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一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要積極探索一體式、體驗式、項目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參與體驗,促進感悟與構建。筆者嘗試將項目式教學引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圍繞核心概念和主題,以驅動性任務為引導,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解決項目學習任務和問題,從而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真正達到培養學生法治素養的目的。本文以一次真實的學生消費維權項目教學為例,圍繞“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這一項目主題展開教學,希望提升學生的法治意識與法治實踐能力。
一、思辨:引入項目情境,激趣啟智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理論性較強,知識內容難以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吃力,教師教學也面臨挑戰。教師可利用項目式教學創設與教學主題和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情境,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情境的創設應具備三個特點:真實性,情境應盡量源于學生生活中的真實問題;典型性,應針對當下社會生活中的典型問題;普遍性,應當是學生生活中普遍關注的問題。這樣才能讓學生產生真實感受,引起共鳴,愿意投身其中。
本次項目式教學活動中,教師以所教班級學生的一則真實消費糾紛為情境。
項目情境展示:我班學生張某在某網絡平臺上購買了一張“N多壽司”消費預售券,團購價格38.8元,由于一直沒有消費超過了使用有效期,所以想要退款,但被商家以超過時限為由拒絕。
學生困惑:涉及金額不大,是選擇“忍氣吞聲”還是積極維權?
教師利用真實發生在學生身邊的消費糾紛作為教學情境,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同理心,還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當學生意識到他們正在為同學“討回公道”時,更容易產生情感共鳴,愿意積極參與并為其出謀劃策。這種情感共鳴和參與意愿是推動學生學習和思考的重要動力。
然而,僅僅創設情境并不足以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為此,教師需要設計有挑戰性的問題,以促使學生進行激烈的思想沖突和思維碰撞。情境中學生的困惑是引發學生思辨的極好切入點。學生對“應該‘忍氣吞聲還是嘗試維權”各有各的觀點:有的認為要嘗試維權,雖然消費券過期,但一分錢不退不合情理;有的認為商家既然“有言在先”,責任應當在消費者自身;還有的考慮到維權成本,認為不值得為此勞師動眾。對于嘗試維權還是就此放棄,需要學生思考辨析、權衡利弊。在此案例中,一方面商家有理有據,購買須知中明確規定,超過時限則不予退款。另一方面涉及金額不多,只有38.8元,真的不予退還,感覺“傷害”也不大。這種困惑并不只是個體選擇的問題,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群體在法治意識和法律知識方面的欠缺。
基于學生的討論,教師提出了以下問題:商家購買須知中規定“超過有效期未使用不予退款”是否合理合法?你判斷的依據是什么?你知道哪些與消費者相關的法律?消費者有哪些權利?自己超過時限是否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商家如果存在侵權行為可以通過哪些方式來維護權利?一系列問題的提出,使學生意識到:在消費糾紛中,最終的裁決權在于法律,而非個人的主觀判斷,法律才是評判“是非曲直”的真正依據。這種認識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法治意識,促使他們在面對類似問題時,能夠運用法治思維進行分析和判斷。
二、明理:創設項目探究活動,據法說理
在傳統課堂中,法律內容的教學通常采取講授結合案例分析的方式,學生往往處于被動聽講和記憶的狀態,只需進行簡單的思考和理解。這種學習方式限制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度。相比之下,項目式教學則能夠將學生的學習狀態從“被動”轉變為“主動”。在項目式教學中,教師圍繞特定的項目主題設計探究活動,鼓勵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等方式主動探索相關知識,深入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從而完成項目的學習任務。
在設計探究活動時,教師需要遵循幾個關鍵原則。首先,探究活動應循序漸進,逐步深入,以符合學生思維的自然發展規律。其次,探究活動應能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他們的探究欲,引導他們主動學習和探索。最后,探究活動的內容應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匹配,并且關注學生所關心的現實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本次教學活動中,筆者緊密圍繞項目主題,精心設計了以下項目探究活動,以期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項目探究活動一:尋法律依據——探究商家拒絕退款行為的合法性
1.活動目標
通過此探究活動,學生能夠學會如何從法律的角度分析商家的退款政策,判斷其是否合法,并理解相關法律條文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
2.活動步驟
法律搜索:引導學生通過網絡或法律數據庫搜索與退款相關的法律條文,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
法律條文分析:指導學生研讀搜索到的法律條文,并特別關注與案例中情況相關的部分,如格式條款的公平性、預收款退款的規定等。
案例分析:學生根據搜索到的法律條文分析案例中商家的退款政策是否違反了法律規定,并提出自己的判斷依據。
成果展示:學生需要撰寫一份報告,詳細闡述其法律依據、分析過程以及最終判斷,并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和交流。
3.預期成果
(1)學生能夠理解和運用相關法律條文,對商家的退款政策進行合法性分析。
(2)學生能夠認識到法律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并逐漸形成依法維權的意識。
(3)學生通過對實際案例的分析,提升批判性思維、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法律素養。
4.學生提供的法律依據及解釋
學生根據搜索到的法律條文,對案例中商家的退款政策進行了合法性分析,并提供了以下法律依據及解釋:
法律依據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四百九十六條規定,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第四百九十七條規定,提供格式條款一方不合理地免除或者減輕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限制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格式條款無效。
解釋:在本案中,商家在購買須知中單方面指出,商品購買后退費收取高額違約金;超出時間內不能退費。這些條款明顯違反了公平原則,不合理地限制了消費者的退費權利,加重了消費者的責任,因此這些格式條款應被視為無效。
法律依據2:《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三條規定,經營者以預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服務的,如未履行,應退回預付款。
解釋:根據此法律規定,如果商家未能按照約定提供商品或服務,消費者有權要求退回預付款。在本案中,消費者未使用預售券,商家也沒有提供任何商品和服務,因此商家應當退回消費者的預付款。
★項目探究活動二:探尋維權方法與途徑
1.活動目標
通過本活動,學生可以了解并掌握在消費者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應如何選擇合適的途徑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同時,學生可以認識到遵守正當程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正確的方式和途徑有效避免和化解糾紛。
2.活動步驟
法律條文學習:引導學生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三十九條,理解消費者維權的五種法定途徑。
案例討論:學生通過分析具體的消費者維權案例,討論不同維權途徑的適用條件和優缺點。
維權途徑排序: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案例討論,對五種維權途徑進行排序,并說明理由。
網絡搜索與整理:學生通過網絡搜索相關的維權案例、經驗和建議,整理一份維權方法與途徑的清單。
成果展示與交流:學生展示自己的維權途徑排序和清單,并與同學進行交流討論,互相學習借鑒。
3.預期成果
(1)學生能夠掌握消費者維權的五種法定途徑,并理解其適用條件和優缺點。
(2)學生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維權途徑,并了解維權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3)使學生形成按照法定程序辦事的意識和思維,增強法治觀念。
4.學生維權方法及途徑展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三十九條規定,學生總結了以下五種維權方法及途徑,并按照一般情況下建議的優先順序進行了排序:
(1)與經營者協商和解:這是最直接、快速的維權方式。
(2)請求消費者協會等調解:如果與經營者協商無果,消費者可以向當地的消費者協會或其他相關機構申請調解。
(3)向有關行政部門申訴:如果調解仍未能解決問題,消費者可以向相關的行政部門進行申訴。
(4)根據與經營者達成的仲裁協議提請仲裁機構仲裁:如果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時與經營者簽訂了仲裁協議,那么在出現糾紛時可以選擇仲裁方式解決。仲裁結果具有法律約束力,雙方必須遵守。
(5)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當其他途徑都無法解決問題時,消費者可以選擇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這是維護消費者權益的最后一道防線。
通過學習,學生深入理解了法律知識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直觀地感受到了法律的基本原則、條文制式和法律術語,深刻體會到了法律在我們學習、生活中的重要性。學生意識到,法律并非遙不可及的高深學問,而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實用工具。
三、導行:實施項目實踐,知行合一
古人云:“書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將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才能發揮它的價值。而實踐過程又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提升價值認知。所以,培育學生的法治素養,需要開展貼近教學的實踐體驗活動,真正喚醒學生的法律知識,增強學生的法治情感體驗,最終將法治素養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項目實踐中,學生以當事人的身份進行了親身維權。整個維權過程,學生表現出不卑不亢的態度,步步深入地提出問題,有理有據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展現了良好的法治素養。雖然初次維權未能達到預期結果,但學生并未放棄,而選擇了采取進一步的行動,撥打消費者協會投訴電話、在國家信訪公眾號上進行維權登記等,體現了他們的堅韌和決心。
親身維權是學生從理論知識走向實踐應用的重要過程,學生將找到的法律依據、維權方法運用到實踐當中,實現了學法、用法的目的,學生的法治實踐能力在一步步的維權中不斷提升。這一過程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法治情感體驗,還深入地理解了法律在社會中的作用,使他們深刻感受到法律的權威和建設法治社會的重要意義,還幫助學生積累了寶貴的社會經驗。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實踐體驗使學生敢于面對問題、敢于維權,促進了知行合一。
四、總結
法治意識的增強,法治思維的形成,法治實踐能力的提升,不僅是學生終身成長及未來發展的需要,更是國家人才培養的需要,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需要。教師通過項目化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洞悉生活中的法律問題,用自己的頭腦去辨析法律疑問,主動尋找解決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法治素養,增進了法治認同,使之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作者單位:杭州市蕭山區金惠初級中學)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