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友初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擁有健康的心理是學生發展的基本前提。我國有著龐大的學生群體,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關乎個人的發展、家庭的幸福,更關乎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這些都凸顯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近年來,學生因為心理健康問題而自暴自棄、自殘,甚至自殺的現象屢見不鮮,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在扼腕嘆息的同時也深感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性和緊迫性。
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個人因素、家庭因素,也有社會因素。不同的社會環境下,學生面臨的選擇和誘惑不一樣。在信息化社會,部分學生難以抵擋網絡的誘惑,沉溺于虛擬世界。這不僅會影響學生身體健康,還會導致他們價值異向、思維扁平,甚至對生命的淡漠。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與時俱進,學校要以制度體系建設為推手和保障,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提高教師的專業性,全員、全程、全方位地參與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方面,學校應通過有關機制讓全體教師都樹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調動廣大教師參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性。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班主任和德育教師等特定群體的責任,而是全體教師以及家長的共同職責。學科課程是中小學校教育的主渠道,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以學科知識為載體的合理化教學是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幫助學生感受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感悟生命的價值和人生的哲理。
另一方面,學校應通過有關平臺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要求較高的教育活動,教師應具備相應的心理健康知識和教育教學方法,尤其要有較為豐富的實踐經驗。倘若教育的內容、時機和方式不恰當,就難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教育效果,甚至會適得其反。因此,教師應樹立科學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逐步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只有具備較高的專業水平,才能充分發揮課堂教學、課內外活動和信息化媒介的優勢,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作者系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教育學博士,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