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楊洲,廣西廣播電視臺總編室編輯
【摘 要】隨著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體育賽事報道也進入一個新階段。本文以廣西廣播電視臺對學青會的報道為例,分析其通過多技術、多角度和多平臺融合傳播策略,為觀眾提供全方位沉浸式賽事體驗、有效擴大學青會社會影響力、促進公眾對體育賽事廣泛關注的成功實踐,探討媒體融合策略在擴大賽事影響力、提升地區國際形象和促進文化交流方面的巨大潛力。
【關鍵詞】媒體融合;體育報道;技術應用;國際傳播
2023年11月5日至11月15日,在廣西舉辦的第一屆全國學生(青年)運動會(以下簡稱“學青會”)是繼成都大運會、杭州亞運會后的又一項大型綜合性體育賽事,是目前廣西承辦規模最大、規格最高、比賽項目最全、參會人數最多的綜合性體育盛會[1]。作為學青會的主要轉播機構,廣西廣播電視臺精心籌備,開設廣西新聞·學青會頻道,整合豐富的傳播平臺資源,借助國內領先的4K超高清轉播車和衛星車,攜手國內亞運級的專業轉播服務團隊,匯集國內頂級的資源和技術專長,通過千人規模制作團隊的共同努力,高標準、高質量、高水平完成學青會開閉幕式及精彩賽事的全媒體直播任務,從多個維度全面展現了學青會的風采,提升了大型體育賽事報道的傳播效果,其成功實踐值得探討和借鑒。
一、媒體融合在體育報道中的應用與展望
(一)媒體融合策略對體育報道的重要性
媒體融合是信息傳輸通道多元化下的新作業模式,是把報紙、電視臺、電臺等傳統媒體,與互聯網、手機、手持智能終端等新興媒體傳播通道有效結合起來,資源共享,集中處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產品,然后通過不同的平臺傳播給受眾[2]。
在“智媒”和“智網”時代,大力推進媒體融合從形式相加到內容相融,從莫測變量到可控增量,從宏觀趨勢到主動選擇,方能順應國家方略和時代要求,也才能構建貼近人民的優質內容[3]。采取媒體融合策略對體育賽事活動進行報道,不僅可以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報道,增強報道的時效性和互動性,還能通過多媒體和多平臺的集成傳播,為觀眾創造沉浸式的觀賽體驗,從而極大地滿足觀眾對于體育賽事深度參與和體驗的需求。
(二)媒體融合在體育報道中的機遇與挑戰
1.技術驅動的創新
媒體融合的技術革新,尤其是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和人工智能(AI)的應用,為體育報道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覺效果和互動體驗。AR技術可在直播賽事中增添互動圖層,顯示實時數據和運動員統計信息,從而提升觀眾的觀賽體驗。而AI的應用,如自動生成賽事摘要和分析,不僅能提高報道的效率,還能確保信息的精確性。
2.全球大型體育賽事的平臺作用
奧運會和世界杯等已成為媒體深度融合的“練兵場”。不同形態的媒體與不同業態的媒體相互賦能和加速嵌入,共同推動體育全媒體傳播格局的構建。技術迭代升級推動體育全媒體傳播業態更新,數字媒介技術的更新與社交媒體平臺的快速發展為體育全媒體帶來了精彩紛呈的傳播業態[4]。
3.維持內容的一致性和準確性
在追求實時互動的同時,確保內容的準確性和一致性是體育媒體面臨的主要挑戰。媒體機構必須保持高標準的內容管理和校驗流程,以防止錯誤信息的傳播。
4.跨平臺內容管理和觀眾參與
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媒體在不斷更新技術設備和軟件的同時,必須有效管理跨平臺內容的一致性和觀眾參與。這要求媒體機構不僅需要技術先進,還需要具備高效的組織管理能力,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媒體環境。
二、媒體融合在學青會報道中的實踐及成效
分析發現,學青會報道中的多維度媒體融合策略,其核心目標是“通過流程優化、平臺再造,實現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有效整合,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人才隊伍一體化”[5]。實踐證明,這一策略的成效明顯。
(一)技術革新與體驗優化:重塑體育賽事報道
1.4K技術和輕量化EFP系統推動體育轉播升級
在報道中,采用4K超高清技術直播開閉幕式及重要賽事,配合全景音頻制作,為觀眾提供高清晰度、高保真度的視覺和聽覺享受,仿若親臨現場。同時,首次將輕量化EFP(Electronic Field Production,電子現場制作)系統應用到學青會這樣的國家級體育賽事轉播中,創造了單場比賽近40萬人次觀看的紀錄。這一創新舉措使得賽事的每一個精彩瞬間都能被實時捕捉并迅速制作成慢動作回放、精彩集錦等,既豐富報道的深度和廣度,又增加觀賽的多樣性和趣味性。
2.AR+VR技術開創全新視聽體驗
在乒乓球比賽中,首次采用AR技術將經過智能化分析的比賽數據直接融入電視信號中,動態展示包括擊球線路、落點熱區及球的旋轉角度和速度等數據,不僅豐富報道的細節層次,也極大提升觀眾的互動體驗和科技感。尤其是引進虛擬演播室技術,在廣西衛視、廣西新聞·學青會頻道學青會開閉幕式直播時與學青會吉祥物“壯壯”和“美美”兩個虛擬數字人交互,這種新型的虛擬與現實結合的報道形式,不僅展現了賽事的獨特魅力,也體現了廣西的文化特色,為傳統電視傳播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多媒體融合策略:全面展現學青會盛況
1.開設頻道與跨平臺網絡專題
專門設立廣西新聞·學青會頻道,對學青會進行全面和深入報道,通過“廣西視聽”移動客戶端、廣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北部灣在線、廣西IPTV共同開設“逐夢新時代 青春更精彩——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學生(青年)運動會特別報道”大型網絡專題,進一步擴大學青會的報道范圍和影響力,使這場運動會成為廣大觀眾和網友討論的熱點。
2.運用社交媒體強化公眾互動
有效運用抖音、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平臺,創建“#學青會”“#首屆學青會”等話題頁面,廣泛吸引公眾參與和討論,顯著提升賽事的網絡熱度和社會關注度,例如,微博上的“#吳艷妮學青會奪冠##吳艷妮在飽受爭議中披荊斬棘#”閱讀量達6000萬次,抖音上吳艷妮的賽后采訪視頻點擊量為6781萬次。此外,與抖音共同打造“金聲計劃”項目,推出《學青會100張面孔》網絡訪談節目和一系列泛學青會系列新媒體產品,如《遙遙領先》《學青會AB面》《水果運動會》《米粉運動會》等,不僅多角度展現學青會的盛況,也充分展現了壯美廣西形象。
3.采取融媒體立體化傳播模式
廣播與新媒體融合傳播。在《廣西新聞》《廣西新聞聯播》《新聞時刻》等多檔重點節目中設置學青會專欄,通過快訊、消息、錄音等形式實時傳遞賽事動態,確保信息的及時性和廣泛覆蓋,《新聞時刻》節目還開設《迎學青,我們一起來》等多版塊,深入報道賽事的多維度信息,包括重要發布和運動員風采。
新媒體平臺的內容創新。利用新媒體平臺發布豐富的圖文稿件和相關短視頻,如《全國主播說學青——相約南寧筑夢學青》和《青春正當燃》,以及“吳艷妮賽后專訪:我就希望大家上班打扮得帥氣漂亮,展現我們中國人的臉面#學青會”等內容,這些創新形式不僅增強信息的視覺吸引力,也提升了觀眾的參與感和互動性。
線上線下活動的組織與國際傳播。策劃并開展“尋找最美校隊”“學青會運動競技場”等線下活動,同時利用國際傳播網絡在老撾、泰國、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的華人媒體平臺上宣傳學青會。這種多平臺、多語種的傳播策略有效地將學青會推向國際舞臺,讓更多人關注這一富有青春活力的賽事。
4.提供多樣化報道形式與內容
118家新媒體平臺同步直播。通過央視體育頻道(CCTV5)、廣西衛視、廣西新聞·學青會頻道、廣西國際頻道等6個電視頻道和廣西綜合廣播等3個廣播頻率,連同央視頻、央視體育客戶端、新華電視臺、中國日報社、咪咕視頻客戶端、香港TVB NEWS、香港電臺YOUTUBE頻道等118家新媒體平臺同步直播開幕式,吸引了高收視率并引發熱烈的社交媒體互動。閉幕式同樣通過廣西衛視、廣西新聞·學青會頻道、廣西國際頻道,并與人民網、新華網、央視頻等中央新聞網站以及廣西新聞網、廣西視聽等地方新媒體平臺同步直播,確保了賽事的全面覆蓋。
推出宣傳片與特色專欄。廣西綜藝旅游頻道在“大小屏”創新推出《這是一場青春的盛會》和《在青春的賽道上》兩條宣傳片,通過其微信視頻號,抖音、微博等平臺上的廣西各級媒體賬號及全國各電視旅游聯盟臺賬號進行廣泛推送,總閱讀量超過120萬次。《新聞在線》等平臺開設專欄,如《學青會來了》《場館“遛遛遛”》《我看好你哦》《逐夢新時代 青春更精彩——全力辦好第一屆全國學生(青年)運動會》等,從多個角度全方位報道賽事,豐富了報道的形式和內容,增強了觀眾的參與感和滿足感。
5.打造主持人IP與直播新形式
廣西廣播電視臺新聞頻道以主持人為IP打造《學青會之青春不“陳墨”》和《學青會·我怎么這么好看》等版塊,以主持人的學青會之所見、所聞、所感等制作成短視頻,在新聞頻道新媒體矩陣中進行推廣。這些短視頻不僅在《新聞在線》的大屏端播出,也在多個新媒體平臺發布,實現從電視到網絡的內容共振,有效提升報道的吸引力和觀眾的互動參與度。
打造主持人直播新形式,欄目主持人積極奔赴賽場制作短視頻并開通實時直播,提升賽事關注度;推出《學青會時間》欄目,為觀眾提供即時賽事資訊,以及在特定時段推出《學青會時間》特別節目,精選每天的賽事進行實況轉播,為觀眾呈現最全面的賽事動態和精彩瞬間。
6.發揮平臺優勢講好廣西故事
在學青會的報道中,廣西廣播電視臺充分發揮其多語種和多平臺的優勢,通過北部灣之聲、國際頻道、北部灣在線,以及與東盟合作媒體和境外落地節目的協同,進行深入的國際傳播。這種多平臺、多語種的傳播策略不僅有效地傳送了學青會及廣西的故事,還充分展示了中國青年的陽光、健康形象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實現了文化的跨界共享,提升了廣西及其文化在國際上的認知度和影響力。
三、媒體融合在體育報道中的提升策略
(一)整合資源增強媒體融合的實施績效
基于現有的媒體融合實踐,進一步加強電視、網絡和移動平臺之間的資源整合。通過統一的內容管理系統,實現跨平臺的內容共享與自動化分發,從而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信息需求;加強實時數據分析,利用大數據和AI技術監控受眾反饋和行為模式,以確保內容的及時更新和針對性,強化全面和多角度的報道體系建設。
(二)采用新技術驅動報道創新
繼續探索AR、VR和AI等新興技術,為觀眾帶來更豐富多樣的視覺效果和更強的互動性。例如,開發VR體驗,讓觀眾能夠在虛擬環境中“親臨現場”觀看賽事,或使用AR技術在直播中實時顯示觀眾投票結果。同時,鼓勵編輯團隊創新內容格式,探索如360度視頻報道等新形式,并通過多平臺協同,提升內容的視覺呈現和互動性。
(三)優化觀眾參與互動框架
在已有的社交媒體互動基礎上,進一步開發和整合移動應用功能,如即時投票、實時討論和賽事預測游戲等,以增強觀眾的參與感和互動體驗感。建立一個集成的觀眾反饋系統,使用分析工具來收集和處理觀眾數據,為節目內容和廣告策略的優化提供科學依據。
(四)構建媒體人才培養新模式
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包括與國內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合作引入先進的教育資源和技術,定期舉辦技術與創新研討會,提升團隊的AI技術、數據分析及多媒體制作技能。同時,通過內部培訓與跨部門交流,增強協作與創新能力,推動員工多技能發展。此外,還可實施實習生計劃和青年人才梯隊建設方案,確保機構在媒體行業的持續競爭力。
四、結語
廣西廣播電視臺通過新型主流媒體、全媒體傳播,利用5G、VR、AR、AI、元宇宙等技術手段以及輕量化EFP系統的創新應用,在學青會的報道中展現了媒體融合策略在提升報道深度、豐富觀賽體驗及增強賽事關注度方面的作用,也向社會展現了學青會不僅是一場充滿青春活力的賽事,更是全社會共同參與和見證青春力量的重要時刻。其在體育傳播領域媒體深度融合策略有效性的成功實踐,為未來體育賽事的報道和國際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視角與路徑,展示了體育報道在全媒體“萬物皆媒”時代的新可能性。潮
參考文獻
[1]王東,周仕興,王瑾雯.廣西交上學青會優異答卷[N].光明日報,2023-11-15(009).
[2]孔曉亮.融媒體時代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嬗變與多元能力重構[J].新聞世界, 2023(8):90-92.
[3]冷凇.媒體融合需要內容、技術雙驅動[J].青年記者,2019(10):4-5.
[4]孫海悅.媒體深度融合加速體育全媒體傳播生態演變[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2023-12-06(002).
[5]《求是》編輯部.媒體融合:用得好是真本事[J].小康,2019(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