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永紅
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指出,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關于文化強國戰略的重要講話中,頻頻提及中華文化,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引導人們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高校作為各國思想交流的媒介,肩負著推動中國語言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神圣使命。
2020年,習近平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明確提出,“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發揮教育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美育,廣泛開展勞動教育,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
2005年,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成立,這是新中國第一家以“國學”為名的高等教育科研機構。馮其庸先生任創院院長,提出“大國學”理念。經過十幾年的探索發展,2021年,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獲準成立“國學—古典學”雙主學位實驗班,旨在以國學(即中國古典學)為核心,進一步整合文史哲相關學科,建立學科交叉性更高的人文通識培養模式,培養以“大國學根基、文史哲貫通、古典學視野”為特點,具備綜合研究古代中國、創造性轉化優秀中國傳統文化及深入開展跨文明對話能力的新一代交叉型、創新型國學人才。
2013年,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強調,“宣傳闡釋中國特色,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
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指在社會文化領域中具有精神感召力、社會凝聚力、價值吸引力、思想影響力等方面的文化精神力和競爭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代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力量源泉,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對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孟子不但深刻影響到中國的歷史文化,對韓國、日本等東亞國家也有廣泛影響。近現代以來,很多學者結合西方的人文社會科學對孟子思想作了新的發揮與詮釋,使得其走向世界,得到了新的發展。
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軟實力是在對彼此文化尊重和包容的基礎上,用我們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和作為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去影響身邊的每一個國際友人,才能把中國優秀的文化元素轉化成一個個精彩生動的中國故事,展示出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多民族包容發展、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須扎牢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根基,不卑不亢、有理有節地發出中國聲音,用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去展現開放包容的大國形象。以古希臘、古羅馬為源頭的西方社會文化和大眾特點與我國文化有較大不同,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先后與美國哈佛大學、德國波恩大學、慕尼黑大學、漢堡大學、哥廷根大學、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曼徹斯特大學、比利時根特大學、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法國巴黎高等研究院、日本東京大學、京都大學等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合作關系,每年均會遴選學生參加聯合培養項目,鼓勵學生參與國際學術論壇與會議,在世界古典文明視野中錨定中國傳統概念的歷史坐標。
在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的歷史關頭,西方一些聲音仍熱衷于以“文明沖突論”作解。此時,中國提出全球文明倡議,主張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
20世紀30年代,法國社會人類學家葛蘭言提出中國人的思維是把各種事物看成關聯性的存在,認為這種關聯性是中國人思維的主要特性。其實,注重關聯性不僅是中國文明的思維方式,也反映了中國文明的價值取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核心價值內容豐富、思想深刻、影響力持久深入廣泛,具有獨特的魅力和文化特色優勢,包含著深刻的思想價值、巨大的精神活力、崇高的道德人格、辯證的科學思維、形神兼備的審美品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來把人的精神生活納入人生和社會理想之中,融匯成為博大精深、底蘊深厚的文化價值理念和道德人格文化傳統,世代相傳,綿延不絕,深入人心,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底色、信仰支柱、精神追求,成為當代中國文化軟實力的血脈靈魂。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含治國理政、經商濟世等各種知識。清朝皮錫瑞指出漢代“以《禹貢》治河、以《洪范》察變、以《春秋》決獄、治一經得一經之益也”,就是講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各種經驗和感悟。
自創院以來,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積極響應“提振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創造性轉化優秀中國傳統文化、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國家戰略,設立“國學—古典學”實驗班,建立了以系列讀書班和配套游學為主要內容的第二課堂,通過近距離接觸來提升學生將國學研習與現實關懷相結合的自覺意識,成為其生產力轉化的基礎和平臺,培養既懂國學、又懂經營的復合型人才。
校企合作則是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企業實踐既可以作為學校教學理論的檢驗站,通過實際操作發現教學理論中的一些不足,也可以為學生提供實踐和發展的平臺。新時代,大學生不僅需要學會創業,還需要創新出科學合理的創業模式。各高校國學院可充分利用學校創業孵化基地,對創業學生進行及時指導,打造政府、高校、企業培養人才的“三方聯動”。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黨委書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