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面臨信息碎片化和虛假信息的挑戰,學生容易受到信息過載的困擾。社交媒體帶來的信息孤島現象可能使學生在封閉的信息環境中難以接觸多元觀點。然而,網絡時代也為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機遇。社交媒體成為新的思想交流平臺,提供了廣闊的傳播渠道,使教育更貼近學生。網絡世界的快速發展拓展了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培養了自主學習和信息篩選的能力。也正是因為認清挑戰,善用網絡平臺,進而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培養新時代建設者。
【關鍵詞】網絡時代|思政教育|挑戰|機遇
在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國高校迎來了挑戰與機遇的交匯點。隨著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思想政治教育正成為人才培養的核心環節。然而,信息碎片化和社交媒體的興起帶來了信息過載與虛假信息的困擾,使得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變得更加復雜。與此同時,網絡時代也為思政教育創新提供了廣闊空間,社交媒體成為推動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平臺,為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創造了新的機遇。在這個變革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善用網絡工具、引導正確輿論,將是我們邁向高效思政教育的關鍵所在。
一、網絡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一)信息泛濫與碎片化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海量信息涌入人們的生活,而其中包含了各種各樣的觀點、信息片段。這種信息的泛濫使得學生很難篩選出有價值的、真實可信的信息,容易受到虛假信息的誤導。同時,碎片化的信息呈現方式也讓學生難以形成系統性的思考,他們更傾向于零散地獲取知識,而非深度思考。
網絡時代下,社交媒體和在線平臺的盛行也為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社交媒體上存在著大量的信息過濾和個性化推送,使得個體更容易被困在信息的“舒適區”,難以接觸到多元化的觀點。這可能導致學生的思想受限于狹窄的信息圈,難以形成全面、開放的思維。
網絡時代下,信息的瞬息傳播還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時效性的壓力。觀點和信息的更新速度之快,使得傳統的課程體系和教育模式顯得滯后。教育者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以適應新時代的需求,而這對于一些傳統教育機構來說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二)傳統教育方式滯后
在當今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傳統教育方式滯后的嚴峻現實。傳統教育模式在適應互聯網時代所帶來的快速信息更新和多元思想表達方面顯得捉襟見肘[1]。傳統教育強調的課堂授課、書本閱讀及固定知識點傳授的方式已不足以滿足學生對于更開放、更具探究性的需求。這種一勞永逸的教育形式無法跟上信息爆炸、知識涌現的步伐,導致學生對新鮮觀點和信息的獲取能力嚴重滯后。
傳統教育往往注重于知識的灌輸與記憶,而網絡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意識。傳統模式下,學生在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中缺乏對信息的辨析能力和批判性思考,難以理解并運用在日常生活中。這導致他們在面對復雜的社會現實和思想議題時,缺乏足夠的批判性視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網絡輿論的重要性
網絡輿論的重要性在于它成為了塑造社會思想風向和塑造個體觀念的關鍵力量。社交媒體、新聞平臺以及在線論壇等網絡媒介的迅速崛起,使得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遠遠超出了傳統媒體的范疇。
網絡輿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著引導和塑造思想觀念的角色。社交媒體成為了信息傳遞的主要渠道,用戶通過互動和分享形成了龐大的信息流。這種信息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個體對于政治、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的看法。因此,了解并引導網絡輿論成為塑造學生思想觀念的必要手段。
網絡輿論的重要性表現在其對社會話題和熱點問題的塑造力。通過網絡,個體能夠快速獲取到各種觀點和意見,形成對特定事件或問題的看法。這種公共輿論的形成直接影響著社會的價值觀和思想傾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解和分析網絡輿論可以幫助學生更全面地認識社會現實,培養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二、網絡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挑戰與機遇
(一)信息失真與虛假信息
在網絡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信息失真與虛假信息的泛濫。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成為了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然而,這也為虛假信息的傳播提供了更為廣泛的平臺。虛假信息通過社交媒體、網絡新聞等途徑以迅猛的速度傳播,對思想政治教育構成了嚴重威脅。
信息失真導致學生難以獲取真實而可靠的知識。網絡上的信息海量而繁雜,其中摻雜了大量的虛假信息,包括假新聞、謠言,以及篡改事實等。學生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難以分辨信息的真偽,容易受到虛假信息的誤導,從而形成扭曲的思想觀念。這直接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削弱了學生的思辨和辨別信息真偽的能力。
虛假信息的傳播對社會和政治穩定構成了威脅。虛假信息可能被利用來操縱公眾輿論,制造社會恐慌,甚至干擾政治體制的正常運行。這種信息的誤導可能導致學生對社會制度、政府政策產生誤解,甚至產生對社會的不信任感,影響其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的意愿。
信息失真也對國家的意識形態建設帶來了挑戰。虛假信息可能混淆了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念,損害了國家的形象。國家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需要應對虛假信息的挑戰,加強對正面信息的宣傳,以維護國家意識形態的一致性和穩定性。
(二)思想觀念多元化
在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一項嚴峻而復雜的挑戰——思想觀念的多元化。與過去相比,信息的自由流動和多樣化傳播媒介的興起使得個體能夠更廣泛地接觸到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和立場的思想觀念。這多元化的思想觀念帶來了一系列的挑戰,同時也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機遇。
思想觀念多元化意味著學生在接觸不同觀點時更容易受到沖擊和影響[2]。傳統上,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圍繞國家制定的意識形態展開,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學生能夠輕松地獲取來自世界各地的觀點。這使得教育者面臨著更大的挑戰,需要更靈活地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以更好地適應學生思想觀念的多元化。
思想觀念多元化導致社會對于價值觀念的分歧加劇。在一個充滿多元思想觀念的社會中,不同群體和個體可能持有相互矛盾的價值觀,這容易引發社會的分裂和對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應對這一挑戰,促使學生在尊重多元觀點的同時,能夠理性溝通、包容差異,形成對社會和諧發展有益的態度。
然而,思想觀念多元化也為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重要的機遇。多元化的思想觀念為學生提供了更廣泛的學習資源。通過接觸不同文化和思想傳統,學生能夠更全面地了解世界,培養開放包容的思維方式。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提高他們應對復雜社會現實的能力。
(三)教育手段的創新
在網絡時代,教育手段的創新為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重要機遇。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教育手段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教室授課和紙質教材,而是迎來了多樣性和創新性的變革。
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為豐富和便捷的資源。互聯網的普及使得學生能夠隨時隨地獲取各種信息,包括歷史事件、政治理論等。教育者可以利用數字化平臺,如在線課程、教學視頻、電子書籍等,為學生提供更生動、直觀、多媒體的學習體驗,從而更好地引發他們的興趣和主動參與。
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等新興技術為思想政治教育創造了沉浸式學習的可能。通過虛擬環境的模擬,學生可以身臨其境地體驗歷史事件、政治場景,加深對抽象概念的理解。這種沉浸式學習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科理解能力,還能夠激發他們的情感共鳴,更好地培養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性和體驗性。
個性化教育的實施成為教育手段創新的一大亮點。通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教育者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興趣愛好和認知水平,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和方式。個性化教育使得每位學生都能夠在符合自己特點的學習環境中發揮潛能,提高學習的效果和興趣的持久性。
社交媒體的盛行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廣泛的傳播平臺。教育者可以通過社交媒體開展線上討論、知識分享,使得學生在輕松、互動的環境中學到更多的知識。社交媒體還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培養團隊協作和社會責任感。
三、網絡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路徑
(一)整合多元多方資源
在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路徑關鍵之一是整合多元多方資源。這一路徑的核心在于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包括社會、學校、家庭以及在線平臺等,以提供更全面、多樣的教育體驗。
學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場所,應積極整合校內資源[3]。學校可以建立多學科合作的教學團隊,將歷史、政治、倫理等學科知識進行整合,促使學生形成全面的思想政治素養。此外,學校還可以借助先進的教育技術,如虛擬實驗室和在線教學平臺,提供更靈活、互動性強的教育資源。
社會資源的整合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至關重要。學校與社會機構、專業機構的合作,可以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實踐機會。例如,與政府、企業合作組織參觀活動,邀請專業人士進行講座,使學生能夠更深入地了解社會運作和實際問題,培養批判性思維和社會責任感。
在家庭層面,家庭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學校可以與家長建立緊密的溝通渠道,共同參與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的引導,對于學生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通過家庭教育的整合,可以形成學校、社會和家庭之間的有機鏈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合力。
借助在線平臺和數字資源,實現跨時空的資源整合。通過建設在線學習平臺,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各種教育資源,包括教學視頻、電子書籍、在線討論等。這不僅提高了學習的靈活性,也拓展了學生的學科廣度,使其更全面地了解不同領域的思想政治內容。
(二)強化批判性思維培養
在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路徑之一是強化批判性思維培養。批判性思維是一種能力,能夠幫助學生在面對信息時進行深入的思考、評估和判斷,而不是盲從接受。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至關重要,以使其具備辨別真偽、理性分析的能力。
學校應通過教學設計和課程設置,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4]。引入具有爭議性和復雜性的案例、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欲望。課堂上可以采用討論、辯論等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表達個人觀點,并要求其給予理性的、有據可依的解釋。通過這樣的過程,學生能夠逐漸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輕信于言傳或表面現象。
引入跨學科的知識內容,促使學生在多領域學科中建立關聯,培養他們的綜合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維并非僅限于特定學科,而是要求學生能夠在不同領域中運用邏輯、分析和判斷的能力。通過將歷史、政治、倫理等多個學科融合在一起,學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問題,形成更為深刻的認識。
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和在線學習平臺,為學生提供更廣泛的信息資源。學校可以教導學生如何有效地搜索、篩選、評估網絡信息的可信度,引導他們在信息泛濫的環境下保持理性的思考。在線資源也可以提供實時案例和互動學習機會,培養學生面對復雜情境時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利用社交媒體引導輿論
在網絡時代,充分利用社交媒體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實施路徑之一,特別是在引導輿論方面。社交媒體作為信息傳播的重要平臺,扮演著連接學生、教育機構和社會的紐帶,因此,合理利用社交媒體資源,以引導輿論為目標,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學校和教育機構可以通過建立專業的社交媒體賬號,定期發布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內容。這包括新聞動態、學科知識、社會熱點等,以豐富的形式呈現。通過社交媒體平臺,教育機構能夠更直接、及時地傳遞信息,激發學生對思想政治學科的興趣,引導他們對社會事件進行深入思考。
利用社交媒體進行在線討論和互動[5]。建立專門的學術討論組或論壇,鼓勵學生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的見解和觀點。通過開展線上辯論、答疑等活動,促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思想政治話題的討論,培養他們主動思考、多元交流的能力。
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社交媒體,培養他們的信息辨別和批判思維能力。面對信息泛濫和虛假信息的困擾,學校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媒體素養教育,教導他們如何辨別真偽、客觀看待信息,以及如何在社交媒體上理性表達自己的觀點。
建立學校與社會各界的互動平臺,通過社交媒體邀請社會名人、政府官員等參與思想政治教育話題的討論,形成多方參與的格局,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貼近社會實際,具有更廣泛的社會影響力。
四、結語
在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挑戰與機遇并存。挑戰在于信息碎片化和信息過載的困擾,網絡虛假信息與低質量內容泛濫成災,挑戰著學生的信息獲取與辨別能力;社交媒體帶來的信息孤島現象,導致學生在互聯網封閉的信息繭房中難以接觸多元化觀點。同時,網絡世界的快速發展也為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機遇。社交媒體平臺成為思想交流與互動的新空間,為教育機構提供了廣闊的傳播渠道。通過建立專業賬號、互動討論、邀請專家學者等方式,可以讓思想政治教育更貼近學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與思考能力。同時,網絡時代也賦予了學生更多獲取知識的渠道,開闊了他們的視野,培養了自主學習與信息篩選的能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網絡時代既面臨挑戰,又蘊藏著巨大機遇。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成思思.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教育觀察,2020,9(2):7-8.
[2]高盼.“雙刃劍”效應:論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1(9):25-27.
[3]游婷文.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挑戰與對策探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28):90-91.
[4]湯建.簡論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挑戰及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7):52-53.
[5]耿浩.智媒時代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遇、挑戰與應對路徑[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1,37(1):22-23.
(作者簡介:劉鳳卓,隴東學院黨委宣傳統戰部宣傳科副科長,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