思辨性,真正展現調研價值,挖掘現象、問題的本質,為社會公眾提供參考借鑒。近年來,《廣西日報》圍繞多個重大主題扎實開展調查研究,并采寫了大量有深度、有力度、有溫度的精品力作,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本文以此為例,從正確認識調研報道,構建辯證思維的方法、路徑等多個角度,分析研究黨報如何利用思辨的武器,做好調查研究這篇大文章,進而提升黨報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關鍵詞】全媒體;中國式現代化;調研報道;思辨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不僅是一種工作方法,而且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得失成敗的大問題”。縱觀當今世界形勢,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國內改革發展面臨的各種風險挑戰、矛盾和困難嚴峻復雜,亟須通過調查研究撥開“迷霧”,挖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找到破解難題的“金鑰匙”。
調查研究是新聞媒體的基本工作方法,是新聞從業人員的基本功。長期以來,不少有深度、力度和溫度的名篇佳作,都根植于調查研究。新聞媒體的調查研究,通過新聞報道這一載體,來達到體現調研價值,挖掘現象、問題的本質,為讀者提供參考借鑒價值等目的。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輿論格局正在經歷深刻變革。全媒體時代,黨報作為引導輿論的主流媒體,做好調查研究報道任重道遠。新聞工作者必須革新觀念、豐富手段、增強技能,在提升調研報道的思辨性上下功夫,進一步提升黨報調研報道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一、真實呈現和理性分析是調研報道的靈魂
一直以來,調查研究報道都是讀者最喜愛的新聞種類。許多深度調研報道在社會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也不乏搞形式主義的反例。如果僅僅是“調而不研”,披著調研的外衣為某個地區或者某個領域“唱唱贊歌”,就背離了新聞媒體調查研究的本意。因此,要做好調查研究這項工作,應從兩個方面入手加深認識。
(一)躬行踐履呈現客觀真實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好的新聞報道,要靠好的作風文風來完成,靠好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得來,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可見,調研報道并不是懸在半空、浮于表面的“空中樓閣”,而是要切切實實建立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越是信息發達、信息繁雜,越要走進基層、走近群眾,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把最真實的情況摸清摸透,這是做好調研報道的基本功。
2023年5月至6月,《廣西日報》推出系列全媒體報道,派出多組記者下基層、走一線、進現場,對自治區多個重大項目進行調研采訪,著重挖掘項目建設中攻堅克難的生動故事。比如,該系列第一篇報道《平陸運河馬道樞紐:把一個個“不可能”變成“一定能”》,采寫記者從該項目開工以來,到發稿時已經前往現場實地采訪10多次。在蹲點調研采訪過程中,記者在掌握大量生動素材的基礎上,提煉出如何把“不可能”變成“一定能”的清晰邏輯線進行報道,極大提高了報道的立意和可讀性。同時,該系列報道還在報社旗下各融媒體平臺推出相應融媒體報道,廣西云每期以文、圖、視頻方式推出集納報道,傳播力得到顯著提升。《平陸運河馬道樞紐:把一個個“不可能”變成“一定能”》一經刊出,僅在廣西云客戶端的閱讀量就超過70萬人次。
(二)慎思明辨凸顯報道深度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廣大受眾面對紛繁復雜、風云變幻的社會現象,難免會產生困惑和迷茫。作為引導輿論的權威,黨報在全媒體時代更應該扮演好時代“瞭望者”的角色。
在扎實調研的基礎上,記者除了要報道發生了什么,還要探究“為什么發生”“怎樣發生”“說明了什么”“有何意義”等深層次問題,帶領受眾撥開迷霧,看清現實,得到啟迪,引發思考。與一般新聞報道相比,調研報道具有較強的思辨性,在新聞事實的基礎上注入了更多的理性思考,增加了報道的深度。記者在采寫的過程中,通過述評的方式,在分析新聞事實的基礎上,結合背景,提出問題,揭示本質、規律和趨勢,助力經濟社會發展。通過新聞和理論的結合,打破常規,在更高的格局、更深刻的思想上對報道對象和背景進行剖析,賦予新聞報道厚度與力度。
二、提高站位下沉一線挖掘思辨靈感之源
調查研究報道,必須具有新聞的形態和價值,必須在角度和文字上吸引人,否則傳播力和影響力都大打折扣。調研報道如何才能抓住讀者的眼球?具有問題導向是前提條件。實際上,做調查研究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離開了這個前提,就是“無的放矢”“眉毛胡子一把抓”,始終達不到效果。
對于如何發現和破解各類難題,要眼睛向下、撲下身子、沉到一線,真正把情況摸實摸透。在改革發展日新月異的當下,各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涌現出的創新案例和做法,為黨報新聞工作者們開展調查研究提供了豐厚的土壤和大量生動的、有價值的寫作素材,也帶來了深度思考的思辨空間。
(一)以問題為導向緊扣大局層層剖析
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提出,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要緊緊圍繞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高質量發展,直奔問題去,實行問題大梳理、難題大排查,著力打通貫徹執行中的堵點難點[1]。因此,這也是高質量的黨報調研報道應該把握的重點和方向。《廣西日報》緊緊圍繞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把握調研重點和方向,著力做好事關全局的戰略性調研、破解復雜難題的對策性調研、新時代新情況的前瞻性調研、重大工作項目的跟蹤性調研、典型案例的解剖式調研、推動落實的督察式調研等[2],調研報道既緊扣大局,又直擊問題,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多次到廣西視察,為建設新時代壯美廣西指引航向。廣西牢記囑托,以高水平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把廣西的區位優勢轉化為開放發展優勢。基于這一背景,2023年4月,《廣西日報》派出多名記者深入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崇左等地開展調研采訪,挖掘邊疆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的經驗和做法,采寫成調研報道《問道新通道》。為使報道具有更大的啟示意義,采編團隊明確了本次報道所要聚焦的問題,即這條“通道”如何賦能廣西這一邊疆民族地區,甚至輻射西部地區,服務全國大局這一深刻主題。抓住了思辨的主線,調研報道就有了“魂”。記者深入現場采訪企業、園區、項目、專家等,從筑牢根基、培育動能、強化保障等方面層層遞進剖析,多角度揭示新通道促進邊疆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密碼”。報道在《廣西日報》整版刊發,得到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的首肯,對各地各部門起到了建言資政作用。同時,報道還通過廣西云客戶端、廣西新聞網、“學習強國”廣西學習平臺等進行全媒體傳播,進一步引起社會各界對新通道建設的強烈關注。
(二)善用立體思維挖掘新聞內涵
一篇具有思辨性的報道,其報道內容多是開放性的,它打破對事物“好”與“壞”的判斷局限,變兩級為多級,變單立面為多側面,把得與失、利與弊等事物的各個側面結合起來寫,深入挖掘事物的深層次內涵,給讀者帶來更多思考和啟發[2]。這樣的報道才能“立得住”,有價值。
數據顯示,廣西工程機械龍頭企業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的銷售收入達到265億元,業績屬于行業領先,柳工海外市場銷售收入也同比增長近50%,創歷史同期最佳業績。這一成績單,是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和新冠疫情不利影響、工程機械行業進入新一輪周期性調整下取得的。在全媒體時代,若僅報道這一條“喜訊”,顯然不是黨報的優勢,也無法滿足當下受眾的閱讀胃口。喜中是否有憂,危中是否有機?柳工破局的“底層邏輯”是什么?《廣西日報》記者在復雜的現象中融入理性思考,采寫成深度調研稿《柳工破局》,分析了以柳工為代表的工程機械企業面臨的困難挑戰,反映了企業大力推進轉型升級所做的努力,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揭示了“后疫情時代”危中有機的道理,為其他企業破解難題、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報道兼具可讀性與指導性,思辨性、新聞價值大大提升。報道刊發后在全社會引發強烈反響,為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發展帶來啟示。
(三)創新視角增強新聞價值和傳播力
事實都是具有多面性的,在新聞報道中,報道視角如何選擇最考驗記者的“眼力”。面對同一件事實,報道角度不同,新聞價值就不同,思想意義也大不一樣。
一篇思辨性報道需要有獨特的視角,記者要把大量零散的素材進行信息整合加工,打破固有的報道模式,跳出材料,放在全局的高度,采用獨特且合適的視角找出最值得傳播的問題內容[3]。可以說,新聞角度選得精妙,調研報道的新聞價值和傳播力都能取得倍增的效果。
以《廣西日報》第三十二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跨海建大橋 不砍一棵樹》為例,記者以當時在建的廣西第一跨海大橋——欽州龍門大橋作業區紅樹林沒有一棵樹被砍伐為新聞切入點,多次深入現場扎實調研采訪,采用見聞、故事、細節敘述,反映了大橋建設者“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擔當和付出,揭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主題。報道題材新穎、視角獨特,思辨性強,跳出了項目建設報道只盯著建設進度看的常規思維,從生態保護這一新的角度切入,充分發掘出新聞事實中蘊含的新聞價值。
三、在守正創新中增強調研報道的思想張力
在全媒體時代,新聞工作者要做好調查研究、駕馭好思辨性報道并非易事,這對記者的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體而言,就是要堅持守正創新,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主動學習掌握新的傳播技術、傳播思維和傳播方法,切實提升媒體融合傳播的本領。
(一)創新表達形式,突出前瞻性意義
深度調研報道對記者是一種考驗,考驗的不僅是采訪寫作功力,也是對中央精神和各領域政策的理解,對新聞宣傳時度效的把握。2024年年初,在廣西兩會召開期間,《廣西日報》推出長篇述評《把握“時”與“勢” 拼出“開門紅”——廣西經濟發展述評》,文章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從廣西“恢復向好、持續向好”的經濟運行總體態勢說起,透過全區各條經濟戰線在新年伊始奮力拼搏的現象,以“接地氣”的理性思考和分析,揭示了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廣西經濟的潛力和底氣所在,向社會傳遞出積極的預期,要把握好高質量發展的大趨勢,找準自身優勢和全局工作的結合點,全區經濟就能行穩致遠、不斷煥發新氣象。
經濟述評作為一種典型的思辨性報道,其寫作難度較大,也容易因為落入枯燥說理、冗長拖沓的俗套而缺乏傳播力。在這篇述評中,記者結合國家和地區的發展大局,將調研報道的主題進行升華,突出報道的戰略性價值和前瞻性意義,彰顯出主流媒體的影響力。同時,創新表達方式,堅持“短”“實”“新”的文風,以言簡意賅、觀點鮮明的表述,傳遞思想力量,有溫度、有力度、有厚度,為讀者帶來“悅讀感”。文章一經推出便得到各大知名網絡平臺轉載,僅廣西云客戶端的同步推送閱讀量就有近20萬人次,為全區上下攻堅克難、推動經濟發展增強了信心。
(二)創新手段方式,構建傳播新思維
當前,新技術、新行業、新領域、新業態不斷涌現,傳統領域也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發展,不斷呈現新面貌、新形勢。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開展調查研究必須有新思路、新方法、新能力[4]。
廣西有著絢爛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如何傳承和保護非遺,是值得主流媒體關注的問題。2021年起,廣西日報-廣西云啟動“廣西非遺傳承計劃”,對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開展全景式傳播和全案推廣。3年多來,廣西云非遺傳播團隊奔赴全區各地,尋訪非遺傳承人,開展深度調研采訪,挖掘廣西民族藝術、戲曲曲藝、手工技藝、民族服飾、民族活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在《廣西日報》旗下新媒體平臺,以及澎湃、騰訊等多個國內知名平臺推廣,目前已推出80多期廣西非遺專題報道。同時,傳播團隊創新形式,陸續策劃實施“跟著大師學非遺”“非遺進校園”“非遺看廣西”主題座談會等活動,持續擴大非遺的關注度和影響力。一系列見人、見物、見思想的融合傳播,引發了社會各界對如何傳承和守護非遺、如何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進行新的思考。2023年,《愛上非遺》融合創新類作品入選第二十七屆“全國省級黨報全媒體報道優秀案例”。由此可見,創新的傳播方式可以讓單調的報道活起來,讓受眾愿意看、看得懂、喜歡看,從而實現調研報道的傳播效果最大化。
四、結語
黨報在思辨性報道上有良好的傳統和優勢,在全媒體背景下,主流媒體要加強調查研究,注重新聞報道的思辨性、指導性。這就要求黨報新聞工作者與時俱進,不斷提高政治意識和理論素養,具有充足的知識儲備和較高的綜合素質,敢于打破傳統路徑依賴,用辯證思維觀察社會、分析問題,創作出更多具有思辨性的優秀新聞作品,不斷提升黨報的公信力和權威性,更好地進行輿論引導工作。潮
參考文獻
[1]大興調查研究 推動奮力開創新時代壯美廣西建設新局面[N].廣西日報,2023-03-30(01).
[2]沈世緯.思辨性報道:全方位掃描的報道方式:論思辨性報道的特征、功能及其對記者素養的要求[J]. 新聞與寫作,2012(11):78-81.
[3]廖志慧,胡瓊瑤,陳雅博.融媒時代思辨性報道的實踐探析:以《湖北日報》茶文化系列思辨報道為例[J].新聞前哨,2021(8):63-64.
[4]霍小光.新形勢下怎樣做好高質量調查研究報道[J].新聞戰線,2023(1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