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曾壽梅,廣西工人報社采訪部主任
【摘 要】產業工人報道是以產業工人思想、行動和事跡為主要內容的新聞報道,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征,是主流媒體輿論引導的重要方式。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如何增強產業工人報道的吸引力、生命力,提升產業工人在輿論環境中的社會認同感,是新聞工作者面臨的新課題。本文針對當前部分報道產業工人形象單一、扁平化、手段陳舊落后等問題,立足多個維度,結合宣傳報道實踐和具體案例,就全媒體時代如何創新做好產業工人報道進行探索分析。
【關鍵詞】全媒體;產業工人報道;媒體轉型
產業工人是工人階級的主體力量。黨的二十大召開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廣西代表團討論,與產業工人黨代表鄭志明對話交流,并對產業工人給予高度評價:“不能瞧不起產業工人,一定要看實際貢獻!真正在添磚加瓦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大廈的人,他們都是值得我們尊敬的。”[1]產業工人報道以產業工人思想、行動和事跡為主要內容的新聞報道,是新聞報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媒體輿論引導的重要方式。
新發展階段,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我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變道超車”的根本動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需要培養更多新型產業工人。因此,關注和報道產業工人這一群體,對于凝心聚力推動經濟轉型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有著重大的價值。近年來,廣西工人報社聚焦產業工人,通過深入挖掘人物群體的時代特征和多元化個性,拓寬報道對象范圍,以內容和技術雙驅動,開展多渠道的融合傳播,增強產業工人報道的吸引力、影響力,為產業工人在輿論場實現社會認同發揮較大作用。
一、全媒體時代產業工人報道的現狀及瓶頸
(一)報道的對象及內容范圍小
當前,宣傳好、講述好產業工人故事,引導更多青年當好產業工人,是媒體職責所在。然而,媒體關注產業工人的新聞作品并不多,既有的報道對象大多局限在國有企業、傳統制造業中產業工人的典型人物身上。一些處在城鎮化邊沿的農民工、互聯網經濟催生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卻很少被媒體關注,處在新聞媒體關注的邊緣地帶。
(二)報道模式扁平化
部分產業工人報道過于模式化,例如,報道某個產業工人的事跡時,稿件容易寫成人物介紹,大多是愛崗敬業、甘于奉獻、見義勇為的人物形象。單一的人物形象塑造,讓受眾感覺不新鮮,缺乏對人物的深層次挖掘,對優秀產業工人在成長中面對難題時的真實思想和精神世界表現不足,降低了受眾閱讀的興趣,缺乏可讀性、感染力,因此,一些產業工人報道的傳播效果大打折扣。
(三)報道手段和傳播渠道較單一
產業工人的報道手段及傳播渠道比較單一,只是在個別時間節點,例如,五一國際勞動節,對獲得勞動模范稱號的產業工人典型進行例行式報道,而在新媒體平臺上卻鮮有報道,在交互式、沉浸式體驗報道中更是難覓蹤影。這種帶有標簽化的宣傳報道,時效短暫,報道手法缺乏創新性,難以引起受眾的關注和興趣,降低了典型人物的品牌價值。
二、融媒體環境下做好產業工人報道的策略
融媒體環境下做好產業工人報道,提升新質生產力,推動工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是主流媒體的職責和使命。廣西工人報社作為工會的行業媒體,聚焦產業工人報道,通過拓寬報道對象范圍、創新形式和手段,立體化多層次報道和反映了新時代產業工人的形象,對展示新時代產業工人的精神境界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一)報道對象多元化
新發展時代,產業工人隊伍結構發生了變化,為媒體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報道對象。
一是聚焦產業工人先進典型。先進典型是主流價值觀的鮮活體現,有著巨大的思想引領價值。廣西工人報社始終順應時代的發展需要,推出一系列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產業工人先進典型報道,引發受眾對產業工人的廣泛關注,激發強大的社會認同感。例如,《廣西工人報》先后推出汽車行業的“全能大師”鄭志明、“銑工大王”丘柳濱、“模具大師”覃懋華、守護瑤鄉萬家燈火的“南網兄弟”等產業工人報道,他們動人的事跡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引發強烈的社會共鳴。廣西工人報社從2016年起推出以優秀產業工人為主的廣西工匠大型人物專題報道,深度報道產業工人成長為工匠的奮斗圓夢歷程,弘揚工匠精神,引導全社會向工匠學習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執著堅守、追求卓越的工作態度,增強產業工人的社會認同感。與此同時,《廣西工人報》在頭版顯眼位置常年開設《致敬勞模 禮贊工匠》欄目,聚焦各行各業的勞動模范和工匠的先進事跡,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高尚的精神,用充滿濃厚親和力和感召力的文字報道的“微笑”標桿農鳳娟,農民工的“代言人”“貼心人”包菊輝等一批全國勞動模范,展現人性的真善美,傳播辛勤勞動、甘于奉獻的樸素情懷,激勵人們向勞動模范、工匠學習。
二是聚焦平凡的農民工。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涌現出大批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其逐漸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廣西工人報》與時俱進,捕捉時代變化,將報道視角對準農民工這一群體,擴大產業工人報道的對象范圍,引發社會對這一群體的關注和重視,也增強了農民工的自我認同感。例如,記者深入建筑業等農民工聚集的產業進行采訪,報道了從農民工到全國焊接狀元的“金牌工人”陳君龍、“金牌狀元”抹灰工祝平輝、用焊槍鑄就行業傳奇的農民焊工陸志高等一批新時代農民工的優秀代表。
三是聚焦新業態勞動者。伴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新產業工人向新業態新領域新群體拓展,如外賣送餐員等一大批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大量涌現。《廣西工人報》推出主題策劃“新業態農民工有新期待”,記者深入網絡主播、網約車司機、貨車司機、快遞小哥等新業態群體,采寫了《農民工主播:期待專業性更上一層樓》《網約車司機:出車遭遇如廁難 期待“內急”不再急》《貨車司機:期待多來一波免費體檢活動》《快遞小哥:期待城市里有自己的家》等系列報道,講述新業態勞動者的奮斗圖景和人生期待。而平臺經濟從業者技能如何“升值”系列報道,聚焦新業態勞動者面臨靈活就業帶來的流動性強、技術含量不高、職業規劃不完善等窘境,引導并鼓勵他們提高終身學習意識、積極提高自身能力和服務質量。他們的故事更能感染年輕的受眾,激勵年輕人為理想奮斗。
(二)提升報道的溫度和深度
不同的時代,產業工人的價值取向、情感訴求和社會需求也不同。讓產業工人在媒體中展現的形象多樣化、立體化,故事更生動精彩,這不僅需要記者養成時刻關注這一群體變化的職業敏感度,深入一線與產業工人打成一片,與產業工人交朋友,還要主動設置議題,具備對產業工人群體深入分析的能力,分析和觀察他們在社會發展大環境中的生存狀況、職業發展、價值取向、情感訴求和社會需求。在報道廣西工匠這類優秀產業工人時,記者不僅關注他們堅守一線崗位,練就精湛絕活為行業發展做貢獻,還報道他們遇到困難時的困惑彷徨,充滿了時代溫度,讓產業工人的人物塑造既形象豐滿,又有血有肉[2]。
比如,抓住“農民工退休養老的現狀和期待”“新生代農民工婚戀難”等熱點話題,《廣西工人報》記者走進南寧、柳州等地的建筑行業、零工市場等進行深度采訪,揭示農民工在城市生存發展的困境,引起受眾的情感共鳴和認同,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推動有關部門出臺一系列有利于農民工在城市發展的政策。
(三)創新傳播內容和形式
移動互聯網時代,讓產業工人的故事傳播得更加廣泛、訴求和心聲得到更多關注,只有創新新聞傳播的內容,才能提高新聞傳播力和受眾到達能力。傳統媒體在不斷適應新媒體傳播規律和特點的前提下,將受眾的需求作為傳播內容創新的發力點[3],加強內容策劃、品牌建設、技術創新,深度挖掘產業工人的好故事,捕捉人物的閃光點和有用的新聞價值,進行深入分析,選取受眾最感興趣的內容進行精準推送,實現點對多傳播的效果。廣西工人報社積極主動探索互聯網傳播規律,以內容和技術雙驅動,構建融媒體傳播矩陣,實現傳播“大流量”。黨的二十大召開期間,鄭志明作為產業工人代表,與習近平總書記對話交流。廣西工人報社以產業工人代表鄭志明為切入點,以廣西全國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為報道對象,以記者實地探訪的形式充分展現廣西各級工會大力開展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的創建工作,創作了融媒體產品《創新號,出發!》(H5)、微信推文和報紙稿件等不同形式呈現。其中,融媒體產品《創新號,出發!》首次嘗試以手繪形式融合動畫和視頻進行展示,以現場拍攝、主要負責人問答和傳承人問答等模塊構成,體現了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在產業工人培養和技術創新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在碎片化傳播中加強話語的親和力,形成了巨大輿論引導力和新聞傳播力。
如今,廣西工人報社建立了集報紙、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客戶端、視頻號于一體的全媒體矩陣,創新報道形式和手段,在產業工人的報道中,創作了直播、短視頻、大幅海報、精美長圖、深度報道等系列融媒體產品,講好廣西產業工人故事,使正能量轉化為“大能量”。優質的產業工人報道內容,只有通過“大流量”的推波助瀾,才能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達到典型示范引領、凝心聚力形成合力的目的和作用。
三、講好“大”時代的“小”故事提升傳播力
全媒體時代,媒體如何大力弘揚勞動之美,讓受眾更樂于接受產業工人報道的信息,這對媒體提升傳播力報道好產業工人提出了新課題。主流媒體肩負著引導廣大產業工人向上向善的時代重任,要把產業工人的“小我”融入“大”時代、融入“大”事件,用最真實的故事、最基層的聲音講好新時代重大主題的“行業故事”“本土故事”。
隨著融合傳播環境的變換,媒體要不斷更新報道理念,用貼近生活、貼近受眾的方式和語言來傳播產業工人的工作內容,為產業工人精準畫像。近年來,《廣西工人報》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題,用個體故事承托重大主題的主要敘事形式組織了一系列重要報道。例如,在建黨百年前后,以“入黨這十年”為主題,講述了產業工人楊文鋒扎根守護濱海“大國糧倉”十年、產業工人孫超主動請纓參與方艙建設、建設工人巫光善在塔吊上的十年工作經歷、電力工人陳志強不負韶華參與脫貧攻堅等感人事跡。記者在報道中通過呈現他們日常工作中的感人故事和創新創效事跡,增強內容傳播的價值,切中時代特征,產生了較大的社會輿論影響力。
又如,《廣西工人報》把報道視角聚焦在參與抗擊疫情和復工復產一線勞動者身上,聚焦產業工人這一“小”群體,用專題專欄、短視頻、H5、公益廣告、長圖、海報等新聞產品共同發聲,宣揚勞動最美,向全社會傳遞正能量,凝聚起更多產業工人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強大動能。比如,記者連續一周蹲點在“廣西小湯山醫院”項目建設現場,記錄下數百名工人日夜奮戰搭建臨時負壓病房主體的感人事跡,極具現場感,尤其是描寫建設工人黃海碧第一時間請戰連夜從老家返回南寧,在濕冷天氣等惡劣條件下連續搶抓工期的“小我”故事,彰顯產業工人甘于奉獻的精神。又比如,宣傳報道臨危受命自主研制全自動口罩機的鄭志明、利用無人機完成輸電線路隱患排查檢測的譚永殿、防疫與生產兩不誤超額完成礦區生產作業的黃文宣和張安吉等產業工人。在黨的二十大召開前后,通過挖掘黨的二十大代表中的產業工人代表在平凡工作中做出的不平凡業績,以及報道黨的二十大閉幕后產業工人代表回到工作崗位上學習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傳播新時代產業工人以“小我”的形象融入國家重大事件中,唱響工人有力量的主旋律,放大傳播效果。
四、結語
當前,在推進媒體轉型升級、融合發展過程中[4],《廣西工人報》堅持守正創新,發揮自身優勢,找準宣傳報道產業工人的切入點,構建融媒體傳播體系,報道和體現了各行各業產業工人鮮活的事例和可敬可愛的形象,以受眾喜歡看、聽得懂、可領會的形式,講好產業工人故事、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展現新形象,推動新質生產力和工業高質量發展,其探索實踐的經驗值得借鑒。潮
參考文獻
[1]杜尚澤.“既是最難的,也是最偉大的”(微鏡頭·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黨的二十大廣西代表團討論)[N].人民日報,2022-10-18(01).
[2]陳光生.工會媒體如何突出“工”字特色:廣西工人報社的實踐與探索[J].傳媒,2022(19):34-36.
[3]楊天瑜.融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的創新發展研究[J].新聞潮,2021(3):26-27,30.
[4]朱為范.廣西數字出版業發展報告·2017[R].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