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嬌艷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閱讀理解作為教學的核心環節對于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文學鑒賞水平及思維與創造力的培養都非常重要。因此,教師應運用多種策略促進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其中,預測策略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與參與感;提問策略是以提問為導向,深入文本;澄清策略有助于學生破解閱讀困惑;總結策略促進學生發展歸納能力。方法層面上,朗讀法促進了語言感知;批注法加強了個人解讀;討論法有利于溝通與反思;思維導圖法有利于學生對信息的整理與記憶。這幾種策略與方法互為補充,共同建構了語文閱讀教學的豐富性框架。
一、引言
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科不只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發展能力。閱讀理解是語文教學中最核心的內容,它肩負著形塑學生綜合語言素養之重。它不僅使學生了解了文字信息,而且是一種對文學情感的訓練,思維能力的磨煉,創造力的啟迪。所以,探索并運用有效的閱讀理解策略及方法已成為促進教學質量提高,培養新時期小學生的關鍵環節。
二、閱讀理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1.培養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
閱讀理解是小學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語言理解能力建構的一塊基石。通過深入閱讀文章,可以使學生逐漸掌握語言文字基本功、了解語句結構、感悟詞語意義.繼而提高復雜語篇理解力。語言理解能力的提高不僅對學生取得學術成就有很大幫助,對其日常交流及今后工作也有必不可少的影響。小學階段正是兒童認知發展的關鍵期,這時通過閱讀理解練習等多種閱讀活動可以有效促進兒童語言認知結構的形成與發展,并為今后的語言運用打下堅實基礎。
2.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水平
對小學生來說,閱讀理解方面的培養能夠極大地促進其文學作品鑒賞能力的提高。當學生沉醉于各種文學作品之中,不僅了解了故事情節,還能體會作家的情感世界,感受作品特有的藝術魅力。這一文學鑒賞力培養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養成良好閱讀習慣之關鍵所在,更是提升學生文化素養與審美能力之有效手段。學生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可以領略語言美,了解不同文化、歷史背景,樹立多元認知世界、開闊視野的意識。
3.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和創造力發展
閱讀理解也肩負著促進學生邏輯思維力、創造力等方面發展的重要功能。通過分析、推理與評價課文,可以鍛煉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他們在讀書時不斷地質疑和尋求解答這一過程,推動著他們活躍思維,從而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與此同時,較好的閱讀理解能力還可以開發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課文中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等要素,都成了“催化劑”,把學生帶入了廣闊的世界,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信息時代下,這一能力對學生將來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環境起著積極作用。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理解的策略
1.預測策略
預測策略是小學語文教學閱讀理解的有效手段。教師通過該策略促使學生根據標題、圖片以及已有知識對內容進行預測,然后再進行文本閱讀。例如,在開始閱讀《鵝鵝鵝》之前,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仔細觀察課文插圖,并詢問他們對這首古詩可能傳達的內容和情感有什么期望。預測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為下一步的閱讀埋下思考的種子。學生在進行閱讀時,會不斷地測試其預測,這一策略既提高了閱讀互動性與趣味性,又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建立初步的認知,從而為進一步閱讀奠定基礎。
2.提問策略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提問策略又成為閱讀理解的關鍵策略之一。這一策略以教師引導性問題為載體,引發學生對課文的好奇與探究,促使其積極思考與深刻理解。在教學《春》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設計問題誘導學生思考:“春天帶給你什么感受?”“作家怎樣描寫春天?”等。學生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會仔細閱讀文本,留意細節,從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教師可在學生答案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較深的疑問,誘導學生產生較高階的想法,如理解作者的感情,挖掘文章中的象征意義。通過提問策略可以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能發展其獨立探究與批判性思維。
3.澄清策略
澄清策略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具有重要影響,促使學生積極辨認和化解閱讀中對課文的懷疑。比如學了《荷葉圓圓》一文后,學生或許會被一些詞或句的含義弄得“一頭霧水”,這時,教師可指導學生對不懂的地方進行標注,再通過查字典、討論或者提出問題等形式來幫助學生明確含義。另外,教師還可設計一些相關活動,讓學生分享有疑問的地方,進行集體討論,借助伙伴之間的講解和幫助,從而相互了解。該策略在促進學生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加強了他們合作學習的意識。通過對模糊概念的厘清,可以使學生建構起更完整、更精確的認知,從而為進一步閱讀理解奠定堅實基礎。
4.總結策略
總結策略就是教師指導學生讀書時,經常停下來對已讀過的知識進行回顧總結。該策略有助于學生整合信息、建構對文本的整體理解。以《狐假虎威》為例,教師可在學生讀了幾段課文之后,向學生提問故事梗概,并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重述故事梗概。通過這一活動,可以使學生抓住文章線索,了解人物間的關系和故事情節的開展。總結策略促使學生提取局部信息,審視全局以發展其歸納、概括能力。整個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又可指導學生完整地總結全文,既能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又能培養學生記憶與表達能力。通過總結策略可以使學生更容易掌握文章結構、領會作者意圖、提高語文綜合運用能力。
四、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理解的方法
1.朗讀法
朗讀法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最經典、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通過朗讀可以使學生較好地掌握文章的韻律與語調,加深對課文情感的理解。在朗讀法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語音、語調的訓練,并準確使用停頓,停頓對理解課文內容非常關鍵。教師在示范朗讀中可演示怎樣依據課文中標點符號、句意調節語速、語調等,使學生體會語言韻律之美。然后,由學生個別或分組模仿,并逐步掌握朗讀技巧。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在抑揚頓挫的語音中認識了詞,又在多次朗讀中深化了詞匯、短語及句子結構記憶。教師在教學中也可指導學生角色朗讀,使其在課文中充當不同的角色并情景模擬,從而鍛煉學生的理解力和表達能力。通過朗讀可以使學生對文本內容有一個更生動、更直觀的認識,促進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2.批注法
批注法是一種通過對課文進行標注,以達到深化理解、強化記憶目的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能夠指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會標注或者注釋一些重要內容,如生詞、問題或者個人感受。這樣互動式的閱讀方式可以讓學生更積極地投入文本的閱讀,而不是消極地接受信息。在教學批注法時,教師可以教授學生使用不同顏色的筆進行標注。例如,用紅色圈出生詞,用藍色畫出主要觀點,用綠色標記自己的疑問或不理解的地方。另外,教師可鼓勵學生把感受與想法寫在文旁,不局限于課文內容,還要考慮作者的表達方式與寫作技巧。該方法的推行有利于學生閱讀時處于高度集中、積極思考的狀態,能有效地促進其閱讀理解能力與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提高。久而久之,這些批注、標記將成為幫助學生復習、回顧、鞏固記憶、增強語文學習深度與成效的重要素材。運用批注法不僅能讓閱讀過程變得更豐富、更有趣味,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等良好習慣。
3.討論法
討論法運用于小學語文閱讀理解教學可增進學生互動交流與理解。該方法鼓勵學生表達對課文的看法,既能促進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又有利于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與聽力理解能力。在討論法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可把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提出一些討論的具體問題,使學生圍繞問題進行深入討論。這些問題也許有關課文的題材、人物性格、情節發展或作者寫作手法等方面。教師在討論法中起著關鍵作用,教師要精心設計提問、指引討論方向,必要時對討論進行干預,有助于學生理清頭緒。另外,教師要給每一個學生提供發言的機會,促使其聽取同伴意見并進行反饋,這樣才能讓學生對文本有不一樣的認識,拓寬視野,深化認識。討論法不只是一種用于閱讀理解的手段,它同時也是一種社交技巧的培養,幫助學生在團體中闡述自己的觀點,并在此過程中尊重和欣賞他人。
4.思維導圖法
思維導圖法通過將圖表視覺化,對信息進行整理與整合,可以幫助學生明確概念間的聯系,使閱讀材料得到更加高效的理解與記憶。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理解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對課文中的人、事、時、地等主要要素進行歸納,并對各要素間的關聯進行分析。在構建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學生首先從一個核心主題出發,然后圍繞這一主題設計多個子分支,每一個子分支都是文本中關鍵信息或觀念的代表。例如,分支可以表示故事的主要事件、人物特點或故事情節的轉折點。這些支系進一步擴展為子支系構成結構化信息網絡,這樣學生就可以用圖形化方式將繁雜的信息組織起來,使抽象的東西具象化,易懂、易記。教師在教授思維導圖的制作時,應著重指導學生如何選擇關鍵點以及如何將這些點以邏輯清晰的方式連接起來。運用思維導圖既可以提升學生理解文本的能力,又可以發展其創造力與邏輯思維能力。
五、結語
探索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路,教師需要對自身教學策略與方法進行不斷優化。通過執行預測、提出問題、明確問題、歸納問題的策略及運用朗讀、批注、討論和思維導圖的方法能有效地促進學生閱讀理解。與此同時,這幾種策略與方法又可以互相結合,構成立體教學體系,使學生享受到探究的快樂,將來成長為有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等多方面素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