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蓉
摘要:與問題學生家長打交道是一個難題,教師與家長溝通是否有效,將直接影響家庭系統的改變,進而對學生的改變與成長產生影響。因此,全體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要掌握一些與問題生家長有效溝通的策略,才能實現雙向且有效的溝通,獲得家長最大程度的支持,從而實現家校共育。
關鍵詞:家校溝通;告狀;支持;溝通策略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4)19-0076-02
與家長溝通,難;與問題生家長溝通,難上加難。在教師與問題生家長溝通過程中,很多教師都會有線性思維,習慣性地使用“告狀式”溝通方式,認為你小孩犯錯了—我告訴你了—你知道了—你就會督促小孩改正。
一旦學生不改正或者重犯,教師心中難免有所抱怨,覺得家長不作為,光靠學校有何用,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學生問題層出不窮,家長負性情緒加深,甚至還可能會影響家校關系。
教師若能采取“支持式”溝通方式,與家長共情,反映“真問題”,尋找“家庭資源”,專注“解決問題”,家長會感受到關愛、支持,有信心去改變,有方法去引導,學生也更易在家校共育的和諧氛圍中有所改變、成長,教師也會從工作中獲得職業價值感。
一、“支持式”反映“真問題”,避免“告狀式”反映“假問題”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老師們像大多數成年人那樣處理能看得見的問題,是可以理解的。他們或許從來沒有想到過學生就像冰山,而且,即使他們想到過,可能也沒有工具和知識幫助他們了解冰山處于水面之下的部分。老師們容易被蒙蔽,相信問題在于行為,而不是行為背后的信念。當老師們只處理行為時,他們常常會讓孩子們更加喪失信心,進而增加其不良行為。[1]”依據冰山理論,假問題是“只是看到問題行為的表象”,那只是冰山上面顯露出來的一小部分。真問題是在收集學生背景資料的基礎上,對學生“問題行為背后信念的解釋”,簡而言之,就是學生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深層原因是什么。
舉個例子,某天班級發生肢體沖突事件,一群同學課間嬉戲玩鬧,小A違反游戲規則,另一名同學就讓他別玩了,他立即火冒三丈,把別人按在地上猛打一通。班主任隨即上報級部領導,請來家長,教師跟家長詳細敘述小A的打架事件,闡述惡劣影響,強調家長不管不行了。家長越聽越心急,回去數落一通,親子發生沖突。
教師跟家長溝通僅僅圍繞“打架”,下次學生大概率還是會打架的,因為這是“告狀式”反映“假問題”。如果這樣說:“事件已經發生了,想必您現在肯定又惱又急,據我在學校觀察,發現孩子每次和同學玩,如果同學一旦不聽他的話,或是發生了矛盾和爭執,他就會使用武力解決問題,有沒有可能孩子自小習得了這種人際相處模式——意見不同、一言不合就動手?不會解決人際沖突?”這便是“支持式”反映“真問題”,告知家長總是動手打人的孩子也許是不知道如何解決人際沖突的孩子。
二、“支持式”尋找“家庭資源”,避免“告狀式”敘述“家庭問題”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一書中寫道:對于問題生的家長,一定要降低期望值[2]。俗話說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不要期待“告狀式”敘述“家庭問題”,指責學生,一針見血地指出家庭問題就能引起家長改變和學生成長,而是要“支持性”尋找“家庭資源”,看看這個問題家庭還有什么資源可以幫助這個孩子改變。畢竟教師找家長溝通的根本目的是解決問題,喚起家長和學生的信心以及面對困難的勇氣,這是改變的第一步。
怎樣來“支持性”尋找“家庭資源”呢?可以使用心理輔導中的“開放式提問”技術,運用開放性、中性的疑問句找到孩子問題行為的成因和有助于解決問題的家庭資源。
舉例而言,小B同學屢次沒有完成數學作業,數學老師請來家長,教師可以這樣詢問家長:“您覺得孩子沒能按時完成數學作業,原因是什么呢?”(這就不會讓家長感覺到,老師把一切責任都歸咎于我,那么我是愿意溝通和反思的)
“您為了讓孩子能夠按時完成數學作業,都做了哪些嘗試呢?”(家長對孩子的問題一般不會放任不管,從家長的回答當中可以了解到家長的努力,可以找到家長做得好的地方予以強化和肯定)
“您覺得學校和家庭做些什么,會對改善孩子的作業行為有幫助?”(這就不會引起家長反感,因為還加上了學校層面,還可以幫助家長反思并調整自己的教養方式并再去挖掘這個家庭可以幫助孩子的資源)
此外,若在開放式提問后沒有得到家長的回應,教師可以先從學校層面和教師層面說一些可以做出的努力,如布置個性化作業、對其降低作業難度等,觸發家長思考,而不是把所有的責任和希望都放在家長身上。
三、“支持式”專注“解決問題”,避免“告狀式”持續“轉移焦慮”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一書中還提到:與問題生家長打交道,除了降低期望值以外,還有一個是態度問題[2]。很多教師一提起問題生,就在家長面前面露難色,當家長們聽到老師說自己孩子哪哪都不好、哪哪都不行時,自己會產生各種負性情緒:憤怒、焦慮、厭煩等,進而沖動行事,輕則批評孩子,重則打罵孩子,親子關系惡化,學生問題加重,陷入惡性循環。
這樣的溝通是“告狀式”持續“轉移焦慮”。教師要“支持式”專注“解決問題”。
舉例而言,想就小A的打架問題與家長溝通解決辦法,教師可以這樣說:“我很能理解您,我也是一個孩子的母親,孩子不聽話的時候著實令人生氣,您打他的初衷也是為他好,不過看起來這種方式會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您覺得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從家庭層面看,可以做些什么呢?”這時家長一般都會表達以后在家控制情緒,不再打孩子,教師可以笑著回復:“您真是一位善于自我反思的家長,如果下回您和孩子發生親子沖突時,可以考慮運用協商、換位思考、主動道歉、給情緒降溫等方式來解決,這樣會對孩子有很大的幫助,如果有閑暇時間我推薦您看一本書《非暴力溝通》,對親子溝通大有裨益。我也會在學校教給他一些解決人際沖突的妙招,并且和心理教師溝通近期在班內開設一節以人際交往為主題的心理健康教育課。”
這樣的溝通方式就是“支持式”專注“解決問題”,奔著支持家長解決問題去的,不僅能讓家長主動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還給家長提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
“告狀式”溝通是給家庭教育雪上加霜,“支持式”溝通是給家庭教育雪中送炭,“告狀”變“支持”,家長會變得有信心去改變,有方法去引導,這樣的溝通才是行之有效。
參考文獻
[1]簡·尼爾森.教室里的正面管教[M].梁帥,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
[2]王曉春.問題學生診療手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編輯/衛 虹 終校/孫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