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背景
核心素養涉及學習過程初中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素質和關鍵技能,重視的是學生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在思辨、創新、交流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文言文教學,作為連接古今、涵養文化素養的橋梁,對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起著重要作用。傳統初中文言文教學多側重于語言和文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興趣的培養和核心素養的提高。這種傳統教學方式往往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倍感枯燥,對文言文失去了學習興趣。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教育改革呼吁在文言文教學中融入核心素養教育,鼓勵教師采用創新的教學方法,將文言文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聯系,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促進其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的培養。本文以《小石潭記》為例,策劃和實施引人入勝、富有教育意義的教學活動。這樣的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他們在提升文言文閱讀技能的同時不斷提升個人的核心素養,為他們的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二、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建構背景
在教學《小石潭記》的初始階段,教師通過創設情境,如播放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自然風光視頻,讓學生感受文中所描繪的自然美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感性認知的基礎上建立起對文言文背景的初步理解。
教師播放了一段描繪秀美山水的視頻,畫面中有清澈的溪流、青翠的竹林和巍峨的山峰。在觀看的過程中,教師可能會與學生進行以下對話:
教師:同學們,你們看到視頻中的自然風光有什么感受?
學生甲:我感覺很寧靜,好像可以聽到水流的聲音。
學生乙:我覺得很神秘,像是一個未被發現的世外桃源。
教師:非常好!這樣的自然景色,你們在生活中親自體驗過嗎?
學生丙:我去過鄉下的小河邊,感覺那里和視頻里很像。
教師:很棒的分享,自然界的美景確實能給人帶來心靈的震撼和平靜。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小石潭記》,就是一篇描述作者游歷美麗山水的文言文作品。接下來,我們一起走進這片山水,感受作者游歷時的心情和所見所感。
(設計意圖:通過這樣的對話,教師不僅引導學生感受自然之美,還溫柔地將話題引向即將學習的文言文,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直觀的感性基礎。這樣的情境導入不僅讓學生在感知上與文本產生了聯系,還為理解文中深層次的意蘊奠定了基礎。
情境導入的成功關鍵在于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并使他們在情感上與文本建立連接。因此,教師在設計情境導入時應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征、興趣點,并盡可能地創造一個生動、接近學生生活經驗的場景。通過情境導入,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被激發,他們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后續的教學活動中去。此外,情境導入是一種有效的情感教學策略,它能夠幫助學生在情感上認同文言文的價值,從而達到教學目標。通過與學生的互動對話,教師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感受和想法,調整教學策略,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開始文言文的學習之旅。
(二)文本解讀:注重理解,提升能力
在文本解讀階段,教師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字句,通過分析詞語句式及篇章結構,幫助學生準確把握文中的意思。教師還會設計諸如同義詞辨析、詞義推斷等練習,來訓練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通過主動探索、討論和實踐提升自己的文言文理解和運用能力。
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初步的通讀,理解大意。在這個階段,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概述文章的基本內容和作者的主要觀點。
教師:《小石潭記》這篇文章里,柳宗元用了很多生動的描寫勾勒出一個清幽的潭景。首先,我們來讀一讀文中的這句話:“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這里的“篁”是什么意思?
學生甲:“篁”是竹林的意思。
教師:很好,那“如鳴珮環”中的“珮環”又是什么意思呢?
學生乙:“珮環”是古代婦女佩戴的一種飾物,搖動時會發出聲音。
教師:非常準確,那么作者為什么要用“如鳴珮環”來形容水聲呢?
學生丙:可能是因為水聲清脆悅耳,與珮環搖動的聲音類似,讓人覺得愉悅。
教師:很好!接下來我們看這句話:“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這里的“清冽”是什么意思?
學生丁:“清冽”應該是形容水非常清澈和涼爽。
教師:對的,我們在閱讀中要注意這些名詞的細微差別。現在請大家看下一句:“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這里面列舉了好幾種地形,你們能解釋一下它們的意思嗎?
學生甲:“坻”是水中的小島“嶼”也是島嶼,“嵁”應該是突出水面的巖石,“巖”就是巖石。
教師:非常好,這些詞匯描寫了潭中的地形。再往下讀:“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這里用了很多形容詞,這些詞匯給你們什么樣的感覺?
學生乙:我感覺潭邊的植物很茂盛,生機勃勃。
教師:是的,“蒙絡搖綴”“參差披拂”這些詞匯增強了環境的生動感和動態美。再來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寫潭中魚兒的:“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大家注意到了“空游無所依”這個表達嗎?它傳達了什么感覺?
學生丙:我感覺魚兒在潭中自由自在,沒有任何束縛。
教師:對,“空游無所依”很形象地反映了魚兒在清澈見底的水中自由游動的樣子。然后作者描寫了魚兒“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這里的“佁然”和“俶爾”是什么意思?
學生丁:“佁然”可能是靜止不動的樣子,“俶爾”應該是忽然動起來的意思。
教師:很好,通過這些詞我們可以感受到魚兒時而靜止時而游動的情態。作者通過這樣的描寫表達了和魚兒一起游戲的樂趣。最后,柳宗元提到了與他同游的人。這種寫法讓我們感受到了他游覽小石潭時的輕松、愉快的心情。通過這樣深入的文本解讀,大家對《小石潭記》中的描寫有了更多的理解吧?
學生:是的,老師。
教師:好的,接下來我們分組討論文中的其他句子,每組選出一句你們認為描繪得最美的句子,并討論其使用的修辭手法和表達的情感。
(設計意圖: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生不僅學會了解文言文的詞匯和句子結構,還能體會到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情感和美學追求,從而提升了自己的文言文閱讀和欣賞能力。)
(三)探究對話:互動交流,深化認知
在這個階段,教師會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互動性活動,鼓勵學生發表自己對《小石潭記》中某些句子或段落的理解和感受。通過這種對話和交流,學生不僅能夠提升自己的表達和溝通能力,還能通過他人的視角來加深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實現知識與情感的深度融合。
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和角色扮演深化對《小石潭記》的理解。教師鼓勵學生探討文本與核心素養(如批判性思維、創新意識、人際交往等)的關系。
教師:同學們,我們今天來探討《小石潭記》中的美學和哲學內涵,以及如何通過這篇文章來培養我們的核心素養。我們先來看看文中描述潭水的那一段:“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這里的文字有什么美學價值呢?
學生甲:我覺得這段描寫很生動。用“若空游無所依”來描述魚,讓人感覺它們在水中自由自在,沒有拘束,這種感覺很美。
教師:很好,你捕捉到了作者對自然美的贊美。那么,這種描寫方式如何啟發我們的創新意識呢?
學生乙:它讓我想到,在這個充滿創新的時代,我們也需要像這些魚一樣,擺脫既定的思維模式,敢于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探索。
教師:非常棒,這正是我們要提倡的創新精神,現在讓我們通過角色扮演來加深理解。學生丙和學生丁,請扮演文中的柳宗元和他的友人,試著用自由對話的形式來描述小潭的景致。
學生丙:(扮演柳宗元)吳武陵,你看這清澈見底的潭水和那隨光影變幻的魚兒,是不是讓人感到心曠神怡?
學生丁:(扮演吳武陵)確實如此,宗元。我覺得它們像是在跳一支無形的舞蹈,無拘無束。你說這是不是也告訴我們,做人應當保持一種靈活變通的態度,以應對生活中的種種不確定?
教師:很有見地。你們通過對話展示了我們如何從自然美中學習人生哲理。現在,大家有沒有什么不同的觀點,或者是對這個場景的另一種理解?
學生戊:我想到的是人際交往的重要性。文中作者提到與朋友同游,和“崔氏二小生”的陪伴,這可能意味著生活中有朋友的陪伴,我們能夠更好地欣賞和體驗生活的美好。
教師:很好,你指出了文中的社交元素,這對提升我們的人際交往能力也很有幫助。
在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導入文化背景知識,如介紹作者柳宗元的生平、唐代文化等,讓學生了解文言文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文化環境。通過擴大知識面,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深層含義,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教師也可引導學生探討如何將古代智慧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文言文學習的實際價值。
三、教學反思
教師教授《小石潭記》時實施了融合文本分析與核心素養培養的指導方法。此次采用的教學方法優勢明顯,因為它促使學生提升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創造力及社交技巧。教師引入美學、哲學和交際視角提升了學生對經典文言文的洞察力及鑒賞力,同時增強了學生的思維、表述和團隊合作能力。通過角色扮演等動態互動,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變得更加直觀和生動,這也大幅提升了他們的參與感和興趣度。
以上教學方法成效顯著,但也面臨挑戰。首先,深入探討的抽象話題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語言和邏輯能力,對基礎較弱的學生來說可能是個難點。其次,進行角色扮演和深入討論占用了大量課堂時間,可能會影響教學進度的正常進行。此外,教師在引導討論時太過于專注挖掘文本深層含義,而忽視對文言文基礎知識如詞語解釋和句型分析的教授,這可能影響學生對文言文基礎知識的學習。
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必須調整教學策略。教師應首先系統地闡釋文言文的核心組成部分,包括詞匯、語法和構句,為學生奠定建穩固的語文基礎,以便他們能夠更有效地理解和分析文本內容。這種做法有助于縮小學生之間的差距,促使他們更積極地加入之后的討論環節。其次,教師調整教學計劃至關重要。合理分配各種教學活動的時間,不僅可以為角色扮演和深度討論等預留空間,還可以確保整體教程的邏輯性和覆蓋面。這種平衡不僅有利于學生的整體成長,還保證了課程內容的完整性。最后,教師了解每位學生的獨特需求對提升教學成效尤為重要。教師應當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按需提供個性化支持。這意味著為有困難的學生提供更多資源,或者為能力較強的學生布置更有挑戰性的任務,以此促進個人才能的提升。教師采用這種個性化的教學手段,保證學生在各自水準上的持續進步,并能夠更加活躍地加入課堂討論,從而在學習旅程中實現最佳成長。
(作者單位:昆山市張浦初級中學)
編輯:陳鮮艷
作者簡介:李賀琳(1994—),女,漢族,江蘇昆山人,本科,中級,研究方向:中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