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柏茜茜
摘要:譯者作為翻譯的主體,是連接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橋梁。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翻譯是一種傳達作者原意的過程,導致譯者個人的主體性未受到足夠的重視。然而,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譯者主體性話題在中國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和爭議。在眾多翻譯過程中,譯者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無論是閱讀、理解還是表達,都能明顯感受到譯者對整個翻譯活動的主要支持。該文探討了譯者主體性在文學作品翻譯中的重要性和影響。隨著主體性研究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研究關注到譯者作為主體在翻譯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譯者的主體性給文學作品翻譯帶來了挑戰,同時也使得翻譯作品更具活力和多樣性。
關鍵詞:主體性;譯者主體性;翻譯;文學翻譯;主動性;被動性
中圖分類號:H315.9?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4)05(a)-0165-05
The Influence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he Translation of Literary Works
YANG Fan, BAI Qianqi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208, China)
Abstract: As the main actor in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acts as a bridge connecting two different cultures. For a long time, translation has been widely regarded as a process of conveying the original intentions of the author, which led to insufficient emphasis on the personal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s. However, since the 1980s, this topic has sparked widespread discussion and controversy in China. Among numerous translation processes, translators play a crucial role, evident in their contribution to reading, understanding, and expressing the text, providing substantial support for the entire translation activity.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mportance and impact of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ubjectivity research, more and more studies focus on the role played by translators as subject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The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s brings challenges to the translation of literary works but also adds vitality and diversity to translated works.
Key words: Subjectivity;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Translation; Literary translation; Proactivity; Passivity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不同文化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翻譯活動在這種跨文化交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譯者作為翻譯的主體,具有引導不同文化間交流的能力和責任。譯者不僅是語言轉換的工具,也是文化的傳播者。譯者需要理解源語言和目標語言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和習俗,翻譯的結果是譯作,譯作誕生于目的語語言文化當中[1]。因此,譯者必須重視目的語語言文化對翻譯的影響,并將原作轉化為適合目標語文化的譯作。通過適當的詞匯選擇、表達方式和語境的調整,有效地傳達原始信息并促進雙方相互理解。這種將信息從一種語言和文化轉化為另一種語言和文化的活動,促進了全球多元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交流。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使翻譯活動成為當今社會中備受關注的領域。
與此同時,譯者的主體性在翻譯活動中起著關鍵作用,它涉及譯者自身的觀點、思維方式和翻譯技巧。譯者的主體性指的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加入自己的選擇、判斷和風格,使得翻譯作品成為他們對原文的個人詮釋和表達,文學作品以及其他藝術作品只有在被閱讀和被觀賞的時候才會取得具體的存在[2]。因此,原作的意義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實際上是譯者理解的意義。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譯者的主體性在翻譯活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將個人觀點和理解注入翻譯中,譯者可以傳達源語言文本的內涵和情感。因此,翻譯應該重視譯者的主體性,打破傳統翻譯的僵化模式,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與交流。
主動性、被動性和自我中心性是譯者主體性的重要特征。這些特征可以影響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選擇、判斷和表達方式,從而產生不同的翻譯作品。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根據其專業知識和經驗,在決策翻譯策略、選擇合適的詞匯和表達方式等方面發揮主動作用。這種主動性使譯者能夠更好地應對源文本的各種復雜情境,并盡可能忠實地傳達原始信息。譯者的主體性是主體的本質特征,通過客體活動表現出來。同時,主體性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到客體的影響和約束,具有被動的特征。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對源文本進行深入理解,并根據目標語言和受眾的背景進行調整和轉化。譯者必須考慮到源語言和目標語言之間的差異、文化差異以及受眾的接受能力等因素。這些客體因素會對譯者的行動和決策產生影響,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其主體性。
本文將進一步深入探討譯者的主體性作為翻譯主體的本質特征。通過揭示譯者在翻譯活動中展現的主動性、被動性和自我中心性,更全面地理解譯者主體性在翻譯研究和活動中所發揮的作用,以助更好地認識翻譯作品的多樣性,并提高對不同文化間相互理解的意識和能力。
1 譯者主體性的發展
1.1 傳統的譯者主體性
在跨文化和語言交流的過程中,譯者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然而,直到最近幾年,人們才開始逐漸意識到譯者的重要性。在以往的文化和語言交流中,譯者的作用往往被忽視或低估。他們經常被認為只是簡單的語言轉換工具,而不被賦予充分的重要性。翻譯為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忽視譯者,沒有意識到譯者的重要性。造成譯者邊緣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3]。一方面,與中國傳統觀念中對于原作品的重視和強調有關。傳統上更傾向于注重原著及其創作者,而翻譯工作則往往沒有得到足夠的認同。這種思維方式導致人們通常關注原著并將其視為文化遺產的核心,而對于翻譯的作用則容易被忽略。另一方面,這也與翻譯工作的本質特點有關。翻譯往往被認為是一種語言轉換的技術活動,而不是一個獨立的創造性過程。傳統觀念認為翻譯應該盡量忠實于原文,讓讀者感覺自己不是在閱讀翻譯作品。這種理念忽視了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決策,使得他們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容易被忽略。例如: 譯者的隱形性觀念認為理想的翻譯應該使讀者感覺自己并非閱讀的是一部翻譯作品。這種觀點強調了譯者在工作中應秉持不展露個人風格和干預的態度,致力于以原汁原味的方式傳達原作的意思。由于譯者追求隱形性,他們常常不被放在與原作者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有時甚至被邊緣化。此外,社會對語言和文化的認知也會對譯者產生影響。在全球化的進程中,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的普及程度高,而其他語言和文化受到關注可能較少。這導致人們對翻譯工作的認可和重視程度不足,更多將注意力集中在普及度更高的語言及其文化領域的發展上。為了消除譯者的邊緣化并實現翻譯的功能,對譯者的主體性進行深入研究是必要的。譯者在工作中的動機多種多樣,并且這些動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因此,譯者的主體性作用在整個翻譯過程中變得越來越重要。認識并重視譯者的主體性對于翻譯研究和提升翻譯實踐質量和效果都具有重要意義。譯者的主體性使得翻譯成為一個具有個性和創造力的過程。
1.2 現代譯者主體性
不論中外,對翻譯本質問題的爭論最后主要都是圍繞著翻譯是科學還是藝術展開[4]。翻譯到底是一門藝術還是一門科學,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認為翻譯是一門科學,依賴于技巧和對兩種語言特征的理解,翻譯工作應該是理性和專業的。另一些人則主張翻譯是一門需要譯者創造性發揮的藝術,其中關鍵在于譯者確定翻譯目標的能力。而近年來的一種新趨勢是將翻譯視為藝術與科學的結合,這種觀點強調創造性在翻譯和科學中的重要性。譯者可以運用自己的判斷力、想象力和文化敏銳度來進行翻譯,以實現與原文相符的表達效果。同時,翻譯也依賴于科學方法,通過系統性的研究和分析來提高翻譯的準確性和質量。
無論是將翻譯視為藝術或科學,還是兩者的結合,重要的是理解翻譯的核心目標:在不同文化間實現有效的交際功能。翻譯的本質就是傳達原作的意義、情感和文化內涵,使受眾能夠理解和欣賞被翻譯的作品。在這個過程中,譯者的主體性不應該被忽視,譯者的地位也應提高。
雖然譯者無法改變整個翻譯過程所面臨的外部限制和要求。同時,譯者本身也會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但翻譯仍然是對譯者的技能、知識、語言特征以及對兩種不同語言和文化的理解的檢驗。譯者對源語言和目標語言的深入理解,對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和背景的深刻的了解,和掌握的相關語法、詞匯和語義規則,以及譯者自己的語言特征和文化背景,都會在其翻譯過程中產生影響。雖然客觀環境因素在翻譯過程中也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但譯者的個人因素也需要被納入翻譯的考慮范圍。然而從已有的相關爭論和研究來看,譯者的自由和創造性與對原文的背叛之間的界限仍然是模糊的,因此有必要在譯者的主體性和忠實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隨著譯者地位逐漸演變,作者、譯者和讀者之間的關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傳統的翻譯觀念中,一些學者主張原文在翻譯過程中占據至關重要的地位。如紐馬克提出的文本中心論,將譯者變為了忠實于原文的仆人[5]。在中國,原文至上的思想自古延續。“信、達、雅”是中國最著名的翻譯標準之一,由清末思想家嚴復提出。這一理論強調了在翻譯過程中原文的重要性,譯者的首要任務是保持對原文的忠實傳達,還原原文的風格。然而,到了20世紀70年代,“文化轉向”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這使人們意識到長期以來譯者的地位一直被低估,由此,人們開始重新審視翻譯的過程,譯者的地位和價值得以獲得重視。
2 譯者主體性在文學翻譯中的運用
在文學翻譯中,譯者不可避免地需要將不同語言和文化的文學作品轉換成自己所使用的語言和文化。文學翻譯的主體涉及作者、譯者和讀者,然而,整個過程的焦點仍然在原作和譯本之間的關系上。因此,文學翻譯不僅是兩種不同語言之間的信息交流,還必須考慮到文化差異和思維差異對翻譯過程的影響。此時,譯者作為文學翻譯的主體,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譯者在選擇恰當的詞匯和表達方式來傳達原作內容的同時,要在目標語言中再現原作所具有的文學風格、情感和美學效果。譯者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在忠實于原作的同時,將其轉化為適合目標語文化和讀者理解的形式,讓原作的精神與目標讀者產生共鳴。
當譯者嘗試翻譯一部文學作品時,除了考慮語言特征,還需要挑戰文化和思維的差異,主動解決可能出現的文化障礙和詞語歧義等問題,緊緊依附于生成譯文的文化環境[6]。如前所述,譯者的主體性有三個關鍵特征,即主動性、被動性和自我中心性,這些特征對譯者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關于文學翻譯的過程,可以大致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弄清楚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第二部分是決定應該采用何種方法來保持這一意思,并向讀者解釋其內涵。在整個翻譯過程中,譯者的自我中心性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每位譯者都會受到自身背景、經驗和審美偏好的影響,這對譯文的選擇和表達方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而譯者需要平衡個人主觀性,服務于原作和讀者的客觀性,以創造出優秀的文學翻譯作品。
2.1 主動性
翻譯是將一種語言轉化為另一種語言的活動,文學翻譯的目的并不僅是簡單地準確傳達,而是追求更高層次的表達,注重情感、優美風格和文學價值的傳遞,在目標語言中再現原作的風格和特點。同時還需要考慮到目標語言和文化的差異,以確保譯作能夠被讀者所理解和欣賞。這一轉化過程中,需要譯者發揮主觀能動性,用自己的創造力對原作進行改編和調整,以適應目標語言的環境和表達習慣。由于對作者的意圖可能存在多種不同的理解,譯者往往需要超越自身的視角,盡力跟上作者腳步,傾注于對作品的理解。譯者通過深入分析原作,傾聽作者的聲音,找到最為合適的表達方式。然而,由于知識、環境、歷史背景等不可避免的因素,文學翻譯往往會產生多種版本。每個譯者都有自己的視域和理解,以及與原作相關的各種經驗和知識。正因如此,當讀者試圖理解一篇文章的內容和主旨時,進行的是一種融合了讀者視域和作者視域的認知過程。這也意味著在閱讀原作的同時,譯者也給了自己一個開闊視野的機會,并且從它那接收一個更廣大的自己[7]。隨著時間的進程,文學翻譯的多種版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時期、不同人群和不同文化觀點的演變。每個版本都帶有譯者的個人特色和審美觀點,以及翻譯時所處的具體背景和文化環境。這些多樣的翻譯版本為讀者提供了更廣闊、更深入的思考空間。其中,譯者根據自身的判斷和創造力,以及對目標語言的理解,為譯作注入新的元素和使作品得以延續的活力。
因此,在文學翻譯中,譯者不僅是文字的傳遞者,更是思想與文化的傳播者。由于不同語言和文化的差異,以及譯者自身所處環境等需要,譯者獲得了改寫文本的機會,從原文出發,受到客觀因素的制約。而譯者需要超越原作的限制,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來適應目標語言和文化,以呈現出最佳的譯作,并以自己的理解和創造力為原作注入新的活力和視角,使得讀者可以在不同文化的背景中獲得對作品的闡釋。
2.2 被動性
翻譯工作的進行依賴于各種材料,無論是文字還是口頭的,都存在局限性。在譯者的主觀能動性中,這些材料所帶來的限制則體現為被動性,給譯者帶來了多方面的挑戰。從原文的角度來看,譯者的每個翻譯過程都必須以原文為基礎。盡管文學作品可以有多種解釋,但所有的解釋都不能超出文章的主旨,譯者的主體性既要受到文本的制約,又要接受現實條件的制約[8]。
譯者個人因素也是其充分理解作者意圖受限的最大因素,視域的狹窄會妨礙他們對原作的深入理解,這是導致翻譯作品存在差異的原因之一。而讀者作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影響著作品的翻譯。讀者是譯作的接受者,若沒有讀者的閱讀與接受,譯作無法成為審美對象[9]。譯者進行翻譯活動時,需要考慮到適用于不同讀者群體的語言特征。不同類型的讀者需要不同類型的表達方式,因此譯者需要綜合考慮所有因素,輸出適應讀者需求的恰當作品。
文學翻譯為譯者設定了獨特的標準,即如何準確理解原文并將其傳達給讀者。在這個過程中,譯者須克服被動性所帶來的挑戰。翻譯工作雖然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而呈現出一定的被動性,但譯者在應對這些挑戰時仍有機會通過主動思考和創造性地改寫文本,達到更好地傳達原作意圖的目標。文學翻譯要求譯者理解原文并以適當方式表達給讀者,這是他們所面臨的關鍵問題。因此,可以說主體性和被動性特征是互相交織的。譯者作為主體在翻譯過程中發揮主動性,但同時受到外部要素的影響和限制。他們需要平衡個人的理解和目標要求,以最終實現準確傳達和有效溝通的目標。
2.3 自我中心
在整個翻譯過程中,譯者是唯一貫穿所有階段的角色。正因如此,他們對翻譯文本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這種影響表現為主體性時,就體現了自我中心的特點。譯者的動機也是決定其主體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各種不同的動機,翻譯可能被視為一種藝術行為、情感的表達,甚至是一種商業行為,這導致了譯者運用不同的理論或方法來呈現翻譯作品的面貌。在翻譯的過程中在,譯者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與原作進行對話,并通過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將其轉化為目標語言。在這個過程中,譯者的個人觀點、價值觀和經驗等因素都會滲入其中,使得最終的翻譯作品帶有個人的風格和色彩。這種個人色彩也反映在譯者選擇的理論和方法上,呈現出符合自己理解和審美觀點的翻譯成果。
但毫無疑問,譯者的自我中心也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和限制。個人主觀性的存在,可能使譯者傾向于在翻譯中加入自己的見解或情感,這可能會讓譯作偏離原意。此外,譯者的知識水平、文化背景以及與目標讀者的聯系等因素,也會影響到他們對原作的理解和轉化。
由于文學作品提供了譯者和讀者自由理解和創造的空間,因此譯者的主體性變得尤為重要。文學翻譯作為翻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關于應該采用何種翻譯方法一直存在爭議。由于文學作品往往具有深層次的意義和情感,其表達形式常常不限于字面文字。對于意譯和直譯的選擇,譯者需要在平衡原作表達和目標讀者理解之間做出抉擇。有時候,直譯可能更忠實于原作的字面意義,但也可能導致語言表達的生硬和文化隔閡的存在。而意譯則強調傳達原作的情感和深層次含義,更加注重目標讀者的理解和共鳴。歸化和異化則關注將翻譯作品融入目標文化與保留原作風格與特色之間的權衡。而不同譯者在面對相同文學作品時,其主體性會帶來獨特的理解和創造力。無論采用何種翻譯方法或策略,譯者的主體性在文學翻譯中永遠都是一個核心問題。在文學翻譯中,譯者的主體性始終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10]。
3 結束語
隨著主體性研究相關理論和方法的提出和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視角放在了譯者個人在翻譯過程中的角色和影響上。譯者根據自身的理解、判斷和經驗,選擇適當的翻譯方法和策略來呈現原作的情感、寓意以及藝術風格。譯者的個人觀點、價值觀和經驗等因素都會滲入其中,使得最終的翻譯作品帶有個人的風格和色彩。而譯者的主體性也帶來了挑戰和限制。由于個人主觀性的存在,譯者可能在翻譯中添加自己的解釋、意見或情感色彩,偏離原作的原意。同時,譯者的知識水平、文化背景以及與目標讀者的聯系等因素,也會影響到他們對原作的理解和轉化。盡管如此,正是譯者的理解和創造力使得文學翻譯成為一項富有活力和多樣性的工作。在適當的范圍內,譯者能夠運用自己的感知和才能,創造一個既忠實于原作又符合目標讀者需求的翻譯作品。因此,翻譯的過程也是不斷在原作和目標讀者理解之間尋求平衡和做出選擇的過程。無論采用何種翻譯方法或策略,譯者也應該確保翻譯結果既基于原作又能很好地被目標讀者接受。文學作品的翻譯離不開譯者的主體性。譯者的個人觀點、動機、經驗和選擇的理論或方法都會影響翻譯成果,使其充滿多樣性和個性化。
參考文獻
[1] 胡作友,鐘莎莉.翻譯中的視域融合與譯者主體性[J].當代外語研究,2023(6):147-155.
[2] 秦明利,嚴璐.游戲與共在:伽達默爾文論研究[J].外文研究,2013,1(2):64-71,106-107.
[3] 朱玉,魏立.文學譯者的重要素養:《文學翻譯與語言審美》評析[J].翻譯研究與教學,2021(1):139-144.
[4] 易經.試論翻譯學體系的構建[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9:90.
[5] 曹麗,曹子龍.解構主義翻譯學派的譯者主體性研究:從本雅明、德里達到韋努蒂[J].外語教育研究,2023,11(2):48-54.
[6] 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New York: Routledge,1995:7,18,308-311.
[7] 保羅·利科.從文本到行動[M].夏小燕,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23.
[8] 查明建,田雨.論譯者主體性:從譯者文化地位的邊緣化談起[J].中國翻譯,2003(1):21-26.
[9] 呂俊.哲學的語言論轉向對翻譯研究的啟示[J].外國語,2000(5):49-54.
[10]胡作友,鐘莎莉.翻譯距離與動態調整[J].中國翻譯,2022, 43(4):5-12,190.
課題來源:2020年湖南省社科基金外語科研聯合項目“保羅·利科的翻譯哲學研究”(課題編號:20WLH10)。
作者簡介:楊帆(1982-),女,湖南長沙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翻譯和哲學。
通信作者:柏茜茜(1983-),女,湖南長沙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際,中醫藥文化傳播,文化翻譯,通信郵箱:306333965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