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學紅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不僅指出了語文課程實踐性的本質特征,還強調了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重要性。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亟須內化實踐教學理念、改變傳統授課方式、改進語文命題模式,在高質量語文教學實踐中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一、轉變理念,從教課文轉變為教語文
語文課“教師講授多、學生實踐少”是長期以來難以根除的教學“頑疾”。在一堂成功的語文課中,教師需要以課文作為實例,在交流中采用適當的教學手段,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盡管語文教師普遍認可課文的工具性,但受制于相對固化的教學習慣與相對匱乏的教學手段,在實踐中往往無法把握教師講授與學生實踐之間的平衡,使“教語文”異化為“教課文”。
為了實現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轉變,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至關重要。例如,如果教師將《慈母情深》一文的教學過程擬定為“感悟場景和細節描寫中蘊含的感情,引導學生體會‘慈母情深的內涵”,就把語文課上成了分析理解課。而真正的語文課應當從學生的生活與個人經驗人手。再以《慈母情深》一文為例,將教學過程調整為:在學生三次閱讀文本的基礎上,領悟場景和細節描寫中蘊含的感情,讓學生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遷移運用場景和細節描寫,聯系生活寫出令自己“鼻子一酸”的經歷。如此一來,學生不但能基于個人經驗體會到母愛的偉大無私,并且在潛移默化中訓練了閱讀、表達與寫作能力。
二、靜待花開,把學習的空間讓給學生
對于小學生而言,語文學習的主要挑戰與學習重心均應當聚焦于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這是由于小學生正處于漢語學習的初級階段,即便教師的指導準確無誤,但受制于語文經驗的匱乏,學生的理解和學習程度終將有限。因此,針對小學生的語文教學應著力于增加學生的表達練習機會,通過實踐活動擴展其表達技能的經驗庫。例如,在教學《落花生》時,我利用文本創設情境,安排了三次練筆:1.用一句話概括花生的特點;2.以“花生的用途可真多!”開頭,用課文中的語句說一段完整的話;3.花生會讓我們想到那些默默無聞做貢獻的人,當你看到“竹子”“梅花”“春蠶”這三個詞語時,你會分別想到哪些人?選擇其中一個試著寫一段話。在前后三次練筆中,我從易到難、從直觀到抽象地擴展題目的范圍,引導學生逐步完成語言表達,這種方式既保障了題目之間循序漸進的內在聯系,也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通過這樣的教學策略,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習經驗,還能有效地提高學生語文表達和寫作能力,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這種動筆不動嘴的語言表達練習,會占用大量的時間,這就需要我們避免“逐字逐句的過度分析和遠離文本的過度發揮”,節省出時間,用鼓勵的目光等待,更用實實在在的時間等待,把學習的空間讓給學生。學生定會靜下來、想開去,用文字記錄下自己的所想所感,回報教師的一定是他們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
三、延時服務,讓語文實踐深入生活
閱讀能力的發展是語文學習過程中的核心和基礎,在知識經濟時代,個體的閱讀量需求更是顯著提高。根據現行的語文課程標準,小學階段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應達到明確的標準:低年級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中年級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高年級學生課外閱讀總量需不少于100萬字。為了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促使學生參與課外閱讀活動是一項行之有效的方式。課外閱讀的內容應當從教材所選文章中延伸,在滿足教學需求的同時對接學生的興趣。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在延時服務時間內組織讀書交流活動,促進學生閱讀興趣的形成、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和批判性思維的發展。相比于無指導的自由閱讀,這種有組織、有目的的閱讀活動能夠帶來更加顯著的學習效果。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量,更重要的是提升閱讀質量,為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例如,課文《冬陽童年駱駝隊》選自林海音的小說《城南舊事》。在完成這篇文章的講授后,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我播放了電影《城南舊事》的片段,并向學生推薦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很多學生利用一周的課外時間就讀完了這本書。在讀書交流會上,學生的匯報異彩紛呈。此外,利用延時服務的時間,還可以成立“聊吧”,通過將學生分成小組,每日分組匯報這一周的課外語文實踐收獲,使每個學生每周都有一次在“聊吧”展示的機會。長此以往,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將得到潛移默化的提升。
四、改進語文命題模式,讓學生學以致用
首先,語文作業的布置更加重視實踐,貼近生活實際。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學生學寫倡議書,課下讓學生通過調查,結合電梯里的吸煙、扔垃圾等不文明行為,寫一份文明乘坐電梯的倡議書,貼在電梯里。不少學生反映,從那以后電梯里沒有了煙味和垃圾。學生通過學以致用,獲得成就感,更增加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其次,考試命題以情境為載體。近兩年來,語文試題均圍繞生活中常見的有意義的一些真實生活場景進行命題。例如,我們商河縣每年都舉辦花博會,2023年11月的期中考試,學校就圍繞花博會設計了不同的題型,學生為2024年的花博會獻言獻策,增強了主人翁意識。最后,增加開放性試題,力求創新,避免出現新的應試教學模式。原來考查名著閱讀時,多側重于對故事情節和細節的考查,而2023年期末試卷上的名著閱讀考查,則從整體出發,令人耳目一新。試卷上呈現《愛的教育》《童年》《小英雄雨來》三本書的封面,這幾本書是六年級上學期的必讀書目。第一題是“在研讀整本書的基礎上思考三位小主人公的性格有哪些相似之處?”第二題是“你認為是什么原因讓他們有這樣的相似之處?”既考查了學生整體把握和提煉關鍵信息的能力,又考查了他們理解概括、語言表達的能力。語文命題另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弱化了課內閱讀的考查,語文實踐性試題增多。2024年初的語文試卷上,有四張不同的公交站牌圖片,媽媽想乘坐公交車從趵突泉站出發去濼口服裝城,讓學生寫出不同的乘車路線,找出最佳路線并說明理由。既考查了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又考查了學生語文實踐的能力。
語文屬于母語課程,生活中處處都能學語文、用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在語文學習中靈活運用生活經驗,在生活情境中運用語文知識,推動語文課程實踐與學生生活的融合。操千曲而后曉聲,學生只有在不斷的語文實踐中,才能逐步形成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養。讓教育回歸初心,輕裝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