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德育課程中,教師應當指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以確保學生理解基本道德規范并愿意遵守這些道德規范,逐漸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教師可以嘗試打造思維課堂,通過學生以及家長、社區的力量擴大德育課堂的影響力。文章分析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打造思維課堂的策略,以及借助教師、學生、家長和社區力量擴大課堂影響力的策略。
【關鍵詞】深度學習;思維課堂;德育課程;小學道德與法治
作者簡介:曹紅燕(1977—),女,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連元寄暢小學。
近年來,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道德與法治教師也應積極進行實踐嘗試,打造更高質量的德育課程,發揮課程的思想引領作用。為了讓學生進行深度學習,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設計思維課堂,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收集信息、學習知識、分析案例、推斷性質、綜合應用知識。這樣做能夠讓學生在掌握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同時,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學習經驗,還能夠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鍛煉。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嘗試打造思維課堂,引導學生深度學習,讓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并且自覺地采取
行動。
一、以生為本設計教學方案
打造思維課堂的目標,是讓學生在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發展高階思維能力。在設計思維課堂中的教學活動時,教師應該著力于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而不是淺表化學習。通過深度學習,學生可以扎實掌握知識,學生的思維也會更具廣度和靈活性[1]。
科學的思維課堂可以讓學生在原有認知基礎上進行建構學習。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會形成合理的學習期待,并產生較強的學習動力。除此之外,這樣的課堂也有利于學生理解學科知識的本質,掌握在復雜情境下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方法[2]。
但要有效引導學生在思維課堂上進行深度學習,教師需要先設計科學的教學方案。結合實踐經驗,筆者認為,道德與法治教師應依據讓學生“學得進”“想得透”“用得出”的目標設計教學方案。
(一)讓學生學得進
如果道德與法治課程可以真正觸動學生的心靈,讓學生產生情感激蕩,學生自然會對學習內容印象深刻,教師講授的知識也更容易浸潤學生的內心。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應當想清楚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學習;想清楚如何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思考,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想清楚如何給學生提供適當的支持,確保教學指導有效作用于學生學習的難點、堵點、痛點,促進學生認知水平提升,幫助學生順利進階。
(二)讓學生想得透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還要著重引導學生分析具體案例,讓學生在分析的過程中逐漸將已經知道的知識與正在學習的知識聯系起來,發現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從而真正理解所學知識的本質。
教師可以在講述具體的生活案例之后,引導學生聚焦案例的某個方面,結合所學新知識分析案例。在引導學生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基于學生原本的知識結構給學生提供支持,讓學生不僅知道新知識是什么,還知道為什么要自覺地采取某些行動。
教師應當明白,教學猶如雕刻,教師需要依照學生的學習基礎、主觀意愿和認知方式給學生提供引導,就像雕刻家需要根據石料原本的形狀刻出新的形狀。這樣做能讓學生對學科知識、教學案例的認識更加清晰、完善、準確,并推動學生逐步將新知識納入已有的知識結構。
(三)讓學生用得出
除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透過生活案例看到知識本質,教師還需要確保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愿意付諸實際行動。
在新時代,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著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確保學生具備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因此,教師需要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將所學道德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讓學生積累解決真實問題的經驗,而不是讓學生“紙上談兵”,停留在記住知識的層面。如果學生只是記住道德與法治知識,不知道如何在實際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那么學生學到的知識只是懷特海描述的“惰性知識”[3]。在教學時,教師要避免學生只學到“惰性知識”。
在引導學生分析具體的生活案例后,教師需要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思考,讓學生愿意采取行動,愿意約束自己,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經受住各種考驗。
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參與討論。為了在課堂上說服別人,學生需要尋找有價值的論據,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述。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會得到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也會得到有效培養。在教師指導學生反復分析案例、討論案例之后,學生也比較容易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并逐步實現思維發展。
二、設計教學活動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的育人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需要充分發揮自身作用,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達到教學目標。
方麗敏老師在“人教云教研”平臺的線上分享視頻中提到,教學設計一般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以素養目標導教、導學、導評的正向設計;另一種是以學業質量溯評、溯學、溯教的逆向設計。筆者以為,無論是進行正向設計,還是進行逆向設計,教師都應當堅持結構化設計,并適當補充教學資料,以打造結構合理、內容豐富的思維課堂,引領學生深入地思考所學知識、分析教學案例,并嘗試實踐所學知識。
(一)堅持結構化設計
下面,筆者以自己在教授部編版小學三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材第9課“生活離不開規則”時,設計的結構化教學活動為例進行說明。
在學習“生活離不開規則”的基礎知識后,學生明白了生活中處處有規則,人們的正常生活離不開規則。但筆者發現,學生并不是很確定自己在遵守規則時是否需要嚴格按照規則的字面意思行動。于是,筆者設計了一個在商場排隊結賬的教學情境,并設置了“在你身后,有一名孕婦急著結賬,于是想要插隊”的情節,然后詢問學生:“在這種情況下,你會讓這名孕婦插隊嗎?請有理有據地說出你的觀點。”在簡單討論之后,學生得出“會讓孕婦插隊”的結論。接下來,筆者繼續提問:“如果你遇到年幼的孩子、體弱的老人呢?你會讓他們插隊嗎?如果他們不準備插隊,你會主動讓他們先結賬嗎?為什么?”在討論上述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意識到,規則并非冷冰冰的教條,自己應該在遵守規則時保有人情味,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變通、智慧應對。由此,學生對規則產生了更深的理解,他們的思維也得到了鍛煉。在課堂最后,筆者講解了《孟子》中的“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和《禮記》中的“君子必慎其獨也”等句子,讓學生了解遵守規則和保持良好的品行一直是中華民族所推崇的,使學生形成更強的價值認同感和文化自信。
這樣的教學活動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整體性,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形成系統思維和文化自信。
(二)適當補充教學資料
為了讓學生“學得進”“想得透”“用得出”,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應當補充教學資料,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在尋找適合學生的教學資料時,一方面教師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資源,并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回歸生活,結合生活經驗分析;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將同一材料進行二次開發,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解讀,這樣做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比如教師可以在學生順利分析某一影響公共秩序的生活案例之后,引導學生思考這一問題:如果主人公處于不同的公共場所,或者主人公的身份有所不同,主人公行為的性質是否發生變化?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公共秩序對于個人、社會、國家的不同作用。
在實踐中,筆者帶領學生閱讀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以下簡稱《讀本》)。《讀本》是學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教材,也是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在帶領學生閱讀《讀本》時,筆者設計了“學習任務單”,并據此打造了思維課堂。
在“自主預習”環節,筆者鼓勵學生結合“學習任務單”預習,嘗試結合自己的理解解決“學習任務單”中的問題。通過這一環節的學習,學生可以初步明確《讀本》中的重要知識點。在“探究問題”環節,筆者則通過提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對重要知識點產生更深入的理解。首先,筆者展示了幾張甲骨文的圖片,讓學生猜一猜甲骨文的“夢”字是哪一個,并告訴學生“夢”字的寫法演變歷程。其次,筆者詢問學生:“大家認為夢想意味著什么呢?你自己的夢想是什么?”最后,筆者向學生提問:“我們為什么要有夢想?國家的夢想又是什么呢?怎樣做才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和國家的夢想呢?”在“合作交流”環節,筆者鼓勵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重難點知識,明確自己的夢想和國家的夢想、全世界人民的夢想之間的關系。在“展示分享”環節,學生則需要到講臺上分享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
三、重視各方力量
在德育課程中,教師應當重視自身和學生、家長、社會的力量,并通過多方面的引導培養學生的品行[4]。
(一)教師自身的道德影響
課堂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空間。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理應起到示范作用,用自己的人格影響學生,用自己的言行舉止激勵學生做善事。
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師的言行舉止包含著巨大的力量,能夠發揮顯著的作用。除了注意自己的行為習慣,教師還需要觀察學生的微表情并利用好自己的微表情。在課堂上,教師要留心觀察學生的微表情,據此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在學生積極參與活動、與教師互動后,教師要用微表情傳遞對學生的肯定。
(二)讓學生肯定自己
在獲得肯定后,學生不僅會感到愉悅、滿足,還會更有動力學習。
教師組織教學活動時,不僅要指導學生學會學習,還要引導學生肯定自己,讓學生獲得更多力量,從而更愿意發揮主觀能動性學習,發揮創造力解決現實問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完成任務后進行內心獨白、自我對話,讓學生明確自己做出了怎樣的選擇、得到了怎樣的收獲。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也會發展,他們會更加明確正確的價值觀念是什么,并愈發自律,愿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三)讓家長、社區發揮作用
課堂教學結束,并不意味著學生的學習就結束了。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教師還應讓家長、社區與學校一同發揮作用。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責任人,而家庭教育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師應該使家長明確家庭教育應該承擔的責任。在思維課堂上組織教學活動后,教師要及時與家長溝通,確保家長知道如何繼續推進德育工作來加深學生的體會,推動學生養成良好
習慣。
除此之外,教師也應積極聯系附近的社區,和社區工作人員一同組織社區活動,帶領學生到公共場所實踐在思維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讓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實踐活動中,學生會得到來自真實世界的反饋,感受到他人的善意,這會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正向行為。
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提高德育課程的質量,使德育課程切實發揮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和人格修養的作用,教師既要遵循學科教學的一般規律組織教學活動,也應該積極嘗試多種新的教學形式。教師可以打造思維課堂,借助結構化的教學活動和豐富的教學資料指導學生在課堂上深度學習,并集合各方力量,讓學生受到更全面的影響,從而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認知,愿意積極投身道德實踐活動。
【參考文獻】
[1]葛玉海.“高階思維課堂”讓“深度學習”真實發生[J].人民教育,2019(24):57-59.
[2]張年豐.打造思維課堂? 助力思維進階[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8(5):42-45.
[3]陸宏英.小學道德與法治思維課堂的教學建構[J].中小學德育,2020(10):28-31.
[4]孫彩平.怎樣上好小學道德與法治課[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