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素質專業化的職教師資隊伍建設是新時代職業教育發展的迫切要求。基于自組織視角,我國職教師資隊伍建設還面臨組織困境,諸如職教師資隊伍來源相對單一、組織的開放性不夠,職教師資隊伍建設模式相對固化、組織的發展動力不強,職教師資的制度建設相對滯后、組織的發展保障不足等問題。職教師資的跨界屬性必然要求突出職教師資隊伍自身開放性,構建多元參與的治理體系;注重與環境關系的非平衡性,增強職教師資隊伍的發展動力;優化發展的非線性,加強職教師資隊伍建設的制度保障。
關鍵詞 職教師資隊伍建設;自組織;制度邏輯;“雙師型”
2022年10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做好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的通知》,明確了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對職教師資隊伍建設提出了“高素質專業化”的要求,進一步指出職教師資隊伍是支撐新時代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的關鍵力量。然而,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發展中心課題組編寫的《全國職業院校教情調查報告》顯示,當前我國職業院校中54.2%的中職專職教師和48.4%的高職專職教師,不具有任何與所教專業相關的企業工作經歷;由行業企業技術人員擔任的專職導師很少接受過專門師范教育[1]。由此可見,我國職教師資隊伍建設供給側與需求側不匹配的矛盾還很突出。
針對我國職教師資隊伍建設問題,學術界從職業教育的跨界屬性出發,圍繞職教師資培養培訓、職教師資專業發展和職教師資團隊建設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相關研究。然而,當前關于職教師資隊伍建設問題的研究往往將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作為職教師資隊伍建設主體[2],主體以外的影響因素視作引致性要素,從而造成對職教師資隊伍建設問題的研究偏向于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等主體內部,對主體外部影響因素的研究有所欠缺。現代社會具有明顯的“棱柱型”社會特征,在這樣的社會形態下,職教師資隊伍建設問題不僅僅是主體偏好的表達,而且還是主體參與經濟社會發展博弈的結果。因此,本研究將關注自組織系統性研究,把職教師資隊伍建設問題嵌入到經濟社會場域中加以闡釋,將研究邏輯由組織內部轉向組織環境,以自組織視角分析職教師資隊伍建設問題。
一、自組織邏輯分析框架
(一)自組織理論
“自組織現象”是指無須外界特定指令,能夠自行組織、創生和演化,自主地從無序走向有序,形成結構化的系統[3]。自組織作為復雜系統的一種能力,可以更好地應對系統與環境的關系,推動系統自發地、適應性地發展或改變其內部結構[4]。“自組織現象”的形成是一個自主的由無序到有序的“漲落”過程,即由“產生”到“基核的形成”,再到“序的形成”,直至“新的穩定態”[5]。“自組織現象”以“產生”緣起,即在開放的前提下,系統與環境之間存在交流。同時,系統與環境之間的交流因“勢差”而發生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由此對原系統造成偏差,即為“漲落”。競爭機制促使原有結構走向非平衡狀態,協同機制將新的趨勢聯合起來、不斷放大,新的序便開始形成,最終完成“新的穩定態”的躍遷,并為新一輪演進做準備。“自組織現象”在“漲落”過程中,表現出開放性、非平衡性和非線性等重要特征,以此剖析職教師資隊伍建設問題,具有較強的契合度。
(二)職教師資系統的特征
1.職教師資系統的開放性
開放性意味著系統與環境之間保持著物質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等交互活動。職教師資隊伍建設不可能局限于職業技術師范院校或普通高等院校內部,而是要與現代經濟社會彼此交融、高度融通。因此,職教師資隊伍的建設過程必然是開放的,凡是構成職教師資隊伍建設的各種要素均可以且應該自由流動,這種流動性不僅體現在各院校內部,還應該在院校之間得到規范性激勵。同時,鑒于職業教育的跨界屬性,職教師資隊伍與社會開放性的互動,更應成為職教師資隊伍建設的常態。
2.職教師資系統的非平衡性
非平衡性意味著系統與環境存在“勢差”。高等教育的邏輯起點在于探究高深學問,二戰后逐步融入經濟社會。我國高等教育百余年的發展史基本上是精英教育,也就是近二十年才快速步入大眾化和普及化階段。從而,高等教育系統“重學術、輕實踐”的行為慣性與現代經濟社會技術性應用型人才需求,形成巨大的不平衡和強大的“勢差”,這既為職教師資隊伍建設中各種資源持續流動提供不竭動力,也必將引致職教師資隊伍建設的新變化。
3.職教師資系統的非線性
非線性意味著系統復雜而曲折的演進過程。職教師資隊伍建設既包含了部分與整體的博弈過程,也體現了系統與環境的交互過程。職教師資隊伍建設不但會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宏觀層面的影響因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隨機性和非理性微觀因素的擾動,宏觀層面的影響因素與微觀因素相互滲透、交織影響,“漲落”貫穿于職教師資隊伍建設的全過程,對原系統造成非線性影響,促使原系統逐漸喪失原有的平衡,走向新的穩定。
(三)職教師資自組織系統的演進機制
職教師資系統作為一個開放系統,與環境既保持一定的獨立性,又與外界密切相關,形成非平衡“勢差”,沿著非線性路徑演進。自組織理論認為,系統演進的內在本質是新的物質、能量、信息的輸入及其在系統內部的循環與重構,外在表現為系統組織結構的優化、質量的改進和適應能力的提升。職教師資系統只有不斷地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獲得足夠的負熵流,并且遠離平衡態,才有可能形成新的有序結構,見圖1。
圖1 職教師資的組織系統演進過程
二、職教師資隊伍建設的組織困境
(一)職教師資隊伍來源相對單一,組織的開放性不夠
2019-2021年我國高等職業院校連續三年擴招300余萬人,一方面助推我國高等教育邁入普及化階段,另一方面引致中等職業學校的招生數、在校生規模及其在高中階段教育占比都由降轉升,職業教育規模增長趨勢明顯,近年來高職院校生師比不斷增加,中職學校生師比也在高位運行,見表1。
由于我國職教師資隊伍來源以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為主體,而普通高等學校從事職業技術師范教育的力量不夠、數量不足,職教師資隊伍建設又缺乏有效的開放性,除去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和普通高校對職教師資的供給,市場化的力量——社會團體、企業單位、自由職業者等很難參與“學院派”的職教師資隊伍建設,亦很難彌補職教師資隊伍的需求缺口。
調研顯示,2019、2020年我國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分別為30.58%和30.87%[6],2021、2022年“雙師型”專任教師占專業(技能)課程專任教師比例分別為55.51%和56.18%[7],提前完成《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2019)提出的“‘雙師型’教師(同時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總數超過一半”[8]的目標。這里既包含了職教師資絕對數量的增加,也有因統計口徑調整后相對數量的較大變化。究其原因,并不是將社會力量引入職教師資隊伍建設,而是在教育體系內部調整了統計方法,職教師資來源相對單一的實質沒有改變。
此外,以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為主體的職教師資隊伍供給方,面對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普及化,還遭遇職業師范性質被質疑、人才培養數量銳減和質量下滑等窘境。20世紀80年代,我國設置的八所獨立培養職教師資的職業技術師范本科院校(簡稱“老八所”①)至今已全部更名,有部分院校隱去或淡化職教師資培養。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的辦學行為出現“更名”和“去職業化”傾向[9],培養的職教師范生比例下降,職教師范生到職業院校就業率呈下滑趨勢,甚至有些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只有1/10的學生進入職業學院任教[10]。
(二)職教師資隊伍建設模式相對固化,組織的發展動力不強
職教師資培養高校受職業教育的文化認同和傳統精英教育模式等行為慣性影響,未能有效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11]。職教師資隊伍所謂的跨界屬性,以及職教師資隊伍建設的“學術性”“實踐性”和“職業性”都不盡如人意。
調研顯示,在“老八所”任職的教師隊伍中,碩士以上學歷占比均在90%以上,具有博士學位教師占比接近或已超過30%(即更名大學的政策指標要求),“老八所”中有“申博”規劃的院校,“十四五”規劃博士學位教師占比目標甚至達到45%以上(即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的政策指標要求)。根據“老八所”發布的招聘信息及人才引進政策,可以預見碩士以上學歷和具有博士學位的任職教師占比還將不斷提升,這一趨勢在全國職業院校中也普遍存在。當然,學歷和學位的提高代表著教師隊伍素質的提高,但職業教育作為培養技能人才的一種類型教育,教師除了要具備一般教學能力,還應具備工程實踐能力,所以高學歷并不必然代表“硬實”的實踐技能。恰恰相反,我國職業院校的教師隊伍往往從高校畢業生中來,缺乏基層生產經歷,實踐技能與職教師資隊伍建設要求差距較大。
借鑒職業教育發達國家的經驗,企業一線的能工巧匠作為職教師資的一個重要來源,他們掌握生產一線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技能,是保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作為職教師資隊伍建設主體的學校,與社會環境或更確切地說是與企業之間,應將非平衡性的“勢差”轉化為師資隊伍建設的動力。然而,職教師資隊伍建設的現狀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不匹配,造成了直接從企業聘任兼職或專職教師的動力不足。比如,學校所能提供的待遇條件,與一線技術人才所在的企業相比不具有競爭力,學校對能工巧匠自然就沒有了吸引力;即便企業技術人員愿意到學校兼職任教,但協同企業工作和學校教學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且企業工作時間的靈活性與學校課程安排相對固定的矛盾也不容忽視。
(三)職教師資的制度建設相對滯后,組織的發展保障不足
我國職教師資隊伍制度建設的總趨勢是一個與時俱進、不斷完善的過程,但這一總趨勢中包含了制度演進的“非線性”特征,即不同歷史時期職教師資隊伍制度建設的復雜性及其對原有制度系統的“揚棄”。比如,《國家教委關于加強職業技術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幾點意見》(1986)針對職教師資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的問題,提出保證職業技術教育師資穩定來源,多形式多渠道培訓師資,明確師資編制、學歷和待遇等問題[12];《國家教委關于加強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1997)為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1993)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1996),提出加強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多渠道解決職教師資來源,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等問題[13];《教育部關于“十一五”期間加強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2007)分析了我國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面臨的形勢,提出教師隊伍建設目標,要充實教師隊伍,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完善職教師資培養培訓體系,完善教師管理制度等[14]。由此可見,職教師資隊伍的制度建設沿著非線性路徑演進,可能有重復、反復或交叉,目標是向著更科學、更合理、更切合實際的方向演變。
然而,伴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職業教育多元化、個性化發展的需求與現有職業教育單一化、規模式供給之間的矛盾還比較突出,特別是職教師資的數量不足和質量偏低等問題還不能有效化解供需矛盾,不能很好地支撐職業教育戰略轉型[15],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制度保障還不能及時跟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迫切需求。《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2019)和《全國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方案》(2019)對職教師資隊伍建設的國家職業標準、國家教學標準、1+X證書制度及標準、課程開發技術和信息技術應用等方面也作出了規范[16],但因制度設計的宏觀性和指導性特征,以及后續制度跟進不及時,導致制度落實效果不盡如人意。
三、職教師資隊伍建設的變革路向
(一)突出開放性,構建多元參與的職教師資治理體系
政府邏輯主導的職教師資隊伍建設模式呈現出自上而下的線性特征,“自組織現象”的開放性治理就是要以多元化、自主性和靈活性的方式突破自上而下的科層體系控制,構建自下而上的多元參與治理結構,克服單一主體管理造成邊界束縛的弊端,最大限度地實現多元共治與合作共贏。新時代,職業教育的類型教育屬性進一步明確,通識課程教育、文化課程教育和專業實踐課程教育等師資類型,與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等師資能力更加融合融通,職教師資隊伍建設的治理模式也必將走向多元共治。職業教育的跨界屬性也決定了職教師資隊伍建設的跨界發展,拓展職教師資隊伍建設的開放程度,有利于為職教師資隊伍建設提供目標維度和治理維度的多種可能性[17]。
縱觀全球職業教育發展,封閉的職業教育辦學模式與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格格不入。基于知識經濟的大背景,知識產生具有學科跨越邊界、團隊異質性和知識自反性等典型特征,知識生產模式表現為實踐情境下的問題產生與解決過程,亦即知識的工具性和實用性[18]。因此,知識不再局限于象牙塔內,知識生產場所延伸至企業和社會。正是由于知識的工具性和實用性契合了職教師資隊伍建設的“三性融合”特點,開放性的職教師資隊伍建設目標不但要打破以學校為單位的辦學桎梏,開拓工科院校、商科院校、師范院校等專業資源[19],還要充分利用高校、企業和社會等多元主體力量,助推教育資源與社會資源的融會貫通,培養職教師資的教育教學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真正實現職教師資具備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的目標。
透視“自組織現象”,職教師資隊伍只有具備開放性,與外界環境保持順暢的物質、能量和信息流動,才有可能健康地生存和更好地發展。在開放前提下,無論在職業教育體系內還是體系外,職教師資隊伍建設都不再是一種單純的競爭關系,而是一種合作關系,并且這種合作關系要突破傳統的校企合作范式,更多地體現為多元化系統性安排。職教師資隊伍建設主體不但涉及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和職業院校,而且還要將行業企業納入多元參與的治理體系,各自承擔不同的角色、發揮不同的作用。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和其他參與職教師資培養培訓的高水平大學主要承擔入職前期的培養工作,重點聚焦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教育教學,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訓場所,鍛造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基礎能力。企業參與職教師資培養重點要注重為學生入職前提供真實工作情境和實習實訓機會,開闊視野,加快其融入行業、了解企業發展動態,切實提升專業素養和實踐技能。
(二)注重非平衡性,增強職教師資隊伍的發展動力
新時代,我國經濟轉型與高等教育普及化為職教師資隊伍建設提供了內外環境的非平衡機遇,由非平衡差異帶來的流動性是對孤立、靜止的“死的結構”的否定和對開放、運動的“活的結構”的肯定[20]。職教師資隊伍建設面對開放的環境,以組織內外的差異化為契機,保持開放性與流動性,遠離平衡狀態,構建適應新環境、新需求的有序結構,不斷提升自身專業性,形成發展動力。
增強職教師資隊伍發展動力,要將職業教育有機嵌入經濟社會環境中,建設開放性職教師資隊伍專業化發展平臺,增進與環境的人員流動、信息互動和資源共享。首先,要積極打造職教師資的外部專業化,錨定專業化發展目標,以自身專業化贏得外部環境的認可,吸引更多優秀師資參與職教工作。其次,職教師資專業化平臺建設要將環境外力轉化成內生動力,在互動交流的基礎上,按照教育規律進行教育教學創新,塑造職教師資發展的原生力,增強崗位勝任力。第三,關注文化環境的隱性力量。在全社會營造理解職業教育、認同職業教育和尊重職業教育的良好氛圍,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職教師資隊伍,深入實踐、潛心教研,切實提升職教師資隊伍建設的整體水平。
(三)優化非線性,加強職教師資隊伍建設的制度保障
職教師資隊伍建設通過自上而下的制度規范,可以形成完整的規章制度和績效獎懲機制,提高職教師資隊伍建設效力。因此,職教師資隊伍的制度建設既要包含制度規范的合理性、科學性和有效性,兼顧多維度、多層次、多角色,還需做到自上而下的制度設計與自下而上的制度變革相結合,以及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相統一。
鑒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現實,各地須因地制宜,以分類評價的模式,對職教師資隊伍建設的標準、辦法和舉措進行細化,并不斷調整完善相應的制度規范。近年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2019)、《全國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方案》(2019)、《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2019)和《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的通知》(2022)等關于職教師資隊伍建設標準的制度相繼出臺,既是對我國長期以來職業教育類型屬性不明確問題的積極回應,更是鼓勵各地要從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優化職教師資隊伍建設制度。
此外,還應通過構建開放的制度范式和良性的反饋機制,形成以政府、市場、企業、社會、學校等多元主體參與的相融共生、協同相助的動態制度建設過程,不斷積累和傳承職教師資隊伍建設的有益經驗,將職教師資隊伍建設制度真正落地落實,切實增進職教師資的學術性、實踐性和職業性融合統一,保障職教師資隊伍建設的穩定性和可持續發展。
參 考 文 獻
[1]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課題組.全國職業院校教情調查報告[N].中國教育報,2020-10-16(10).
[2]崔永華,張旭翔.論職業教育的“跨界”屬性[J].教育發展研究,2010(17):43-46.
[3]羅家德.復雜治理:個人和組織的進化法則[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238.
[4]吳彤.自組織方法論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3.
[5]保羅·西利亞斯.復雜性與后現代主義:理解復雜系統[M].曾國屏,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125.
[6]2020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2021-08-27)[2024-03-20].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108/t20210827_555004.html.
[7]2021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2022-09-24)[2024-03-20].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209/t20220914_660850.html.
[8]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EB/OL].(2019-02-13)[2024-03-20].http://www.gov.cn/xinwen/2019-02/13/content_5365377.htm.
[9]陳鋒正.地方本科院校辦學特色的制度化困境——基于多重制度邏輯的分析框架[J].高教探索,2017(1):18-19.
[10]李新發.中等職業教育教師培養調查分析與建議——基于全國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基地2012—2015年數據[J].職教論壇,2018(4):79-87.
[11]潘懋元.大學不應只比“大”不比“學”[J].職業技術教育,2011(27):22.
[12][13]何東昌.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1976-1997)[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2471-2472.4270-4272.
[1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教育部關于“十一五”期間加強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EB/OL].(2007-04-13)[2024-03-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0/200704/t20070413_79094.html?oppphdbimgdjmopp.
[15]劉彩琴.重構與實現:新時代職業教育戰略轉型的價值邏輯框架[J].教育與職業,2020(12):5-11.
[16]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EB/OL].(2019-08-30)[2024-03-20].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469720.htm.
[17]王海瑩,丁力,常小勇,等.自組織視角下“系統”的職教師資培養邏輯[J].江蘇高教,2022(7):119-124.
[18]Gibbons, M. Higher education relevance in the 21st century[M].Washington. D C:World Bank Human Development Network. 1998:27-30.
[19]匡英,鄧卓,石偉平.從“老八所”興衰看我國職業技術師范教育的嬗變、困局與出路[J].職業教育研究,2022(1):5-9.
[20]譚長貴.對非平衡是有序之源的幾點思考[J].系統辯證學學報,2005(2):30-31.
The Self-organization Logic and Transformation Direc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Chen Fengzheng, Feng Qigao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quality and specialized teaching staff is an urgent requirement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elf-organ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still faces organizational difficulties, such as a relatively single source of vocational teachers, a relatively fixed model of teaching staff training mod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lagging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cross-border nature of vocational teacher qualifications inevitably requires to highlight the own openness and construct a diverse and participatory vocational teacher qualifi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pay attention to the non-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with the environment and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motivation of vocational teacher workforce; optimize the non-linearity of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en the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self-organization; institutional logic; “dual-qualified” teachers
Author" Chen Fengzhe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mp; Technology (Xinxiang 453003); Feng Qigao, professor of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mp; Technology
作者簡介
陳鋒正(1977- ),男,河南科技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新鄉,453003);馮啟高(1964- ),男,河南科技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
基金項目
2023年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基于多重制度邏輯的地方高校戰略規劃執行效能研究”(2023BJY014),主持人:陳鋒正;2023年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地方高校發展戰略選擇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2023-ZZJH-136),主持人:陳鋒正;2022年河南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重大項目“多元化職業教育教師培養體系研究與實踐”(豫教[2023]02967),主持人:馮啟高;2021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重點項目“基于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農科一流本科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2021SJGLX233),主持人:馮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