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田甜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了歷史學科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這五大核心素養,并明確指出:歷史課程要將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作為目標。近些年,指向核心素養的高中歷史教學愈加成熟,但是指向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教學則探究不足、研究不深。
“史料實證”作為歷史學科獨有的教學方法和途徑,在義務教育階段要求學生初步學會依靠史料認識和了解歷史。基于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及初中學生的學情等方面,筆者從“文史互證”的角度出發,以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18課“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一課的教學實踐為中心,涵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核心素養并提升學生“史料實證”能力。
一、教學思路
如何使本節課走出傳統歷史教學的桎梏,打造出有趣味、有高度、有深度并且適合七年級學生的歷史課堂,筆者嘗試從以下路徑確立本課教學設計思路。
1.基于教科書和課標的研讀。教科書將本課內容分為三個子目:東晉的興亡、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區的開發,從政治、經濟兩方面介紹江南的發展。此外,《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本課的要求為: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遷移和區域開發。如何將本課內容有機融為一體?教師尋找出最佳“課魂”是必不可少的。筆者以學生所熟悉的王羲之作為主線,以王羲之所寫的《蘭亭集序》作為輔線,雙線交融,貫之以本課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內容,打造出基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新內容。
2.基于歷史課堂主體。七年級學生感性思維強,積極熱情,思維活躍,參與度高,教師應該具備稚化思維,從學生的思維特點考慮問題,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問題,從而打造最適合他們的歷史課堂。筆者了解到學生對王羲之早年的經歷比較熟悉,如“入木三分”“以鵝換書”“洗硯池”等故事,因此筆者以熟悉的人物和故事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從已知領域向未知領域探索,進而實現深度學習。
3.基于核心素養培養。核心素養五個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筆者重點從“史料實證”之“文史互證”的角度出發,希望能讓學生既感受到歷史的溫度、浪漫與感性,又感受到歷史的客觀、嚴謹與理性。行云流水的課堂和縱橫貫通的歷史相互交融,歷史課堂的魅力彰顯于此,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潛移默化。
4.基于歷史的細節。歷史的魅力在于細節,細節能讓學生不斷親近歷史、融入歷史、感悟歷史,而歷史細節的重點之一就是“歷史人物”。筆者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不斷問史尋人,尋人問路,引導學生站在歷史的角度理解和解釋歷史現象,在歷史情境和歷史細節中形成一種具有人文性的寬容與理解,也能感受到歷史思辨性的魅力。
二、教學過程
以朗誦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和欣賞《蘭亭集序》的摹本導入,并提出問題:
1.大家知道王羲之是哪個時期的人物嗎?
2.他為什么要寫《蘭亭集序》呢?
3.他的一生又有哪些鮮為人知且與時代息息相關的事情呢?
今天我們一起走近王羲之,了解他是如何“一生沉浮”寫蘭亭的。
◎第一篇:生于瑯琊,長于建康
教師展示西晉地圖,與學生共同尋找瑯玡所在地。(今天山東一帶)
教師簡單介紹王羲之早年的經歷:
曾祖父王祥——西晉的開國元老。307年,王羲之隨父親王曠和伯父王導來到建康。310年,王曠在保衛上黨的戰役中失蹤。311年,永嘉之亂。316年,匈奴圍攻長安,西晉滅亡。
隨著西晉的滅亡,北方迅速陷入五胡十六國的局面。中原百姓為尋找安身立命之地,開始到處遷徙,大多數人都遷到哪里了呢?
材料一: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難江左者十六七。
——《晉書·王導傳》
與學生一起解讀材料:
“江左”即江東,特指江南這一帶。當時和瑯玡王氏一起來的還有瑯玡王司馬睿。雙方交好,關系密切,司馬睿正是聽取了王氏家族的建議才南下建康。司馬睿即位后,在王氏家族王導、王敦的幫助下穩定了東晉政權,維持了偏安局面。
材料二:(元)帝初鎮江東,威名未著,(王)敦與從弟(王)導等同心翼戴,以隆中興,時人為之語曰:“王與馬,共天下。”
——《晉書·王敦傳》
司馬睿感激并信任王導,任他為宰相,執掌朝政。司馬睿舉行即位大典的時候,還邀請王導一起坐御床,時人謂之“王與馬,共天下”。王氏勢力最大的時候,朝中官員75%以上是王家或與王家相關的人。王家與司馬家的關系也正是東晉“門閥政治”的折射。
(設計意圖:通過王羲之的早年經歷讓學生了解西晉滅亡東晉建立的過程。)
◎第二篇:勉強出仕,終寫蘭亭
年幼的王羲之在王導的撫養之下長大,他要當一個書法家卻遭到王導的拒絕,因為王導早已對王羲之的人生作出了規劃——做官。盡管王羲之表達“素無廊廟志”,但是為了家族利益,他勉強出仕。他做官的生涯,在會稽最久,所以人稱“王會稽”。會稽雖好,但也是第二故鄉。無數像王羲之一樣由北方南遷的中原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夢想,那就是收復北方失地,完成山河統一。
其實在東晉建立之初,王羲之出仕之前就有一個代表——祖逖。
材料一: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中夜聞雞鳴……因起舞……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
——《祖逖北伐》
祖逖北伐失敗,東晉偏安江南,局部統一。前有祖逖北伐,后有王羲之好友殷浩北伐。公元353年(永和九年),殷浩北伐失敗后被貶為庶人,作為好友的王羲之也受到了政治牽連。官場失意,他心灰意冷,有人提議一起出去散散心,于是永和九年民間祈求風調雨順的三月初三,中國書法史、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聚會發生了,王羲之與謝安等41位軍政高官在會稽山陰蘭亭齊聚,曲水流觴,王羲之寫下了《蘭亭集序》。
材料二: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蘭亭集序》
教師展示《蘭亭集序》的部分內容,并提出問題:“此地”是哪里呢?
江南勝地會稽,讓王羲之為它留下千古名篇,而無數的詩人也為江南其他勝地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筆者為學生展示“詩中江南”的部分詩篇,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杜牧的《江南春》、白居易的《憶江南》。
材料三:(漢代)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nòu]……(民)無積聚而多貧。
——《史記》
材料四:(南朝宋)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豐收)則數郡忘饑。
——《宋書》
提問:1.江南一直是勝地嗎?
2.兩則史料描繪的江南有何不同?
3.為何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
教師提供不同史料,引導學生研讀史料,論從史出。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總結歸納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迅速發展的原因,并展示《江南經濟發展趨勢示意圖》,得出結論:江南地區的開發為我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
(設計意圖:以王羲之成年后的經歷為主線,以《蘭亭集序》的創作背景為輔線,向以“會稽”為代表的江南地區的開發講解自然過渡。學生會隨著王羲之的人生起伏而有情感觸動,為個人命運與家國命運的聯系而觸動。陳寅恪先生治學主張“以詩證史”或“以史證詩”的詮釋方法,筆者提供了很多學生較為熟悉的古詩來描繪江南,讓學生從“文”中感“史”,感受“文史互證”的魅力。)
◎第三篇:辭官為民,淡泊余生
公元355年,53歲的王羲之正式稱病辭官,游歷名山大川,林下論書,泉邊垂釣,好不快活。臨終,他交代兒子們:他死后,如果朝廷贈官,拒不接受。361年,王羲之在會稽安逝。
(設計意圖:不愿從官又不得不當官,最終辭官的王羲之結束了余生。任鵬杰主編曾說:“歷史課堂應有能耐使歷史生活‘死去活來,學生身處課堂中,歷史當事人所想、所說、所做的利弊得失,可知、可思、可論、可鑒。”從個人命運過渡到國家命運。)
◎第四篇:喜憂參半,故土難全
王羲之去世后,東晉王朝還在繼續,此時的東晉喜憂參半:喜的是東晉的“被動北伐”——淝水之戰,成功了。東晉在淝水之戰中戰勝前秦,贏得了相對穩定的局勢,社會經濟有所發展,江南出現了“荊揚晏安,戶口殷實”的景象。憂的是,東晉被大將劉裕滅國了。420年,劉裕稱帝,建立劉宋政權。420—589年,中國南方政權更迭頻繁,相繼出現宋、齊、梁、陳,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歷史上統稱為“南朝”。
(教師引導學生梳理完成第四單元“政權分立圖”)
(設計意圖:從王羲之的個人命運過渡到紛亂復雜的政權分立局面,同時也將下一課的“淝水之戰”提前簡要講解,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整體把握。)
◎第五篇:有感斯文,再敘右軍
材料一: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蘭亭集序》
今天距離王羲之寫《蘭亭集序》已過去1600多年了。今人再讀《蘭亭集序》,再看一生沉浮的王羲之,是否有所感悟呢?如果你是王羲之,能否為自己撰寫一份墓志銘。
華南師范大學黃牧航教授曾說:“當你把授課的內容建立在學生的個體意義之上時,你的課就成功了一半。”在這個環節,學生融入歷史,情境代入,為王羲之撰寫墓志銘,將自己與王羲之融為一體,動情之處甚有淚光泛起。
(設計意圖:歷史教學的最高境界是精神的交互,此環節的設計希望學生能在歷史的學習和探究過程中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實問題。)
三、教學思考
歷史要有味,課堂要有形,思維要有理,教學要有魂。一堂好的歷史課是富有情感的,它是有歷史情境的,在歷史與現實的交互中學生不僅可以“嗅”到歷史的味道,而且對現實也充滿了無限期待,這就是興趣指引的課堂,它能讓學生真正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習樂起來。李惠軍老師說,從歷史高處眺望,從歷史深處沉思,從歷史細處雕琢。筆者在備課及授課中不斷思考探究修正,設計適合初中生的歷史課。
筆者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致力于將“史料研讀與歷史敘事有機融合,讓史料研讀服務于歷史敘事”,通過不同史料引導學生探究其背后的作者意圖和語境,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能力,提升歷史學科素養。文學史料的豐富性、生動性、情境性對初中歷史教學的補充與拓展必不可少,可以進一步幫助學生感受歷史的溫度,教師在選取文學史料作論證時還要具有謹慎精神,客觀求證。初中歷史教育肩負的使命是讓學生能夠喜愛歷史并為高中歷史學習甚至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大道至簡,操作實難,初中歷史教學的精進還有賴于更多一線教師的探究與思考。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大橋實驗學校)
編輯: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