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曦
摘 要:中國古典舞的創建經歷了從無到有的艱辛過程,它立足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土壤,在歲月的洗禮中歷久彌新。在中國古典舞的發展歷程中,基訓課程始終處于舉足輕重的關鍵地位,它承載了開發肢體、規范藝術語言、培養審美等重要任務。經過多年實踐、發展與總結,中國古典舞基訓課程已經較為系統、全面且具有邏輯。然而,多年的教學實踐與研究表明,中國古典舞是中華文化的肢體表征方式,這在中國古典舞基本功中的體現尤為突出。因此,立足中國古典舞基訓課程的教學,圍繞中國古典舞基訓課程構建的傳統文化理念與肢體媒介訓練,進行教學實踐的研究與探索。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基訓課堂;文化理念;教學實踐
注:本文系安徽藝術學院2023年度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中國古典舞基訓課程中‘身體文化符號的構建研究”(2023xjjyzd04)、2022年度省級質量工程線上線下混合課程“劇目排練”(2022xsxx108)研究成果。
中國古典舞基訓課程作為中國古典舞學科最重要的課程之一,承載了規范身體表達、開發肢體媒介、構建審美理念等重要任務,能夠為舞蹈專業學生后期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且必要的身體基礎,也能夠同中國古典舞身韻課、劇目課等核心課程一起為舞蹈藝術傳情達意、宣情抒志等最終目的的達成進行前期鋪墊。中國古典舞課程不僅是舞蹈專業學生的基礎入門課程,而且具有生發性,為其他舞蹈課程源源不斷地輸送著養分。筆者擔任多年高校中國古典舞基訓課程的專業教師,在一線的教學實踐與研究中,不斷挖掘該門課程的教學特殊性,深入明晰教材的內在邏輯性與教學方式的結構性,在自身教學經驗的基礎上,以“中國古典舞基訓課程的文化性”為教學切入點,力求探索中國古典舞基訓課堂中文化理念的構建與實踐應用。
一、傳統文化理念在基訓課程中的表達
中國古典舞基訓課程孕育于中國傳統文化土壤,吸收著文化土壤中戲曲等藝術門類的精華,經過多年的實踐優化,成為目前中國古典舞專業的核心課程。不同于其他藝術門類,中國古典舞的藝術載體與媒介是人的身體,更具特殊性與生命性,因此,對于中國古典舞基訓課程的學習始終不能脫離文化性、生命性、傳統性理念的構建。這樣才能保證中國古典舞基訓課程與其他各類課程互相協調、相輔相成,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一)游龍旋回的空間觀念
中國古典舞基訓課程的建立曾受到歐洲芭蕾舞藝術的影響,但在不斷發展過程中,因具有強大的同化能力,該課程煥發出自身獨有的文化魅力,彰顯出中華傳統文化的特點。基訓課程整體體現為游龍旋回的“圓”的態勢、式樣與模式,造型求圓,運動路線求圓,整體意象求圓,“圓”的印記無時不在、無處不有。這正是中國傳統的宇宙觀與文化觀的體現。眾所周知,太極圖是中國宇宙觀的圖式表達,而中國古典舞的“求圓”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身體表達。無論是在靜止造型還是在運動中,基訓課程的內容都展現出“圓”的本質,實現了陰陽轉化。盡管最開始的基訓組合受到了芭蕾舞影響,但是現在的課程往往更注重踏步站、子午相等舞姿訓練。無論是起、行,還是止,都在強調“圓”的意識與感覺。例如,對片蓋腿動作的要求是最大幅度地劃開髖關節,并且在片蓋腿組合中基本都要求加上身體的轉動,以力量與速度的對比變化展現出回旋變化之感。因此,在中國古典舞基訓課程教學中,在追求表面形態準確的同時,更需要使學生明白這一本質特征,以及身體表征背后的內在文化原因。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中國古典舞的空間形態方位,達到舉一反三的課堂教學效用。
(二)生生不息的時間觀念
節奏是舞蹈藝術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國古典舞基訓節奏的特殊之處在于它與生命同構,即與呼吸相似的彈性節奏。中國古典舞的節奏表現為輕重緩急,此起彼伏,具有生命性,而不是機械死板的等值表現。
在一線教學中可發現,低年級的學生往往難以領悟呼吸的重要性,因此也無法將呼吸與基訓結合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基訓課程相較于其他課程,運動量更大,對肢體的開發更加極致,因此如果沒有內在身體節奏,或身體節奏出現錯誤,則不僅會對專業學習造成負面影響,還可能使身體機能紊亂,所以學生對中國古典舞基本功的內在節奏把控是十分關鍵的。中國古典舞基本功的內在節奏體現為生生不息的時間表達,與天地自然同構。“與天地同構,順四季之時”是中華傳統時間與節奏觀念,表現在中國古典舞基訓中,則是以小我化天地之大我,即順應身體機能的呼吸與節奏,并且始終保持不斷、通暢,是一種生生不息、周而復始的表現,而不是“憋”著進行訓練。例如,大控制組合當中,部分學生采取憋氣的方式,以免呼吸影響組合的質量,但其實應在綿長平穩的時間節奏中,以生生不息但平穩的呼吸節奏去完成動作,才能呈現出較高的舞臺藝術水準與表現。
(三)以和為美的中庸思想
中國古典舞基訓的審美深受傳統文化與傳統哲學的影響,不同于西方芭蕾開、繃、直、立、長的審美標準,中國古典舞在“以和為美”的儒家哲學影響下,呈現為擰、傾、圓、曲的審美標準與觀念。這是由傳統農耕生活方式造就的文化心理,形成了和諧統一為美的思想觀念。中國古典舞基訓以自身的身體媒介生動地體現了這一文化內涵。例如,“逢開必合、逢擰必傾”的審美原則體現出中國傳統“以和為美”的思想,不苛求外在形態極限的直線狀態,而是在直中求曲,求和諧,求統一。再比如,山膀這一經典舞姿是在臂膀直線的基礎上,在小臂末梢處以開始回旋直至手稍,兩只手的末梢呈現出相互呼應、對立統一的形式特征;在展現經典舞姿踹燕時,前腿的高空間抬起與上身的大幅度后仰形成了一瞬間的動態平衡,兩部分互為條件、互為因果,正是有了上身的后仰才能形成前腿的高度,正是有了前腿的重心才有了上身的幅度,從而形成整體運動的平衡與和諧,也正是“以和為美”傳統觀念的印射與影響,才造就了這一舞姿的經典美感與意象。不難看出,中國古典舞基訓課程無時無刻不體現出傳統文化理念。
二、肢體媒介訓練在基訓課程中的呈現
傳統文化理念對中國古典舞基訓課程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但舞蹈藝術最終需要以肢體為媒介進行呈現。因此,對于如何將傳統文化理念與基訓課程教學結合起來,并化為實踐運用,還需要不斷探索與研究。
(一)系統性的肢體開發
中國古典舞以肢體為媒介進行表達,中國古典舞基訓課程最重要的教學目的之一便是實現對肢體的開發。在一線實踐教學中不難發現,一些學生對基訓課程有一定的抵觸,而且往往只關注于腰和腿這兩方面肢體動作。首先,中國古典舞基訓課程涉及對肢體的極限性開發,加之學生個體身體條件的不同,生理上的疼痛感是學生產生抵觸情緒的原因之一。其次,錯誤的訓練理念與方式也會造成學生的抵觸。例如,在肌肉素質沒有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追求高級技術技巧的開發與訓練,可能會造成對身體的損害。最后,在基訓課程中,一些學生沒有充分理解“以和為美”的理念,因此會盲目追求腰腿方面的訓練。由此可見,有必要重視中國古典舞基訓課程文化理念的構建。舞蹈媒介是整個身體,并不是局部身體,觀眾觀看的也是身體整體的和諧統一,而不是局部肢體的極限美。因此,對于舞蹈媒介——肢體的開發,必須有系統性,而且不能好高騖遠。唯有扎實地基,方能高樓聳立,舞蹈藝術的展現也是如此。
(二)情感性的肢體表達
作為媒介的肢體最終是為情感表達而服務的,技術與藝術的脫離也是中國古典舞基訓課堂中常見的現象。對腰腿方面訓練的盲目追求,造成了中國古典舞基訓課堂的技術化,而忽略了舞蹈是門傳情達意的藝術。技術與藝術是和諧共存的對立統一體,實際上也是“虛實”觀念的體現。因此,對技術與藝術的割裂是對“虛實”文化理念的淺顯認識導致的。尤其在本科教育的基訓課堂中,學生往往對每一個動作都會用盡全力去做,呈現一種“過滿”的狀態,殊不知有虛才有實,有柔才有剛。對技術的極致追求是好事,但是將技化于藝則是更上乘與高級的技術體現。因此,每一個細節的極致“滿”,會顯得基本功組合過于雜技化,尤其是技術與技術之間的銜接過于生硬與直白,不僅缺乏情感線的引領,有的甚至連情感都絲毫不見。因此,在目前的教學中,教師有必要嘗試從一年級就引導學生找尋每一組合的情感特性所在,以情感為線進行引領教學。基訓課程的組合訓練和功能訓練為“實”,以情感線索進行重新結構與處理為“虛”,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滲透在中國古典舞基訓課程之中。
(三)生命性的肢體意象
中國古典舞基訓盡管側重于肢體功能性的展示,但是仍屬于舞蹈藝術,不可脫離藝術的特質,其始終強調生命性,舞蹈藝術的媒介更是活生生的生命體。因此,在舞蹈藝術中,以人為介,更能凸顯生命性特點。在中國古典舞基訓課程中,即與生命肢體打交道的過程,是感知生命、體悟生命,從而表現生命的過程。在“技”中找尋生命,生命能夠反哺“技”的靈魂與深度。例如,在節奏方面,找尋天地共同的節奏是生命性的特質之一。實際上,在其他方面亦是同理。在形態層面,中國古典舞基訓與天地“圓”的形態一致,重視肢體各部分的協調平衡。在精神層面,中國古典舞基訓以有限求無限,更是生命精神的表現。在情感層面,中國古典舞基訓通過對肢體的支配,尋求創造的過程與經驗,體悟生命的活力等等。
中國古典舞有“眼隨手走”這一理念。雖然學生往往知道這一方法,遵循這一理念,但其依舊會暴露兩方面問題。第一,學生的視線往往只停留在手指處,導致整個人處于緊縮狀態,并不“美”,或者說沒有到達該學生應有的舒展狀態。第二,眼神與手指的結合并沒有營造出意象空間,眼神是眼神,手是手,二者并沒有產生聯系,學生未能將心中的意念展現出來,沒有產生部分之和大于整體的效果。這些都是常見問題,并且都是由于沒有體會到中國古典舞基訓生命性這一特質而產生的。但經過充分理解,并不斷實踐之后,大多數學生都會對基訓產生新的理解,開始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基本功,并主動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及內在成因。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動作的準確性大大提高,還開始注意舞蹈在審美層面的表達,與此同時,其藝術修養也會顯著提高。
三、結語
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課程是中國古典舞學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媒介身體性這一特殊原因,中國古典舞基訓課程相較于傳統課程模式更為復雜。近些年,中國古典舞基訓課程的構建在不斷深入,并更加系統化、科學化。這一現象不僅支撐了該課程的發展,更是滋養了其他相關課程的完善。中國古典舞基訓課程的構建與發展最終是需要服務于舞臺的。中國古典舞基訓課程中的“技與藝”關系始終在被思考、被權衡,其是舞蹈學科最重要的專業課程之一,因此教師需要十分明確該課程的定位、功能。盡管中國古典舞基訓課程側重于對肢體媒介的開發,以及對“技”的培養,但課堂中所產生的現象與問題,應引起教師的重視,教師應不斷探尋其背后的內涵,以便于更好地開展中國古典舞基訓課程教學。不置可否的是,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與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息息相關,并且與其他藝術領域相互影響和促進,因此中國古典舞基訓課程的教學需要不斷在實踐過程中進行實操檢驗與經驗總結,如此循環反復,教師才能更有效、更便捷地用有限的課堂時間與精力教授學生們受益終身的方法論與知識技能,提升教學效果,為舞蹈藝術培養更多高水平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正一,郜大琨,朱清淵.中國古典舞教學體系創建發展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2]沈元敏.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教學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3]王偉.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彭吉象.中國藝術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5]李澤厚.華夏美學[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9.
[6]呂靜.論地方專業院校中國古典舞教學劇目建設[J].北京舞蹈學報,2015(6):65-69.
[7]呂藝生.舞蹈教育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