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紅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出“教—學—評一體化”的概念,明確提出:要堅持以評促學、以評促教,將評價貫穿英語課程教與學的全過程。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成為各類評價活動的設計者、參與者和合作者,自覺運用評價結果改進學習。“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模式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理念,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重視。它強調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評價的全程滲透以及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性。
本文旨在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探討如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構建和實施“教—學—評”一體化模式,并分析其對于提升教育質量和學生能力的影響,以促進學生語言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一、初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對“教—學—評”一體化的重要性缺乏認識
“教—學—評”一體化是教學和評估的深度融合,強調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評估以及在評估中改進教學方法,針對學生學習表現及時提供反饋與幫助,反思教學行為和效果,教學相長。然而,傳統的評估方式過于依賴書面考試,忽視了對學生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考核,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也無法為教師提供有效的教學反饋,從而影響教學策略的調整和優化。
例如,七年級上冊Unit 4的能力目標:在連貫的聽、說、讀、寫活動中,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快速反應能力和實踐能力。情感目標: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如何使用交際用語向別人提供幫助和尋求別人幫助,利用對話的形式,學會簡單問衣服的價格等,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強烈興趣和樂于參加各種活動的積極情感,并從教學生用英語問價格的過程中體會父母為生活奔波的艱辛,告訴學生應該關心理解父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容易忽略情感目標,過于追求知識目標。
此外,當教師未能充分理解“教—學—評”一體化的重要性時,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可能會受到影響。一個靈活、互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評估體系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成就感。相反,如果教學與評估脫節,學生可能會感到學習內容枯燥乏味,對學習失去興趣。教師對“教—學—評”一體化重要性的認識不足,也會影響教學內容的及時更新和教學方法的創新。教育是一個不斷發展和變化的過程,及時反饋和調整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缺乏有效的評估機制,教師可能無法準確把握教學效果,從而錯失改進和創新的機會。
(二)教學差異體現不明顯
教學差異是指教師在教學內容、方法和策略上根據學生的不同需要和特點所做的調整。當這種差異化不明顯時會產生一系列負面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往往采用相同的教學策略來教授所有學生,無法滿足不同學習能力和興趣的學生的需求。這種“一刀切”的教學方式不利于發掘每個學生的潛能,也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評價標準缺乏描述性
描述性評價標準是能夠具體明確地描述學生的學習成果、能力水平和進步空間的評價方式。評價標準缺乏描述性會影響教學效果的準確評估,當評價標準過于抽象或籠統,教師難以準確判斷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需要具體、明確的評價標準來更好地了解學生學習的進步和不足,從而進行有效的教學調整。
二、初中英語“教—學—評”一體化模式的構建
(一)明確教學要求,做到有理有據
在“教—學—評”一體化模式下,明確的教學要求使得教師能夠更加準確地規劃教學內容、方法和評價標準,確保教學活動的每一步都圍繞既定目標進行。這樣的教學設計有助于提升課堂效率,確保教學活動既系統又有針對性。明確的教學要求幫助學生理解學習目標,提高學習效率。當學生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達到的學習目標時,可以更加有目的地學習。這不僅提高了他們的學習動力,也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學習進程。
七年級下冊Unit 4 Wheres my schoolbag?結合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細化知識目標:
1.介紹使用介詞in,on和under來描述物體位置的語法規則,確保學生理解這些介詞的基本用法。
2.讓學生將單詞如book,keys與圖片中相應的物品位置相聯系。
3.通過結合角色扮演或情境對話的活動,讓學生在實際語境中練習詢問和描述物品位置的句型,如“Where are my books?”“Theyre on the desk.”和“Is the key in your schoolbag?”“No,its under the chair.”
通過細化知識目標,設計上述教學活動,學生不僅能夠學到新詞匯和結構,還能在實際交流中加深理解和記憶。除此之外,評價環節應當涵蓋這些教學要點,確保學生能夠自信地使用這些介詞來表達物品的位置。教師可以通過口語測試、作業或者同伴互評等形式來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描述自己房間中物品的位置,或者根據同伴的描述繪制出一個房間的布局圖。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夠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效,還能夠進一步鞏固學習內容。
(二)全程滲透評價,確保融為一體
全程滲透評價是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將評價自然而連續地融入教學活動,確保教學和評價的無縫對接。全程滲透的評價方式有助于教學的即時調整和優化。通過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行持續評價,教師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理解程度,從而做出適時的教學調整。這種動態的教學模式比傳統的以結果為導向的評價更能反映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有助于提升教學效果。
在七年級上冊Unit 4 Wheres my schoolbag?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每一個活動結束后立即進行評價,如在單詞匹配活動后,教師可以檢查學生的匹配準確性,并提供及時反饋。在情境對話練習后,教師可以評價學生的發音、語調以及用詞的準確性。在課堂互動環節,如問答練習,教師可以評估學生的反應速度和語言流暢度。教師還可以利用技術工具,如在線測試和應用程序來進行實時評估,并提供即時反饋。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自我評價和同學評價,這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還能夠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團隊合作精神。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斷參與評價過程,從而使評價真正成為學習的一部分,而不是學習結束后的簡單回顧。
(三)注重學生發展,強調以評促學
注重學生發展并以評價促進學習的方法對教學活動有積極影響,評價不再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衡量,而是促進學習的工具。這種評價方式鼓勵教師從學生的需求出發,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個性化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從而更好地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以評價為導向的學習方法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和成效,當學生明白評價不僅是對知識掌握的檢驗,還是幫助成長的工具時,更愿意參與學習過程,主動探索和解決問題。
在七年級上冊Unit 4 Wheres my schoolbag?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持續、多樣化的評價活動來激勵學生。在單元的開始,圍繞教師設計的教學目標進行形成性評價:
1.是否能夠正確使用in,on和under來描述物體位置。
2.會讀、會寫、會拼本單元的單詞,并能夠在固定句式中使用。
3.掌握句型“Where are my books?”“Theyre on the desk.”和“Is the key in your schoolbag?”“No, its under the chair.”
4.學會使用基本句型進行日常交流。
此外,圍繞評價標準,教師可以利用課堂上的小測驗或者自主學習項目來評估學生對單元內容的理解和應用。如:
(1)Where is the book?Choose the correct preposition.
A.in B.on C.under
(2)Which preposition should you use to describe a book inside a bag?
A. in B. on C.under
(3)Complete the sentence: ______ are my pencils?
A.How B.Where C. Is
(4)Choose the correct response to the question:Is the cat on the table?
A.Yes, its on the table.
B.No, its in the bag.
C.Yes, its under the chair.
(5)Ask a question using the correct sentence structure:______ your keys?
A.Are these B. Where is
C.This is
(6)If your friend asks,Are your books in your schoolbag?How would you answer?
A. Yes, they are.
B. No, its under the chair.
C. I have a pencil.
這樣的任務不僅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還能夠提升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和參與度。在單元教學結束時,教師可以進行總結性評價,通過傳統的筆試或者項目展示的形式進行。
(四)尊重個體差異,注重分層評價
在“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模式下,教師通過識別學生的不同能力水平、學習風格和興趣點,采用差異化的教學策略,不僅使教學更加個性化,也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通過分層評價,教師能夠為不同水平的學生提供適當的挑戰和支持,從而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水平上取得進步,尊重個體差異并進行分層評價能顯著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統一的教學內容,而是在適合自己能力和興趣的環境中學習。
在七年級上冊Unit 4 Wheres my schoolbag?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針對每個小組設計不同難度的活動。對于基礎較強的學生,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的任務,如用英語描述自己房間的復雜布局或編寫關于物品丟失和找回的小故事。對于基礎較弱的學生,則可以提供更多的圖像支持和詞匯表,以及結構化的句型練習,以幫助學生逐步樹立寫作信心,提升寫作能力。在進行分層評價時,教師應確保評價標準與學生的個人學習目標和能力相匹配,這需要為不同小組的學生設定不同的評價標準或者考核方式,以確保評價既公平又有意義。
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口語演示、同伴評審或自我評估等多種評價方式來衡量學生的進步。此外,教師應鼓勵學生參與自我評價和目標設定的過程,這有助于學生自我認識和自我調節的能力。通過定期的自我反思和評價,學生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強項和待改進的地方,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
尊重個體差異并注重分層評價不僅優化了教學過程,確保教學活動更加貼合學生的個人需要,而且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率和促進個人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三、總結
本文強調了在教學設計、評價體系、學生能力培養等方面進行創新的必要性。通過明確教學要求、全程滲透評價、注重學生發展以及尊重個體差異等策略,可以搭建一個更加堅實的教育平臺,為學生提供一個促進自我發展、激發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的學習環境。通過分析當前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實際案例,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構建策略,以望達成高效教學的目標,同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愿景。通過這些努力,我們可以期待培養出更多適應未來社會、具有全球視野和競爭力的學生,進而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作者單位:平涼市第七中學)
編輯:溫雪蓮